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9774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Word格式.docx

解答好这类试题,第一要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这要求我们平时多储备古典诗歌的意象及作用;

第二要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

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歌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感受;

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如幽深僻远、恬淡闲适,等等。

第二联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

日落、断桥、水、幽树、鸟,此外还有人。

其中还有关键字词,如独立、相依等。

整个画面主要是景物,并且人处其中,这是人与景的融合,结合意象和关键词可以看出,画面是宁静的。

由此对画面进行概括,然后再对诗句进行描绘。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

答案构成:

描绘了……的画面;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或描绘)……

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

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失分剖析

现场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答案一:

描绘了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

夕阳、断桥、幽树、鸟相依,人独立发呆。

分析片面,未立足于诗歌整体。

前四句描写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两忘的闲适之心。

答案二:

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

该答案只概括,但没有分析,属于答题不全面。

1

类型二 事物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本题考查鉴赏事物形象的能力,要求概括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概括出诗中描绘的主要物象;

其次要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其内在神韵;

最后要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寄托的情感。

从诗句“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可以看出诗人很喜欢“兰”“蕙”“菊”,再根据注释,可以联想到《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用各种香草比喻自己高洁的品格与情操。

此处即引入这一寓意,联系全词及“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等表明词人心志的句子,可以看出“兰”“蕙”“菊”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事物)具有……的特点,诗中……句运用了……手法,写出了……的情感。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菊是词人热爱田园、追求隐逸生活志趣的象征,也是词人追求高尚节操的象征。

该答案只答出了菊象征隐逸的特点,忽略了兰、蕙两个意象,没有答出三者的共性。

缺少对整首词情感的把握。

兰、蕙、菊都是芳香植物,象征词人对美好政治的追求。

该答案理解不深入,没有结合背景及注释综合考虑,答案牵强。

类型三 人物形象

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求分析首联表现出的诗人性格。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在诗歌中找出对人物行为的叙述性描写,揣摩其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气质,然后找出人物所处的环境,通过对环境的分析,明确诗人的特点;

再次找出诗人对人物评价的语言,通过诗人的语言分析人物;

最后,当然还要做到知人论世,结合人物的身世分析。

关于诗人的性格,主要结合首联进行分析,如“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勉励弟弟不要因远别而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由此可知诗人的旷达。

从诗歌的标题来看,是诗人送弟弟苏辙出使契丹,诗人作为哥哥,有对弟弟的担心,也有对弟弟的嘱托,如“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由此可见兄弟情谊的深重。

3.依据模板 构思答题

表现了……的性格。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表现诗人对弟弟的不舍。

该答案只是抓住送别诗的特点,并没有结合典故和重要词句“那因”进行深入分析。

表现诗人儿女情长,及狂放不羁的性格。

没有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经历。

答案三:

表现诗人的旷达及对弟弟的担心。

该答案理解基本准确,但是缺少具体的分析阐述。

2

  类法总结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

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4.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7.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

8.这首诗中的某物具有什么品格?

答题思路

1.找具体描写形象的句子,逐句翻译,读懂诗句的意思。

2.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间接描写主要表现为环境描写),从哪些方面,运用哪些手法,写出了形象的什么特点,或营造了具有什么特点的画面与意境。

3.理解形象特点,结合注释,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核心要点

分析景物形象三注意

1.注意全面把握景色(画面)构成的三要素

概括景色(画面)时,要点一般要包括时间(季节、时辰)、地域(地点)和具体景物(静态、动态)等要素。

2.注意用准确的术语概括景色(画面)的氛围特点

描摹景色(画面)的氛围,要从景物特点和情调两个方面考虑。

具体概括时一定要结合诗歌主旨进行概括,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常见的描述氛围的术语有孤寂冷清、凄冷感伤、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注意从景色(画面)的特点的角度分析思想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

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情感则是低沉伤感。

当然有时是相反的,有的诗歌运用的就是“乐景衬哀情”手法,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

分析人物形象三注意

1.注意抓诗歌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对把握诗歌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比如,同样是边塞诗,盛唐时期和南宋末年,豪放派诗人和婉约派诗人,诗中人物形象的精神风貌是截然不同的。

2.注意区别形象身份

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要分析的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作者之外的形象。

如“典型例题”类型三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注意抓关键词句

整体阅读诗歌,筛选与人物有关的动作、神情、细节和景物描写、侧面描写等关键词句,能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比如,“典型例题”类型三中要分析好诗人的性格,就要抓住“那因远适更沾巾”来分析。

分析事物形象三注意

1.注意筛选、提炼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

抓住对事物形象进行描摹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进行分析,把握事物形象特点。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就是形容色彩的,“流”就是描摹动作的。

2.注意理清体现诗人的情感、品质的词句

凡是含有物象的古诗,要么是托物言志,要么是借物喻人。

抓住体现诗人情感、处境的词句,就能理清物象有可能蕴含的“志”。

这是因为同一个物象,在不同诗句中可能有不同的意蕴。

比如,“夕阳”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被诗人用以抒发迟暮悲怀,而“落日”在“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中则表现了诗人的昂扬之气。

3.注意找准物象与诗人情感的“契合点”

由物象的外在的形象特点联想诗人的理想、追求、品质等,找到物象与诗人情感的“契合点”,就能以此把握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比如,满月的特点是呈现圆形,由此联想到游子容易产生同家人团圆的情感,那么团圆就是满月与游子思乡之情的“契合点”,满月由此就具有了一种内在品质:

全家团圆的象征。

规范解答古代诗歌形象鉴赏题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分点分条作答

根据形象特点和题目分值分点、分条目作答。

2.紧扣题干要求

题干仅要求概括的,只要简单概括即可。

要求分析的,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要求赏析的,还要联系诗歌思想情感,深入挖掘形象背后的意蕴。

如“典型例题”类型三,要求加以分析,那就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强化训练 提能增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

秋登越王台①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 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

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

②十七史,用宋末文天祥语。

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

文天祥答道:

“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

”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

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

“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1.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C.颈联实写祖国壮阔山河,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腐儒”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呼天问”意指向天发问,诉说内心无限感慨。

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E.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写景记游,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

答案 C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手法、语言的能力。

C.虚实结合写出“大地山河跨海来”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内心的豪迈。

E.“没有写景记游”错误;

“直抒胸臆”手法错误,全诗采用比喻、用典、融情于景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慨。

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答案 诗歌刻画了一个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

抒情主人公对着萧瑟的秋风,立马在越王台上,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向天呼喊,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忧愤之情;

他登高望远,睥睨天下,展现出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胸襟和抱负。

解析 关于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可以先从整体上把握,诗人在萧瑟的秋风中,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忧时伤世之人。

他不禁向天呼喊,展现出他力挽狂澜的抱负,由此可知,他也是一个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

白话诗歌

秋风猎猎,立马越王台,目接混茫,心潮澎湃。

世道的陵夷,国事的纷乱,英雄的埋没草莽不禁令人嗟叹。

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从何说起?

王朝的盛衰兴亡从何处说起?

大千世界,不知经历了几多浩劫。

我这样一个迂腐的书生冲天发问,大地山河,疮痍满目,古老的天朝上国即将为现代文明吞没,不禁仰首苍穹,抚膺浩叹。

临睨八荒,青天浩荡,云海苍茫,无涯无际,横跨重洋,令人心与飞云俱远,慨叹我堂堂中华旧邦,难道竟无破壁而出,放眼世界,吮吸现代文明之雨露,堪为民族脊梁的雄才?

二、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后面的试题。

满江红·

咏竹

[明]陆容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

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

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

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①,名淇澳②。

寻苗裔,湘江曲。

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③。

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

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注] ①华胄:

贵族的后裔。

②淇澳:

淇河岸的弯曲处。

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③阿娇金屋:

原指汉武帝刘彻要用金屋接纳阿娇为妇。

这里指翠美珍奇的竹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用“池”“亭”点出了竹生长的环境,“几竿”表明竹的数量不多,“相映带、一泓流水”描绘了竹周边的景物特点。

B.“风动仙人鸣佩遂”是写竹的动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雨余净女添膏沐”是想象雨后竹子的情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C.“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化用了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中“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一句,抒发内心的情感。

D.下片从竹的渊源写到竹的秉性和竹的可人,作者用阿娇金屋的典故,意在表明竹可以消除人的烦暑,使人内心清净。

E.本词综合运用了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从多个角度描写竹,收到了含蓄深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答案 B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手法、语言等鉴赏的能力。

B.拟人和夸张错误,应该是拟人、比喻;

D.“意在表明竹子可以消除人的烦暑,使人内心清净”错误,用阿娇金屋的典故,是为了突出竹子的珍奇。

2.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回答。

答案 竹的特点:

翠绿、姿态可爱、高洁、不畏冰霜。

表达的情感:

表达出对竹的喜爱赞美之情,希望具有像竹一样的高洁品质。

解析 关于竹的特点概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即可,“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性孤高似柏”“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由此可以概括出竹的特点。

作为托物言志类的诗歌,诗人一是表达对竹的喜爱,二是希望自己有像竹一样的品质。

不种闲花,只在池亭边种几竿竹子。

它幽深阴森,洁净翠绿,与一泓流水相映衬。

风吹来就像是仙人的环佩在响,雨后就像是美女刚刚洗浴完毕。

竹子还没有成林,很难企盼凤凰来栖息,只是用来医治俗气。

问竹子是哪个贵族的后代,沿着淇河岸的弯曲处,寻找它的子孙后代,在湘江边。

这翠美珍奇的竹子,性格孤高似柏树。

在它的绿荫下坐着,让人从容,烦暑自动消退,清心恍惚,好像有香气飘来。

经历冰霜,但是温润如玉石,不变好的风姿。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

九日①水阁

[宋]韩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 ①“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赏菊花吃螃蟹的习俗。

②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12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平治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七绝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诗作的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C.此时作者年事已高,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的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

D.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两句有着严格的对仗,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E.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七绝”应为“七律”;

C.应为“虽然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

答案 ①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的诗人形象。

②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

③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

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里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并自勉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解析 题干中要求结合首联和颔联分析诗人的形象,所以先对诗句的意思加以理解,然后再从中对形象特点加以概括。

如首联写诗人生活节俭,而颔联则写对菊花的描写,以此来寄寓自己的情操。

作答时,先概括形象特征,然后加以分析。

水阁虽已毁坏,古老的台榭也已经荒凉;

幸好还能在这里延请嘉宾聚会欢度重阳。

虽惭愧园圃荒芜,秋景有些暗淡,姑且请欣赏重阳节格外芳香的菊花。

酒倒是浓郁味美而且重新才温热,蟹螯也早就饱满不必等到寒霜来到。

近年来酒兴衰减实在不敢勉强多喝,幸亏还有纵情高歌吟诵的旺盛雅兴。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

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答案 AD

解析 B.不是借喻,是借代;

C.“‘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错误,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的;

E.“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 景象: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用意:

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

②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

解析 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需要抓住其中的景物来概括,由“乱云”“暮”“急雪”“风”等,可知描写的景象。

而这样写的用意,则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切入。

内容上,第二联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

结构上,从下文、题目两个方面考虑其作用。

白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