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礼仪培训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19158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礼仪培训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学礼仪培训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学礼仪培训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国学礼仪培训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国学礼仪培训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国学礼仪培训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礼仪培训教案Word格式.docx

《国学礼仪培训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礼仪培训教案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礼仪培训教案Word格式.docx

传统礼仪与人文

礼乐文化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

一、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国学”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

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

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

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

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

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看准这个“牛市”,将阴阳八卦、谶纬迷信、星相占卜、特异功能、巫婆神汉、建阴宅、拜神庙,乃至恢复繁体字,倡导小学生读经,都贴上振兴“国学”的标签。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医家,农学、天文、历法、算法、术数等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二、国学中的礼仪

认识中国的礼文化

通过人的相貌,仪态,眼神,表情比较说明通过学习礼来修身的重要性……

三、学习朗读《大学》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

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

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

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

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

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

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

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

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

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

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

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

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

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

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四、熟悉音乐《礼仪之邦》

子曰礼尚往来

举案齐眉至鬓白

吾老人幼皆亲爱

扫径迎客蓬门开

看我泱泱礼仪大国

君子有为德远播

江山错落人间星火

吐纳着千年壮阔

看我华夏礼仪之邦

仁义满怀爱无疆

山川叠嶂万千气象

孕一脉子孙炎黄

五、复习,小结

第二课

复习《大学》节选

理解内容,熟读内容

练习正确的阅读姿态,表情,眼神,语气,语调,语速,吐字

过程:

一、组织课堂、准备上课

二、复习上次课内容

三、学习,理解节选内容

重点字句分析

四、

(1)大学之道:

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

一是“博学”的意思;

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

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

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

知道目标所在。

(5)得:

收获。

(6)齐其家: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

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

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

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

指平民百姓。

(11)壹是:

都是。

本:

根本。

(12)末:

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