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3290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貌第四纪课程复习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火山锥;

火山盾;

熔岩平原(高原);

熔岩垄岗;

熔岩隧道;

熔岩堰塞湖。

(5)侵入岩体构造地貌:

岩席平原;

岩盘丘陵;

岩墙;

岩株山;

岩基山。

7.崩塌及崩塌地形:

(1)概念:

斜坡上部的岩体、土体、石块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快速的向下运动,称崩塌。

(2)地形:

崩塌崖;

倒石堆(半椎体);

倒石裙;

堆石坝、崩塌堰塞湖;

垮石山

8.滑坡地形,滑坡类型,滑坡的识别:

斜坡上的岩体、土体,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向下面滑动,称为滑坡。

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阶地,滑坡鼓丘,滑坡裂缝,滑坡洼地(滑坡湖),

反坡地形(反坡洼地或池沼),醉汉林

(3)类型:

按照滑坡物组成分为:

碎屑滑坡,黄土滑坡,粘土滑坡,基岩滑坡

按照坡体厚度(或滑床深度)分为:

浅层滑坡,中层滑坡,深层滑坡,极深层滑坡

按照滑坡体体积分为:

小型滑坡,中型滑坡,大型滑坡,巨型滑坡

按照滑动面与斜坡上岩层层面关系分为:

均质体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

(4)识别:

古滑壁遗迹,坡角渗泉,双沟同源或单沟转向,局部不协调地形,局部反坡地形,醉树

9.横向环流的成因,河床类型,河床中的微地貌:

(1)横向环流的成因:

水流沿弯道作曲线运动时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作用下,凹岸水面升高,凸岸水面降低。

同时,由于水面流速大,离心力大,上层的水流指向凹岸;

河底的流速小,离心力小,河底的水流则指向凸岸,形成横向环流。

(2)河床类型:

顺直微弯型河床;

弯曲型河床;

分汊型河床;

游荡型河床;

概念:

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3)河床中的微地貌:

深槽——浅滩与浅滩之间的较深河段;

浅滩——河床底部的冲积物堆积体(心滩、边滩);

沙波;

壶穴与岩坎;

10.河漫滩的形成过程,河漫滩微地貌

洪水期被河水淹没的谷底部分。

(2)形成过程:

V型谷阶段,雏形河漫滩阶段,河漫滩阶段,牛轭湖阶段

(3)微地貌:

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由多条滨河床沙坝组成,其收敛端指向下游),心滩沙堤,

牛轭湖(由弯曲河床的截弯取直或汊道淤塞形成,平面上常呈新月形)。

11.河漫滩(冲积物)的二元结构:

下部为河床相的粗粒物质,发育斜层理和交错层理。

上部为河漫滩相的细粒物质,发育水平层理。

12.河流阶地的类型?

成因及形成过程(从构造运动的角度解释):

由于地壳上升或其它原因,河流下切侵蚀增强,原来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被抬高到洪水面以上,形成一种阶梯状地形,称河流阶地。

(2)类型:

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埋藏阶地

(3)成因及形成过程:

地壳相对稳定阶段河流以侧蚀为主,形成河漫滩和冲积扇;

地壳上升阶段则河流以深切为主,使河漫滩转化为河流阶地。

13.冲积平原微地貌:

决口扇,天然堤决口,天然堤,地上河,河间积水洼地,沼泽,牛轭湖,河床,河间地泛滥平原。

14.河流袭夺概念及图:

有甲、已两条河流,甲河溯源侵蚀很快,切穿分水岭,把已河或已河上游的水抢夺过来,这种现象称河流袭夺。

(2)袭夺河

被袭夺河

断头河

袭夺弯

倒流河

袭夺分水岭

风口

河流袭夺阶地

15.水系类型:

树枝状水系,格状水系,平行状水系,放射状水系,环状水系,向心状水系,网状水系,倒钩状水系

16.先成河与上层遗留河:

(1)先成河:

河流形成后局部发生隆起,河流切过隆起部分,保持流路不变。

前提:

河流下切速度大于地壳隆起速度。

地貌特征:

河谷为V型谷,阶地高度比较大。

(2)上层遗留河:

流域内存在两个构造层,河流在上部构造层发育,经过长期侵蚀,河流切入下部构造层。

特点:

河流流向不受下部构造层控制。

17.洪流地貌,侵蚀沟类型,洪积扇特点

(1)洪流地貌:

洪积扇:

在冲沟沟口,洪流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洪积平原:

在山前地带,若干洪积扇相互连接,形成范围广阔的微倾斜平原。

洪积阶地:

洪积平原形成以后,若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使洪积平原受到切割,形成一种阶梯状地形。

(2)侵蚀沟类型:

(由小到大)纹沟,细沟,切沟,冲沟,坳谷

(3)洪积扇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洪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18.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

岩性成分对溶解度的影响

碳酸盐类岩石的矿物成分对溶解度的影响

(2)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裂隙度和孔隙度,对可溶岩的透水性来说,裂隙度比孔隙度更为重要。

(3)水的溶蚀性:

纯水的溶蚀作用很弱,人类活动造成酸雨。

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与气压成正比温度越高,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小;

当温度相同时,C2O的压强越高,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CO2+H2O+CaCO3====Ca2++2HCO3-(可用自己的话说)

(4)水的流动性:

滞流的水,由于不能及时补给CO2,其溶解力是有限的,很容易被CaCO3所饱和。

流动的水,由于水温、水量及气压条件的不断改变,可保持水的溶解性能,特别是不同CO2浓度地下水混合,会大大提高水的溶解力。

19.岩溶地形类型:

20.岩溶堆积物类型:

溶蚀残余堆积物,洞穴堆积物,泉华堆积物

21.岩溶区地下水分带图:

上层滞水悬挂泉

岩溶水的垂直分带(从上到下)

1直循环带;

②季节变动带;

③水平循环带;

④深部循环带

22.雪线的影响因素,冰川类型:

(1)雪线:

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温度(低纬度/高纬度)

降水量(补给与消融的关系)

地形:

一般阴坡雪线低,阳坡雪线高

(2)冰川类型:

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

23.运动冰碛类型:

表碛,侧碛,中碛,底碛

24.冰蚀地貌类型:

冰斗,角峰,刃脊,冰川谷,悬谷,冰川三角面,羊背石,冰蚀平原,冰蚀阶地

25.冰碛地貌类型:

冰碛丘陵,侧碛堤,中碛垄,尾碛垄,鼓丘,冰碛平原,冰碛阶地

26.冰水堆积地貌类型:

冰砾阜,冰砾阜阶地,锅穴,蛇形丘,冰蘑菇,冰水扇,冰水湖,

冰水冲积平原,冰水阶地

27.冰碛物特点:

常构成尾碛垅,侧碛垅和底碛平原。

岩矿特点:

不稳定矿物多,长石含量较高

岩相特点:

粒度成分大小混杂砾石粘土混杂堆积;

冰碛物的分选性差;

冰碛砾石的磨圆度差,砾石基本为棱角状;

冰碛砾石的表面形态发育特殊形状的砾石,有压坑和压弯现象;

冰川漂砾;

冰碛物中的砂粒:

冰川石英砂表面发育贝壳状断口;

砾石的排列方向

28.冰川地貌组合:

(1)山岳冰川地貌组合:

冰蚀地貌带,冰蚀—冰碛地貌带,冰碛地貌带,冰水堆积地貌带

(2)大陆冰川地貌组合:

冰蚀地貌带,冰碛地貌带,冰水堆积地貌带

29.海蚀地貌类型:

海蚀穴(洞,槽),海蚀崖,海蚀台地(波切台地,浪蚀台,岩滩),海蚀拱桥,海蚀柱,

30.泥沙纵向运动及横向运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

(1)泥沙纵向移动形成的地貌:

海滩,沙咀,沙坝,泻湖

(2)泥沙横向移动形成的地貌:

水上堆积阶地(台地)——海滩,水下堆积阶地(台地),沿岸堤(滨岸堤),水下砂堤,离岸堤,泻湖,海积阶地

31.海岸分类:

(1)根据海面变动划分:

上升海岸,下降海岸,稳定海岸

(2)根据海岸线与地质构造线方向的关系划分:

纵向海岸——海岸线与构造线平行;

横向海岸——海岸线与构造线直交

(3)根据海水所淹没的原始陆地地貌划分:

峡湾海岸——海水淹没冰川谷,溺谷海岸——海水淹没河谷,

岛礁海岸——海水淹没冰蚀丘陵,咸海海岸——海水淹没沙丘

(4)根据海岸带的岩石性质划分:

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

(5)根据生物划分:

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

(6)根据河口地带的特点划分:

三角洲海岸,三角湾海岸

32.风蚀地貌类型:

风蚀石窝(风蚀壁龛),风蚀柱、风蚀蘑菇、摇摆石,雅丹(风蚀垄槽),

风蚀城堡,天生桥,风蚀残丘,风蚀洼地,

33.风积地貌类型:

新月形沙丘,纵向沙垄,新月形沙丘链,横向沙垄,梁窝状沙地,蜂窝状沙地,

金字塔形沙丘,干盐湖

34.第四纪气候变化证据:

(1)岩性方面的证据:

风化作用的性质和强度、沉积物的分异程度等方面都可以反映古气候。

冰碛物是冰川作用的产物,是寒冷气候的标志,可以恢复古冰川的规模。

红色风化壳、含铁锰的沉积是在炎热潮湿的气候下形成的。

矿物的风化程度和矿物组合也可以反映形成时的气候。

黄土和古土壤:

黄土是寒冷气候的标志,古土壤是温暖气候的标志。

一层黄土和一层古土壤构成了一个气候变化周期。

黄土高原的黄土中夹有20多层古土壤(埋藏土壤),这表明第四纪期间有20多次气候的冷暖变化。

根据黄土研究和根据深海沉积研究得出的气候变化曲线是可以对比的。

蒸发岩:

蒸发岩的形成是炎热干燥气候的产物。

中国西部蒸发岩和非蒸发岩的互层反映了气候的干湿变化,即雨期和间雨期的变化。

(2)地貌证据:

冰川地貌:

是冰川作用的产物,是寒冷气候的标志。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所以根据古冰斗可以恢复古雪线位置,计算温度下降值。

根据多层冰斗、U型谷的叠置,冰碛物的分层等现象可以恢复冰川作用序列。

冰缘地貌:

根据冰缘地貌可以恢复冰川作用范围。

沙漠的演变(扩大、收缩):

沙漠是干燥气候的产物。

随着气候干湿的变化,沙漠的范围也发生变化,气候干燥时扩大,湿润时缩小。

内陆湖泊的演变:

一般高湖面代表雨期,低湖面代表间雨期。

可以通过湖底沉积以及湖泊附近地层剖面的研究恢复古气候。

海面变化:

海面变化分为地动型和水动型。

地动型海面变化是局部的,反映新构造运动。

水动型海面变化是全球性的,反映气候变化。

全球低海面代表冰期;

全球高海面代表间冰期。

第四纪冰期最盛时,海面比现在低120—130米。

(3)生物化石证据: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对气候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它们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到影响和限制,而且还会引起生物的变种甚至被淘汰。

各类生物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不同的生物群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区域。

根据地层中的化石和现代生物群的对比,可以恢复第四纪各时期的气候变化情况。

(4)同位素证据:

温度不同,蒸发作用的强度不同,海水中氧同位素的组成也不同。

当水分蒸发时,16O和18O逸出的速度不同。

16O为轻同位素,水气蒸发时逸出量较大。

而较重的18O在海水中富集。

温度每变化1°

C,18O/16O变化0.0023。

因此,温度下降或在冰期期间,海水中、海洋沉积物或生物的CaCO3外壳中,18O相对富集。

在温度升高或在间冰期期间,16O相对富集。

在大陆上,结论和海洋中相反。

现在18O/16O的研究已经成为古气候研究的重要依据。

(5)考古学证据:

在中国,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可以恢复5千年以上的气候变化。

35.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标准:

哺乳动物群里出现三个新的现代属之一时便标志着第四纪的开始,它们是真象属,真马属和真牛属。

这个标准被称为豪格线。

(1)更新世早期:

少量(2—3个)新近纪残留种属,大量更新世特有种属,部分现生种属。

(2)更新世中期:

大量更新世特有种属,个别残留种属,较多的现生种属。

(3)更新世晚期,大量现生种属,部分更新世特有种属,没有残留种属。

(4)全新世:

几乎全是现生种属。

 

36.欧洲阿尔卑斯冰期划分(由新到老):

冰后期

玉木冰期

玉木—里斯间冰期

里斯冰期

里斯—民德间冰期

民德冰期

民德—贡兹间冰期

贡兹冰期

贡兹—多瑙间冰期

多瑙冰期

多瑙—拜伯间冰期

拜伯冰期

37.中国东部冰期划分(从新到老):

冰后期

大理冰期

大理—庐山间冰期

庐山冰期

庐山—大姑间冰期

大姑冰期

大姑—鄱阳间冰期

鄱阳冰期

38.北欧冰后期的气候划分(布列特—色尔南德方案):

(1)前北方期(95000—10300aB.P)冰盖急剧消融退缩的时期:

气候初期干冷,后期为温凉。

(2)北方期(7500—9500aB.)P:

气候继续转暖,陆地生长松树林,后期变为阔叶林。

气候干温。

(3)大西洋期(5000—7500aB.P)又称为气候最宜期:

气候温暖湿润。

(4)亚北方期(2700—5000aB.P):

气候干燥温和,为大陆性气候。

陆地生长阔叶林。

(5)亚大西洋期(现在-2700aB.P):

气温低,湿度大,沼泽发育。

气候温凉湿润。

39.中国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名称、时代、主要特点等):

(1)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

厚层河湖相沉积层。

保留了少量新近纪末期的残余种属;

演化出一些特别种属,如长鼻三趾马、板齿犀等;

出现了更新世特有的种属,如三门马、梅氏犀等。

(2)中更新世周口店动物群:

洞穴堆积。

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南北分异已非常明显。

该动物群更具有北方动物群的特点。

早更新世泥河湾期的一些种属部分保留下来。

出现了较多的中更新世特有种属,如肿骨鹿、纳玛象、梅氏犀、洞熊等。

大量的进步种属出现,如狼、狐、獾和小型啮齿类。

含有重要意义的北京猿人化石及其文化遗迹。

(3)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

河湖相沉积。

中更新世前的一些种类已经绝灭,如中国鬣狗、剑齿虎等。

中更新世出现的某些种类得到发展,成为晚更新世的主要种属,其数量和体形都已增大,如洞穴鬣狗、披毛犀、鄂尔多斯大角鹿、转角羚羊、王氏水牛等。

出现了现代还生活的种属,如野驴等。

在该地区还发现了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迹。

萨拉乌苏动物群属草原型群体,可能是温湿性草原或疏林草原,代表晚更新世早期的—个偏暖阶段。

(4)晚更新世东北寒冷动物群——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

在冰期气候影响下,该动物群在晚更新世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及北美大陆的北部。

在西伯利亚北部冻土层中和北美的阿拉斯加都发现过带有完整软体组织的猛犸象尸体,体外披有棕褐色的长毛,长20一30厘米,背部长毛达半米,皮下脂肪层厚达9厘米。

40.中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名称、时代、主要特点等):

(1)早更新世元谋动物群:

元谋动物群包括40个种类,定为种的24种,22个为绝灭种,占93%。

含元谋人化石。

(2)中更新世盐井沟动物群:

主要成员为典型的南方种类,如大猩猩、大熊猫、巨貘、中国犀等。

也有少数北方的种属,如纳玛象。

(3)全新世动物群:

我国全新世动物群的面貌与现代基本一致。

41.人类发展阶段:

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42.放射性碳测年法原理:

碳在自然界有3种同位素:

12C(98.8%),13C(1.108%),14C(1.2×

10-10%)。

14C产生在高空大气层,由于宇宙射线的冲击,产生一些热中子和电子等多种粒子。

热中子和大气中的氮原子碰撞,使氮原子转变为14C原子。

新生的14C遇氧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14CO2),这种含有14C的CO2与原有的CO2相混合,使大气中的CO2含有14C的放射性。

大气二氧化碳通过自然界碳循环而扩散到整个生物圈、水圈的一切与大气CO2发生交换关系的含碳物质中,使这些含碳物质都具有14C的放射性。

这些物质中14C的含量一方面从大气中不断地获得新补充,另一方面因14C是放射性元素而按照放射性衰变规律又不断地在减少。

补充和衰减的结果使14C含量在所有含碳物质中保持动态平衡,即放射性同位素14C在碳元素中所占比例几乎保持恒定值。

如果某种含碳物质,一旦停止了与大气的交换关系(像生物死亡、碳酸盐的沉淀埋藏等),则该物质中的14C不能从大气中获得新补充,而原来含有的14C却仍按照衰变规律而不断减少,每经过一个半衰期,则减少为原有量的一半。

根据放射性衰变定律,含碳样品的放射性比度也按指数规律减少(I=Ioe-λT),因此只要测量出样品14C比度,就可按公式计算出该样品与大气停止交换的年代,即样品的地质年代(动植物死亡、沉积物沉积的年代)。

43.古地磁测年法原理:

地球具有磁场。

地磁场可以看作一个地心轴向偶极子磁场。

在地质历史中,地磁场的方向和强度是不断变化的。

地磁场变化的周期有长有短。

极性世持续时间约106年,分为正极性世(与现在地磁极性相同的时期)和负极性世(与现在的地磁极性相反的时期)。

次一级的极性变化称为极性事件(event)持续时间约104~105年。

这些变化以热剩磁、沉积剩磁和化学剩磁的形式在地层和沉积物中记录下来。

在连续的剖面上(也可多个连续剖面相“连接”),密集采样,经古地磁测定和绝对年龄测定,得到一张古地磁表。

44.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1)生物地层学原则:

这是划分任何时代地层的最主要根据。

根据哺乳动物化石划分地层。

第四纪是哺乳动物高度发展的时代,哺乳动物的演化阶段往往标志着第四纪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尤其是陆生哺乳动物化石是第四纪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

对第四纪地层中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种属鉴定,进行哺乳动物群体组合的分析,来确定所在层位的时代。

在决定动物群的时代问题上,要统计一个动物群中各个种属所占的百分比。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新出现的种属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纪海相地层用无脊椎动物群及微体动物群划分地层层序,并根据它们的生态变化所反映的第四纪古气候波动曲线,将第四纪海洋沉积进行分层和断代。

陆相地层中的软体动物化石,过去已收集了丰富资料,这些软体的螺蚌化石对于研究当时的沉积条件具有较重要意义,但在划分地层上有一定限制。

植物化石。

植物群组合是反映古气候和古地理的最显著最灵敏的标志,尤其是孢子花粉的研究,对于阐明第四纪古气候和古地理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2)气候地层学原则:

利用冰期和间冰期遗留在地层中的各种痕迹划分地层。

欧美大陆第四纪冰川发育地区早巳建立了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序列及与其相关的地层层序。

在中低纬度的干旱和半干早地区建立了相应的雨期和间雨期序列,及与其相关的部分更新世地层。

我国的第四纪地层,也已采用古气候法分层。

(3)岩性、岩相法:

在现在的大陆上,第四系主要为陆相松散沉积,只有沿海平原地带有海相沉积。

陆相沉积无论从空间分布或时间顺序来说变化都非常复杂。

首先要确定沉积物的岩石性质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从而推断当时的沉积环境。

在研究岩性岩相的过程中,关键是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层,再以标志层作为划分地层顺序和相对年龄的对比标志。

(4)古人类与考古法:

第四纪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人类及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

人类化石以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石器和其他文化遗迹,都具有划分时代的意义。

猿人时代属于早更新世到中更新世,古人时代属于中更新世末期到晚更新世初期,新人时代愿于晚更新世末期石器时代的分期和第四纪的分期可以综合对比。

(5)构造、地貌法:

新构造运动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和节奏性的特点,在广大地区表现有共同性的规律。

因此在第四纪地层中往往出现不整合关系,或有明显起伏的侵蚀面。

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和侵蚀面,可作为划分第四纪地层的标志。

第四纪以来各种类型沉积物的形成,都与地貌有着密切关系。

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分布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

它们的分布位置和分布高度都是有一定规律的。

河流冲积物,在山区或丘陵区,越老的分布的位置越高,越新的分布的位置越低。

在平原地区(或地壳下沉地区),越是古老的沉积随着地面的不断下沉而逐渐被埋藏在较深的地方,而新的沉积物则覆盖在上面。

(6)同位素年龄测定法:

六十年代以来,第四纪年代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现在能够测定的时间范围几乎包括了整个第四纪。

(7)古地磁地层法:

用古地磁学方法专门研究第四纪地层学以及与此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第四纪古地磁地层学。

古地磁地层法测定的对象主要是火山岩,其它研究对象有黄土、古土壤、红色粘土、湖相纹泥、粉砂粘土等等。

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地层年代、层序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数据和资料。

45.华北第四系(组名、时代、地点、主要岩相和岩性、所含的化石)

(1)下更新统(QP1)泥河湾组:

标准地点:

河北与山西交界的桑干河盆地,以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命名。

沉积方式:

泥河湾组以湖相沉积为主要特征。

岩性:

以灰绿、灰蓝、灰白和杂色的粘土、泥灰岩和砂质粘土为代表。

岩相:

沉积颗粒分选均匀,砂砾石的磨圆度良好,水平层理发育。

(厚度:

厚度可达数百米。

地层产状基本近于水平或略有倾斜。

化石:

泥河湾动物群以及软体动物化石。

(2)中更新统Qp2:

中更新统以红色土堆积为主,并有洞穴和河湖相堆积,标准地层有周口店组、离石黄土及泄湖组。

周口店组:

地点:

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第一地点

洞穴堆积,主要为角砾岩

地层厚度50米,原划分出13层

(3)上更新统QP3:

上更新统的标准地层有萨拉乌苏组和丁村组。

萨拉乌苏组

为河湖相沉积

岩性:

为灰黄色细粒粉细砂沉积

含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及人类化石

46.元谋组地层(组名、时代、地点、主要岩相和岩性、所含的化石):

地点:

昆明西北方的元谋盆地

厚层河湖相沉积

约700米)

元谋动物群,元谋人及石器

分为四段28层

(1)第一段,包括l一4层,厚109.7米,以杂色粘土为主,并与亚粘土层、薄层砂层呈互层。

该段沉积韵律明显,多夹有两层以上的黑色炭质钻土。

粘土层局部被钙质胶结。

砂层以细砂和粉砂为主,有铁质和钙质结核,局部为铁质和钙质胶结。

第一段为典型的湖相沉积。

(2)第二段,包括5—7层,厚314米,是一套杂色粘土层、亚粘土层、粉砂亚粘土、粉砂层和砂层的交互沉积,韵律层十分明显。

砂层中发育有流水相和湖相交错层,有些砂层中夹有小砾石和粘土球,钙质和铁质胶结。

杂色粘土层色泽灰暗,常间有灰绿色、灰黑色和黑褐色含腐殖质的粘土薄层,某些层含有褐铁矿和硫化物。

是以湖相为主的河湖交替沉积。

(3)第三段,包括第18—23层,厚149米,为棕灰色、棕黄色粗砂层、中砂层、细砂层和棕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