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2683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Word文档格式.docx

(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 

解剖部位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

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

(3)液体静压增加。

(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上一篇:

基础护理学:

巧解抽血时负压管压力不足

下一篇:

血压计袖带多种用途

您的位置:

医学教育网>

初级护士/初级护师/主管护师>

辅导精华>

正文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围产期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乳癌病人化疗输液须保护好周围静脉产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护理5例子宫内翻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异丙酚静脉麻醉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产道血肿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230例药物流产失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儿童眼肌手术呕吐原因与护理对策胎头吸引术失误原因分析及防治视网膜脱离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网络视频多媒体课

 

临床常用的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安、阿拉明等,外渗后引起毛细血管平滑肌收缩,致使药物不能向近心端流入,而逆流至毛细血管,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强烈收缩,局部表现肿胀、苍白、缺血缺氧[2]。

高渗药液如20%甘露醇、50%葡萄糖外渗后进入皮下间隙后,使细胞膜内外渗透压失去平衡,细胞外渗透压高将细胞内水分吸出,使细胞严重脱水而死亡。

抗肿瘤药物如氨甲喋呤外渗后可使细胞中毒而死亡,致组织坏死[3];

阳离子溶液如氯化钙、葡萄糖酸钙外渗后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剧痛,局部皮肤青紫。

3.2 

临床静脉滴注部位手背、足背、内踝等居多,造成外渗原因主要是由于穿刺不当,致使穿破血管,而使药物渗出血管外;

病人躁动,针头固定不牢,致使药物外渗;

病人长时间休克,组织缺血缺氧致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特别是在肢端末稍循环不良部位极易发生药物外渗。

3.3 

临床上时间就是生命,发生外渗后处理时间越早越好,对症治疗,及时促进外渗药物扩散、稀释、吸收,减少药物刺激,减少疼痛,避免时间耽搁,造成组织坏死。

3.4 

临床正确的护理尤为重要。

加强护理人员基本功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避免穿破血管;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质量,密切观察,加强巡视,尽早发现,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损伤特别坏死性损伤的发生。

当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该部位输液,更换输液部位,应尽早抬高患肢,根据不同外渗药物对症进行药物、外敷处理。

如血管收缩药物引起外渗,用a—肾上腺素能拮抗剂酚妥拉明5-10ml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扩张血管,同时,用3%醋酸铅局部温热敷;

如高渗药液引起外渗,用0.25%普鲁卡因5-20ml溶解透明质酸酶50-250u,注射于渗液局部周围,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作用。

如抗肿瘤药物引起外渗,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并减少药物吸收。

如阳离子溶液引起外渗,用0.25%普鲁卡因5-10ml作局部浸润注射,可减少药物刺激,减少疼痛,同时,用3%醋酸铅和50%硫酸镁交替局部温热敷,此法处理效果良好。

【关键词】 

静脉输液;

外渗;

损伤;

防治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和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经。

因各种原因而致药物外渗到血管周围组织,引起机体局部皮肤及组织损伤。

一旦发生,轻者可表现为局部红肿、酸麻;

中度者感到烧灼感、刺痛,局部红肿或有水疱;

重则皮肤青紫、变硬、局部皮下组织溃疡或坏死,如处理不当可造成瘢痕挛缩,关节强直,甚至功能障碍,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

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近年来对防治静脉输液外渗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和实践,取得一定经验。

现就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治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引起药液外渗的原因

  1.1病人因素

  1.1.1年老体弱病人血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硬化,管腔变窄,静脉回流不畅,使静脉内压增高,加上老年人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血管缺乏组织的支持,血管易滑动不易固定,易增加外渗的现象。

  1.1.2重症病人休克、高度水肿、急性心肌梗死及介入性治疗等病危者,由于循环功能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身心痛苦,往往躁动不安,容易发生静脉外渗。

  1.1.3沟通困难的病人婴幼儿、麻醉未醒、使用镇静剂和处于昏迷的病人,由于烦躁、知觉障碍、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发生外渗。

  1.1.4病程长的病人由于反复多次静脉穿刺而致血管弹性减弱、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静脉外渗。

  1.2药物因素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过高或过低、渗透压高等引起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1]。

输注血管收缩药,使血管处于强烈的收缩状态,可使血管硬化;

化疗药物刺激性强,易使血管内二氧化碳蓄积,血管内压升高,血管通透性增加;

输入高渗液,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等血浆渗透压升高,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加而出现药物外渗。

  1.3血管及解剖因素高浓度药液进入血管后对血管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使血管壁弹性下降,静脉萎缩、变细、管壁变薄、脆性增加,长时间输液后肢体水肿,影响静脉循环。

经常采血或输液易造成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或液体外渗;

肘窝、手腕等关节感觉迟钝,血管滑,关节易活动,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均易致液体外渗。

  1.4感染因素和静脉炎微生物侵袭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与液体输入量及速度有关,静脉输液量日大于1500mL时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多于输液量少于1000mL[2];

静脉输液速度大于血液速度,增加血管壁的侧压,则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增高[3]。

  1.5各种微粒因素一般指玻璃屑、橡皮屑、金属及各种结晶物质,均可损伤血管。

  1.6技术因素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够强,穿刺技术欠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或按压时间过短等。

  1.7护士及病人知识缺乏病人不知道药物外渗的危险和后果,对静脉炎相关知识缺乏,发现药物外渗不及时向护士报告,护士就失去了早期监测的机会。

护士自身相关知识缺乏,尤其是化疗药物静脉外渗处理知识缺乏,如处理不当或未能及时处理会导致病人痛苦、致伤、残疾。

  2外渗对机体的损伤

  2.1血管损伤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血管痉挛、管腔缩小或堵塞,发生静脉炎。

  2.2局部组织损伤轻者注射部位充血、红肿、酸胀、疼痛感;

重者局部出现水疱、肿胀甚至破溃,通常有烧灼、刺痛感,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及药物的毒性作用,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如处理不当可造成瘢痕挛缩,关节强直,功能障碍。

  2.3骨筋膜综合征由于大量液体渗出漏到组织间,超过皮肤扩张限度,致皮下组织的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间隔使其容积变小、压力增高、血液供应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代谢产物堆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进入骨筋膜间隔,使其压力进一步升高造成了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肢体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直至残疾[4]。

  3预防措施

  3.1护理人员应有高度责任心对输液病人及家属做好输液宣教,告知输液的目的及输液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环节,并指导病人及家属自我观察。

输液过程加强巡视管理,建立输液巡视登记卡并记录每次巡查输液的情况,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和交接班制度。

  3.2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力求一针见血;

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针头;

防止针头滑脱或穿破血管壁。

重视病人主诉,如病人反映输注部位不适,应立即观察处理,若发生外渗后应及时更换注射部位,并酌情给予50%硫酸镁湿敷局部。

输液完毕采用新拔针法,即先拔出针头,再立即按压皮肤和血管两个穿刺点3min~5min。

同时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钢针发生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留置针对血管壁刺激小,易固定,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从而减少静脉渗出和静脉炎发生。

  3.3合理选择血管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并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易固定的静脉。

长期输液者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由肢体远端到近端,从小静脉到大静脉,交替更换使用静脉。

避免使用靠近关节、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不使用血液循环差或有病变的部位;

避免在掌侧及关节处穿刺,因掌侧神经分布丰富,疼痛敏感性强,关节处活动度大,血管不易固定,容易刺破血管而发生局部药液外渗[6]。

对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病人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7]。

穿刺成功后用胶布正确固定穿刺针,必要时采用保护性约束,以防受外力牵拉使针头在血管内活动而导致针头移位或脱出[8]。

  3.4控制微粒数量输液全程操作要加强无菌观念,规范操作流程。

经研究发现,加药时用75%乙醇棉签消毒安瓿后徒手掰开,采用一次性针头或减少针头反复使用,抽药时垂直插入安瓿底部[9]及使用终端具有微孔滤过膜过滤器的输液管可使输液微粒(10μm~20μm)的滤除率超过80%。

  3.5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注意事项输注高渗溶液如20%甘露醇[10]时应加热使用或局部热敷可使血管扩张、循环加速,避免了快速加压输液对血管壁的压力。

应用高渗性溶液及化疗药物时要选择血管直径≥3.3mm的血管。

血管收缩药如持续应用多巴胺、间羟胺时,要同时开通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h~4h将含升压药液与不含升压药液体交换静脉输注,以防药物对血管的强力刺激引起血管损伤;

输注化疗药物要最大稀释,给药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确认针头完全在血管内时再给药。

静脉推注时要边推药边抽回血,确保药液注入血管,以防药物外渗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坏死。

  4处理措施

  4.1药物湿敷用75%乙醇湿敷患处(乙醇过敏者禁用)[11]可扩张局部血管,有利于药物渗透到血管内,使局部肿胀减轻;

冷湿敷可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

用50%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外加保鲜膜包绕[12],因硫酸镁对血管平滑肌有舒张作用,通过镁离子的透入,改善组织与组织间隙细胞的渗透压,达到局部渗出液吸收和消肿的目的。

在浸透硫酸镁的纱布外用保鲜膜包绕可始终保持硫酸镁纱布一定的湿度,能达到持续湿敷的目的。

但50%硫酸镁不能用于甘露醇外渗[13],因甘露醇静脉外渗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增高,使用硫酸镁湿敷,通过镁离子的透入,组织中的晶体渗透压更高,使血管内的血浆及细胞内水分进入组织间隙增多,致皮下水疱。

甘露醇静脉外渗早期最有效的方法是涂烫伤膏[14]。

  4.2热敷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引起的外渗或静脉炎,热敷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运,减轻水肿,有利于组织的恢复。

  4.3冷敷早期局部非炎症水肿首选冷敷,主要用于抗肿瘤药物引起的外渗或静脉炎,早期使用可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药物的吸收,减少渗漏;

亦可用冰敷,使神经末梢及细胞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疼痛。

  4.4局部封闭疗法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处理,尽早封闭,可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沿外渗部边缘做局部封闭[15],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结合。

因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

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散,阻滞磷脂酶A2活性,中断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4.5拮抗剂的应用拮抗剂主要是对抗外渗药物的损伤效应,注射盐水稀释渗漏药物或应用特异性解毒剂、灭活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

常用于细胞毒性药物、钾及碳酸氢钠等溶液的渗漏。

  4.6中药疗法常用中药制剂有六神丸、红花甘草药、黑墨草等药物局部外敷;

或用芦荟外敷于药物外渗处;

也可用马铃薯片贴敷于药物外渗处[16]。

因马铃薯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药物外渗致局部组织损伤,同时还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4.7联合疗法对于输液性渗漏引起局部组织坏死者,采取局部用药,应按外科换药法换药,局部联合辅助红外线灯照射、频谱治疗及超短波理疗,以促进组织修复,必要时行植皮手术。

【参考文献】

 浅静脉炎患者,患肢局部红肿,疼痛,行走时加重,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

深部静脉炎患者,发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肿胀,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努张或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

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瘀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股、胫周径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静脉造影可见患肢深静脉血管狭窄或堵塞。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

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

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药液外漏及静脉炎的处理:

(1)化疗中应该加强巡视,防治药物外渗,如果注射部位刺痛、烧灼、水肿或点滴不畅,则提示可能有药液外漏,应立即停止用药,拔针前应先回抽,然后更换注射部位。

(2)发生渗漏后,漏药部分可采用等渗盐水10毫升加普鲁卡因2毫升加地塞米松5毫克作环形封闭。

(3)漏液部位先可用冰袋冷敷24小时,然后改为如意金黄散加醋调配后热敷直到症状消失。

(4)静脉炎发生后可用硫酸镁局部湿敷,或按血管走行采用可的松软膏外涂或理疗。

窗体顶端

∙聚焦

∙论坛

∙博客

∙部落

∙来吧

∙问答

∙游戏

∙品牌

∙购物街

∙更多

o

∙登录

∙注册

∙社区服务

窗体底端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搜索问答

我要提问

帮助

首页 

>

提问列表 

提问

什么是严重的输血外渗.包括什么..?

[医院医疗技术]

悬赏点数0该提问已被关闭1个回答

l779249982009-09-2019:

54:

58218.87.79.*

最佳答案

hellomydram192009-09-2121:

22:

51123.235.199.*

输血外渗,是注射针没有注射好,针尖注入血管壁,导致注射液或血液外渗.由于血液会影响吸收,所以,这是较重的问题.

一,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

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

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

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二,预防措施:

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

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

三,方法

1,一般肿胀:

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喜疗妥膏剂使用方便.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4,局部封闭:

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

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

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

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6,钙剂:

热敷;

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

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

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

冷敷

9,化疗药物:

一般处理:

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立即用0.9%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冰袋冷敷1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一般局部封闭:

用1%普鲁卡因2ml十生理盐水2m卜5m1.具体的化疗药物按照《受控文件》方法进行.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

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伤害.

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