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22940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docx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

一.名词解释

同时异相:

(p233)

全新世:

地质时代最新阶段,第四纪二分的第二个世,开始于12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全新统,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

全新世时间短,沉积物厚度小,但分布范围广。

(第四纪的下限年代1.17万年)

泥河湾组:

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化稍营镇泥河湾村,属于第四纪早更新世地层。

本组为一套典型的湖相沉积地层,下部为粗砂、砾石及含粘土砾石层;上部以亚粘土为主,夹粘土及砂砾层。

本组以富含哺乳类动物群为特征。

周口店组:

分布在北京及其邻近地区,命名剖面在北周口店洞穴堆积物剖面图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属更新世中期。

全部沉积物中富含以北京人、肿骨鹿等94种哺乳动物化石组成的周口店动物群,并有大量石器及猿人用火痕迹。

“北京直立人”化石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直立人化石,故称第一地点为“北京人遗址”。

震惊世界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于本组内。

牙式:

(p211)

植被的垂直分带:

在任何一个纬度带,第一带与地面相同,往上分别相当于此带以北的带。

分带在山的两坡高度不同,南高、北低。

古文化:

按照原始人的生产工具划分的发展阶段。

文化层:

含有文化遗存的地层

文化期:

和一定的文化相适应的时代

石器:

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石质工具

文化遗存:

原始人使用的工具、村社遗址、用火痕迹等

植被带平行移动:

第四纪气候发生寒暖变化时,植物就要发生水平移动和垂直移动,是平行移动。

冰期与间冰期:

冰期全球降温,冰川活动;冰进过程:

高山--低山;生物群迁移,伴生着绝灭;南北半球同时发生,北半球多。

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性的增温期,地表大量的冰雪消融以致消失,大陆冰川消失或向高纬后退,高山区由山下向山上后退,但有大量的新生种产生。

(p173-p174)

冰阶与间冰阶:

冰阶是一次冰期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短暂的停止阶段,但地面仍有冰川存在;

间冰阶冰期中一次相对温暖的气候寒冷阶段,某些地区的冰川可能消失,但是局部的

气候旋回:

地球诞生以来至今,地球表面经历了好几次冰期,气候会出现循环式的变化。

有深海沉积物的多波动气候旋回、中国黄土的多波动气候旋回。

干旱期与湿润期:

(p175)

干旱期:

当高纬区冰期时,冰盖上空冷高压反气旋往中低纬度移动,降水带南移,季风萎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气候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的时期;

湿润期:

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方向收缩的同时,降水带北移,季风活动势力强,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降水量相对增加时期。

雨期和间雨期:

第四纪时期主要是干燥和潮湿的气候波动,因此称为雨期和间雨期。

雨期第四纪气候转暖、转潮的时期,特点是潮湿多雨,降雨充沛,水域扩大,湖面上升,同时产生大规模的淡水湖沉积或风化沉积。

间雨期气候处于两雨期之间相对干燥的时期,降水少,湖群缩小,湖水位下降,在湖中沉积盐类,同时也沉积风沙和黄土。

夷平面:

准平原形成后,如地壳运动又趋剧烈,准平原会受到侵蚀破坏,转变为山

地,但在山顶部分还残留着古平原面,这种地形面就称为夷平面。

崩塌:

陡坡(>50度)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称为崩塌。

错落:

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一些近于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移动岩体基本上保持原岩结构和产状。

撒落:

斜坡(30~50度)上的风化碎石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

倒石堆:

堆积地貌倒石锥的特点:

上部细、下部粗,细土充填裂隙;显示粗

略的分选。

最厚处在斜坡由陡变缓处。

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片流:

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表面上形成的面状水流对坡面的

破坏作用

坡积物:

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表面上形成的面状水流对坡面的

破坏作用

滑坡要素:

①滑坡体②滑动面与滑动带③滑坡床

河谷:

河流挟带着砂砾在地表侵蚀塑造的线型洼地,是一种形态组合。

隘谷:

障谷:

峡谷:

(p50)

河漫滩:

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

边滩:

又称点坝或滨河床浅滩,发育于河流凸岸,在河流侧移过程中,横向环流的底流侵蚀凹岸的同时,将砂砾横向搬运到凸岸堆积而成.

心滩:

心滩是河床中水流受阻形成的水下不稳定沙质堆积体;稳定下来并露出水面的心滩便转化为沙洲。

河流阶地:

由于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

洪积扇:

由于山麓带地形坡度急剧变缓,山地流水流速迅速减慢,其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在平面上呈扇形,称为洪(冲)积扇。

泥石流:

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速运动的重力流

洪流:

沟谷中流动的水位暴涨暴落的暂时性沟谷水流统称洪流。

(p70)

岩溶作用:

(p82)可溶性岩石地区,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的过程。

化学作用—分解和化合物理机械作用—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

岩溶地貌:

一、地表岩溶(石芽与溶沟、石林与岩溶漏斗、峰林、峰丛与溶蚀洼地、孤峰与岩溶平原、盲谷、断头河与干谷)

二、地下岩溶(落水洞、溶洞、地下河、伏流、地下湖)

溶沟:

地表水沿可溶蚀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与侵蚀,形成纵横交错的凹槽。

石芽:

凹槽之间残存的突起岩石。

岩溶漏斗:

呈碟状或倒锥状的封闭洼地。

按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三种。

落水洞:

消泄地表水的过于垂直的或倾斜的洞穴

峰丛:

一种基部相联的峰林“U”形的马鞍地形,峰与峰之间常形成。

峰林:

成群分布的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山峰群

孤峰:

是兀立在岩溶平原或盆地上的孤立的灰岩山峰。

溶蚀洼地:

与峰林、峰丛同期形成的一种负地貌类型

溶洞:

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地下岩洞的通称

地下河:

又称暗河,是具有河流主要特性的位于岩溶区地下的有水通道。

泉华:

也叫石灰华是指地表岩溶水中沉积的大孔隙次生管状、层状碳酸钙物质

冰川:

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冰雪气候的产物。

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是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雪线:

年降雪量大于消融量区与年降雪量小于消融量区之间的界线。

山岳冰川:

完全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分布于中低纬高山地带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沿山坡或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

冰斗冰川:

分布在雪线附近或更高,围椅状洼地中的冰体称冰斗冰川

冰川挖掘作用:

冰川运动时,一方面以自身的推力将冰床上的碎屑物挖起,另方面又把与冰川冻结在一起的冰床上的岩石拔起,带向下游。

冰蚀地貌:

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

雪线附近及以上:

冰斗、刃脊和角峰;雪线以下:

冰川谷、峡湾和悬谷,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

羊背石。

角峰:

羊背石:

冰床上坚硬的基岩,冰蚀后仍能部分保留下来,成为微微突起的石质小丘,形如伏在地上的小羊,故称羊背石

鼓丘: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

它的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纵剖面呈不对称的上凸形,迎冰面一坡陡,是基岩,背冰面一坡缓,是冰碛物。

冰阜阶地:

冰砾阜阶地是冰川两侧水道堆积的冰水沙砾物质。

冰楔:

在多年冻土区,地表水周期性注入到裂隙中再冻结,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冰体填充,剖面成为楔状,称为冰楔。

冻胀丘:

冰碛物:

由冰川直接沉积,是未经其他外力特别是未经冰融水明显改造的沉积物

冰碛丘陵:

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中碛和里碛都降落在底碛之上,组成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

终碛堤:

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

侧碛堤:

位于山岳冰川谷的二侧,由侧碛及坡积物共同堆积组成的垄岗。

冰水扇:

冰川底部的冰融水,常形成冰下河道,它携带大量碎屑物质从冰舌末端排出,在终碛堤外堆积而形成的扇形体。

几个冰水扇联合形成冰水河谷沉积平原

冰砾阜:

是一些圆形或不规则的小丘。

它原来是冰川表面的小湖或小河等一些洼地,冰川消融后,洼地里的一些沉积物沉落到冰床上堆积而形成。

冰砾阜阶地:

是冰川两侧水道堆积的冰水沙砾物质。

季候泥:

是冰水湖泊由于季节变化,接纳的冰水沉积物有颗粒粗细和颜色深浅的差别而形成的。

锅穴:

是冰水平原上由于埋藏的冰块的融化而产生的地面塌陷造成的圆形洼地。

蛇形丘:

是冰下河道堆积物组成的狭长曲折的高地,冰川融化后出露为丘岗.

风蚀作用:

风以其自身力量和所挟带的沙石对地表岩石、松散物的破坏作用。

波浪:

波浪作用是海岸地貌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营力。

波浪由波峰、波谷、波长、波高和振幅组成。

潮汐:

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发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

沙嘴:

在凸形海岸,一端与陆地相连,另一端向海伸出的泥沙堆积体。

浪基面:

海蚀崖:

在海浪长期侵蚀下,基岩不断崩塌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基岩陡崖

三角洲: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新构造:

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

现代构造运动:

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活动构造:

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断层:

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位移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二.简答题

简述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1)生物地层学原则

方法:

利用哺乳动物化石,其他化石作为辅助手段;利用哺乳动物群(组合)而不是“标准化石”;残余种、更新世特有种与现生种的百分比;古人类。

(2)气候地层学原则

第四纪全球性气候波动的重要特征:

冷暖、潮干的多节奏性变化。

气候的波动引起植物群的迁徙和古沉积环境变化。

1)冰期、间冰期地层的划分

通常根据地貌和沉积物之间变化的关系来划分。

以沉积物、生物化石为主要证据,地貌为主要的引证。

2)干、湿气候地层的划分

(3)地貌学方法

地貌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形成一系列层状地貌,利用分布于这些不同高程地貌面的沉积物,可进行第四纪地层的划分。

该方法主要适应于湖、海岸,溶洞以及河谷、阶地比较发育的地区。

可追索。

(4)岩石学方法

利用第四纪沉积物的颜色、岩性、不整合面、结构、粘土矿物、构造成因和风化程度的差异来划分地层。

(5)年代学方法

年代学方法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A.物理年代法B.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法C.其它方法

(6)古人类及历史考古法

由于人类发展在地球各大陆大体相似,石器演化明显,分布广泛,研究

程度较高,故古人类+考古学资料可用以帮助对比第四纪地层。

具体方法可利用新旧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及历史考古资料等,同时结合

测年资料。

简述第四纪下限研究的主要观点和依据(p237-p238)

简述我国第四纪划分方案

按照生物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原则来划分。

生物地层学原则应理解为包括海、陆相生物地层。

古气候地层学则以从暖冷气候旋回为原则。

简述我国黄土-古土壤划分方案

刘东生(1985)的划分方案。

①午城黄土地点:

山西隰县午城柳树沟岩性:

颜色较红且均匀,岩性较

致密,含多层钙质结核,厚50米。

化石:

产泥河湾动物群成分化石。

时代:

位于松山/高斯分界面附近,古地磁年龄为2.588Ma,属于早更新世。

②离石黄土

地点:

山西离石县陈家崖岩性:

分为上下两部分:

【离石黄土上部】:

色较浅,土质较疏松,含5-6层红色古土壤层,其间

距较大,古土壤结构较清晰。

【离石黄土下部】:

色较红,含十几层褐色土型古土壤,古土壤较薄,

间距较小,顶部为3层密集古土壤叠置的古土壤系.

【午城黄土】

化石:

下部含肿骨大角鹿,上部含较多的方氏鼢鼠化石。

时代:

中更新世

③马兰黄土

地点:

原指北京斋堂马兰峪次生黄土

岩性:

灰黄-姜黄或黄褐色,粒度较粗,质地疏松,层

理不明显,垂直节理发育。

化石:

较少。

时代:

晚更新世(Q3)

④全新世黄土(黑垆土,S0)

灰黄色粉砂质黄土,含有一层灰黑色古土壤层。

试述植被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1、现代地球植被分带

水平分带:

纬度分带、经度分带

垂直分带:

在任何一个纬度带,第一带与地面相同,往上分别相当于此带以北的带。

分带在山的两坡高度不同,南高、北低。

2.植被的垂直分带:

在任何一个纬度带,第一带与地面相同,往上分别相当于此带以北的带。

分带在山的两坡高度不同,南高、北低。

论述中国北方和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特征

(1)北方型

A、早更新世动物群(Q1):

例如:

长鼻三趾马

B、中更新世动物群(Q2):

例如:

中国猿人-肿骨鹿动物群(周口店动物群)

特点:

共96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30%为绝灭种

a、泥河弯期的残余种属有三门马、居氏大河狸、中国貉、剑齿虎;

b、相当数量的Q2的哺乳动物,北京猿人、肿骨鹿、纳玛古象、周口店双角

犀、燕山犀、洞熊、中国鬣狗、杨氏虎等。

c、现生种属有狼、狐、獾、豺及许多啮齿类。

C、晚更新世动物群(Q3):

赤鹿--最后斑鬣狗动物群,发现于内蒙河套平原萨拉乌苏河,所以又称“萨

拉乌苏动物群”(华北区)

D、全新世动物群(Q4):

四不象鹿动物群

(2)南方型

秦岭--大别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特点:

经常含有灵长类、猩猩、巨猿、小猕猴;变化不大,反映气候循序渐进。

A、元谋动物群(早更新世(Q1)):

地点:

云南元谋盆地河湖相。

特点:

中国南方第四纪最老的哺乳动物群,含哺乳动物化石41种鉴定到种属的30种。

B、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主要成分:

大熊猫、剑齿象、长臂猿人、金丝猴、中国犀。

C、资阳动物群

含真人化石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资阳人)。

D、全新世(Q4)无

人类的发展划分哪几个主要阶段,论述其主要特征?

①南方古猿(早期猿人)阶段距今300--150万年,主要发育在南非和东非。

特征:

具有能直立的结构,脑量450cc,高1.2--1.3m,为纤细种体重20公斤。

石器为砸击石器。

②猿人阶段(晚期猿人)及旧石器早期文化

距今150--30万年,学会了用火

国外代表:

印尼爪哇猿人国内代表:

兰田猿人周口店猿人(北京人)

中国猿人特征:

能直立行走又称直立猿人,眉骨突出,明显脊状,在眼眶上连成一片,头盖骨低平,下巴壳后缩,牙齿粗壮具猿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能用火和制造工具是人的特征,所以称为猿人。

周口店文化期--旧石器早期文化

主要为打击石器,多为第一次加工,一器多用,有用火的痕迹为世界上用火最早的。

③古人(早期智人)阶段及旧石器中期文化

距今30--5万年国外代表:

尼安德特人(德国)国内代表:

广东的马坝人(曲江县)、陕西的大荔人、湖北的长阳人、山西的丁村人等。

特点:

第二次加工的石器大量出现

④新人(晚期智人)阶段及旧石器晚期文化

距今5--1万年。

国外代表:

克鲁马农人法国国内代表:

山顶洞人

特征:

猿的特征基本消失,接近于现代人,男高1.74m,女高1.59m,为旧石器晚期文化,以石器为主,出现骨器,并出现装饰品,石器多为磨制而成,骨器和石器出现穿孔现象。

⑤中石器时代

距今10000--8000年

特点:

出现了大量的细石器,石器中出现了箭头。

国内代表:

扎赉lai诺尔文化,下川文化

⑥新石器时代

距今8000--3000年

特点:

在中国有1000多个地址,比旧石器复杂的多,区域性差异明显,有石器,也有陶器,具有一定的工艺水平。

出现了原始农业。

(1)北方仰韶文化期(公元前5000--3000年)

(2)龙山文化:

(公元前3000--2000年)。

⑦历史时期

公元前3000年--今

铜器时代:

春秋时代铁器时代:

战国时代原子能时代

简述夷平面鉴别标志

(1)山顶面较平整,大致相等的海拔高程上,切割不同的构造形态。

(2)遗留着古侵蚀沟谷(坳沟)的残迹。

(3)低洼处还残留着零散沉积物,或风化很深的风化壳,沉积物与下伏地

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简述斜坡重力作用的分类

(1)滚落作用

(2)滑动作用(3)流动作用

简述滑坡要素和主要的滑坡地貌。

要素:

①滑坡体②滑动面与滑动带③滑坡床

主要的滑坡地貌:

简述滑坡形成条件。

①岩性(易滑地层)②地貌(临空面)③人工活动④地震⑤降雨⑥构造(滑动面)

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

河流:

河床—岩槛、壶穴、深槽

暂时性流水:

洪流—冲沟

【河谷(V型谷、河漫滩河谷、成型河谷、侵蚀谷)、河床侵蚀地貌(岩槛、壶穴、深槽p53)、冲沟】

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哪些主要的地貌形态?

河流:

河床—心滩、沙洲、边滩、沙嘴

暂时性流水:

洪流—洪(冲)积扇、冲积平原、冲出锥

【{洪(冲)积扇、冲积平原、冲出锥、河床堆积地貌(心滩、沙洲、边滩、沙嘴)】

河流阶地的主要类型、特征与图示(p65、66)

造成我国南北方岩溶发育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岩溶地貌的发育须具备几个方面的条件:

岩石具有可溶性、岩石具有透水性、水具有溶蚀力、水具有流动性。

我国北方地区具有较好的岩石条件,但是水体方面的条件较南方差:

降水较少、年平均气温低、生物量少导致水中无机酸和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

所以流水的侵蚀与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不利于岩溶地貌的发育。

在什么情况下会发育岩溶?

、、、、、、、、、、、、、、、、、、、、、、、、、、、、

1.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是发生岩溶作用的必要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岩溶作用主要发生在灰岩、白云岩发育的地区。

(1)岩石成分对溶蚀率的影响:

一般来说,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从大到小:

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泥灰岩

(2)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

结晶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速度愈大在,隐晶结构一般具有较高的溶蚀率。

不等粒结构石灰岩比等粒结构石灰岩的相对溶解度要大。

2.岩石的透水性

透水性强的岩石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

在这些岩石中的地下水运动速度相对较快,新鲜的地下水不断补充,使它处于不饱和状态,具较大溶蚀能力。

透水性强——地下水运动速度快——新鲜补充——不饱和状态——溶蚀能力强

3.水的溶解性

水的溶解力主要取决于CO2的含量,纯水的溶蚀力是极其微弱的。

水中CO2的含量受气压与温度的影响。

4.水的流动性

滞流的水,由于不能及时补给CO2,其溶解力是有限的,很容易被CaCO3所饱和。

流动的水,由于水温、水量及气压条件的不断改变,可保持水的溶解性能,特别是不同CO2浓度地下水混合,会大大提高水的溶解力。

新构造运动对岩溶发育有何影响?

上升:

溶洞越高,时代越老;越低,时代越晚。

但生物化石可以与之相符,也可与之相反,要看先有洞还是先有堆积。

溶洞的高度与河流水平面不一致,一般溶洞比当时的河流面稍高。

下降:

溶洞被掩埋。

试述岩溶旋回?

、、、、、、、、、、、、、、、、、、、、、、、、、、、、、、、

岩溶地貌发育:

“幼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

各阶段有一定地貌组合

幼年期:

岩溶开始发育,以垂直岩溶作用为主,地表水系变化不大。

石芽、溶沟、岩溶漏斗发育。

早壮年期阶段:

垂直岩溶作用进一步加强,水平岩溶作用也迅速发展。

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下溶洞也很发育,有许多地下河。

晚壮年期:

溶洞进一步扩大,洞顶发生塌陷,许多地下河又转为地面河,发育大量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老年期:

地表水系又广泛发育,岩溶平原上残留着一些孤峰和残丘。

列举冰蚀地貌

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

雪线附近及以上:

冰斗、刃脊和角峰;

雪线以下:

冰川谷、峡湾和悬谷;

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

羊背石。

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堆积地貌是冰碛物经过冰融水的再搬运和堆积而成。

形成的地貌主要有:

冰水扇和冰水河谷沉积平原、冰砾阜和冰砾阜阶地、季候泥、锅穴、蛇行丘

冰川类型有哪些?

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可分为:

1、大陆冰川:

指高纬极地区大面积厚度逾千米的冰体。

由于它的表面中部凸起

似盾似盖,所以也称冰盾或冰盖,是不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

2.山岳冰川:

完全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

分布于中低纬高山地带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沿山坡或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

根据冰川形态、发育阶段和地貌特征的差异,山岳冰川可再分为:

冰斗冰川(分布在雪线附近或更高,围椅状洼地中的冰体)

悬冰川(从冰斗中伸出较长的冰舌,前端停滞在高悬的山坡上或支沟谷之中的冰川)

山谷冰川(一条冰斗冰川的冰舌或数条冰斗冰川汇合顺山谷伸延比较远的冰川)

3、平顶冰川:

是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的一种过渡类型,发育在起伏和缓的高地上,故又名高原冰川。

4、山麓冰川:

指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铺展或汇合而形成的扇形的宽展冰体。

冰川作用有哪些?

1、冰蚀作用:

冰川冰运动速度很慢,但它对其覆盖下的地面有强烈的侵蚀作用。

包括拔蚀作用和刨蚀作用两种形式。

挖蚀(拔蚀)作用:

冰床上的碎屑物挖起(刨蚀作用)

磨蚀作用:

岩块研磨冰床基岩

2、搬运作用:

冰川具有巨大的搬运能力,能将成千上万吨的岩块搬运到千里以外。

3、堆积作用:

当冰川消融时,搬运能力逐渐降低,各类冰碛物就会在相应的位置上坠落于地面,堆积出各种地貌。

风力搬运的三种方式

风积物的特征

风蚀地貌主要类型

1、风蚀小形态

风蚀壁龛(风沙吹蚀岩壁所形成的蜂窝状小形态)、风棱石(由风沙流长期磨蚀形成的几个磨光面组成棱角明显的砾石)、风蚀蘑菇石(风沙流对孤立突起岩石的长期磨蚀过程中,由于风沙主要集中在近地面附近部分,形成上大下小的风成蘑菇石)

2、风蚀垄槽:

在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而裂隙发育,风沿着裂隙不断地吹蚀,形成垄槽地形。

3、风蚀洼地: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而形成的洼地。

4、风蚀谷和风城:

风沿着暂时性洪水所形成的冲沟吹蚀,使谷地进一步扩大,形成风蚀谷。

风积地貌主要类型的形态特征及成因

1、信风型风积地貌:

在单向风或几个方向近似的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各种风积地貌。

(1)沙堆:

风沙流在前进中,遇到障碍物时,便在其背风面发生沉积,

形成各种不规则的沙体,称为沙堆,是不稳定的堆积体。

(2)新月型沙丘:

是一种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

(3)纵向沙垄:

大致顺着主要风向延伸的长垄状沙丘。

(4)抛物线沙丘:

形态与新月型沙丘相反,沙丘的2个翼角指向风源方向,凹

侧迎风,像抛物线,一般高2-8m.

2、季风-软风型风积地貌

指在2个方向相反的风交替作用时,其中一个风向占优势所形成的沙丘。

风积地貌的排列延伸方向大都与主风向垂直。

沙丘经常是前后往返或移动。

(1)新月形沙丘链:

在2个方向相反的风物交替作用下,新月形沙丘的翼角彼此相连面形成新月形沙丘链,高度一般为10-30m,长几百米至几公里

(2)横向沙垄:

一种巨形的复合新月形沙丘链,可以延伸10-20km,一般高50-100m,最高可达400m.沙垄整体比较平直,两侧不对称,背风坡陡,迎风坡平缓。

(3)梁窝状沙地:

由隆起的沙脊梁与半月形的沙相间组成

3、对流型风积地貌

夏季的沙漠中常形成龙卷风,在龙卷风作用下形成的堆积地貌。

4.干扰型风积地貌

主要气流向前运动时,遇到山地阻挡而产生折射,引起气流干扰形成的各种地貌。

荒漠地貌分布在哪些地区?

为什么这些地区会成为荒漠集中分布区?

气候干旱、地面缺乏植物覆盖,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带,称为荒漠。

根据荒漠地貌特征和地表物质组成,可将荒漠分成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四种类型。

黄土是否仅分布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否,黄土主要分布在两种区域:

1.古冰盖的前缘;2.荒漠或半荒漠区的边缘

中国黄土以黄河中游陕西北部的洛河、泾河中下游地区厚度最大,一般100m以上,最厚可达200m或更多。

黄土是怎样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