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3388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7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3页
亲,该文档总共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复习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

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

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一、地壳的变动

1.地表形态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2.地质作用:

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分类: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迅速激烈,有些进行得缓慢。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按照其性质和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且以水平运动为主)

水平运动:

地表岩层弯曲变形,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

垂直运动:

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学说:

①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②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活动比较剧烈

③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相撞地区可形成山脉、海沟、岛弧等

读图讲解读图4.11六大板块示意图P97

太平洋板块是唯一的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

澳大利亚大陆、印度洋和印度半岛等属于印度洋板块的范围之内。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相撞挤压常形成山脉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常形成巨大的山脉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的“足迹”(弯曲﹑断裂的岩层)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和变位

地质构造可分:

褶皱﹑断层

褶皱:

岩层受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

常常形成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

形态特征

地形特征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有时成山,但因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

好的储油构造,适合打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有时成谷,但因槽部受挤坚实反而成山;

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

断层:

受强大的压力或张力,岩体破裂﹑错位

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上升岩块:

山地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

下沉岩块:

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

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吧“粗毛坯”进行再塑造。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流水作用

①冲刷坡面,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②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

①搬运侵蚀后的产物是泥沙②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①山前形成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

风蚀洼地

搬走地表沙尘、碎屑,形成戈壁、裸岩荒漠

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小结:

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拗陷,形成高山或盆地;

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应用;

根据泥沙颗粒大小的沉积顺序判断距离河口的远近以及和水的流向;

冰川的沉积作用不具有分选性,因此可以根据泥沙按照颗粒大小的沉积顺序或在乱无章堆积来判断外力租用的种类;

可以根据流动沙丘的坡向(坡向陡的为背风坡,坡向缓的为迎风坡)来判断风向。

3.3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一、地球上的海洋

(1)海洋的主要地理意义

①水循环的源泉和归宿。

②大气的主要热源,并参与大气的水热平衡。

③资源宝库。

④未来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

(2)海岸地带

①海陆相互作用强烈。

②区位优势明显,人类活动集中。

二、海水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

分布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于冬季

不同纬度海区

低纬水温高于高纬

同一纬度海区

暖流经过海区水温高于寒流经过海区

垂直

总趋势

水温由表层向深层递减

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减小

时空变化

主要存在于海水表层

水层越深,变化越小

三、海水盐度

影响盐度分布因素

因素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

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大洋边缘盐度往往比中心低

洋流

同纬度地带,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

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结冰与融冰

海水结冰时盐度增高;

海水融冰时盐度降低

盐度最高、最低海区及成因比较

海区

成因

纬度位置及蒸发量与降水量状况

入海径流

海域轮廓

红海

位于副热带海区,蒸发量>降水量

极少

封闭

波罗的海

位于副极地海区,气温低,蒸发量小,蒸发量<降水量

海水盐度分布规律:

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

3.4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主要由风、地震等引起。

(2)潮汐——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在地球上分布的差异而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形成原因---月球、太阳对地球各部分的万有引力同地心所受的平均引力之差值即引潮力潮汐

表现——大潮:

日、月、地三点共线时形成——每月初一、十五左右

小潮:

日地、月地连线垂直时形成——每月初八、二十三左右

影响——淹没潮间带,使海底泥沙迁移等

2、洋流的形成

洋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按照形成的原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大类

型。

其最主要的形式是风海流。

洋流在运动过程中,其流向还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表层洋流的分布

在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赤道南北海域受信风带影响,形成由东向西流的南赤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为风海流。

北半球的中纬度海域受西风带影响,形成南半球上的西风漂流和北半球上北太平洋暖流及

北大西洋暖流,为风海流。

在该环境系统的东西两侧,形成以补偿因风海流流出海域的海

水为主的补偿流,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赤道地区形成的赤道暖流,受陆地的阻挡而回流,补偿流出海区的海水的补偿流。

3.5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水资源的概念——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1、陆地水体类型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以固体存在的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1)潜水与承压水比较表

潜水承压水

图示

定义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补给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潜水

排泄蒸发,出露为泉转化为潜水,出露为泉

主要特征①有自由水面②水从高处向低处渗流③水量不稳定④水质易受污染⑤埋藏较浅①有承压水面,承受压力②水的运动取决于压力大小,可从低处向高处渗流③水量较稳定④水质不易受污染⑤埋藏较深

潜水及等潜水位线的阅读P89

(2)水资源分类

①静态水资源:

冰川和地下水的储量最大,尤其是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

但开采利用的少,其交替更换周期长。

②动态水资源:

以河流水最为重要,与人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

其次为浅层地下水,湖泊水。

其交替更换周期短。

2、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是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方式。

(2)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3)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相一致。

(4)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夏季形成丰水期。

(5)修建水库可调节不稳定的径流。

课本图3.34,横坐标表示时间,以月份为单位表示一年的时间段,左边的纵坐标表示流量,单位是m3/s,右边的纵坐标表示雨量,单位是mm,反映在图中,图内上面的垂线为雨量,下面的曲线为河流流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4~8月为其丰水期,此时雨量也较大,说明此河为雨水补给,而且降水量最多的月份为6月份,据此可以判断此河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份雨量多是受梅雨天气影响,7月份伏旱造成水量减少。

课本图3.35右边纵坐标为气温,反映在图中蓝线表示流量,红线表示气温,此河丰水期为6~9月,与气温高值一致。

另外,从1月初到2月底,因气温低出现断流现象,说明此河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从左侧纵坐标流量数据可以看出,本地区河流流量变化比图3.34所表示河流要小得多,综合判断此河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流量大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为季节性河流。

另外,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稳定而变化小,流量过程曲线变化平稳,不随雨量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而变化。

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河流流量过程线呈双“峰”状,即出现两次汛期。

第一次汛期出现在春季,是由于气温升高积雪融化而致。

第二次汛期出现在夏季或秋季两季,即雨量大的时段,此次汛期比春汛流量要大。

因此,东北地区的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两种补给来源。

4、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水循环类型

①海陆间大循环:

是指海面的水通过蒸发形成水汽,水汽被气流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通过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最终汇入海洋。

意义:

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②陆地循环:

陆地水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形成水汽,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降水。

对水资源更新有一定作用,但补给陆地上水体的水量很少。

③海洋循环:

指海洋表面蒸发形成的水汽,有一部分通过海面降水回到海中。

水循环的四个环节:

水汽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3.6生物

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环境影响着生物的分布。

气候:

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

光照:

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

林中上层或阳坡分布喜光植物;

密林底层或阴坡分布喜阴植物

热量:

从赤道到两极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

水分:

(1)从沿海向内陆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状况

(2)影响植物形态

风:

迎风面树枝受损,背风面树枝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热量和水分:

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2)植物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指示气候、指示水源、指示污染

各种典型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叶子变成细刺,根系很发达——干旱的沙漠环境

莲——椰子柔嫩、硕大,根系不发达——水湿环境

旗形树——迎风面蒸发加剧,树叶树枝逐渐萎蔫死亡——树冠指向盛行风向

铁芒萁、茶树等——酸性土壤

碱蓬——它们的叶子常退化而帖服茎上——碱性土壤

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①化学元素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②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CO2CH4H2NH3和水汽——N2、O2

③改变水圈的化学组成,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④参与沉积岩形成,加速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绿化植物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3.7土壤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土壤的含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在陆地环境中的位置:

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3)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②能生长植物,从而导致陆地环境乃至整个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2、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其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土壤肥力的含义:

是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土壤的物质组成: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

(3)土壤各组成物质的特点及其作用。

矿物质:

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45%

有机质:

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5%固相土壤肥力

液相20-30%

空气:

气相20-30%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3、土壤的形成

(1)形成过程

(2)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主导作用

a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二氧化碳(叶)、养分元素(根吸收)——植物(光合作用)——有机质(微生物分解作用)——腐殖质——(释放)氮素养分、(团聚)团粒结构

b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岩石风化——(形成)成土母质——(释放)营养元素——(吸收)植物——(光合作用)有机物质——(分解富集)土壤表层

(3)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

3.8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概念: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二者关系:

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且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以亚欧大陆东海岸为例,指出从赤道向北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这种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即热量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当然也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

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部

受西风控制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季风影响

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

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以亚欧大陆的25°

N~50°

N地区为例,指出从东西两岸向内陆自然带的更替规律:

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这种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

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且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a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b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称基带)

c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

d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

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教材图4.47)。

A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这种山地垂直带是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水热状况而相应变化造成的。

B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则垂直自然带越完整:

南坡与北坡自然带垂直变化不同,自然结构复杂的一侧为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结构简单的一侧为北坡。

南坡海拔低,有自然带发展的空间;

南坡为向阳坡,光热条件好,面向印度洋,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在此自然带多;

北坡由于相对高度小,自然带简单且变化小。

C山地垂直自然带在其南、北坡不同坡向,同一高度的自然景观不同:

南坡有森林植被,北坡没有。

南坡为海洋性冰川,海拔较低;

北坡为大陆性冰川,海拔较高。

因而,一个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

(1)山体所处的纬度位置,它决定山体垂直自然带是什么(基带与山体所在地区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2)山体本身的相对高度(它为山体垂直自然带的多少提供了空间)

(4)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但是,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还要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2)改变了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

(3)地带性自然带的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4)自然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

(5)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6)雪线的纬度分布规律

1、气候上的气温与降水都与之有关系

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

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密切: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

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2、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

从山势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

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

3、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

青藏高原境内雪线海拔高低相差很大,大体上有从边缘向内部、自东南向西北增高的趋势。

阿尔卑斯山北坡为背阳坡,蒸发弱;

北坡又是迎风坡,大西洋水汽在此产生了大量的降水。

因此,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较低,南坡雪线较高。

天山南坡为向阳坡,气温比北坡高,且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少,故天山南坡雪线比北坡高。

4、雪线的升降变化还受大气环境改变制约。

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沙尘暴等因素均可对雪线高度产生影响。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全球范围内数以百计的滑雪胜地面临"

歇业"

的尴尬境地。

臭氧层遭到破坏后,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大量增加,使雪线急剧上升。

据生物学家野外观察证明,由于夏季青臧高原上空臭氧层低谷的存在,藏北羌塘地区的雪线在近100年上升了100~150米,造成一些生活在雪线附近的藏羚羊、雪豹、野牦牛等动物分布区域的改变和栖息、繁殖地面积减少或加大,以及食性与活动规律的改变,改变了动物的繁衍生存条件。

甘肃省受沙漠化的威胁突出表现在沙尘暴危害加剧。

沙漠化造成了河西沙区来水量减少,致使祁连山冰川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最严重的地区雪线年均后退12.5~22.5米,其它地区也以年均2~6.5米的速度后退。

煤烟颗粒是导致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冰雪融化的主要因素。

研究显示,因煤烟污染而变暗的雪对太阳光的反射率降低,提高了对太阳能的吸收率,从而导致冰雪融化,雪线后退。

标签:

地理复习

地方时、时区、日界线的计算[原创2008-06-2709:

06:

38]

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度有不同的时刻,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

2.经度相差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有关地方时的计算:

⑴已知一地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一地的地方时±

4分钟/度×

经度差

⑵已知一地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

所求经度=已知经度±

经度差(经度差=地方时时差<

以小时为单位>

×

15°

说明:

±

的选用,求东边的用“+”号,求西面的用“-”号。

4.时区: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

5.关于区时的计算:

⑴求所在时区的区号:

区号=某地经度÷

150(商取整数,余数>7.5°

进一,<7.5°

舍去)

⑵求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

中央经线度数=所在时区序号×

150

⑶已知某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

区时=已知区时±

相隔的时区数

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

所求区时地在已知区时地的东边,选用+;

在西选用-。

②两地相隔时区数的求算:

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减小;

若一个在东时区,另一个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6.日期界线

日期界线包括自然界线和人为界线。

⑴自然界线:

即0时线,它是不断变化的;

⑵人为界线:

即国际上规定的、大体上沿1800经线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7.日期比例问题

只有太阳直射本初子午线时(即地方时为12:

00时),全球各地才处于同一个日期内,绝大多数情况下全球各地分别属于两个日期。

确定“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关键是求算0点所对应的经度。

0时线向东到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新日期,0时向西到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旧日期。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之《大气环境》[转贴2007-11-1307:

40:

20]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一、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N2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2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物质(N2和O2合占干结空气体积的99%)

O3吸收紫外线;

保护地球生命

CO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保温作用

②水汽、固体杂质——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

(成云致雨的必要原料,使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和水体存在的形式;

凝结核,促进水汽凝结,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为什么水气和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

由于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地面水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固体杂质也主要来自地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