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6348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考试提纲Word格式.docx

成语(破釜沉舟)

3.活隐喻:

他是一只猴子,爬树爬得很快。

LakoffandJohnson两位教授的分法:

1.结构性隐喻

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于是产生一词多用现象。

TIMEISMONEY时间可以花、浪费、节省……

本体喻体

黑暗的旧社会一间铁屋子

白色恐怖严重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

人民的痛苦熟睡的人们不久要闷死了

先驱者的鼓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胜利的希望是存在的几个人既然起来,你就不能说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2.方位性隐喻

运用上下、内外、远近、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个概念系统。

你上边的那位好对付吗?

这节讲的内容太深,同学们都不太明白。

一艘小船渐渐进入了我的视野。

3.本体性隐喻

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

实体和物质隐喻

思想是实体思想是机器

容器隐喻:

这件事在我的脑子里反复出现。

拟人隐喻:

昨晚,世界为中国喝彩。

今冬,苹果竞穿衣。

鞋城三折大跳水。

语音隐喻: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蛤蟆跳井——不懂不懂(卜咚卜咚)谐音

语法隐喻:

我与她已经是过去时了。

我与他还处于进行时呢!

3.什么是语言的象似性原则?

请与语言的任意性原则相比较,并说明你的观点。

语言的象似性原则是指语言符号在语音、语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

任意性就是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或“无理可据的”。

任意性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客观事物现象这个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不是说人们可以对语义内容作随意解释。

象似性指的是感知的现实的形式与语言成分及结构的相似性。

换言之,它是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或者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有着非任意、有理据、可论证的一面。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任意性和象似性是相辅相成的,是以互补的方式存在的。

4.语言的象似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举出四类,并举例加以说明。

语言象似性的体现:

复杂性、独立性、距离、次序、对称、重叠、范畴化

复杂象似动因

相对简单的概念普遍由相对简单的形式表达;

而相对复杂的概念则普遍由相对复杂的语言结构表达。

Jakobson(1965)发现:

在印欧各语言中,表示形容词的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语素在音素的树木上是依次递增的。

如:

英语里表示形容词三级的语素的音节数是依次递增的,-O;

-er;

-est

独立性象似原则

Haiman的定义是:

独立象似动因指的是一个表达式在语言形式上的分离性与它所表达的物体或事件在概念上的独立性相对应。

比如:

一个独立的词表示一个独立的实体,一个粘着语素则不大可能。

一个独立的句子可以表达一个独立的命题,一个短语或词语则不大可能表达一个独立的命题。

我在图书馆系读书。

我在图书馆读书。

我在图书馆系读一本书。

我在图书馆读一本书。

书我在图书馆系读了。

书我在图书馆读了。

次序象似动因

时间概念是人类认知结构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观念之一。

而语言只能在一个维度上展开,语言结构在顺序上的安排对应于它所表达的概念次序的安排,就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

事件前后他在马背上跳。

他跳在马背上。

她结了婚,然后怀了孕。

她怀了孕,然后结了婚。

空间先后汉语对空间概念的描述会遵循由大到小的次序。

1994年12月24日上午10点。

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西九街,63号。

在厨房的桌子上面的盒子里。

因果先后在大量语言的主从复句里,表示原因的句子通常出现在表示结果的子句之前,表示条件的句子也出现在表示结果或蕴含结果的子句的前面。

因为生病所以没有去上课。

没有好好照顾花草,花草都枯死了。

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对称象似动因

MaxhitHarryandHarryhitMax.MaxandHarryhiteachother.

重叠象似动因

戴浩一的定义:

语言表达形式的重叠(重复)对应于概念领域的重叠(重复)

在相当多的语言里,当重叠出现在名词上时,单数会变为复数,或集合概念;

出现在动词上时,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完成;

出现在形容词上时,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增强。

距离象似动因

概念距离越近,D与N之间的距离越近(DN),

概念距离越远,D与N之间的距离越远(D的N)。

“的”字隐现的规律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它们所表达的概念之间的距离。

1.他的一把小瓷茶壶。

(所属、数量、属性、材料、功能)

概念的内涵的成分离事物的距离近;

而概念的外延离事物的距离远。

材料、质地、色彩、尺寸、功能等属于概念的内涵成分。

数量、领有者、时间、地点等属于外延成分。

5.请问为什么性质形容词可以与中心语直接搭配,而状态形容词以及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形容词与中心语之间必须要加“的”?

紧密的关系是持久、稳定、较本质的关系,是在认知上较早建立起来的认识得较充分的关系,整合程度高;

松散的关系是临时、不稳定、非本质的关系,是在认知上较晚建立起联系、认识得不太充分的关系,述谓能力高。

由性质形容词充任的甲式定语表中心语事物的较恒久、稳定、较本质的属性,由状态形容词充任的乙类定语表中心语较临时、较非本质的状态。

因为加上程度副词后的形容词更加具有临时的状态,与中心语的关系是松散的,不是恒久的、整合度高的

“的”字隐现的规律主要是由语言的象似性原则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距离象似性。

加“的”与不加“的”,体现了D与N之间的概念距离,概念距离越近,D与N之间的距离越近(DN),概念距离越远,D与N之间的距离越远(D的N)。

6.为什么“我的爸爸”可以说,“我爸爸”也可以说,但是“我的鼻子”可以说,“我鼻子”不可以说?

为什么“张三的爸爸”和“张三的鼻子”都不能说成是“张三爸爸、张三鼻子”?

因为“我鼻子”中D与N形成的事物在人们认知中的地位并不显著,而“我爸爸”中D与N形成的事物在人们的认知中的地位非常显著,已经形成一个规约的类。

因此,“我的爸爸”D与N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成DN形式,“我爸爸”的称谓性很强。

7.请问多项定语的的语序排列规律是是什么?

为什么?

8.什么是语言的主观性?

你认为语言有主观性吗?

如果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举例说明。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

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1)说话人的视角

“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

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最典型的例子是动词的“体”,可比较下面两个英语句子:

 

(1)Johnisgone.

(2)Johnhasgone.

(1)只是客观地报道过去发生的一个动作(约翰离去)及其结果(约翰不在这儿)。

(2)是现在完成体,虽然也是表示过去的动作以及结果,但是还涉及说话人的视角:

说话人从“现在”(即说这句话的时刻)出发来看这个动作及其结果,主观上认为它跟“现在”有关系,比如说,因为约翰走了,所以他帮不上忙了。

因此

(2)的主观性程度高于

(1)。

英语历史上动词完成体是从表示动作结果的构式演变而来的(见下),这就是“主观化”的过程。

2)说话人的情感

“情感”一词应作宽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

不少语言学家都提到语言的功能可分为三种,前两种是指称功能和表述功能,第三种就是表情功能。

感情表达也可以看作一种“社会指称”,即人们从周围交往的人和社会环境中获取感情信息来帮助理解不确定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例如,儿童不能确定摆在面前的新玩具是否会伤害自己,就转而看父母的表情,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成人也是如此,要借助社会语境中的感情成分才能成功地参与社会交往。

语言中的韵律变化、语气词、词缀、代词、副词、时体标记、情态动词、词序、重复等等手段都可以用来表达情感,涉及语音、构词、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

例如,汉语、日语、泰语等语言的被动式都附带“不如意”的主观感觉。

就汉语而言,句末的语气词能表达各种感情,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带有较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这都是众所周知的语言事实。

总之,对一段话而言,很难将它的表述命题内容的部分跟它表述情感的部分明确区分开来,语言系统几乎每个方面都能表达情感。

3)说话人的认识

“认识”主要跟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有关。

例如:

 a.Hemustbemarried.(他必须结婚了。

)b.Hemustbemarried.(他必定结婚了。

英语情态动词must表示“必须”时属于行动情态或道义情态),如(a)是表示客观上他有采取某项行动(结婚)的必要;

而表示“必定”时属于认识情态,如(b)是说话人主观上对命题“他结婚了”是否真实所作出的判断。

显然,(b)句的主观性比(a)句强。

除了情态动词,一些连词,特别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也有客观描述和主观认识之别:

 (10)小王回来了,因为他还爱小丽。

(11)小王还爱小丽,因为他回来了。

(10)是说明“小王还爱小丽”是“小王回来”的原因,这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的因果关系;

(11)不是表示“小王回来”是“小王还爱小丽”的原因,而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知识而作出一种主观推定,即“我推定小王还爱小丽,因为我知道他回来了”。

因此(11)的主观性强。

9.什么是范畴化?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的理论主张是什么(至少举5点)?

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

人,动物,植物;

书,桌,椅等。

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毫无困难地对它们进行分辨和分类,因为它们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

而另外一些事物,比如冷水,暖水,热水之间的分类就没有那么明显的分界线。

像这样的分类就没有自然明确的分界线将它们分开,但事实上人们又确实将它们认定为不同的事物,那么这样的分类认知语言学家称之为心理过程的分类,而分类的心理过程通常被称为“范畴化”。

范畴化是一种以主客观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基于现实对客观事物所作的主观概括和分类,也是一种赋予世界以一定结构的理性活动。

(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的理论主张?

现代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范畴化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基于原型的范畴化,一种是基于图式的范畴化。

现代范畴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范畴理论,它是以人类的认知参照点(原型)为基础,是原型范畴,并随着人们的心理状况和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认知的文化模式关系密切。

1.分类显然不是与认知主体无关的事。

2.对自然类的范畴而言,经典范畴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

furniture,的定义为: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使用的可移动的物件(Webster英语词典)。

这句话勉强找出了非确定性的描述,根本谈不上是能据以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

3.自然类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相邻范畴常常不是由严格的边界截然分开,其边缘成员往往混入对方的类别。

例如碗、杯子、花瓶。

4.自然类各成员地位并不相等,其中有较好的和较差的成员之分。

例如:

在“鸟”范畴中,知更鸟和麻雀就是较好的典型成员,而鸵鸟和企鹅就是较差的成员。

最好的成员是最具原型性的成员,其余最差的成员之间,有等级之别。

5.范畴中原型性更高的成员具有更多的与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并具有更少的与相邻类别的成员共有的属性。

1.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并非满足一组充分必要条件。

“家族相似性”意味着范畴中所有成员都由一个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网络连接在一起。

如“鸟”中成员的特性包括:

有羽、生蛋、有喙、会飞、短尾、体型小、重量轻等,知更鸟完全满足这一特征,鸵鸟、企鹅虽然没有会飞、体型小等特征,但它们仍是“鸟”范畴的成员,并具备了鸟类的其它特征,如有羽、生蛋等。

范畴成员之间的家族相似性使范畴内部构成一个连续体。

2.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相邻范畴互相重叠、互相渗透。

例如:

色彩范畴中,典型的红色、黄色、黑色容易被识到,但若让人们指出紫红是属于红色范畴还是紫色范畴,可能就不容易做出判断或答案因人而异,原因在于各个颜色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连续的,紫红处于红色和紫色的交叉处。

3.范畴原型与该范畴成员共有的特性最多,与相邻范畴的成员共有特征最少;

范畴边缘成员与该范畴成员相似的特征较少,而与其它范畴的成员共性最多。

也就是说,不同范畴的原型之间特征差异最大。

Rosch实验中椅子原型与“家具”中的沙发、床、书柜、衣柜等成员共有特征最多,而与“水果”成员的共性最少;

同时,椅子和“水果”的原型—苹果的差异最大。

4.范畴成员依据具有该范畴所有特性的多寡,具有不同的典型性,因此范畴成员之间并不平等。

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其它成员由的典型性显著,有的则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

Rosch的实验结果表明在“鸟”这个范畴中,知更鸟是最典型的成员,它具有“鸟”的所有特性。

麻雀、金丝雀、鸽子等属于典型性较高的成员,它们与知更鸟的共同特性相对较多。

而鸵鸟、企鹅则处于“鸟”的边缘位置,它们和知更鸟共有的特性非常少。

5.范畴呈放射状结构,原型位于范畴结构的中心位置;

多数范畴呈现的不是单一中心结构,而是多中心结构,即某些范畴通常具有多个原型,原型之间通过家族相似性获得联系。

汉语中“水果”范畴的成员梨、桃都是极具典型性的,都可以视为原型。

10.什么是家族相似性?

一些家族的成员容貌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彼此的相似情况和程度很不一样,例如:

儿子的容貌特征在某些方面像父母,但另外一些容貌特征可能像祖父或外祖父,;

女儿的容貌可能像父母,也可能像姑姑、祖母或外祖母等。

因此,一家人的容貌彼此虽有差异,但总有些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总有些家族相似性。

但一个家族的成员不会具有该家族的全部容貌特征。

所有的家族成员有某些这样那样的共同点,有的成员多一些,有的成员少一些。

维特根斯坦对家族相似概念的论证主要集中在“spiel”(游戏)这个概念上。

他指出种种游戏并没有一种共同的特征,而是形成了一个家族,家族成员具有某些相似之处。

一个概念下的各种现象A、B、C、D并不具有唯一共同性质,而是A相似于B,B相似于C,C相似于D。

11.请举出上位范畴、基本范畴和下位范畴的例子。

水果范畴

[水果]------[苹果]----[红苹果、青苹果、大苹果、小苹果…]

动作范畴

[move]-[walk]-[stride,limp,hobble,amble,stroll,wander,strut,march,pace,stamp……]

事件范畴

[meal]-[breakfast]-[quickbreakfast,……]

12.什么是原型?

举例说明。

范畴成员依据具有该范畴所有特性的多寡,具有不同的典型性(prototypicality),因此范畴成员之间并不平等。

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其它成员有的典型性显著,有的则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

13.AdeleE.Goldberg认为什么是构式?

其理论主张是什么?

其理论优势以及不足都是什么?

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

Fi,Si>

,且形式Fi的某些方面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从其他已有的构式中得到严格意义上的预测,C便是一个构式。

后来Goldberg在1995年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定义,内容有所变化,她说:

“任何格式,只要其形式或功能的某一方面不能通过其构成成分或其他已确认存在的构式预知,就被确认为一个构式。

AdeleE.Goldberg提出了“构式语法”的主要观点:

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

也就是说,句式有其自身独立于组成成的整体意义,这个整体意义是无法从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句式推导出来的,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1+1>

2”。

构式语法的优势:

它采用一种开放的语言哲学观,首次明确提出把词汇、语法、语义,甚至语用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既有一套严格的基于合一约束的形式描述系统,又对各种语言现象认知-语义基础进行解释。

其突出贡献是突破了单纯结构分析的局限,使语言中的形式-意义关系得到很好的说明,并追求把描写和解释结合起来。

构式语法印证了认知语言学关于语法和语义关系的基本原则,其分析具有建立在经验事实之上的直观性,不同使用频率的结构得到了同样的重视,对人类语言的一些语法共性做了成功的解释;

其研究对象明确而具体,也符合儿童语言的习得过程。

其理论将共时语法系统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可以成功地解释词汇语法化的诱因。

构式语法的局限性在于:

对构式概念的不合理扩大掩盖了两类性质不同的语言单位之问的差异,从而也造成句子分析的繁琐;

它尚未解决语法结构的多义性问题,无法解释一个构式的结构意义形成的原因,适用的结构类型也很有限。

14.“山上架着炮”有歧义吗?

请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加以解释。

我们认为,其实这正是同形现象在句法中的反映。

比如说,“山上架着炮”既可以表示存在,表静态(意思是“山上有炮”),又可以表示活动,表动态(意思是“山上正有人在架炮”),其原因就在于 

“NPL+V+着+NP”结构是存现句的典型形式,同时又可能是SVO语序中的谓语部分(状中结构)。

15.什么是意象图示?

举例说明语言中有哪些类型的意象图示?

请举出五种。

意象图示是一种概念结构,是体验性在认知上的体现。

基本的意象图式植根于日常的生活体验中,如感觉、运动、发力、受阻等。

这些图式与我们身体的构造和姿势、及其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对其他事物的操控等密切相关。

在与世界的交互中,我们赋予世界秩序和模式。

通俗地说,意象图式是我们脑子里存储的大量静态和动态的画面和场景。

“容器”图式

来源于对人体的认识(人体是一个容器),勾画一个三维空间,具有内部和外部:

我把钱装进口袋,走出银行,钻进汽车。

容器图式被隐喻性地用于大量非空间认知域,例如:

她的文字充满了忧伤。

路径图式

2.高速公路连接北京和上海。

3.从悉尼飞往香港。

4.一滴水从桌面滚到地面。

力量图式

力量F作用于某事物:

他们推着车往前走

包括平衡、对抗、强迫、制止、阻碍、转移、吸引等方面。

1.科技推动教育现代化。

2.推翻就社会,建立新制度。

3.那些人在阻止官员财产公开?

旅途图式

涵盖旅途及其构成成分(即起点、路径、目的地和路上可能遇到的障碍和曲折)。

人生本身和社会发展常常被概念化为旅途,如:

1.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2.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3.人生路上走弯路是完全可能的,改正方向就好。

4.要实现两岸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后方位图式

源于人的身体。

身体的前部是重要的知觉器官,尤其是眼睛所在的地方。

前部也面向着人类通常移动的方向。

这一图式有很多扩展的用法,如比喻时间、知识的发展等。

1.前天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2.明年就是我的本命年了。

3.下周一前请把表格交上来。

上/下方位图式

与处在地心引力场中的空间方位有关。

上下图式广泛用来构造各种概念,如数量、社会地位、控制、评价等。

1.谁是你们的上司?

上面不发话,底下不好做主。

2.就水平而言,他在你之上。

3.全国人口数量在下降。

部分——整体图示

身体经验:

人体就是由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感知系统等器官与躯干、肢体、头颅等构造的。

1.我们都是班级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2.杭州市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

3.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

16.什么是焦点?

什么是背景?

语言上用以突显的方式有哪些?

Talmy:

“焦点”是一个移动的或概念上可移动的实体,他的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认为是一个变量,相关的问题就是这个变量的具体的值。

“背景”是一个参照实体,它有一个相对于参照框架静止的场景,焦点的位置、路径和方向可以通过这个参照框架来描述。

Langacker的定义:

主观上讲,一个情景中的焦点是一个次结构,在被感知时,他相对于情景的其余部分(背景)更突出,被给予特殊的显著性,成为中心实体,情景围绕焦点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

1)构式的突显选择。

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可以根据突显的需要建立并选择相应的构式。

例如,在实际生活中人为了生存总要做大量动作,如仅突显动作本身不涉及到具体动作对象或将对象隐含在动作中,这就出现了不及物动词(Vi)和主谓构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