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673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像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映像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等类,使它实现行动。

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选自《谈美书简》,有删改)

1.关于“人”的理解,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懂得你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人。

B.进化过程中遗留在人类身上的一部分“兽性”和原始人的一些特点构成了人的“本能”。

C.人的所谓“生活”就是时时刻刻地和外界打交道,不断地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D.人是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再由人猿发展到原始人进而发展到文明人

的。

2.关于“艺术”和“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

B.“食”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它们都属于艺术美的范畴。

C.原始民族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就是艺术活动。

D.儒家说:

“食、色,性也。

”在“食”和“色”这两大人类本性的具体行为中便蕴藏着艺术的美。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即有心灵,所以,人是世间万物中最难懂的。

B.西方有一句古谚:

”可见人的性格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把人简单分类。

C.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就是美的历史。

D.哲学和心理学把人们认识世界的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

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

“距

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

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

有土垤磈礧

,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升望海墩,东向凝睇。

是时云光黯黮(dǎn),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

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

,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伫,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问名胜处。

僧指:

南为太公石室;

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

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

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

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

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释:

①榜人:

船夫。

②椒:

山顶。

③垤(dié

)磈礧(kuǐlé

i):

垤,小土丘;

磈礧,成堆的石块。

④嵚(qīn):

山势高峻,高险。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入吾谷,榜人诡云 

诡:

怪异,出乎寻常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治:

研究 

C. 

升望海墩,东向凝睇 

升:

昂头,抬头

D.山脉怒坼,赭石纵横 

坼:

裂开

5.下面全部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 

( 

)(3分) 

①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②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③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④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乘船途经虞山下,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游山。

C.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

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D.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5分)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送人之巴蜀

[明]吴文泰

烟波迢递古荆州,君去应为万里游。

倚棹遥看湘浦月,听猿初泊渚宫秋。

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

若见东风杨柳色,便乘春水泛归舟。

8.这首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请简要赏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

②,泠然善也,。

(庄子《逍遥游》)

③,鸣声上下,。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④,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下面两篇文章中选定其中一篇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一种深久的不安

乔叶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

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好,在薄暮里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

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阴下,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

除了从表象上对他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

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

他们也是有幸福的,我想。

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

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

我知道。

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他们富足。

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

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T恤,一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帕萨特出租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

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

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

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

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

如果作为最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

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

“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

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

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

——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么?

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

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自己最浓稠的汗水?

他们中有多少人敢去翻看“梦特娇”的标价?

有多少人摸过五星酒店里的紫檀雕筷?

有多少人会识别宝马和奔驰的标志?

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

⑥我做不到。

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

而我已经看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

我不想这样。

我常常会问自己:

有必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么?

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么?

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么?

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

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远离这些东西,去做一种最经济的选择。

⑦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

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高涨。

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同时也才能让心灵获得最质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看到其他人物质生活没有“我”富足就感到不安,在许多人看来,这种解

释可能十分矫情可笑。

B.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主要是因为我挣钱太容易了,没有付出多少血汗。

C.本文作者的情感是清晰的,他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们既抱有同情,又对他们表达了崇敬之情,表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可贵良知。

D.作者大概是农村人的后代,耳闻目睹过农村人挣扎求生的艰难,所以对社

会底层百姓有天然的亲近感。

E.虽然作者说不评价别人的消费,因为在个性化的时代这是不被法律许可的,但作者还是想通过本文去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

(2)本文第①段写了三种不同人的生活,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回答。

(3)第⑤段中作者说:

“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结合本文并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第⑥段所引用的鲁迅的“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的现实意义。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追随我心

并不很久的以前,也就在1979年到1980年间,在哥伦比亚大学,两个政治科学系大一的新生,在课堂上总是没精打采。

其中一个是来自台湾的华裔,喜欢窝在教室左后方的一隅,听得无趣,索性呼呼大睡。

这个男孩叫李开复,此君并非厌学,而是对政治科学越来越不感兴趣。

蹉跎到大二下学期,他终于决定快刀斩乱麻——转系,改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

兴趣是什么?

兴趣就意味着天赋。

李开复在计算机系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两年后毕业,成绩居全系之首。

这样的学生用不着按部就班。

在教授的推荐下,李开复进入在计算机领域独领风骚的卡内基·

梅隆大学,直接攻读博士。

计算机学院的院长找他谈话,劈头就问:

“读博士的目的是什么?

”李开复大声答:

“我从大学带走的将是一篇改变世界的、顶尖的博士论文。

”院长予以纠正,说:

“你从这儿带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你分析、思考的能力,研究、发现真理的经验,以及科学家的胸怀。

这样,当你有一天改变研究方向,依然可以在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出类拔萃。

李开复选定语音识别为攻读方向,经过一年“热恋”,他发现专家系统其冷如冰,远不如统计学有情有义。

李开复决心“移情别恋”。

他担心导师发怒,谁知得到的回答竟是:

“开复,你对专家系统和统计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但我可以支持你用统计的方法去做,因为我相信科学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都是平等的。

而且,我更相信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李开复从导师的大度悟到科学的真谛,他全力以赴,放手一搏。

3年过去了,李开复的研究成果及博士论文,引发了那年语音世界最大的冲击波。

26岁的李开复功成名就,成为卡内基·

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天之骄子,有尊严,有地位,有课题,有经费,出任大公司顾问,飞赴各地讲学,包括去他的祖籍之邦、魂之所系的祖国大陆。

“让世界因你而不同!

”这是李开复埋在心底多年的梦想。

1990年,苹果公司的一个邀请电话让李开复开始审视自己:

“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还是想真正地改变世界?

”面对苹果公司的召唤,李开复旋即做出回应,走出象牙塔,加盟“改变世界”的大军。

在苹果公司,李开复感受到了从纸上谈兵转入实战的无穷乐趣。

1995年,33岁的李开复出任苹果公司的副总裁。

但是他仍然不满足,依然要跳槽,因为硅谷的另一家公司SGI发出了更有诱惑力的邀请——“你想做什么,然后我们根据你的兴趣对公司进行改组。

”不是他们缺什么人才,让你去填补,而是诚恳地询问你需要什么平台,以便为你量身搭建。

这样的机遇,李开复岂能错过!

双方一拍即合,1996年7月,李开复跳槽去了SGI。

李开复奉行“自己设计自己”的人生信条,怎奈SGI是一家硬件公司,开复的长处却在软件开发,这就等于在篮球场上跑马,任是赤兔、骅骝,也撒不开四蹄。

日复一日,李开复萌生去意。

对于下一个选择,他立下两条标准:

一是做软件,二是去中国。

机会来了。

其实机会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做好准备。

彼时,比尔·

盖茨创立的微软王国要把触角伸向中国,李开复成为它的不二人选。

时间:

1998年金秋;

职务:

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

李开复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值得写部书来描述,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创新理念、绝对领先的科学技术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

微软只是起用了一个人,就开拓了中国市场;

李开复只是“追随我心”,就一跃成为微软王国的副总裁。

在你我想来,这该是李开复的最后一站。

在微软占据高位,与比尔·

盖茨亲密共事,坐拥财富和风光,“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李开复不这么想,他后来回忆:

“我如同一部庞大机器上的零件,在中规中矩、没有任何发挥空间的环境下运行着。

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替换的

光鲜零件。

那种价值的缺失感以及精神上的落寞占据了我的内心。

微软既然已无成长空间,那就走吧!

到哪儿去?

他相中了Google。

但他清醒地意识到,管理更多的人马,不是自己的所爱,他渴望从无到有的创新,而不是经营一个巨无霸。

于是,在2009年9月,李开复又一次选择潇洒地离去。

向总部递交辞呈之际,Google高管艾伦·

尤斯塔斯试图用更优厚的条件予以挽留。

李开复真诚地说:

“我的人生还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现在得去弥补。

我可能创办一家‘创新工场’,和中国青年一起创造新的技术奇迹。

如今,李开复正在按照他本人的意愿,在神州大地进行“创新工场”试验。

他会成功吗?

我想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次要又次要的,那么,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呢?

诚如他自己所言:

“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卡内基·

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与李开复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李开复对读博士目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撷取李开复从求学到追求事业过程中的典型事迹,结

构严谨,首尾呼应,让我们看到了李开复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C.对政治科学不感兴趣的李开复到大二下学期终于决定转系,大学前两年的

时光浪费不少,这让他内心充满了痛苦。

D.文中“赤兔”、“骅骝”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李开复作为软件方面

的专家在SGI无法施展的窘境,“自己设计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

E.大学象牙塔内的研究只是纸上谈兵,毫无乐趣,这是李开复加盟苹果公司

的原因之一;

实战的无穷乐趣,让李开复在苹果公司的地位大幅度提升。

(2)文章中李开复的哪些人生历程体现了他“追随我心”的追求?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3)文章最后两段引用了李开复的话,请简要概括引用这些话的作用?

(4)李开复曾说: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或者是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26日晚19时左右,一艘准备返港避风的鱼船在大亚湾金门塘海域被“浪卡”带来的强风吹翻沉船,船上3名渔民落水,危如累卵。

B.王教授对网络语言不仅不赞一词,反而苛评有加,他认为这不仅无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而且对汉语的规范发展也极为不利。

C.作者以一座老宅即将拆除为契机,借助一群芸芸众生极为日常化的生活,传递出那个万物复苏的年代里南方小镇骚动不安的气氛。

D.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传开,其作品一夜间洛阳纸贵,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等电商连夜打起营销大战,将其作品炒作到一书难求的地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记者问:

“刘永行先生,去年美国《福布斯》杂志把你排名为中国第二首富,称刘氏家庭的资产为8亿美元,这个评估准确吗?

B.台湾地区10月25日就钓鱼岛事件发表看法,认为相关各方应搁置争议,基于平等互惠原则,共同开发、享用资源,以维护该地区的和平稳定。

C.江西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

D.专家提出:

许多国家在调整退休年龄时都要预先若干年向社会公告,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政策,并以“小步慢走”实施,以减少负面影响。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不幸福从某种意义上会折射或者映射人们对幸福的另外一种感受。

②幸福诚然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但它也处处在与外界的环境对接中呈现出来。

③幸福是在比较中实现的。

④幸福和不幸福就像两股绳索一样,在对比当中我们可能感到幸福。

⑤幸福不是冥思苦想,不是纯粹的向内诉求,而要指向外的关联。

⑥这个关联可能是我们和不同人之间的比较,不同生存境遇之间的比较,不同利益诉求的比较。

A.④①③⑤②⑥B.④⑤③②⑥①

C.③②⑤⑥④①D.③④⑤①⑥②

16.提取下面新闻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

(4分)

据悉,2012年国家科技奖将严格控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推荐指标数和评审指标数,适当调整奖励结构。

受理项目总数较往年减幅约为12%,其中科技进步奖减幅达25.1%,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受理项目数较往年有所增加,三大奖奖励结构进一步优化。

据了解,为提高奖励质量,今年的评审更注重科研成果的首创性、独创性,代表性论文论著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技术指标的先进性以及学术界认可度和行业影响力。

17.下面的示例是某电视节目的栏目介绍,请仿照这种形式,为“百姓生活”和“读书”栏目各写几句介绍。

要求:

语言精练,不超过40个字。

(7分)

示例:

【乡土艺术】展示经过岁月洗涤的民间技艺,再现质朴本真的淡墨山水,品味来自乡土的艺术奇葩。

【百姓生活】

(4分)

【读书】

(3分)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如果你去印度,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里的公路特别破旧,最好的路都赶不上我们的二级公路。

但只要你沿着公路走,每隔数公里你就会发现一座华丽的教堂,其华丽程度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一位旅行者问当地的居民:

“你们这里教堂如此华丽,公路却如此破旧,你们就不能把那些建教堂的钱用来修公路吗?

”居民答道:

“路是通向财富的,不重要;

教堂是通向神的,很重要!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