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834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特复习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总之,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结合一下当下国内的一些典型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一下题目中经济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石药中润公司的“药厂排污问题”,其实背后的是联想。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知名大企业陷入“污染门”的事件,比如紫金矿业、哈药六厂都曾陷入污染门而不能自拔,去年的陆良化工、苹果、江铜再赴后继,公众的神经对此早已不再敏感。

近几年来,政府和地方组织在环保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尤其是环保部门的决心,整治力度越来越大,手段也屡有创新。

但事后却没能真正有效地阻止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

为什么环境污染事故如此频繁的发生呢?

很明显,正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了越来越频繁的环境事故。

其实,大家都知道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又都明了现在的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了,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接二连三的违背这一众所周知的理论,为何?

原因不难发现,之所以频现污染事故,与企业的侥幸心理、地方政府的行政不作为、污染违法成本低有着很大干系。

而最根本的症结,恐怕还是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悖论。

这就是为什么地方政府明明知晓污染的厉害,却放任那些辖内的企业污染环境而不去严格的惩治。

以下是引用腾讯新闻的评论,很有道理——“由于企业天生的逐利性,环保投入等成本是能省则省,经常存侥幸心理;

而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不少企业会给地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是严重污染,但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追求,也或因官员们对GDP速度的需求,以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没能求得起码的平衡。

地方政府扶植企业、服务企业,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幸福。

如果居民的住宅楼和企业超标排放废气的烟囱比肩,村民的水源与企业超标排放废水的河道比邻,当企业一边发展壮大,一边污染河流、空气,破坏自然环境,危害民众健康,即使企业上缴利税创造了再高的GDP,又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呢?

这个悖论是一个困局,走不出这个困局,密集的环境污染事故注定会持续发生下去。

前几年国家提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就是全社会范围内的绿色主义,虽然这条路子相当困难,但是其指向是正确的,之所以成效不大则在于社会的监管力度不足,相比于发达国家的监管,我们存在着相当大的漏洞。

当下的矛盾在于,先污染后治理是“防范不足”的治理,投入的成本必然过高,付出的代价必然过大。

而边治理边污染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

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停留在事后的惩罚上,应当在污染的前阶段,预防为主。

“在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上,地方政府担着更大的责任。

‘顽症需用猛药医’,希望地方政府能重视起来,真正从动力机制上入手解决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惩罚力度,加大对环境指标的考核,使其成为官员政绩的重要体现,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

真正做到消除污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是全社会范围内所有公民的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

政府是这一过程中的最有利推手,只有政府能够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力行污染治理的措施,有效顺利的保障社会范围内公众意识的唤醒,我们的美好愿望才可以实现,绿色生活才能真正的在这个星球上被推崇。

3.简述当前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努力与采取的措施

第八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思考题

4.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

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原因如下:

1.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真正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始终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1)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 

的伟大成就,使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充满信心。

(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犯错误一般是动机与效果严重背离导致的。

保持革命的纯洁、建立理想的社会主义,这样的动机是无可挑剔的,问题在于目标脱离实际,且达到这一目标的方式和手段出了问题。

(3)即使在困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就应该承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

(4)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对待所犯错误。

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之后,继续发展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不断追求真理,随时纠正错误,就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立于不败之地。

2.中国共产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1)首先,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直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2)其次,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选择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的方针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共产党党内外以及世界上的有识之士都认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3)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

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的是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注重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协调统一,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保证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一路前行。

(4)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

中国共产党要有一个真正稳定的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把惩治与预防腐败置于关乎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高度。

3.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

(1)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之后,中国掀起了经济建设的热潮。

(2)其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七大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着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予以深化,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3)打开国门拥抱世界。

中国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经济特区、开放城市以及开放地区的设置,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都带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4)把科技教育作为支点。

邓小平复出后大声疾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

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科教兴国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奇迹的重要因素。

总之,中国共产党过去取得了很多成功,但眼前和今后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中国共产党一直对这些挑战具有清醒的认识,并且从制度层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应对这些挑战。

奋进的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

历史会再次向世界证明:

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跨越各种障碍,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第九讲国际

2.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和预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各种论调反复出现,仅“中国威胁论”就演变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核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各种论调。

如何认识和评价国际范围内关于中国的各种预测?

事件背景:

近段时间,国际上形形色色的“中国经济责任论”突然增多了起来。

“汇率责任”、“顺差国责任”、“债权国责任”、“储蓄国责任”、“能源消费大国责任”、“二氧化碳排放大国责任”……大有把中国搞成“责任”代名词的势头。

一些西方人士把对中国的不满与忧虑,统统转换为中国的“不负责任”。

 

“中国威胁论”的演变

“中国威胁论”在冷战结束后的很长时间内一直主导着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对华思维,并深刻影响着美国的对华战略。

新时期的"

中国威胁论"

出现在冷战后,其背景是苏联威胁消失以后,中国经济、军事逐渐强大,"

开始在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泛滥起来。

第一次泛滥是在1992-1993年间,鼓吹者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乃至文明角度展开了对"

的具体论证。

美国费城外交政策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芒罗首先发难,发表了《正在觉醒的巨龙:

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一时间"

风靡太平洋东岸,芒罗因而也声名显赫。

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那篇高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也在这个大背景下问世。

前者渲染中美军事冲突不可避免,后者断言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结合将是西方文明的天敌,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色彩,美国学者哈克特更是危言耸听,"

在苏联解体后,一个新的邪恶帝国正在出现,它的名字叫中国"

此后,每隔一段时期,"

都会出现。

第二波发端于1995-1996年,主要与李登辉访问美国后两岸关系紧张,中美围绕台湾问题发生军事对峙有关。

第三次发生在1998-1999年,其背景是在亚洲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逆势崛起,经济影响力迅速扩大。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威胁论”已经是第四波了,其特点是威胁论的内容日益扩大,往往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中国计算机黑客威胁论、食品安全威胁论、环境威胁论等等。

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

但是,在“中国威胁论”以各种形式或隐或显盛行的同时,对中国的责任期待作为中国未来预期的另一方面也一直存在。

2005年小布什第二次上台、美国继续调整了对华战略定位和政策后,与“中国威胁论”伴生的“中国责任论”才逐步突现出来。

2005年,布什本人提出,“要以建设性和坦诚的方式与中国接触”,国务卿赖斯提出,“希望中国成为全球伙伴,能够并愿意承担与其能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副国务卿佐利克则在“中国向何处去”的著名演讲中呼吁,中国应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此后,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又被写入了美国2006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成为美国官方的对华新定位。

此外,2006年9月27日发表的反映美国各界精英主流意见并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产生深远影响的《普林斯顿项目报告》声称,“美国的目标不应当是阻止或者遏制中国,而应当帮助它在目前的国际秩序范围内实现其合理的抱负,成为亚洲和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此后,美国所带动的“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成为国际社会谈论中国时的一个时髦用语。

美国各界继续推波助澜,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跟进。

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威胁论”隐声匿迹,“中国责任论”压倒性地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国际舆论环境。

2008年9月15日,美国有158年历史的老牌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倒台,美国银行系统内部的“次贷问题”演化成全球金融海啸,中国收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进一步上升,其集中体现就是关于G2和Chimerica的说法。

G2概念是华盛顿彼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坦在2008年7—8月份的《外交事务》上提出的,他认为美国应寻求同中国发展一种真正的伙伴关系,以实现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共同领导,而不是纠缠于双边关系中的众多问题和相互抱怨。

最近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林毅夫和佐利克在《华盛顿邮报》上联名写的“经济复苏取决于G2”一文,他们指出世界经济要想复苏,中美这两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必须合作,并成为20国集团的引擎。

没有G2的强劲发展,20国集团就将会令人失望。

此外,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尼尔·

弗格森还提出了Chinamerica的概念。

在他看来,中美已经走入“共生时代”,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国的美国与世界最大储蓄国的中国应该相互合作,方式是美国负责消费、中国负责生产。

这两个词都是经济学家基于经济发展的事实提出来的,主要是分析中美两国的经济地位,以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责任。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这不无道理。

中美两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超过50%,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美国少数学者和个别战略家将G2一词上升到政治层面,特别是提出一种中美共治的制度性领导结构。

这在政治上是非常危险的,在实践中也行不通。

美国的“中国责任论”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中国正在崛起,但还不是个充分负责的国家,中国应该承担与其实力相称的责任,从而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

这句话包含了三层含义。

第一,认可中国实力上升的事实,并把中国列为大国。

美国认为,中国“浓缩了亚洲引人注目的经济成功”,“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初划时代的事件之一”。

但是,对未来的道路是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还是相反,中国还没有做出明确的选择。

正是在这一意义,美国认为,中国还是处于“战略十字路口”的国家。

第二,认可中国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迹象。

2006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声称,“在二三十年里,中国已经摆脱贫穷和孤立,日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中国以前反对全球机构;

如今它是联合国安理会和世贸组织的永久性成员”,“美国对保持和平发展承诺的中国的崛起表示欢迎”。

2007年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提交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越来越遵守国际规则、机制和准则,尤其在国际贸易和安全领域,并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三,中国还不是一个充分负责的国家,“中国的过渡还不完全”,还没有真正融入国际社会。

中国还必须努力“像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那样行事,履行其承诺并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促进为其成功提供条件的国际体系”。

美国对中国的责任期待内容很多。

具体说,经济上开放市场,增加内需,改变中美贸易逆差关系;

政治上加速推进政治改革,实现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

军事上增加军事透明度;

外交上帮助解决地区安全问题及热点问题,如朝鲜、伊朗和苏丹达尔富尔问题;

环境上减少废气排放量使之符合国际排放标准,等等。

就其本质而言,美国的“中国责任论”就是要以美国模式来塑造中国,并要求中国与美国合作来共同维护美国领导的国际体系。

尽管这表现出美国的天定命运的傲慢,但是,与“中国威胁论”相比,中国责任论表现出美国的合作意愿和姿态。

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把握的好则可以乘势加强中国责任大国的形象从而促进中国的和平发展,把握不好则可能或损失自身的形象实力或超出自身能力的责任范围从而不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

中国责任大国形象的建构及其挑战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之后,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开始了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

随着中国实力的逐步积累,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发展已经开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威胁论”就是这种关注的反应之一。

与此同时,希望中国做国际社会负责任一员的呼声也开始出现。

在这一国际环境下,中国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开始了构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历程。

在战略理念上,中国先后提出了“新安全观”、“睦邻、安邻、富邻”、“和平崛起”、“和谐世界”等体现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的先进观念,体现出中国负责任姿态和维护国际秩序的良好意愿。

在实践层面,中国更是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国际制度。

从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看,1994年中国参与的数量是50个,与1982年相比增加了26个,但是到2002年,中国参与数量达到163个,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成为少数几个参与国际组织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次,中国积极参与朝鲜半岛、伊拉克和伊朗等地区危机的解决,并努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尤其是在朝核问题上,中国的积极斡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再次,在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上,积极与美国合作,对美国在物质和道义上给予大力支持配合。

在周边关系上,中国积极实践新安全观,倡导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博鳌论坛,发展与东盟的安全与经济合作机制。

在发展中国家关系上,中国积极减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同时积极发展对外经济与技术援助,带动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

总之,从理念到实践,在实力提升的基础上,中国已经在树立责任大国形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且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一定认同。

可以说,目前兴起的“中国责任论”正是在对中国实力与责任某种认同的前提下才出现的。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树立责任大国形象的努力也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这些挑战包括:

第一,体系大国与责任大国的冲突。

作为体系大国,中国外交的任务就是维持大国的地位,为此,必须以保护和发展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为中国外交的核心目标,以维护主权独立下的经济与军事利益为核心利益。

而负责任大国的身份要求中国以维护国际秩序为外交目标,而不是仅仅考虑综合国力的得失和相对利益。

两种身份要求存在着矛盾。

第二,维护体系秩序与修正体系秩序的冲突。

在过去的25年中,中国主要工作是低调融入国际体系,并逐步成为现有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的受益者和维护者。

但是,中国的责任定位不仅在于维护,而且在于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国际秩序。

那么维护和修正之间如何找到恰当的结合点,而不至于与现有的国际体系发生对抗性冲突。

这需要掌握非常复杂和微妙的平衡术。

当然,这种平衡术的运作不是中国单方面的责任,美国更是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第三,在价值观与利益再分配层面,美国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容纳中国加入国际秩序。

美国在对中国的责任要求方面,表现出强硬的单一价值观诉求,这种价值观诉求是美国不可妥协的“十字军东征”精神的真正体现,还是隐藏着深刻的现实主义权力政治逻辑,这一点很难区分。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逻辑,如果美国不能在这两个方面对中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妥协,而单方面要求中国对美国负责,对美国妥协,这将是中国构建责任大国形象的最大挑战。

中国的国际责任战略框架

无论是从当前外部“中国责任论”的压力看,还是从中国自身构建责任大国形象的需要与挑战看,都迫切需要中国领导人和学者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的全球责任定位问题。

根据以上国际国内压力与挑战两方面的分析,中国的国际责任定位可能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与美国积极沟通和磋商,争取双方达成更多相互谅解与必要的妥协。

中国责任论的外部压力主要来自美国,中国崛起所面临的主要结构性矛盾也在于中美之间的安全困境。

而缓解安全困境的唯一途径在于多沟通多协商,通过种种场合的互动,逐步在相关问题领域达成共识或谅解,甚至建立战略互信。

美国希望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本身也在积极构建责任大国的形象。

在这一原则性框架上双方是一致的。

问题在于双方的对责任大国定义上存在着差别。

这就需要中国利用一致性原则框架的一致性,在具体问题上与美国展开积极对话、沟通、磋商和必要的相互妥协。

这一方面中美双方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不够,仍需继续努力。

第二,体系大国优先于责任大国。

责任能力往往以体系大国为基础,只有自身实力强大才能更好的成为责任大国。

在此要注意两个事实。

一是中国本身还很落后。

所谓的中国GDP冲入世界第四,外汇储备世界第一。

很大程度上只是个数字游戏,而不能真正反映中国与其它强国的实力对比。

以外汇贮备为例,西方国家普遍实施“藏汇于民、藏汇于物”,而中国实施强制性结汇的金融制度,企业在海外赚的大部分外汇得卖给中国银行,国家定期公布外汇储备金额。

所以,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在官方,民间很少。

2006年,日本和美国的民间外汇分别是3万多亿美元和9万多亿美元,这些政府是不予过问的。

同期中国的民间外汇贮备只有1600亿美元。

到2006年底,我国官方外汇储备为10663亿美元,而截至2006年9月,日本的官方外汇储备为8486亿美元,表面上看中国多于日本。

但是,算上民间贮备,美国和日本实际的外汇贮备要比中国多得多。

第二个事实是,美国的“中国责任论”反映了美国的利益需求。

美国的利益在于通过转移责任降低其霸权成本,从而更长久的维持其霸权周期。

从目前看,中国作为一个体系大国来说还非常虚弱。

中国的主要责任在于发展,强壮自身实力的国内责任大于分担体系运行成本的国际责任。

如果陶醉于美国送给中国的“责任大国”的荣誉光环,过早过多的承担中国目前实力所不济的责任,势必影响发展,从而最终影响中国的责任追求。

第三,地区责任大于地区外的全球责任。

经营好周边是中国的安全之基。

这可能是指导中国国际战略的一项长期原则。

首先,中国还面临着国家统一的难题。

而台湾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主要看中国与周边国家能否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必要的地区责任有利于中国改善中国的周边关系。

其次,从中国的实力看,中国只能算作一个地区大国。

再次,从中国的地缘环境看,中国很难成为海上强国,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只能谋求地区大国地位,承担地区性责任。

最后,从地区现状看,中国周边还潜藏着很多矛盾与冲突。

台湾问题、朝核问题、南中国海问题、南亚次大陆的紧张对峙等等,这些地区潜在冲突都与中国有直接关系到中国的主权及安全利益,考验着中国责任大国的智慧和能力。

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构建责任大国形象的根基。

第四,慎言慎行,不主动承担责任,更不要去抢美国人的责任。

历史经验表明,不承担责任受到指责的危险要远远小于主动承担过多责任的风险。

一战前的德国因主动和过多的承担责任被视为野心勃勃而遭到欧陆国家的围堵。

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腾飞而急于承担责任而被美国视为一个可尊敬的敌人来制定其行动纲领。

美国是一个需要敌人的国家,由于其霸权地位而对其它国家实力的增长非常敏感。

当他意识到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可能赶超美国时,他就会尽可能夸大该国的能力与潜力,使其成为假象敌而凝聚美国的力量。

所以,中国必须时刻意识到美国的这种霸权心理,避免因主动承担责任而招致美国对中国的敌人意象。

第五,多谈维护体系责任,少谈塑造体系的责任。

维护国际体系表示中国要进一步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