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8589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高考语文海淀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之大阅读文档格式.docx

所谓“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震泽伸手一牵,就牵住了行业的牛鼻子。

⑨震泽的概念,就是“方寸奇迹”的概念。

⑩看来,半亩缤纷,是一种风光,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文化。

(取材于黄亚洲同名散文)

20.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章第③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起起伏伏 

 

高高低低 

逶逶迤迤 

B.起起伏伏 

高高低低

C.逶逶迤迤 

起起伏伏 

D.高高低低 

逶逶迤迤

21.古人的宅院、园林名称中,常蕴含着主人的追求和希望。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师俭堂”“锄经园”中寄寓着主人的哪些修身齐家之道。

(6分)

22.在⑦⑧两段文字中,作者对震泽的介绍充满赞美之情,可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概括为“□□□□”“□□□□”。

(2分)

23.通读全文,解说题目“半亩缤纷惊天下”中“缤纷”的丰富内涵。

(6分)

《半亩缤纷惊天下》参考答案

20. 

21.古人的宅院、园林名称中,常蕴含着主人的追求和希望。

【参考答案】要点:

奉行节俭,子孙贤德,节俭继世(3分);

辛勤劳作,勤奋读书,修身养德,耕读传家(3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23.通读全文,解说题目“半亩缤纷惊天下”中的“缤纷”的内涵。

(6分)

【参考答案】 

“缤纷”形容半亩锄经园上营造出美丽多姿的风景(1分);

反映出师俭堂规模宏阔、设计精美繁复、集江南宅文化于一身(2分)和震泽小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等特点(2分);

包含了作者对“方寸之地”富有美丽的风景、处世哲学、丰厚文化内涵的赞叹之情。

(1分)。

在摩耶精舍看明白了张大千

①摩耶精舍是张大千先生平生最后一个故居,拜谒摩耶精舍是我赴台间的一个心愿。

这心愿缘自遥远的少年习画的时代。

②上世纪四十年代父亲托人买来张大千先生的两幅五尺中堂大画:

一幅浅绛,一幅水墨。

浅绛那幅花青用得极美,蓝如蓝天一般清澈;

水墨那幅更好,消融在水中透明的墨色好似流动着,一如梦幻。

后来画没了,可赏画的感受却牢牢驻在我心里。

此番来看大千先生的故居是想看到他所有画作之外却至关重要的东西,想进一步认识他。

③摩耶精舍在台北正北面,毗邻台北故宫博物院,面朝一条从山林深处潺潺而来的溪水:

一边是精深儒雅的人文,一边是天然的山水。

大千先生的故居貌不惊人。

一座朴素的门楼静静地立在一条弯弯曲曲上坡的小道边,倘若不是门楣上悬挂着台静农题写的“摩耶精舍”墨漆木匾,谁知这是一代大师的故居?

从墙头上生出的鲜红又秀气的炮竹花,一束束闪闪烁烁悬垂下来,看上去只像是一个喜好野趣的人家。

④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为自己“创作”的作品。

他把一座别出心裁的双层楼式四合院放在这块土地的中间。

前后有花园,中间也有花园。

前园很小,植松栽竹,引溪为池,大小锦鲤游戏其间;

房子中间还有小园,立石栽花,曲廊环绕,可边走边赏。

至于后园,与前边的园子就大不一样了。

来到这里,视野与襟怀都好像突然敞开,满园绿色似与外边的山林相连。

大千先生还在园中高处搭了两座小亭,以原木为柱,棕榈叶做顶,得以坐观山色溪光晨晖暮霭林木飞鸟。

⑤大千先生说:

“凡我眼见,皆我所有。

⑥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

在园林的营造上,大千先生一任天然,稍加修整而已,好似他的泼墨山水。

园内的地面依从天然高低,开辟小径蜿蜒其间;

草木全凭野生野长,只选取少许怪木奇花栽种其中;

水池则利用地上原有的石坑,凿沟渠引山泉注入其内。

院中有一长条木椅,式样奇特,靠背球样地隆起,背靠上去很是舒服。

他每作画时间长,便来院中坐在这椅子上,一边歇背一边赏树观山,吸纳天地之气。

⑦细细琢磨,大千先生这后花园构思真是极妙。

矮矮的围墙外是一片自然的天地,园内园外大气贯通,合为一体。

房子里边也一样融入了这天地的生气与自然的野趣,到处陈放他喜好的怪木奇石,一排挂在墙上的手杖全是山间的老枝、古藤、长荆、修竹,根根都带着大自然生命的情致和美感。

这情致与美感到了他的画上,一定就是好山水了。

⑧大千先生的画室也是我感兴趣的地方。

这里最惹我注意的是画案下有一小木凳,高约二十公分。

川人身材偏矮,大千先生每作大画便要踩上这木凳。

他住进摩耶精舍已七旬以上,偏偏这时期他多作泼墨泼彩的大画。

画室挂着一张照片,上面大千先生双手握着巨笔,站在木凳上泼墨作画。

我还注意到,铺在画案的纸上有水的反光与倒影,可见他泼墨画中用水颇多。

水多则墨活,也更自然,并且多意外的情景出现。

应该说这幅照片泄露出大千先生那些奇妙的泼墨泼彩画的“天机”。

⑨当然,更泄露出大千先生艺术“天机”的还是摩耶精舍,这里是他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

这里既没有世俗的享乐和物欲的张扬,没有鄙俗的器物与艳俗的色彩,也没有文化作秀,而是一任自己的性情。

这就更使我明白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中国画坛如日中天的张大千,为什么会忽然远赴大西北的敦煌,一连两年,终日在那些破败的洞窟中爬上爬下,给洞窟断代编号,还请来藏族画师协助制作颜料与画布,举着油灯去临摹幽暗洞窟中那些被历史忘却的伟大的艺术遗珍。

⑩现在,我们把敦煌的大千先生与这里的大千先生合在一起,就认识到一位大师的精神之本,也就更深刻地认识到他的艺术之魂。

这便是故居的意义,艺术家往往把他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无形地放在其中,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

11在摩耶精舍,我相信,我看明白了张大千。

(取材于冯骥才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B、D

A.摩耶精舍环境优美,外观朴素平常、野趣十足,自外而内弥散着儒雅自然之气,处处映射出主人朴雅散淡的情致。

B.第②段“赏画的感受却牢牢驻在我心里”,一个“驻”字反映出大千先生画作的美感令作者刻骨铭心,作者失去画作后心怀遗憾。

没有“心怀遗憾”

C.作者从张大千先生画室中的照片上,悟出了先生画作取法自然的“天机”,认识到大千先生泼墨泼彩画灵动、自然、鲜活的特点。

D.从全文看,作者对摩耶精舍别出心裁的艺术构思、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推崇备至,因而满怀着渴慕、敬仰之情去“拜谒摩耶精舍”。

因果错接

E.这篇文章的语言,自然而不失生动,朴素而不失雅致,与文中描写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人物风神相得益彰,可谓文质兼美。

17.第⑨段中描述“敦煌的大千先生”,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分)

参考答案:

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张大千对绘画的挚爱,对艺术执著、不懈的追求(对自我的超越)(2分);

丰富了张大千(鄙弃世俗物欲、追求纯粹高雅艺术)的形象(1分),也反映出传统文化对大千先生的深刻影响(2分)(照抄“认识到一位大师的精神之本,也就更深刻地认识到他的艺术之魂”得1分),从而深化了文章内涵。

18.作者为什么说摩耶精舍是张大千先生“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

①摩耶精舍自然朴素(充满野趣)(1分),富有天地生气(与天地融为一体、与自然贯通)(1分);

②在这里大千先生“一任性情”,身心得以放松(1分),吸纳天地之气,视野与胸襟开阔(1分);

③它使张大千先生的绘画灵动、鲜活、自然(充满了情致和美感)(1分),涵养了大千先生鄙弃世俗物欲、追求纯粹高雅艺术的情趣(1分)。

(答案三个层次:

从摩耶精舍的特点说起,再说对大千先生身心的作用,最后说对大千艺术创作、风格的影响)

19.大千先生说“凡我眼见,皆我所有”,根据上下文解说这句话的含义。

(6分):

凡“我”眼见的自然美景(2分),使我享有心灵或精神愉悦(自由、轻松)(拥有开阔的视野与襟怀)(2分),收获艺术创作的情致与美感(2分)。

路亭 

柯灵

①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

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

——大都市中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

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诗经•大雅•民劳》)的机会。

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去,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②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

——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

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

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

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

不嫌简慢,请君稍息。

③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④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

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

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⑤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

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

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

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

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

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

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

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

⑥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

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

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

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

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

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

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霭霭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

……

⑦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齿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

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

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里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

亭前石柱上,刻着两副对联,记得其中的一副是:

   山色湖光,四时佳兴。

   早南晚北,廿里官塘。

⑧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

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稍安毋躁”、“小坐何妨”之类。

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

不过疲倦的行人,谁也不计较这些。

⑨“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

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

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

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以“行路难”引出路亭,然后依次写路亭的外形、作用、布局及未来,行文自然流畅,层次清晰。

B.作者把“民亦劳止,汔可小休”自然地运用到行文中,吐露出作者对现代都市中找不到休息之处的行人的关爱之情。

C.文章引用过渡亭亭柱上的两幅对联,目的是揭示路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彰显出过渡亭“特别讲究”。

D.本文用语简洁,造句精短,使语言节奏明快;

恰当地使用口语、俗语,化用古语,读来既明白晓畅,又古朴典雅。

E.随着社会发展,路亭迟早会彻底消失,作者对此感到惋惜和不满,渴望把路亭的风貌和品质写进建筑史。

19.结合文意,解释第3段中“(路亭)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的含义。

20.从第6段看,路亭是怎样布局的?

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路亭布局的?

21.作者深望用最美的笔墨描述路亭,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路亭》参考答案

18.(4分)CE

19.①路亭能使生理和心理压力很大的人,身心暂时有个着落。

②路亭能让人的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

(4分,意思答对即可)

20.①路亭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②路亭有的高踞岭背③路亭有的筑在河滨(3分)

从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两个方面(2分)

21.①赞美路亭特殊的风貌和品质(2分) 

②在物质文明突飞猛进的现代,呼吁对人身心的关怀(3分)意思答对即可。

时间

季羡林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

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

孔子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里指的是水。

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

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

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

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

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

焉能不兴叹呢?

②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

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

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

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

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的尝试。

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

“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

现在各种各样的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

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

这不是典型的时间的奴隶又是什么呢?

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哉游哉,今天的社会还能运转吗?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③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飘渺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

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

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

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

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

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实在难以理解。

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

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什么呢?

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

④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

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

但是,中国古代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道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

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

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

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

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

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

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

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

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

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⑤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

梵文hāla,既是“时间”,又是“死亡或死神”。

《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以后,hāla走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

罗摩泰然处之,既不“饮恨”,也不“吞声”。

他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

我在这里顺便说一下。

在梵文里,动词“死”的字根是mn;

但是此字不用manati来表示现在时,而是用被动式mniyati(ti),这表示,印度人认为“死”是被动的,主动自杀者究属少数。

⑥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

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希望活下去,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

而富有天下的天子则热切希望长生。

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

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门的“仙药”而中毒身亡的。

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连鸡犬都带了上去。

我这个木头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

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天”的话,人数也不会太多。

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

那里不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升官,没有这个可能。

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什么WTO,想发财也英雄无用武之地。

想打麻将,唱卡拉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月一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

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无益之事天上没有。

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自杀的。

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是有见地之言。

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待在人间吧。

⑦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

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

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

我自认是想通了。

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

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

“一寸光阴不可轻”,朱子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

(取材于季羡林《一花一世界》)

1.文章第①段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

(4分)

①由孔子对流水的吃惊兴叹,引发自己对时间的联想、感触;

②感悟到时间与水有相似性,都在不停地流逝;

③认识到时间与水也有不同点,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④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请结合文章第②段,简要说明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

①远古的人根据太阳的出没规律来感知时间,其认识是模糊的;

②后来把时间称作光阴,从概念上明确了时间;

③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更精准;

④发明钟表来清楚的显示时间

3. 

文章开头说秒针“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结尾则写道“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心跳是因为清楚的看到时间流逝而恐慌;

(2分)作者经过一番思考,认识到时间的流逝是不可抗拒的,应该顺其自然,坦然面对生死;

(2分)作者认识到人必须受到时间的制约,明白了时间的价值,转而珍惜时光,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寻找生命的乐趣。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苏格兰的风

①一直很喜欢宗白华的一句话,他说晋人在山水中,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对我而言,每一次旅行就是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的过程。

被各种文字图像规训过的现代人,其实最难唤起的是感动,因为有些美景来得太容易,那些旅程太流水线。

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

②今年夏天去了苏格兰,比北更北的地方。

提及最早工业化的英国,一般都会想起伦敦这样的大都市,或是牛津、剑桥这样的大学城,可我心中念念的却是苏格兰。

在牛津的古老学院里坐久了,觉得那些历史似乎都化在骨子里,懒得抬眼从迷思中醒来。

似乎英国从来都是如此这般温文尔雅,带着古旧的华丽印记。

英国中产阶级休闲时最爱的温德米尔湖区,有最纯正的英国乡村范儿。

漫步湖区小路,到处是苍苔冷冷,绿意朴拙,偶尔可见一人一狗安静走过。

英国的乡村就是这样带着【 

】和尊严慢条斯理地存在着,但都太符合想象,一种【 

】不禁从心底蔓延开来。

③苏格兰高地则迥然不同,剥离华美的历史和文明的外壳,那种粗粝雄浑,让人一见就说不出话来。

眼前的风景似乎早已见过,前世今生,有一种心心相印的熟悉感;

但又在某个节点无穷惊喜,刷新了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