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6264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其引力较强,有时会吞噬行星”可见宇宙环境不安全,故②正确。

“其引力较强,”推测质量体积应该比较大,故③错误。

蓝巨星的温度过高,导致周围行星的温度过高,不适宜生命的存在,故④正确。

2017年4月20日晚,中国首单“太空快递”正式发出,两天后到达离地面380km的天宫二号。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大气各层的特点正确的是

A.大气质量约80%都在a层

B.纬度越高a层层顶越高

C.b层是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增温

D.高层大气对流明显,天气多变

【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a为对流层,大气质量约80%都在对流层,故A项正确;

纬度越低,对流层高度越高,故B项错误;

b为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臭氧吸收紫外线放热而增温,故C项错误;

对流层的大气对流明显,天气多变,故D项错误。

4.下列是“太空快递”升空新闻上部分网友的弹幕,没有道理的是

A.我晕,越来越缺氧

B.经历了风吹雨打,前途晴空万里

C.小哥不易啊,一阵冷一阵热地往上飞

D.我要飞得更高,离地300千米去见我的彩虹妹妹

【答案】D

【解析】“太空快递”由对流层上升到高层大气,随着高度的升高引力减小,大气越来越稀薄,氧气越来越少,所以越来越缺氧;

在对流层会出现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在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会出现晴空万里的现象;

在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下降,在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而上升,会出现一阵冷一阵热地往上飞;

彩虹会出现在对流层中,300千米的高空不会有彩虹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

2017年5月24日,中国科学家针对寒武纪早期三叶虫----宜良红石崖虫的一项研究表明,三叶虫与节肢动物门有颚类的亲缘关系更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三叶虫属于()

A.原始鱼类B.古老的两栖类

C.爬行动物D.无脊椎动物

【答案】D

【解析】三叶虫与节肢动物门有颚类的亲缘关系更近,三叶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属无脊椎动物,D正确。

6.三叶虫灭绝的地质年代为()

A.元古代末期B.古生代末期

C.古生代早期D.新生代早期

【答案】B

【解析】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没有进入中生代,B正确。

当地时间2016年10月7日,印尼东爪哇省,婆罗摩火山喷发,火山灰绵延空中场面壮观。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下列各题。

7.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层B.②层C.③层D.④层

【解析】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存在于地幔中,根据图示信息,选B。

8.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厚B.②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层最可能为液态D.④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①层、②层、③层、④层分别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①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小;

②层横波能通过;

③层最可能为液态;

④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据此选C。

9.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多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B.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答案】A

【解析】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

地球的内、外部圈层之间都有密切关系。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0.影响②大小的因素不可能是

A.纬度差异B.空气密度C.地面性质D.天气状况

【解析】②为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性质对其不造成影响,选C。

11.深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A.①增大B.②减小C.③不变D.④减小

【解析】深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原因是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损失多,降温强烈,图示中,④表示大气逆辐射,选D。

12.北京借助盛行风正在着手打造六条“城市风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冬季

A.缓解干旱现象B.增强热岛效应C.减轻霜冻危害D.吹散大气雾霾

【解析】北京市城市污染严重,北京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北京借助盛行风正在着手打造六条“城市风道”,目的是将大气雾霾吹散,不能缓解干旱现象,减弱热岛效应,增加城市霜冻危害,选择D。

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

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

13.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解析】读图可知,a三角洲形位于陆地河流出山口,河流在出山口后流速减慢,由河流堆积而成,b三角洲位于潟湖与大海相连的位置,是由涨潮时海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故选A。

14.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A.呈上升趋势B.呈下降趋势

C.基本稳定D.反复升降

【解析】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图中,可看到沼泽沉积和潟湖沉积已经深入到外海底部,代表以前那里是沼泽,然后是潟湖,由于海平面上升使这些区域被海水淹没,沙坝向陆地方向推进,形成新的潟湖。

各沉积序列层次明显,没有交错,故其相对状态应该是海平面上升,而没有呈反复或稳定状态。

故A正确。

15.若此后潟湖演变成淡水湖,最可能是

A.地壳下沉B.大规模海退

C.气候变干D.全球变暖

【解析】若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在涨潮时海洋水流入潟湖的也会逐渐减少,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此后潟湖慢慢演变成淡水湖,B对。

而地壳下沉,海平面上升,在涨潮时海洋水流入潟湖的也会逐渐增加,潟湖的盐度逐渐升高,A错。

气候变干、全球变暖都会使潟湖蒸发加剧,湖水盐度逐渐升高,C、D错。

16.下图是“170°

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

三个观测站中(  )

A.①位于大西洋B.②的纬度位置最低

C.③的海底地形是大陆架D.0—1km,①的水温变化比②大

【解析】西经170°

位于太平洋和北冰洋中,不穿过大西洋。

从表层水温来看,②的水温最高,纬度最低。

③处海水深度达5千米以上,不可能是大陆架。

0~1km,①的水温变化比②低。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回答17-18题。

17.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

C.不相关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解析】直接读图判断:

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侵蚀越少,因此为负相关。

18.有关我国土壤侵蚀的区域问题,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最严重

B.东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不明显

C.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重

D.东北地区土壤冲刷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故流水作用微弱,A错误;

东南地区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故水土流失严重,B错误;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为黄土高原,C错误;

我国东北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导致黑土流失严重,D正确。

19.下图四幅海水等温线图中,洋流方向与性质均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洋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为暖流,洋流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为寒流,且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故D项正确。

20.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径流是陆地循环的一个环节

B.我国东部沿海的夏季风是海陆间水循环的一个环节

C.塔里木河水不参与水循环

D.地表形态与水循环无关

【解析】长江径流是海陆间循环的一个环节,故A项错误;

我国东部沿海的夏季风是海陆间水循环的一个环节,故B项正确;

塔里木河参与内陆循环,故C项错误;

地表水的径流会塑造地貌形态,对地貌形成产生影响,故D项错误。

读迁移农业造成的土壤肥力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21.目前热带迁移农业的分布地区主要是

A.美国中部平原B.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C.巴西亚马孙平原D.非洲东非高原

【解析】热带迁移农业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美国中部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巴西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非洲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故选C。

22.关于图中a→d土壤肥力变化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原因是植被被焚烧,养分回归到土壤中

B.b→c,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原因是森林被焚烧,枯枝落叶减少

C.c→d,土壤肥力保持较低水平,变化不大,原因是弃耕土地的植被处于恢复期

D.d以后,随着植被恢复,土壤肥力有所下降

【解析】a→b,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原因是植被日渐茂密,枯枝落叶增加,A错;

b→c,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原因是森林被砍伐、焚烧,而农作物种植使土壤养分不断吸收又得不到补充,B错;

c→d,土壤肥力保持较低水平,原因是弃耕土地的植被处于恢复期,枯枝落叶仍较少,C对;

d以后,随着植被恢复,土壤肥力慢慢上升,D错。

23.热带雨林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调节全球水平衡B.增加当地降水

C.减小地下径流量D.促进全球水循环

【解析】

【分析】全球热带雨林面积大,植被茂密,涵养水源、调节地表径流等功能强,能够调节全球水平衡和促进全球水循环,A、D对;

森林有利于增加水分的吸收,使蒸发量加大,从而增加降水,B对;

森林有利于增加下渗,从而增大地下径流量,C错。

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读“某植物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A.炎热B.寒冷C.湿润D.干旱

【解析】该地植物植株矮小,根系发达,为耐旱的特征。

D正确。

25.随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地下部分分支减少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D.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解析】因蒸发更强烈,当地水资源趋于减少,故其根系会向更深处生长。

二、综合题(共50分)

26.图甲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图乙为地球表面各纬度的全年和冬、夏半年辐射总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6分)

(1)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的是__________(填代码和地名),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代码和地名)。

(4分)

(2)简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和最低地区的成因。

(8分)

(3)总结地球表面各纬度的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

(4)比较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差异。

(10分)

【答案】

(1)①青藏高原 ②四川盆地

(2)青藏高原海拔高,太阳辐射穿过的路程少,削弱少;

晴朗天气多,云层薄,大气透明度好,故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

四川盆地地势低,水汽不宜扩散,多云、雨、雾,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因此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

(3)全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赤道,随着纬度的增高,辐射量便渐次减少,极小值出现在极点。

(4)夏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在回归线附近的纬度带上,由此向极点和赤道方向逐渐减少,最小值在极点。

冬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辐射量也迅速递减,到极点时为零。

夏半年与冬半年的辐射量差值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1)读图可知,根据图中等值线的数值规律可知,图中①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220),而该地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

图中②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100),而该地区位于我国四川盆地。

(2)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地方位于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太阳辐射穿过的路径短,大气稀薄,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

晴天多,云层少,大气透明度高,被削弱的少,故年太阳辐射总量高。

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的地方位于四川盆地,由于地势低,且盛行上升气流,空气中水汽多,湿度大,降水量多,云层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因此年太阳辐射少。

(3)根据图乙可知,全年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方是赤道,从赤道向南北两极,纬度逐渐升高,太阳辐射量随之递减,最小值出现在极点。

(4)根据图乙可知,图中夏半年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方是回归线附近,从此处向两侧逐渐递减,最小值在极点地区。

冬半年年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方是赤道,从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少,极点处为零。

2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1)a处河谷的特点是,其成因是。

该段河流以(外力)作用为主。

(5分)

(2)c处河谷的特点是,成因是。

c处的外力作用以作用为主。

(3)d处往往形成(地貌),该地貌往往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原因是。

(4)若该河流发源于地势较高的高原地区,则此高原的聚落分布特点是,原因是。

(5)c处河流往往在___岸侵蚀作用明显,在___岸堆积作用明显。

河流在c处形成的堆积地貌是________。

(3分)

(6)此图所示的区域位于20°

N附近,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分)

A.河口三角洲更容易和e岸相连

B.a、b、c三处最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C.a河段沉积物的颗粒直径一般小于b河段

D.c河段外力作用以搬运作用为主

(1)上宽下窄,呈“V”型河流在此处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延长侵蚀

(2)宽广,形成“U”型河谷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沉积(3)三角洲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水运便利,适宜聚落的发展(4)大多呈条带状分布在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河谷地势低平,热量相对充足,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5)凹凸河漫滩平原(6)A

(1)据图可知,a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a处河谷的特点是上宽下窄,呈“V”型,形成的原因是河流在此处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延长。

该段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

(2)据图可知,c点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区,c处河谷的特点是宽广,形成“U”型河谷;

成因是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c处的外力作用以沉积作用为主。

(3)据图可知,d处位于河口沿岸地区,d处往往形成三角洲平原,该地貌往往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原因是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水运便利,适宜聚落的发展。

(4)若该河流发源于地势较高的高原地区,则此高原的聚落分布特点是大多呈条带状分布在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原因是河谷地势低平,热量相对充足,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5)判读河流凹凸岸。

凹岸流速较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流速较慢,以沉积作用为主。

c处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作用明显,在凸岸堆积作用明显。

河流在c处形成的堆积地貌是河漫滩平原。

N附近,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的右岸侵蚀,左岸堆积,故河口三角洲更容易和e岸相连,A项正确;

a、b、c三处最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b处,故B项错误;

a河段沉积物的颗粒直径一般大于b河段,故C项错误;

c河段外力作用以沉积作用为主,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