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1755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6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杭州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有的说,用针去刺,看有没凹进去。

对于那么小的细胞,针还是大了,不行;

有的同学想到,先把细胞染上色,然后用清水清洗干净,再放在有一滴清水的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看里面的颜色有没出来。

在这个基础上有的同学提出,将某种有颜色的物质放入,如颜色不渗出说明有一层细胞膜,就不知道怎样操作。

大家都在动脑思考,很好,而且想的越来越接近,特别是最后一种想法已很接近科学家的想法,操作可以用一种科研器械:

显微注射器。

同学们知道了有细胞膜存在,那怎样才能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呢?

看书、思考、小组讨论。

有的说用针扎破让细胞内物质流出;

有的说用镊子剥下来;

有的说让细胞吸水涨破它。

但不知怎样去掉别的杂质得到纯的细胞膜。

可利用差速离心法得到。

为了得到较纯的细胞膜,我们选材要选人或其它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因为人和其它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得到细胞膜后根据材料分析其含有什么成分?

展示材料:

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类物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证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有哪些?

看书、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根据化学“相似相溶”的原理,说明细胞膜里含有脂质;

因为细胞膜能被蛋白酶分解说明它含有蛋白质。

对的。

根据科学家的检测得知细胞膜里含有脂质约50%、蛋白质约40%、另还有少量2-10%的糖类。

2010年考试科目代码838考试科目名称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本考试科目共3页本页第2页)

对于细胞膜的功能,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它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还可控制物质的进出。

看以下材料分析得出细胞膜的功能。

材料1: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从消化的食物中吸收葡萄糖,难吸收相对分子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这个事实说明什么?

材料2:

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体现细胞膜的什么功能?

通过讨论,很快得出材料l说明了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根据以上结论,请同学们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食醋中的醋酸分子是活细胞不选择的小分子物质,蔗糖是不被选择的大分子物质,用食醋和蔗糖可将新鲜蒜头腌制成糖醋蒜头,这是什么原因?

用清水洗,清水仍不见红色物质,但若放入沸水一烫,水立刻变成红色,出现这个现象是什么原因?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一是由于醋酸杀死细胞,使细胞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糖和醋都能渗入到细胞内。

二也是同样的道理,沸水杀死细胞,细胞内的颜色渗出。

材料2体现细胞膜的什么功能?

体现细胞膜在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细胞膜的功能:

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还可控制物质的进出。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评语:

 

2010年考试科目代码838考试科目名称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本考试科目共3页本页第3页)

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844

3、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简答题(30分,共3小题,每小题10分)

1、简述生物学课程标准与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异同。

2、简述自然科学的四个维度。

3、概述生物学教师的备课依据。

二、分析题(30分,共1小题)

有位生物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

评课时,有的说这堂课教学内容合理、层次清楚、节奏紧凑、重点突出、学生活动充分,教师的提问经精心设计,学生的回答也清晰明了,是一堂好课。

有的说课堂上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既然学生都能回答了,这堂课就没有必要上。

请问,对这一堂课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三、论述题(50分,共2小题,每小题25分)

1、为什么要在中学开设生物学课程?

2、试述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主要观点。

2011年考试科目代码844考试科目名称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本考试科目共4页本页第1页)

四、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40分)

G女士在7年级任教。

秋天的一个上午,她班上的几个学生兴奋地将她拉到窗前,指着外面说:

看,操场上那三棵树怎么啦?

G女士看到那三棵并排生长的树,第一棵的叶子掉光了;

中间那棵的叶子颜色参差不齐,黄多绿少;

第三棵却是绿叶茂密。

学生们问道,这三棵树过去是一样的,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不同呢?

G女士也无法回答。

G女士决定利用这一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G女士说:

同学们,你们认为那三棵树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不同呢?

学生们稍加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与光照有关;

一定是水太多的缘故;

这三棵树现在不同,可过去它们看上去是一样的;

秋季到了,有些树的叶子会比其它树掉得早一些;

地下可能有有毒物质;

三棵树的年龄不同;

有害虫吃树叶;

一棵树比另两棵要老一些;

当学生列举出足够多的观点时,G女士便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在这些看法中,哪些可以进行调查,哪些只是描述?

然后,她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看法分成不同的小组,例如“水”组,“季节”组,“害虫”组等等。

她要求每个小组制定计划,开展一次简单的调查活动,寻找证据来回答他们的问题。

在学生制定调查计划时,G女士倾听他们的设想,并让各小组向全班同学说明他们的设想。

通过这种迅捷、公开的现场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应对问题的过程,完善自己的设想,提出更好的研究方法。

2011年考试科目代码844考试科目名称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本考试科目共4页本页第2页)

接下来两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研究。

各小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搜集有关树木特性、生长过程及其周围环境的信息。

“树龄”组最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他们跟学校有关人员取得联系,找到了购树苗的原始单据,并且到苗圃去核实,结果发现,这三棵树品种相同,树龄相差无几。

对这样较早完成调查的组,G女士就请他们加入到尚未结束的小组中去。

“水”组的学生几乎每隔一小时就察看一下三棵树周围的地面,他们轮流值日,并记录下各人的观察。

他们记录的数据向全班报告:

掉光叶子的那棵树几乎一直淹在水里;

中间那棵有时淹在水里;

而绿叶茂密的树周围地面潮湿,但从来没有淹在水里。

有一位学生回忆说,以前他家栽种的天竺葵叶子变黄的时候,妈妈曾告诉他,这是由于水太多的缘故。

“水”组学生读了一本名为《栽培健康植物》的小册子后,明白了当植物的根部被水包围时,就无法从周围空间获取空气,等于是被水淹着。

根据自己的观察、他人的解释和从小册子中得到的信息,学生们推断:

无叶的树完全被淹,中间那棵部分被淹,而第三棵则没有被淹。

“水”组继续工作,调查水的来源。

他们发现,学校管理员一周有三次打开草坪洒水系统,开放时间太长了,过量的水流过草坪,汇聚到三棵树这边来。

  最后,各个小组集中起来汇报调查结果。

学生们发现:

(1)有些观察结果和所得信息,不能解释三棵树为什么会有差异,例如“树龄”组所做的工作;

(2)有些调查结果只能部分地说明观察到的现象,例如“虫害”组的工作;

(3)对学生们来说,感到最合理、既符合观察记录又符合别的途径所得信息的,只有水太多这种解释。

全班学生很满意,经过两周的工作,他们找到了一种合理的解释。

在G女士的建议下,学生们给管理员写了一封信,告知他们的发现。

管理员来到他们班上表示感谢,此后他注意控制好草坪洒水系统。

2011年考试科目代码844考试科目名称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本考试科目共4页本页第3页)

最后,G女士问学生,怎样才能证明他们的解释是正确的呢?

学生讨论后说,那就只有等到明年了。

  

来年同月,G女士班上的学生们看到这三棵树都挂满了绿叶,就更加坚信他们得出的结论有效地解释了他们的观察。

问题:

G女士是用何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的?

这种教学方法有何特点?

其过程如何?

请结合本案例进行分析。

2011年考试科目代码844考试科目名称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本考试科目共4页本页第4页)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840

一、简答(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微格教学的涵义。

二、材料分析题(30分)

4、有位生物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5、谈谈“说课与上课”的区别,并举例说明说课的一些主要程序。

6、试述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主要观点。

四、教学设计分析(40分)

7、下文为陈月艳老师设计的《第二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部分教案

教学程序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及目标

细胞膜的结构

1.问学生想知道细胞膜的哪些问题

2.学生阅读第83页第2自然段,结合挂图描述细胞膜的组成物质分子排列方式

3.质疑:

研究中发现高温膜变薄、表面积增大,说明组成膜物质分子的特点

4.概述习得的“膜结构模型”

5.质疑:

膜位于原生质体最外层,理应具有什么功能?

与其功能相适合细胞膜应具有的特点?

引入下文

发现提出问题

确知膜组成物质及其分子排布

领悟膜的流动性

膜细胞的特性

1.请将有关同学说明课前所做的透析膜实验的方法、步骤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①碘的离子和分子进入透析袋使其中淀粉变蓝;

淀粉不能通过透析袋,量筒中碘液颜色不变蓝

②水分子进入透析袋;

葡萄糖出透析袋,量筒中溶液与班氏试剂呈砖红色反应

碘的离子和分子,葡萄糖和水分子进出透析袋的必须条件

①分析说明透析膜的透性(半透膜)

②分析说明通过透析膜的物质运动放行的决定因素(膜两侧存在该物质浓度差)

4.细胞膜透性的假说和检验

①细胞膜是不是半透性膜?

②假设是半透性膜,是否有实验证据?

引导学生对质壁分离现象作出解释

③组织学生观察生、熟玉米胚乳的染色实验现象,证明活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

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表述实验装置中碘分子和离子、淀粉分子的运动方向

认识活的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细胞膜的功能

1.提问:

细胞膜有选择透性,其“选择性”表现在哪里(水分子自由通过、所需物质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

2.质疑:

各种物质怎样进出细胞的呢?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88到90页,查找水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进出细胞方式

3.让学生识别课文中第91页图5—16,描述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的出入细胞方式

4.让学生以列表形式将物质进出细胞的3种方式加以比较

5.师生共同列表归纳物质进出细胞的4种方式

体会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合

陈述

识图作答

信息加工整理的列表

比较学习法

(附一:

通过透析膜的物质扩散的演示实验)

实验组合

淀粉液的透析装置

葡萄糖液的透析装置

实验处理

将装有淀粉液的透析袋置于盛有150mL水的量筒中,再滴加卢戈氏碘液至黄色

将装有葡萄糖溶液的透析袋置于盛有150mL水的量筒中

实验现象

碘的离子和分子进入透析袋使淀粉变蓝,淀粉不能通过透析膜,量筒中碘液不变蓝

水分子进入透析袋,量筒中水量减少葡萄糖分子出透析袋,量筒中溶液与班氏试剂呈砖红色反应

实验结论

1.析膜是一种半透膜

2.通过半透膜的物质分子顺浓度扩散

注:

透析膜从医药商店购买;

在课前12小时,又2位学生完成实验操作过程,每隔4小时做一次观察和记录,以便课上陈述实验现象的变化。

(附二:

观察细胞膜通透性的实验)

检验活细胞的膜通透性

检验死细胞的膜通透性

将玉米种子浸泡15小时,从中央切开后用稀释红墨水染色

将玉米种子煮熟,从中央切开后用稀释红墨水染色

实验现象

胚体细胞着色深

胚体细胞着色浅

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通透性

陈老师设计用何种教学方法解决“细胞膜的特性和功能”?

其过程如何(或你认为需要作哪些改进)?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842

1、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生物科学素养的含义。

2、简述探究学习的含义。

3、简述实作评价的含义。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30分)

三、论述题(本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5、请谈一谈你对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理解。

6、为什么要在中学开设生物学课程?

四、教学分析题(本题50分)

7、下文为张老师公开教学《细胞与能量》的部分实录,请仔细分析,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新知探索

1.细胞内能量的转化

【播放视频】播放视频“细胞内能量的通用货币——ATP”。

【组织活动】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刚才的视频为学习的材料,探讨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究竟来源于哪儿?

其中又进行了怎样的转化?

最终又去了哪里?

(讨论前分配好各组任务,组织各小组组长负责协调统筹工作)

【小组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的结果——学生走上讲台,在黑板上以流程图的形式画出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的来源、转化过程及最终的去路。

小组间可以互作点评和补充。

【讲述】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回过来思考尚未解决的疑惑:

当我们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时,能否直接利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生】·

·

(不能·

【追问】那利用的是何种形式的能量?

(ATP·

【过渡】对。

我们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时,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首先转化成ATP,ATP能为生命活动直接供能。

所以我们形象地称ATP为“细胞内能量通用的货币”。

2.ATP的化学组成和作用

【设问导入】那么为什么ATP能取代糖类,成为“细胞内能量通用的货币”呢?

我们不妨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来探究ATP的结构。

【组织活动】小组合作学习,阅读书本P.50页内容,探究ATP的化学组成、作用。

(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习课本的习惯,并增强其参与小组合作性学习、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小组展示】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的结果,说出构成ATP的元素种类和ATP的结构组成,并在黑板上写出ATP的结构简式。

【学生活动】倾听同学的回答,并且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

(学生在该过程中养成批判性思维)

【PPT展示】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式,标出ATP三大部分结构;

并动态演示ATP中能量储存和释放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情况(图1)。

图1ATP的结构及其水解反应

【讲述】ATP分子由1个核糖、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其中核糖是一种含有五个碳原子的重要戊糖,腺嘌呤是一种含氮碱基,而磷酸基团是一种带电基团。

【设问】这里请大家思考磷酸与磷酸基团能否等同起来?

(能/不能)

【教师活动】在黑板上表示出磷酸分子的结构式,并画出磷酸分子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带电基团的变化过程。

(以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为铺垫,引导学生明确磷酸与磷酸基团的区别,完成概念的转变)

【讲述】ATP能成为细胞内能量通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磷酸基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不稳定、易水解,且水解时释放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就可以用作细胞生命活动所需。

张老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的?

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优点?

应用这种方法进行实践时,会面临哪些挑战?

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843

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

3、新课程改革提出规范教学目标描述,试举例说明。

二、分析题(本题共30分)

三、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5、谈谈你对说课的认识,并举例说明说课的一些主要程序。

6、试述你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0分)

7、下文为美国著名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教授在中国所上的一节动物课《蜗牛》的部分实录

上课前,兰本达教授带着探究的实物材料走进教室,分放在每张实验桌上,每桌一只盛有3-4只蜗牛的盘子,3个放大镜。

教授对观摩的老师说:

“如果我是在美国上这一课,孩子们进教室来,我什么话也不讲,他们就会自动探究起来。

但在你们这里,孩子们习惯于听老师的号令行动,而且我又是他们第一次见到的外国人,为了适应你们国家的习惯和消除陌生感,我打算先以一个老奶奶的身份跟孩子们聊聊天,再开始学习。

说罢,22名小学生来到教室门口,教授对孩子们说了一声"

下午好"

,就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很快地把他们分成8个小组,每组2-3人,顺次进入教室就座。

教授举起一个放大镜亲切地问:

"

你们认识这个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

认识,是放大镜。

教授指着实验桌上的蜗牛说:

你们看看这个小动物,看你们能发现些什么?

孩子们马上就观察起蜗牛来,完全忘记了教授、翻译、数十名听课者及录像设备、录像人员的存在。

教授原准备跟孩子们聊聊天的过程也就作罢,"

探究"

活动十分自然地开始了。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蜗牛,有的用手去拨弄,有的小声议论着,真是"

两耳不闻窗外事"

教授一言不发,只是轻脚轻手地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时不时地俯下身单腿跪在某个小组的桌旁,观察他们的活动,倾听他们的议论,用表情对个别孩子作鼓励的表示。

有的孩子向教授问问题,教授就反问他们:

你说呢?

或说:

再仔细看看。

鼓励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过了15分钟,教授不声不响地发给每个小组一盘东西,其中有鸡蛋、黄瓜、葱头、苹果、面包,孩子们很有兴趣地把蜗牛放在这些食物面前,研究蜗牛对各种食物的反应,持续达15分钟,兴犹未尽。

教授把实验材料收了,让孩子们把椅子搬出来围坐成一圈,教授跟孩子并排坐在圈子里,进入"

研讨"

阶段。

开始,教授又说了一句话: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蜗牛的什么?

请同学们发言,每个人只讲一个发现。

下面就是孩子们的发言。

触角中有个小黑点,好像是眼珠,触角里面是透明的,原来是一条线,缩回去时聚成一个黑疙瘩。

我本来不知道它吃什么,把蛋黄放在它面前,它爬上蛋黄,慢慢吃起来。

蜗牛拉屎时,翻过身爬行,利用地面的摩擦,把屎蹭掉。

把面包和其他食物放在碗里,让它吃,它爬到面包上来吃了。

它身上有黏液,走的时候靠黏液粘住,不然它站不住。

它没有骨头。

它没有脚,靠爬行往前走。

尾巴有很多用处,它从壳里出来是先出尾巴,后出头。

先出尾巴,粘住地面,站稳后,再把壳立起来,用尾巴使劲一拱,就把壳背上去了。

壳里有东西动,我想可能是心脏。

(观摩者不约而同都赞赏地笑出声来)

它的触角上有小黑点,共有四个触角,两长两短,碰到东西就缩回去。

蜗牛是先把头钻出壳,然后身子慢慢钻出来。

它身上有细线,好像条纹,有层皮,钻进壳后皮挡住出口。

我用手捅它,它不出来。

壳上有棕色的线。

兰:

你把食物放在那儿,蜗牛怎么发现的?

它慢慢爬上食物,先闻,觉得合适了才吃。

刚开始不爬到食物上,先爬到旁边,用触角碰碰,觉得没有危险,再慢慢爬上去,看看是否适合吃。

它是从底下往上吃的。

它先吃一个角,再慢慢往里深入,吃东西时,先左右看看,周围有没有敌人?

它怎么知道有没有敌人?

用触角碰。

它的触角没全缩进去,也没有全露出来,先嗅嗅是不是能吃,是的就吃。

有的食物放到它面前,它不吃绕过去。

我认为王元同学说得不对,我把面包搁在它旁边,它就吃。

它饿的时候才吃,不饿的时候一般不吃。

它能储存食物,没吃的时候才吃。

有的同学说蜗牛吃鸡蛋,有的说吃面包,你们还发现它吃什么?

苹果。

黄瓜。

有没有不吃的?

我把葱头放在它旁边,它不吃。

面包硬的不吃,软的才吃。

你怎么知道的?

我刚才把面包放在它旁边,它爬过去,没吃。

我不同意。

蜗牛有的在果园里,它就吃苹果;

在菜地里,它就吃黄瓜。

它的牙齿有几千万个,再硬的也能咬动。

你们两个意见不同,讨论讨论。

生:

蜗牛在不同地区生长,适应不同的环境,它的牙硬,就能吃硬的东西。

在软的食物的地方生长,它就不适应硬的食物,所以不吃硬的食物吃软的食物。

******

我想你们都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