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2906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3 大小:10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3页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3页
亲,该文档总共1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基本实现西宁至六州州府通高速公路,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全省公路里程达到7.56万公里,其中高速化公路突破3000公里,西宁外环高速公路全线贯通;

建成投运西宁机场二期、德令哈和花土沟机场,果洛机场成功校飞,祁连机场开工建设,形成“一主六辅”民用机场建设格局;

引大济湟主体工程建成,实现跨流域调水,全面解决

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建成青新、青藏电网联网工程,实现玉树大电网覆盖,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基础

设施向高速化、网络化、广覆盖快速推进,发展后劲全面增强。

调结构转方式初显成效。

基本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8年稳产丰收,生产方式向设施化、园区化、品牌化方向转变;

工业在应对持续下行中稳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循环经济园区和基地成为主要增长极,信息化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服务业蓬勃发展,内外贸易跨上新台阶,银行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

5000亿元,旅游文化发展势头强劲,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业态迅速兴起,现代服务业成为支撑全省发展与转型的生力军。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进一步确立,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地位日益巩固。

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二期工程全面启动,祁连山、青海湖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扎实推进,生态敏感区、旅游景区、交通沿线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成效显著,西宁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至西北地区省会城市前列,湟水河水质持续改善、达到国家控制标准,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人民生活有很大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增就业持续增加,实现国家现行标准下75%的贫困人口脱贫。

五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2%和14.5%,与全国的相对差距缩小;

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财政用于改善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75%,每年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兑现,人民群众期盼解决的上学、就医、住房、饮水、行路等难题得到有效破解,一些民生指标位居西部乃至全国前列。

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

主体功能区制度初步建立,国土开发保护更加规范有序。

城镇化步伐加快,常住人口

城镇化率达到50.3%。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已建成

1428个高原美丽乡村。

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加大,东部城市群和海西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藏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玉树灾后重建全面完成。

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对口支援成果丰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开启新篇章,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等8项医疗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司法体制改革向深度迈进。

行政体制、户籍制度、财税金融、文化体制、公共资源交易和土地草场林权流转等方面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释放。

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西宁国际航空

口岸投入运营,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依法治省开启新征程。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法治政

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地方性法规规章逐步健全,“三基”建设全面展开,廉洁从政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推动科学发展、服务各族群众、促进公平正义的能力得到加强。

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

公共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各类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全省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通过五年艰辛努力,我省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都跨上了一个大台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人均经济总量、人均财政支出等指标走在了西部乃至全国的前列,各项事业都开创了工作新局面。

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三期叠加影响凸显的大背景下,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难能可贵。

这是全省上下在省委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的结果,也为“十三五”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奠定了基础。

坚持把稳增长、促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目标不动摇。

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生态环保压力空前的发展环境和底子薄、基础差、发展不足的基本省情,始终坚持在稳增长中破难题、求突破,推动

形成了经济增长稳中向好、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生态建设加快推进的良好势头。

坚持把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大历史责任,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深刻领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生态保护的新要求,充分认识青海生态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用新的视野把握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机遇,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奋力开辟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奋发前行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坚定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不动摇、财政再紧保障民生的力度不减弱、每年为老百姓办十件实事的目标不懈怠,有效提升了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均等化覆盖范围和水平,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总牵引,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定青海发展相对滞后但改革开放不能落后的信念,坚持在国家战略布局和市场大格局中谋求发展地位,切实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抓起,以改革红利不断弥补劣势,以开放合作不断弥补发展短板,开辟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

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坚持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确保社会长期和谐稳定。

准确把握现阶段青海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特殊矛盾,把大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全面加强“三基”建设、实施“平安与振兴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既管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举措,推进法治平安青海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坚持开拓创新,不断丰富与发展治青理政的新思路新举措。

妥善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风险挑战,不断深化对青海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奋力打造

“三区”、全面建设小康等一系列事关青海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丰富与发展了治青理政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并拓展好提供了有力指导和坚强保障。

二、发展环境

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国内经济面对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经济减速还没触底,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酝酿新突破,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

我省发展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将进

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期、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期、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和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关键期。

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国家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既面临全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稳定带动机遇,更面临大力推进供需两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调整优化结构的重大机遇,有条件通过艰苦努力,使全省经济跨上更有特色、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发展轨道。

国家坚持协调发展,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藏区支持和对口支援力度,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将持续改善我省发展条件,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培育新的增长极,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国家坚持绿色发展,将有效推动我省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快构建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筑绿色低碳循环的先发优势和现代产业体系,开创生态美好、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新局面。

国家坚持开放发展,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使我省由内陆腹地转向开放前沿,有利于我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加快对外贸易,扩大招商引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国家坚持共享发展,将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创业就业、缩小收入差距、健全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新举措,有利于我省加快补短板、惠民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经济总量和实力不断提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能正在孕育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通过多年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理念、思路、举措,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发展动能转换迫在眉睫。

我省在特色资源和低电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比较优势正在减弱,现有基础难以为快速增长做出更多贡献,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凸显,结构不合理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省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势头虽然较好,但体量小、占比低、牵动性弱,短期内还难

以形成有效支撑,新旧动能“青黄不接”问题十分突出

保护与发展的深层矛盾仍需破解。

近年来我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局部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依然繁重。

同时,受发展阶段、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依然突出,统筹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仍需做大量艰苦工作。

推动协调发展面临新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加快发展,各类要素加速向条件较好地区流动和集中,省内不同地区、不同功能区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在全面建成小康进程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成脱贫攻坚、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等任务也非常艰巨。

开放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不足。

全省尚有部分地区仍未开放,对外开放互联互通的基础薄弱,对外合作交流的层次不高、规模偏小,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企业、产品、人才等支撑能力不强。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新压力。

经济转型期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等过程中就业、金融风险等问题显现,对社会稳定形成新的压力。

与此同时,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保持全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

综上,“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压力与动力共生。

要勇于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善抓机遇,奋发有为,进一步“调结构、转方式、增动力”,全力推进,持久用功,力争用3至5年时间,度过转折关口,完成一

场深刻变革,推动青海发展跃上一个新水平,开辟宽广的新境界。

第二节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

二、基本原则

推进“十三五”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六个坚持”是我们必须遵

循的重大原则,“五个发展”是关乎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完整、系统、准确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

更加注重生态保护。

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新优势,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服务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转变方式。

必须把握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坚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子,以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

更加注重和谐稳定。

必须坚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有效凝聚正能量,防范、化解和掌控各类社会风险,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

更加注重民生福祉。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更加注重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以改革红利弥补区位劣势、以开放意识主动融入全球化发展潮流,坚持解放思

想,坚持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添发展动力和活力。

更加注重夯实基层。

必须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坚持实行倾斜政策,不断攻克薄弱环节,进一步打牢党在多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

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

即,把握中央提出的标准与要求,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

突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铸就青海精神高地。

今后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已确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面落实全国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禁止开发区严守管制原则,限制开发区严守控制原则,重点开发区严守开发原则。

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贡献更加凸显。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合理控制,初步形成与生态文明新时代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人们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

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财政金融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努力保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

高原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加大。

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培育,非公有制经济快速成长,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

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免费教育覆盖面、养老保障水平、住房改善程度等部分民生工作继续靠前。

中等收入群体人口比重上升,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国家现行标准下农牧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中国梦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

尊重自然、崇尚科学的现代文明意识和向善向上、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名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两弹一星”精神、“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代表的青海精神不断弘扬,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依法治省取得积极成效,

“关键少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方式普遍树立。

平安青海建设持续深化,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完善,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得到及时反映和协调,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各族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正能量得到有效集聚。

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显著加强,寺院管理规范有序,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全国民族地区前列。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生态文明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司法体制等改革成为全国试点示范,一批改革形成特色和亮点。

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深入,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第二章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切实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生态文明意识还不够强、生态保护工作还不到位、生态文明制度还不够完善等问题,进一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一节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加强山水草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完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力争到2020年实现重点生态治理区全覆盖。

一、加强重点区域生态建设

巩固和扩大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果,以“五大生态板块”为重点,全面提升草原、森林、湿地、冰川、河湖、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三江源地区。

基本完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重点推进草原植被保护和恢复,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改善农牧民

生产生活条件。

祁连山水源涵养区。

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林草地、湿地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冰川环境保护等工程,切实保护和改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大通河等水源地的林草植被,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整治,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高水源涵养功能。

环青海湖地区。

启动环湖地区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促进流域、林地、草地、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强裸鲤、鸟类以及其它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加大沙漠化土地治理力度,有效调控流域、河流水资源利用,巩固和扩大保护治理成果。

河湟地区。

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持续推进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区域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柴达木水源涵养区。

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努力保护原生态地表地貌,恢复沙区林草植被,保护好土壤盐壳,适度开发利用林田、草原、水土光热资源,推进柴达木盆地生态保护与建设。

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

提高区域生态治理和植被覆盖率,维护高原生态良性循环,力争草地植被覆盖度达到70%。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高原湿地保护、沙漠化

防治、高寒草原建设、东部地区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持续推进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

“三北”防护林、重点公益林、水源涵养林、国家良好湖泊、湿地保护与建设等专项工程。

推进黄河、湟水河两岸南北山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能力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划定优先保护区域,开展保护示范项目。

三、强化江河源头水生态保护

到2020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500平方公里,全省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8%以上。

增强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功能,开展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

保护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水生态,呵护好“中华水塔”。

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保护好3个国家级、26个省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加强一般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县城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0%。

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围绕祁连山-黑河、三江源、甘青宁-黄土丘陵等国家级以及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黄河支流流域等省级重点区域,点面结合开展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构建完善的综合防治体系。

第二节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坚持保护与治理相结

合,整治与绿化协同推进,形成政府、市场、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实现污染减排控制目标和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一、推进污染防治和减排

抓好治气、净水、增绿、护蓝工程,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严格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二

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

完善东部城市群及格尔木等工业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探索建立其他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措施。

加快重点企业和园区环境治理步伐,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积极推进省内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工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工程,逐步淘汰或改造燃煤锅炉,对现有锅炉开展低氮燃烧、高效脱硫除尘改造。

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

加强城市扬尘治理。

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为目标,加大湟水河等重点流域和水域水生态综合整治力度,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兼顾,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完善污水处理厂和外部管网,建设中水回用设施。

着力控制土壤污染源,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消除历史遗留环境风险。

强化城市噪声、光化学和电磁污染治理。

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二、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坚持城镇与乡村环境治理并重,广泛开展“家园美化行动”和城镇清洁环境行动。

统筹推进城乡环境配套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实现所有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

在湟水河沿岸、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