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9607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155=()

『全部答对』

2、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一名优生能写出除法竖式,其余11名均不能。

经了解,会写的学生看姐姐写过。

3、出示竖式

告诉学生这就是155的除法竖式。

『全部学生均能指出竖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但对被除数15下面的15表示不理解。

4、摆一摆:

提供15根小棒,要求5根一组,问你能摆几组?

『期望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商和除数的乘积部分。

但操作后,仍有学生对用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乘积不甚理解。

他们认为要分的数是被除数15,分完的也是15,数字的相同,部分学生对从被除数15中再减去15存在着理解困难。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

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所知甚少,除法竖式中被除数下面的部分,即商和除数的乘积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自我思考:

怎么突破这一难点呢?

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情景引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运用,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难度可言。

教学除法竖式,也可采用让学生尝试写写除法竖式,结合动手操作理解除法的竖式各部分含义,从对学生的初步了解中可以肯定的是,因被除数15和分出的15数字相同,被除数15和分完的15在孩子的眼中有着相同的含义,学生无法避免会出现不理解的现象。

也许在老师一次又一次强化讲解中,学生可以记住这一事实,但实际存在的不理解我们怎么应对呢?

再研文本:

再次钻研教材中,我把例1、例2结合起来,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启发了我,

在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中,学生能非常清楚的感知到20即分出去的数,也就是除数和商的乘积,余数即不能继续分的数。

二次思考:

学生对整除的除法竖式中除数和商的乘积可能存在不甚理解的现象,但学生可从有余数除法竖式中,教学中结合动手操作,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也就是除数和商的乘积,得到余数。

教学中就可反其道而行之,先教学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和写法,再借助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和意义,突破整除除法竖式中遇到的困难。

据此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有余数除法算式和竖式的读写以及竖式每一步的意义。

3、在操作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余数的认识和理解。

4、能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余数的含义及除法竖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把例1、例2的图片蕴含的内容相融合,只出示例1图:

光明小学三

(1)班的孩子准备开联欢会了。

1、你从图上能发现什么信息?

『搬15盆花布置教室。

2、提出问题:

由你来摆放这些花,你想用几盆花摆一组呢?

『问题的开放性、答案的自由性,更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2盆、3盆、4盆、5盆放一组均可。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用几盆花摆放一组的想法很多,且能自然表述出自己摆放的方式。

二、操作实践中认识余数,形成算式。

1、用你手中的圆片代替花盆,摆一摆。

2盆一组,可以摆7组,还剩1盆;

3盆一组,可以摆5组,刚好摆完;

4盆一组,可以摆3组,还剩3盆;

5盆一组,可以摆3组;

6盆一组,可以摆2组,还剩3盆;

『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出摆的结果,有的可以刚好摆完,有的还有剩余。

自然引出余数。

不同的摆放形式,使得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状态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2、学习余数。

问:

为什么有的刚好摆完?

有的还有剩余呢?

『剩下的不够摆一组。

3、写算式:

你能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结果吗?

『从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很多学生写出这样的形式:

152=7余1。

4、分类并整理算式,规范除法算式的读写。

『学生自然将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分成两类,为下面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做好铺垫。

同时规范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三、竖式教学,探究意义。

1、想一想,除法竖式怎么写?

指几生说一说。

『通过课前对学生的初步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不清楚,让他们尝试着说一说,再出示规范的除法竖式,可在直观演示中加深他们对除法竖式的认识。

2、提取有余数除法算式,并出示其竖式,探究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

以152=7(组)1(盆)为例。

(1)提问:

你能指出除法竖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吗?

『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看着有余数除法算式,绝大部分学生能清楚表述出:

15是被除数,2是除数,7是商,1是余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2)仔细的看一看,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经过上一环节,学生能清楚的看出,竖式和横式除了共有各部分名称和写法不同外,竖式中多了一个数,即14。

14表示什么意义呢?

(3)研究竖式中被除数下面的数的意义。

『大部分学生能明确的指出,14就是2盆一组,从15盆花中分出的数。

至此,难点虽然有所突破,但目标还未完全达成。

(4)再次观察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分掉的数和谁有关系?

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生指出:

15减去14就得到余数1。

也有生发现:

14实际是7和2的乘积。

然后通过同桌中的交流加深有余数除法竖式的认识和理解。

(5)如果没有圆片,你怎么试商?

『学生脱口而出说想乘法口诀二七十四。

为什么这么想?

因为14比被除数15小。

继续追问:

为什么不想二六十二?

生说:

商6的话,还剩下3盆没摆,2盆一组,还可以再摆一组。

小结在:

试商时,我们想乘法口诀,试的商和除数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比被除数小,』

3、探究整除的除法竖式的意义。

提取:

153=5(组)

(1)你能写出这个除法竖式吗?

怎么写?

『经过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写出155=3的除法竖式。

(2)探究整除除法竖式的意义。

同桌互相说一说,竖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经过有余数除法竖式的研究,学生不仅能顺利指出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对于被除数15下面的那个15,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是分出的15个,也是除数5和商3的乘积。

(3)没有圆片,怎么想出商5?

『学生几乎都能说出:

想口诀三五十五。

4、小结。

四、实践运用。

1、基本练习:

『出示做一做中的题目,巩固所学的竖式书写,强化学生对除数竖式意义的理解。

2、解决简单除法问题。

出示:

『教学情景的创设更加完整丰满,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更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3、比一比:

要求写出两个除法算式,用竖式计算。

(有余数和没有余数的各一个。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再一次发挥,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自己的除法竖式。

写算式的过程中,实际也是有余数的除法和整除的除法进一步思考的过程。

4、提高:

24()=()

24()=()......()

『开放题的设计,全员参与中,做到了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还很好的总结了本节课,学生在填写答案的过程中,很自然的要思考余数、除数之间的关系,为下节课学习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探讨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学中虽然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学,但教材却赋予它新的内涵,学生虽然在生活中余数有一些感性的认知和体验,但却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用数学方式思考的过程。

教学中在突出意义的理解,也不能放松指导除法计算的基础知识试商。

开放的数学问题。

经过多次文本的研讨和课前对学生简单的调查了解,更清楚的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教材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

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很容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注重观察、操作活动。

接下来的操作环节,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后,自然引出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教学。

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尝试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重视在比较、观察中发现问题间的本质。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点,它不可能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

老师直接出示的有余数除法竖式模型,如何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知?

教学中通过摆圆片的过程、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抓住教学重点的同时,顺利击破难点,为学生理解整除的除法竖式意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

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重视开放性、发展性的练习设计。

比一比的练习活动,即照顾的全体学生学习的个性学习需求,又使学习内容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

学生自写有余数和整除的除法算式各一道,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学生出的一道题,就需要判断是否符合有没有余数这一条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了多种符合条件的除法算式,在竖式计算中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凸现了教学重难点。

最后出示的24()=();

24()=()......()题目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答案的不唯一,能更加促使学生自我探索的需求。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