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7855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花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投资1.1亿元的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并试运营。

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2009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4.05%,预计2010年达到36.05%,比2005年提高8.65%;

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供水普及率达98.24%,供气普及率达79.21%,人均道路面积7.69㎡,人均绿地面积达10.2㎡,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2;

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卫生县城。

建筑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6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0.9亿元。

5、发展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矿业秩序整治取得重大成果,全县锰矿山整合办证基本完成,铅锌矿山整合加快推进,非法开采、不安全开采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投入1.5亿元治理锰行业污染,投入1.7亿元治理铅锌行业污染,锰锌行业能耗大幅下降,废水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总投资达8亿元的环境综合整治五年规划已全面启动实施。

累计投入2亿元治理尾矿库,省州县挂牌督办和急需治理的31座尾矿库中已有25座基本治理到位。

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安全生产事故主要指标实现连续四年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稳步增强。

6、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县级财政和国家转移支付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逐年增长,先后出台40多项惠民政策,城乡困难群众基本实现应有社会保障和救助。

到2009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贫困生救助保障体系全面建立。

是全省第一个乡乡建有敬老院的县、第一个推行孤儿集中免费抚养教育的县、第一个农村家家享有房屋保险和农业保险的县,是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县、全国“两基”教育合格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

专栏一“十一五”计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指标2005年“十一五”计划目标2010年

预计数“十一五”年均增长

生产总值(万元)

其中:

第一产业(万元)

第二产业(万元)

第三产业(万元)

人均生产总值(元)

三次产业比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财政总收入(万元)

总人口(万人)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化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172848

24577

96446

51825

6784

14:

56:

30

3895

53610

35164

32230

27.46

7788

1865

27.4

4.3230000以上

年增21%

8000

15:

55:

年增15%

年增18%

70000

28.8

6000

2600

45.0

控制在4%内505807

42122

341144

122541

17828

9.6:

61.2:

29.2

4000

232755

76153

72000

28.37

12533

3295

36.05

4.59.55

4.9

7.5

5.9

7.7

0.15

33.8

17.2

17.1

0.77

13.4

14.8

5.64

0.91

注:

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为剔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增长率。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战胜了低温冰冻等重大自然灾害,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一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建设,推进企业战略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三是加快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

四是不断落实发展惠民政策,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等社会事业,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活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改变,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矿山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治理压力日益增大,锰锌行业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快。

三是投融资渠道仍然不畅。

资金流出现象普遍,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民间投资机制有待健全。

四是人才短缺。

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县人口的1.62%,8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没有掌握实用技术。

五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仍然没有确立。

六是居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

2009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1342元,分别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66%和75.2%;

农民人均纯收入2980元,分别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57.8%和60.7%;

全县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36%,依靠低保维持生活的农民占农村人口比重高达6%。

(二)“十二五”时期宏观发展环境

1、宏观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国际局势将保持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有利于我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

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和谐社会,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开拓了新的视野;

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统筹区域发展以及省委、省政府继续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和加快湘西州扶贫攻坚进程等诸多政策措施,为我县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经济融合、贸易往来、国际金融监管、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矿产品等资源性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全球经济短期内仍将处于低位运行状态,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我县参与国际竞争的风险可能加大;

随着国内区域格局加速调整,各地区竞相加快发展的势头更加明显,我县争取国家投资、招商引资、拓展市场空间的难度加大;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我县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及就业压力加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阶段,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对我县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县内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交通瓶颈逐步打通,发展环境大为改善。

319国道、209国道贯穿全境,张花高速公路和吉茶高速公路将于2011年和2012年建成通车,正在建设中的长渝高速(长沙至重庆)和张花高速(张家界至花垣)连接线贯穿县工业园区而过,秀山经吉首至益阳铁路已完成前期工作。

加上下子花至沱江公路等县际和乡际公路加快建设,我县区位劣势和内部流通网络体系将得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将明显改善。

二是政策优势依然明显。

我县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重点县、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范围的县、革命老区县、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可享受的政策具有广泛性和独特性。

国家新一轮加快西部大开发政策、国家贫困县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支持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优惠政策、湖南省继续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等都是助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动力。

三是资源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

我县矿产资源、人力资源、资金等要素相对丰富,已成为全国较大的电解锰生产基地、全省较大的电解锌生产基地、自治州最大的工业基地。

按照“湖南省新材料产业自治州基地”规划的“一园三基地”(新型材料基地、锰锌加工基地、物流服务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通过资源整合、资金整合、技术整合、人才整合,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向经济优势转变。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环境趋好,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节能降耗约束加大、国际国内市场不稳定性增多、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要求更高等现实难题。

二是调整经济结构面临工业大而不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资金瓶颈约束加大等现实难题。

三是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全县居民平均收入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贫困人口占比偏高。

二、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战略思维,科学谋划,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国家新一轮加快西部开发和湖南省继续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加快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

(二)基本思路

1、突出“一条主线”。

即:

突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全面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也是“十二五”时期花垣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路线。

“十二五”时期,在已探明可开发资源日益缩减的情况下,花垣经济社会发展更应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力求更大突破。

2、坚持“一个主导”。

坚持工业经济为主导。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以产业升级带动现有产业的优化重组;

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实现产品品牌化经营;

以县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3、实施“三大战略”。

“一合三化”战略——全力推进锰锌行业整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

人才兴县战略——竭力开发人力资源,积极培育、引进技术型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党政人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和优化人才结构,为科学发展、富民强县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生态先导战略——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走质量效益型、生态环保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4、推进“三个转变”。

推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推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为主,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

推进经济发展由资源消耗、粗放式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三)奋斗目标

到2015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较大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在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把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二五”时期,全县GDP实现年均增长13%以上,2015年达到88亿元以上(2010年价),按2015年价计算力争达10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9965元(2010年价),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较“十一五”末翻一番。

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3亿元,年均增长18%。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年均增长17.0%以上。

到201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坚持工业主导的前提下,要着力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加快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到2015年,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至6.7%左右,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保持在93.3%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7:

64.8:

28.5。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185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2%以下;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82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5%以下。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城乡贫困人口大多数实现脱贫致富。

到2015年,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全县人口总量控制在29.53万人以内,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8.0‰。

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5.2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0%。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节能减排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一定规模。

万元GDP能耗降低2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30%。

——机制体制明显健全。

在加大行政部门、国有企业、市场体系、财税、科技、教育、卫生、户籍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健全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

依托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结合花垣实际,积极探索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机制和“两型”社会建设制度保障体系。

专栏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率%属性

工业增加值(亿元)

一二三产业比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总人口(万)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市化率(%)

R&

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万元GDP能耗下降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505807

32.9

[73]

76513

36.05

0.45

[20]

4.50884860

54.93

6.7:

28.5

29965

[180]

183014

125872

29.53

20185

5282

41.0

2.30

4.013以上

12

--

12.1

17以上

18

12以上

0.8

10

3.22

38.6

-4.40

-2.3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2010年为预计数;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2015年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人均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均按2010年价。

三、主要任务与战略路径

根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要求,全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围绕以下八个方面展开。

(一)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心目标,不断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整体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使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它作物”三元结构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县内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贸工农等一体化生产经营方式,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到2015年,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大部门的产值比达到20:

30:

50左右,农业总产值达到8.9亿元,年均递增5%。

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渔业总产值达到3500万元,形成农村第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应用与创新。

加强农业实用新技术研发,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力争到2015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达到80%以上。

大力推广“两型”农业技术、绿色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力争到2015年,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

“十二五”时期,在全县新建3个区域性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为18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配备业务设备。

大力实施科技下乡、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整体文化科技素质。

“十二五”期间,全县计划培训农民3万人次以上。

到2015年,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9年以上,80%的农民取得“绿色证书”,90%以上的农民得到“阳光工程”培训。

3、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进一步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和主导产业,围绕“品种良种化、生产科技化、产品绿色化、市场品牌化”目标,全力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带。

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重点支持富硒大豆及富硒产品生产线、本牌山茶油有限责任公司精炼食用油加工、北欧玛鲟鱼养殖及鱼子酱加工等项目建设。

全力打造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全面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原则,积极鼓励和支持不同经济主体和农民采取多种形式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生产产值之比达到1.5:

1以上,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

4、进一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防汛抗旱、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水土保持、酉水和武水片区渠系配套、花垣河治理、兄弟河治理、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

力争到2015年,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

大力实施农村机耕道建设,基本实现主要田间道路通农用车,耕作道通小型农机具的目标,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和完善农村信息设施网络,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信息化。

专栏三“十二五”时期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产品生产布局

粮食水稻吉卫、补抽、排吾、董马库、麻栗场

玉米道二、麻栗场、边城、花垣镇

经济

作物柑桔产业带花垣镇、团结镇、边城镇

梨子产业带花垣镇、吉卫、长乐、边城、龙潭、雅桥、猫儿、民乐

烤烟产业带吉卫、补抽、雅酉、排碧、排料、董马库、麻栗场、长乐

油茶产业带长乐、麻栗场(窝勺)、雅桥、吉卫、补抽、团结

药材产业带花垣镇、边城、道二、麻栗场、雅桥

蔬菜产业带花垣镇、团结、边城、道二、麻栗场、吉卫、排吾、龙潭、雅酉、长乐

以上为主要粮食与经济作物重点布局。

5、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继续加大农村“六通”工程建设力度,全面完成所有行政村组“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

大力实施农村民居改造工程,基本消除农村危房和无房户;

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大“整脏治乱”力度,突出抓好溪河、水沟的污染治理,加快改水、改厕、改圈、改电、改路步伐,推广使用无害化卫生户厕和公厕,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堆放、无害化处理,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增加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十二五”时期,确保对农村项目投入金额1.2亿元以上,新建农村供水工程132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

6、进一步加快农村扶贫开发步伐。

“十二五”期间,全县扶贫工作重点要由注重温饱向缩小差距、构建和谐转移,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以偏远乡镇、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工程。

要加快探索扶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