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9374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0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报告Word下载.docx

(1)检查发动机安装是否正确、安全、可靠。

打开燃油开关、冷却水阀门及各测试系统开关,如发动机测控仪等,启动发动机,检查运转时有无明显不稳定现象。

无问题则进行发动机预热及试验前的其他准备工作。

(2)当发动机达到预热要求后,选取某一转速、变化油门位置进行发动机负荷特性试验,适当选择8各以上测量点。

试验中发动机转速控制采用测功机恒转速、油门调节方式(n/P)和(n/M)模式结合使用。

(3)此次试验的负荷特性转速为x(r/min),转速确定后保持转速不变,通过改变节气门位置改变发动机负荷,逐点进行试验。

负荷选择由最低扭矩值开始,依次升高,直至节气门位置最大时结束。

试验中要求做出空燃比值改变的拐点。

(4)试验时发动机水温、机油温度应尽量保持恒定,每个试验工况点在保持稳定后,记录相关试验数据,试验数据表格如表2所示。

(5)试验过程中需同步绘制以扭矩、空燃比和比油耗为主要参数的性能监督曲线,从曲线中可直接看出试验过程是否异常,以决定试验是否需补点或重做。

2.8试验数据整理及总结分析试验数据整理及总结分析

(1)将试验测结果和计算数据填写到表A2-1

表A2-1发动机负荷特性试验记录表

发动机型号:

H15TGDI测功机型号:

DW250节气门开度:

100%

燃油规格:

97#汽油大气压力:

97.4kPa大气温度:

21~27℃

实验地点:

汽车内燃机实验室实验组别:

第一组实验日期:

2017.1.12

(2)画出负荷特性能曲线,主要有功率与燃油消耗、空燃比、增压(或过量空气系数)、工质温度压力等的相关性特性曲线,要求全面反应测试数据,满足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需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需要。

转速

扭矩

功率

油耗量

修正系数

修正扭矩

修正功率

油耗率

机油温度

机油压力

2400

10.6

2.65

1.7

1.02

10.77

2.71

640.04

92.6

377.8

19.9

5

2.18

1.011

20.1

5.05

437.2

90.9

379.6

30

7.53

2.69

1.009

30.24

7.6

357.35

90.5

378.9

39.9

10.03

3.17

1.019

40.65

10.22

315.65

91

376

50.4

12.68

3.66

51.46

12.93

288.57

91.5

374

60

15.07

4.12

1.021

61.24

15.39

273.84

92.1

372.1

69.6

17.5

4.66

1.012

70.45

17.71

266.33

93.5

369.9

80.2

20.17

5.22

1.017

81.6

20.51

259.11

93.2

368.2

89.8

22.56

5.76

91.45

22.98

255.28

93.7

366.8

100.4

25.22

6.4

102.38

25.73

253.77

94.1

366.1

110.5

27.76

7.01

1.022

112.86

28.37

252.51

95.2

360.7

121

30.43

7.59

123.82

31.12

249.59

95.7

359.2

130.8

32.82

8.21

1.023

133.63

33.58

249.76

96.2

357.8

140.6

35.36

8.79

1.024

144.04

36.2

249.11

96.9

356.4

149.9

37.67

9.6

153.07

38.47

254.98

98

354.9

159.8

40.15

10.48

162.5

40.84

260.67

98.7

353.2

170.5

42.86

11.13

1.013

172.73

43.41

259.75

99.3

351.1

179.9

45.22

11.75

182.13

45.77

259.88

99.6

350.4

191.3

48.08

12.98

1.016

194.41

48.86

270

99.7

352.8

199.9

50.22

13.6

203.71

51.2

271.08

100.5

350.9

210.6

52.93

15.24

215.16

54.08

287.92

101.4

349

221.2

55.58

16.41

226.36

56.89

295.08

102.3

346

进水温度

进水压力

出水温

出水压力

大气温度

大气湿度

大气压力

进气温度

进气歧管温度

87

241.1

90

98.18

23

39.1

98.2

24

37.7

241.4

90.1

98.19

19

49.1

20

35.8

86

240.5

90.2

18

53.5

32.9

98.22

22

45.7

31.9

239.8

43.7

32.4

90.4

42

32.8

240.3

48.7

31

85

238.8

89.7

21

47.4

30.8

239.3

98.23

44.9

30.6

240.4

43.1

30.5

239.1

41.2

90.6

40.3

25

30.7

239.5

39.4

30.9

238

38.7

31.4

84

237.3

89.9

39.2

31.7

238.1

42.2

237.2

48.2

32

236.7

50

237.4

48.5

32.3

45

33.2

236.8

42.3

34.2

237.1

40.2

35.2

进气歧管压力

曲轴箱压力

涡前温度

涡前压力

中冷前温度

中冷前压力

中冷后温度

中冷后压力

一缸进气温度

二缸进气温度

98.1

525

2.6

99.8

21.9

53

54

39

515

3.4

100.3

100.1

52

53.7

45.6

546

5.4

32.6

102.1

16.8

101.9

46.2

97.8

575

36.6

104.5

19.1

104.2

43

43.3

62.2

97.3

595

10

107.3

19.6

107

48

49.8

73.5

614

13.3

42.5

110.7

110.3

55

55.1

76.2

644

16.3

44.5

114.1

113.7

46

81.8

96.6

665

20.3

49

118.7

118.2

39.3

87.7

96.5

684

24.1

123

19.8

122.5

36

35.9

93.6

702

28.3

58.2

127.4

20.5

126.8

34

33.9

99.1

722

31.8

62.4

130.6

21.4

129.9

32.7

105.3

97.9

737

35.1

65.5

133.7

132.8

33

32.1

111.7

756

38.3

68.3

136.3

22.6

135.4

117.4

97.7

769

41

70.6

138.4

23.1

137.4

31.6

126

97.6

804

72.3

142.9

23.2

141.7

133.5

97.5

836

50.3

72.9

145.9

144.6

32.2

139.7

97.4

850

54.2

73.8

148.4

146.9

145.3

865

57.2

74.5

149.5

23.6

147.8

152.2

97.1

897

65.7

80.4

154.1

25.1

152.1

159.6

97

912

87.8

161.7

26.6

165.8

896

80.1

167.8

27.9

165.6

35

34.1

174.9

96.8

102.8

177

29.4

174.7

35.7

三缸进气温度

四缸进气温度

一缸排气温度

二缸排气温度

三缸排气温度

四缸排气温度

涡后排温

涡后排压

λ

56

528

513

485

514

383

1.3

1.01

57

522

516

501

518

387

1.2

548

549

545

409

572

579

547

560

443

1.9

51

580

590

568

460

2.1

586

598

576

479

2.3

610

628

609

611

630

656

629

626

530

2.7

38

643

675

646

639

3

658

693

662

654

563

673

716

682

670

3.5

728

695

679

4

696

743

712

607

5.1

0.99

708

724

703

619

5.7

781

754

727

649

6.5

757

809

784

753

681

7.5

765

821

797

763

8.3

773

831

810

718

9

852

837

791

747

10.9

796

866

805

11.8

859

842

801

739

12.3

0.92

37

861

843

803

732

13.2

0.9

图A2-12400r/min燃油消耗率曲线

图A2-22400r/min排气温度曲线

图A2-32400r/min过量空气系数曲线

图A2-42400r/min空燃比曲线

图A2-52400r/min增压比曲线

(3)根据所学发动机原理知识,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负荷特性曲线呈鱼钩状的原因。

答:

之所以负荷特性曲线呈鱼钩状,与试验方法及发动机工作原理有关。

启动发动机后逐渐开启节气门,直至最大,同时调节载荷使发动机保持某一转速稳定运行,测定此工况下发动机输出功率及燃油消耗量。

然后再关小节气门,调整载荷使发动机保持转速不变再测定。

如此依次进行下去,直到发动机能保持稳定工作的最小节气门开度,得到不同负荷和转速下的燃油消耗量。

不同转速下的发动机负荷特性曲线变化的趋势是差不多,只是具体数值的不同。

普通汽油机负荷特性曲线的特征,开始启动时油耗率最大(此时需要浓混合气),但随节气门逐渐开启负荷增大而油耗率减少直至最低点,此时节气门接近全开。

继续开大节气门,油耗率又会开始上升,曲线呈现一条内凹抛物线,即所说的鱼钩状。

曲线的最小油耗率值越低越好,同时油耗率随负荷的变化越平缓,发动机在不同负荷下工作的经济牲越好。

从曲线的形状,可以分析出哪一个负荷区域是最经济的。

②结合功率与A/F曲线,说明曲线上各点空燃比标定的理由。

进一步讨论空燃比标定值对油耗率及曲线走势的影响。

从图A2-4可以看出,除去开始和结尾阶段,发动机的功率与空燃比曲线大致呈稳定趋势,中间只有极小的波动,说明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发动机的空燃比处于稳定趋势,因此,对曲线上各点空燃比标定是希望通过标定获得发动机的理想燃烧状态,使发动机工作在较为理想的工作区间,以此降低燃油消耗率,提高燃油经济性并且极大降低尾气中的污染物。

空燃比的标定可以使油耗率呈一定的下降趋势,即有效提高燃油经济性,同时也会使曲线走势更加平稳,即发动机处于较为理想的燃烧状态。

③结合功率与A/F曲线,讨论负荷加大受限制的原因,并讨论如何根据动力性、经济性的要求确定外特性的最大扭矩点、额定功率点。

负荷加大,需要较浓的油气混合物,需要进气歧管提供更多的空气,燃油喷射系统提供更多的燃油,而由于管路等的限制,二者的提供速度并非可以无限增长,因此,在负荷持续加大时,功率与A/F就会受到限制。

通过作图分析,按照动力性要求从图中选取所需要的最大扭矩点,同时也要积极关注功率点,使得在动力性满足的同时,尽可能使发动机工作在额定功率点以内,并且尽可能靠近额定功率点,使得发动机的工作状态保持较优。

④分析负荷特性曲线的增压比数据的变化趋势,说明其控制理由和控制的措施。

根据图A2-5可以看出,发动机的增压比是随着功率的增加而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发动机提供的功率越大,其增压比越大。

之所以对其标定,是希望通过控制增压比处于一定范围,既不过低,保证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同时有不过高,保证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出现爆燃、爆震等不正常工作现象。

⑤哪些测试数据可用于发动机各缸工作不均匀性的参考评价?

试验获取数据中可用于评价发动机铬钢工作不均匀性的参数有发动机各缸的进气和排气温度共八组数据,如果温度差异较大,则说明发动机存在较为严重的工作不均匀性,需要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