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3470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下列对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徐志摩和闻一多的诗歌主张差不多,平时喜欢讲点道理,讲点理论,但徐志摩的道理讲得比较差,在理论修养上逊于闻一多。

B.徐志摩和闻一多的写作风格差异不大,二人都很注重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徐志摩和闻一多都不是刻苦作诗的人,徐志摩是天才,不用刻苦;

闻一多很用心,但还没有到刻苦的程度。

D.徐志摩、闻一多交友广泛,他们的诗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二人均未善终,令人惋惜。

2.下列对徐志摩诗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般来说,诗人创作应该以深厚的理论修养作为功底,反之就成了他的缺憾。

但在徐志摩那里却未必如此。

B.徐志摩从性格上不喜欢枯燥繁琐的理论,他写诗更加依靠灵感,依靠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青少年一般很喜欢他的诗。

C.《雪花的快乐》既能体现新月派的主张又能体现徐志摩的创作成就,它因为在押韵上无可挑剔而至善至美。

D.在徐志摩创作的诗歌中,作者认为《沙扬娜拉》比《再别康桥》更好,《沙扬娜拉》有着内在的整齐和韵律,实现了表达形式和表达对象的完美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月派主张新诗格律化,这种格律不但没有束缚徐志摩这样的天才诗人,反而刺激了他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B.新诗格律化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完全是因为其三位代表诗人没得到善终,但新月派对中国诗歌格律化所做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C.朱湘以做学问、做科学实验的态度作诗,他曾琢磨过新诗一行一句的字数,最后得出每行不宜超过十一个字的结论。

D.朱湘写了很多叙事诗,相对闻一多等人,成就较高,但由于他性格古怪,与人交往较少,因此影响较小。

(2)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

"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

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可是也有一点喽!

”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

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又听他讲杜氏讲到"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尝自谓"

笔锋常带情感"

,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B.作者是在描写刻画梁任公先生的性格特征时,运用了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细节的正面描写,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C.作者在文中提到显宦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说明只有梁任公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现梁任公演讲的动人和受欢迎。

D.作者抓住鲜活的细节,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梁任公先生。

出口成章,倒背如流,即使偶有阻塞,敲击脑瓜儿延续,其情态可掬,令人莞尔。

5、梁任公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6分)

答:

6.作者引用《箜篌引》有什么作用?

(3)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

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

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文章中港督府的沧桑巨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

B.“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写出王子和末任港督乘船驶离香港的情形,暗示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C.英国曾经侵占了大量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香港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下了。

故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D.“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意味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历史与现实形成今昔对比,引发读者回忆历史的沧桑巨变。

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个倒装句,是为了突出“别了”,用委婉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英国在香港统治的结束。

B.第三段中写彭定康“面色凝重”,表现了他黯然神伤的样子,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从侧面也反映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之情。

C.本文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的过程,突出了香港回归的意义:

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结束,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抒发了中华儿女的自信自豪之感。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

9.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胜在什么地方?

请从标题、选材、细节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2.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孰与君少长?

“长于臣。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1.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入关”中的“关”,指的是函谷关。

在文言文中说到“关”,一般也是专指函谷关。

B.“籍吏民”意思是:

官吏、百姓的户籍;

“封府库”意思是:

封上官府的仓库。

C.“兄事之”:

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

兄,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D.约为婚姻:

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

婚姻:

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D.紧急形势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5分)

 

译文: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4,15题。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B."

楼上黄昏"

,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

是说黄昏时分,诗人渴望休息以缓解疲劳和愁绪。

C“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月如钩”,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月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

D愁人眼里无春色,抬头望月,新月如钩。

低头近观,只见芭蕉树的蕉心还未舒展,丁香树上尽是缄结不开的花蕾;

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各自含愁不解。

1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之为“士”的句子是:

,。

(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之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

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________了。

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年画上。

特别是在________的日子里,这些年画分外具有感染力,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

所以,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木版年画往往是进行民间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平台。

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________。

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

至于那种绘声绘色的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

(),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

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在民间。

17、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多姿多彩迎来送往无所不有B.多姿多彩辞旧迎新无所不有

C.丰富多彩迎来送往无所不包D.丰富多彩辞旧迎新无所不包

18、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工具。

B.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徳伦理规范、文化艺术传播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平台。

C.木版年画往往是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

D.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平台。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B.农民是木版年画的销售者

C.农民是木板年画的始作俑者D.农民是木版年画的消费者

20.请指出下面请柬正文中存在的五处不得体,不明确的用语,并作修改。

适逢令尊六十贵庚,特备薄酒,诚邀您和贱内参加寿宴。

请于5月20日上午11点

惠顾雅风酒楼,恭候大驾,务必赏光。

21.下面是某中学英语夏令营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4.写作(60分)

22.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

回想一下,你最受感动的人和事是什么?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2018-2019学年度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1.B(写作风格差异很大。

2.C(《雪花的快乐》几乎无可挑剔,不只是音韵方面。

3.B(新诗格律化艰难,三位代表诗人没得到善终并不是唯一体现。

表述过于绝对、单一。

4.B(没有心理描写。

5.①表现了梁任公研究学问的认真,他全身心地投入,与书中的主人公同欢笑、共命运,②从侧面表现出他的富有激情、认真的性格特点。

6.①《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

③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侧面表现出先生才华横溢。

7.A(A“港督府的沧桑巨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于文无据)

8.B

9.①标题双关。

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

而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屈辱的一段历史终被洗雪。

②选材独特。

作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这一角度比较新颖,并且可以自然地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③注重细节。

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

应举例进行说明。

(意思对即可)

10.A11.B12.D(“不知如何是好”错,张良给刘邦出了关键的一计。

13.

(1)项伯连夜赶到刘邦驻军地,秘密地见了张良,把事情完整地告诉了他。

(记分点:

之,到;

私,秘密;

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每点1分,语意通顺2分,共5分) 

(2)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所以,…的原因;

出入,进入;

非常,意外的变故,每点1分,语意通顺2分,共5分)

14B("

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这样的环境有很强的暗示性,往往用来点染离愁与相思。

如李白的"

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就是在这样一种意境中展开。

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休"

,即停止、罢休之意。

15①以景托情。

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失望、愁苦的情感。

(2分)②比喻(或象征)。

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开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

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 

限。

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4分){本诗见课本第9页}

16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7.D(丰富多彩:

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多姿多彩:

形容颜色形态多样。

辞旧迎新:

指的是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即庆贺新年的意思。

迎来送往:

指走的欢送,来的欢迎,形容忙于交际应酬。

根据横线后文“年画”推断出此处选用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