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4417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有序,全市有2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30个项目纳入其中。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文化市场不断规范的五年。

我们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逐步探索建立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

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网吧、电子游戏机、娱乐场所的专项治理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打击了各类非法经营活动,进一步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2006年以来,全市共检查场所45153家次,查扣电脑主机及附属设备1286台,VOD点歌系统服务器10台,销毁赌博游戏机电路板7699块,连线主机329台,非法游戏机3762台,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91.1655万册/张,查处大案要案37起,先后有21名涉案人员被行政拘留、判处劳教和有期徒刑。

共计组织参加集中销毁行动13次,销毁价值达3724余万元。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五年。

我们通过完善产业政策、搭建服务平台、策划重大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全市文化企业逐步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的运营体制,多门类、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日益成熟。

我市的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加,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已培育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显著加强的五年。

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部《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契机,以加强党政干部、专业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创立多种干部培养使用手段,大胆创新挂职模式,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专业培养,积极引进和输送人才,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显著加强。

二、“十二五”时期我市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推进首府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也是确保我市文化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

我市文化建设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首府正迎来历史上千载难逢的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逐步形成,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思想保障和行动指南;

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召开,提出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做好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旅游发展、宣传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相继设立成为助推文化发展的强力推手;

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逐步消除了体制机制障碍,增强了文化发展活力;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催生出许多新兴的文化业态,为以内容创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技术手段;

文化市场体系日臻完善,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正逐步形成,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投资热点动力强劲,等等。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文化事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严重短缺,与文化需求快速增长之间形成了较大缺口,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文化体制改革的滞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带来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的任务更加紧迫;

新形势下实现文化事业的跨越发展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寓于丰富的文化活动、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中,如何强化“四个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阵地,如何发挥文化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确保首府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引领作用等等,都是我们要在“十二五”期间必须面对的。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按照将我市建成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对新疆文化的“战场属性、民族属性、边疆属性、政治属性”的认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牢牢把握文化主动权,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打造安全有序文化市场。

进一步发挥文化宣传、教育、团结、凝聚群众的突出地位作用,彰显首府文化在全疆文化建设中的带动、辐射功能和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一步提高城市文化层次和品位,大力弘扬爱国感恩、尊重科学、开放包容、团结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加强各领域、各层面文化建设,实现我市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实现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四个认同”深入人心,努力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走在全疆前列。

文化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提升乌鲁木齐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作用更加突出;

文化惠民能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发展文化产业,促使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鼓励文化创新,逐步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和谐文化建设更加推进,文明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和道德风尚进一步得到弘扬,人民群群众创新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实现全社会的文化认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人民群众看节目、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文化发展体系基本建立。

文化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发展水平和层次明显提升,大力支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形成,涌现出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文化产业区块、一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三)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大局、正确方向的原则。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坚持科学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正确处理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两个效益”有机统一;

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

——坚持改革开放、合力推进的原则。

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正确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的关系,努力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正确处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积极构建多民族文化促进发展的开放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系统管理的原则。

正确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通过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正确处理发展文化与运用科技的关系,把高新科技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新引擎;

正确处理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四、“十二五”时期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具体任务

(一)文化艺术事业——进一步繁荣艺术创作,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以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龙头,努力创作在全国、全疆有重大影响的作品。

抓好优势项目,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浓厚、彰显城市内涵的文化品牌。

1、新建艺术基地,打造演艺中心。

建设集大型演出、音乐厅、排练厅、电影放映厅、艺术专业培训、会议接待等功能于一身的文化艺术中心,打造具有乌鲁木齐市文化特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标志性建筑。

2、实施精品战略,提升原创能力。

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充分利用新疆、乌鲁木齐市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努力创作一批思想内涵丰富、艺术质量上乘、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新疆、首府文化特色的精品佳作。

到2015年,努力打造3-5台(部)舞台艺术精品佳作。

力争1-2台(部)优秀作品在“自治区天山文艺奖”、文化部“文华奖”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获得好成绩,并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工程。

3、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创作活力。

建立健全精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机制,运用和发挥好评奖机制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依托“红山文艺奖”,加大对精品创作的扶持和激励力度。

建立文化优秀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机制,着力增强艺术表演单位的创作活力,鼓励和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创作团队。

4、加强理论研究,增强发展后劲。

完善精品创作与生产保障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完善艺术精品创作生产的论证决策机制、经费投入机制、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职能,重视文艺理论的前瞻性研究,提升艺术理论研究的水平和实力。

5、繁荣文艺舞台,活跃演出市场。

以精品创品牌,以品牌闯市场,积极开拓文化演出市场,在市场中实现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积极培育演出中介机构和演出经纪人,不断拓展演出市场空间。

提高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水平,注重文化产品的宣传、策划与包装,努力使艺术创作与市场运作同步启动。

6、深入基层演出,满足多样化需求。

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享受”的思路,进一步健全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机制,鼓励艺术表演团体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开展送戏下乡、送演出进工地、送儿童剧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每年演出220场次以上。

使艺术表演团体真正发挥繁荣基层演出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的积极作用。

表格1:

文化艺术事业

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

文化精品战略

创作生产工作

市属艺术表演团体创作生产5部质量较高的舞台艺术作品。

文艺创作评选

确保在两年一届的“红山文艺奖”评选活动中获奖,促进优秀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

(二)社会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全市各族市民共享文化权益。

1、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借助“春雨工程”,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为基础,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同时,进一步增强流动文化服务的能力,积极开展公益性宣传文化阵地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

(1)优化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按照国家一级馆的标准建设市文化馆、图书馆,发挥其龙头作用,使之成为首府群众文化的活动和辅导中心、交流和创作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心。

——加强市图书馆建设,馆藏资源结构实现合理化配置。

到2015年,人均藏书达到0.3本。

完成少儿图书馆建设。

加强市图书馆资源镜像站建设和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结合市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建立“文化艺术信息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库”,开拓文化信息资源,丰富文化信息内容。

使市图书馆打造成为首府的信息资源中心、地方文献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古籍保护中心。

(2)完善区(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目前,沙区、头区文化馆有馆无舍。

区(县)图书馆除水磨沟区、米东区外,均无独立馆舍及机构编制。

因此,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文件精神,到2015年,实现区(县)图书馆有机构编制。

按照国家二级馆标准,新建、改扩建沙区、头区、新市区等七区一县文化馆和图书馆。

表格2:

市级、区县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新建市文化馆

建设1万平米,集大型演出、排练厅、电影放映厅、艺术专业培训、会议接待、小剧场等功能于一身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新建市图书馆

重新选址新建面积3.8万平米。

改建市少儿图书馆

将现市图书馆、博物馆整体改造成少儿图书馆。

新建、改扩建区县文化馆

按照国家二级馆的要求,新建沙区、头区文化馆。

改扩建天山区、新市区文化馆。

每馆保证免费开放经费20万元。

新建区县图书馆

按照国家二级馆的要求,新建天山区、沙区、新市区、头屯河区图书馆。

(3)强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提升村、社区文化室的建设档次、设施配套。

截至2011年9月底,全市有557个社区中有社区文化室403个,174个行政村尚无村文化室。

因此,按照“村服务人口3000人以下的村,每个村文化室建筑面积200平米;

服务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村,每个村文化室建筑面积300平米”的标准,每年建设10个村文化室。

表格3: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村文化室

每年新建村文化室10个。

2、大力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

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大力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

积极配合市委、市人民政府中心工作、重大节庆活动等,组织、策划内容健康向上、形式多样、广大市民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歌咏、读书、朗诵、文艺演出、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机关、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促进全市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警)营文化等蓬勃发展。

(1)打造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

重点打造“中老年艺术节”、“文化讲坛”、“周末百姓大舞台”、“文化庙会”、“红色舞台”、百姓展厅等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不断创新,增强辐射力和覆盖面,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品牌效应。

继续开展“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少儿艺术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宣传周”等系列活动,举办两年一届的“戏剧票友大赛”,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月”、“沐浴书香,伴我成长”读书系列活动,办好“天山读书节”、“文庙文化庙会”、“孔子文化艺术节”、“花儿演唱会”等文化活动。

(2)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效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方式,提高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服务效益。

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向基层特别是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的力度,安排好送书、送戏、送展活动,市群艺馆各类培训逐步实现免费,满足各族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3)举办区县特色活动。

各区县要认真挖掘、整合辖区内各类文化资源,逐步形成各自的文化优势、文化品牌和文化特色。

在继续办好“草莓节”、“花儿节”、“荷花节”、“稻花节”、“美食节”等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提升档次,扩大影响力。

充分发挥区(县)、街道、社区文化资源,组织单位和社区居民利用文化中心、广场、公园等阵地,广泛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市民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兴趣,提高人们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度。

(4)建立“文化下乡”活动长效机制,推动“结对子”工作制度化,充分发挥流动文化服务车、文化小分队的作用,使“文化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努力做到灵活多样、行之有效。

结合当地民俗和传统节日,举办各种特色文化活动,提供更多更切合农村和农牧民实际的精神文化产品,实现城乡文明和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

表格4:

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

(每年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少于1000场。

文化品牌活动

重点打造“中老年艺术节”、“文化讲坛”、“周末百姓大舞台”、“文化庙会”等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

区县特色活动

依托区县文化资源,形成文化品牌,广泛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文化惠民活动

开展针对弱势群体的文化活动。

建立“三下乡”活动长效机制

各种特色文化活动,提供更多更切合农村和农牧民实际的精神文化产品。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1)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发挥市、区(县)两级图书馆和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村)文化室优势,合理分工,充实完善设施设备,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

充分发挥市级支中心的龙头作用,完善管理机制,做好对各级网点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等工作,加强资源配送和资源管理,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为基层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

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结合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共建共享。

到2015年完成区(县)支中心和所有乡镇服务点的建设,形成以市图书馆为中心,各区(县)图书馆为支中心,各街道、乡镇文化站为基层服务点的网络体系,实现资源互联互通。

(2)配备流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辆、装备,开展流动文化进农牧区、进社区服务。

配备流动图书车、放映车、展览车、演出车,开展流动图书、演出、展览、讲座、培训、辅导和电影进农牧区、进社区等系列服务。

到2015年,市、区(县)两级文化机构要达到具备开展流动文化服务的能力。

(3)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式。

积极鼓励群众文化的创作和演出。

通过加大投入,建立奖励机制,发挥各级文化馆、站、室的人才优势,充分调动民间群众文艺创作和演出的积极性,每年推出一批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优秀精神文化作品。

到2015年推出2-3个优秀节目,在文化部“群星奖”评选中获得好的成绩,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主导责任,盘活文化资源,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

建立群众文化需求的动态反馈、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公共文化绩效评价和监督等机制,加快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表格5: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加强资源配送和资源管理。

到2015年完成区(县)支中心和所有乡镇服务点的建设。

配备流动公共文化服务设备

购置流动展览车、舞台演出车、流动图书车等设备。

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每年推出5-10部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优秀精神文化作品,其中2-3部作品在文化部“群星奖”评选中取得好成绩。

(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1、文物保护事业

(1)基础设施建设

——选址新建市博物馆。

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新建1万平米市博物馆。

新建博物馆将以乌鲁木齐历史发展、各民族共同建设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民风民俗为主线,揭示乌鲁木齐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展示各民族建设乌鲁木齐美化家园的历程。

——加强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项目建设。

(2)保护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坚持统筹规划、有效保护、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提升文物保护级别和管理水平,以宣教互动、文物征集等形式,提高馆藏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

继续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基础工作。

——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四有”建设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备案工作。

重点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增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建设工作,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建设目标。

——认真处理好保护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矛盾,把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确保文物安全和历史文化环境风貌。

——普及新疆及乌鲁木齐历史文化和文物知识,充分调动文史爱好者的积极性,加强群众性历史文化资料的整理和收集。

研究制定文物征集法规政策,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集文物,逐步形成文物征集体系。

建立文物藏品科研保护中心,努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修复和研究文物。

(3)博物馆建设和管理

——打造博物馆基地品牌。

建成主题活动、百姓展厅、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科普教育、青少年实习、小讲解员培训五大基地。

基本形成乌鲁木齐市历史文化及博物馆学研究中心、国内外文化交流展示重要场所的框架。

(4)文物合理利用和产业发展

——打造“红色旅游”、“红色舞台”、“国学讲堂”等品牌项目,探索和发展合理利用文物与旅游、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教育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办好“孔子文化节”、“文化庙会”等民俗活动,将文庙打造成乌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