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495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间词话十则课堂实录(文档2篇)Word文件下载.docx

“何日再相逢,哪天再聚首,当面诉衷情,花间一壶酒”。

又是造境,饱受相思之灾的人在一起了,互诉衷情,花间把酒,说不尽的情思,享不尽的蜜意。

但是这仅仅是想象当中的或者说梦境中的场景,梦中的甜美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强烈的对比,难怪沧州的铁狮子也要哭生锈了。

歌词的结尾:

“喜鹊连声叫,黄狗轻声吼,古桥新流水,蓝天大日头。

”这几句有点“无我之境”的味道,喜鹊、黄狗、古桥、流水,形成一组意境,有声有色,悦耳又温馨;

只是没有了爱人,此时想来,也只是徒增主人公的愁苦。

最后一句“蓝天大日头”别具匠心,作者将前面描写的小画面陡然拓宽,视觉由平地转向天空,这广阔的场景空间与主人公满腔的情思不得排遣,形成一种矛盾,真是说不出的感慨。

二、理解“境界”的内涵,分析人间词话第1则与第5、6则。

1、读了第1、5则,分析一下每一则的重点内容。

境界:

一组融合了诗人情感的物像组合成的一种情境,是情与景的交融。

境界是作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画面.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

(2)答案:

O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

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译文:

(1)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Do

(2)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一一展开,以“烟雨暗千家”作结,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隐隐的显现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以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咨嗟”、“休对”“且将”。

抒发了希望暂时排解苦闷的心情。

本诗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2、阅读分析第6则,归纳此则重要内容是什么?

炼字一“字”炼到什么程度才是好呢?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好事近①陆游

溢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荧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 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在写景上非常巧妙,试作分析。

(2) 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3、从作者的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归纳“境界”。

1、 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

2、 要有“真景物、真感情”;

3、 “真景物、真感情”应得到鲜明真切的表达。

三、理解“造境”与“写境”,分析第二则。

问题:

请同学们举诗句或歌词为例来分析“造境”与“写境”。

为何难以区分?

举例说明。

总结:

《月夜》杜甫

今夜廓fii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

8.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

9、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

四、理解“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分析第四则。

1、谈谈你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和二者的区别。

我们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处”这句,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

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

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抒情主人公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景物之上。

所以这是有我之境。

我们再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这个字为什么不读“jian”而读”xian”?

读jian则是作者作为一个欣赏的人在欣赏景物,是以我为主体。

读xian则是南山显现在我的眼帘,我和南山没有了主次之分,人与景物融合为一,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地步啊!

所以这是无我之境。

所以“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根本区别在于“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两种观物方式。

以我观物,诗人重在传达情感、感受;

以物观物,物我两忘,诗人重在表达内心的体悟。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重在感受

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重在体悟

(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①捻(nian):

持取,捻弄

(1)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

(2)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五、问题探究

1、 袁行需在《中国文学概论》中这样解释“意境”: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像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袁行需的观点与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是否矛盾?

怎样理解?

不矛盾。

即使是“无我之境”也是有“情景交融”的。

还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这里我们很难看出作者的情感在哪里,但是是不是完全没有感情呢?

实际上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闲适之情融化于景中,隐藏其下。

所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还有一个区别。

那就是:

有我之境"

情在景上,“无我之境”是情在景下。

2、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

哪种更难创作?

难以说哪种更高明,两种境界都有很多名句传世。

但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因为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有我之境”;

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出“无我之境”就比

较难了。

研读第七至十则:

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从王国维的“三种境界”中获得了你哪些启示.?

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

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

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

同时认清前人已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

这是第一阶段。

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

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弹精竭虑的献身精神。

这是第二阶段。

三、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元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

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

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归纳:

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

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迸,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

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那么作者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

(阅读分析8-10节)

1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

苦苦探索、执著追求;

2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修身而成“大家”;

3对自然人生要做到: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即重视外物:

才能获得丰富的创造材料,细致体察感受外物,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轻视外物:

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构建体系

神仙世界或梦境

已逝之境

②“造境”:

虚(浪漫主义)未来之境

“写境”:

实(现实主义)设想对方之景

③④有我之境:

主观性强,情感外显(宏壮)

客观性强,理性描述(优美)

①“境界”说⑤真景、真情(情景交融)

(总纲)⑥炼字

志存高远,甘于寂寞知(悬思)

⑦ 三个阶段孜孜以求,坚韧不拔行(苦索)

豁然开朗,功到自成得(顿悟)

⑧ 胸襟气度(作家修养)

⑨ 大家之作(情沁人心脾/景豁人耳目/辞脱口而出)

⑩ 入乎其内(对待生活的态度:

深入生活

出乎其外高于生活)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1)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

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1) 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有极力想把这种苦

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 “情”的角度:

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觉察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

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景”

的角度:

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

情相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荧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

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

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

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16>

(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即景抒情诗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请作简要分

析。

(答)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

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细节描写。

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

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

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

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

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

系舟犹有去年痕。

(1)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

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答案:

17、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

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

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

围,,“心绪,,各2分。

(2)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

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

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

“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

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 ”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

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

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 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例: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有“境界”吗?

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同学们肯定想,李白的诗那肯定是有境界的,何况流传那么广。

可我读中学的时候不以为然,李白这首诗这么简单直白,而且短短二十字还有“明月”这个词语是重复的,有什么好?

后来我再听刘扬体教授解读这首诗的时候才明白:

“床”是指的“井栏”,过去没有自来水,所以家家有井,为了防止小孩子掉下去就围以“井栏”,所以看到井栏,诗人自然而然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也可见诗人是想家而夜不能寐,走出了自己的房间。

“霜”字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向,月光如“霜”,霜有什么特点?

凄凉,是的,那就是漂泊在远方的游子思念家乡时内心共同的感受啊!

诗人运用家家都有的“井栏”、如霜的“月光”这样的意像,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游子思乡图。

第2篇

《人间词话》十则备课参考

教学参考

09031525

文化背景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

初号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

王国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在多难的时代面前不断追寻着人生的真谛。

22岁以前,王国维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为以后治文史、考据之学奠定了基础。

但却不喜科场诗文,参加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表现出鄙薄功名、重情多思的人生志趣。

1898年后,王国维来到上海,逐渐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哲学,对叔本华的《世界是意志和表象》(又译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更是“大好之”,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

叔本华哲学的社会批判色彩、高扬生命意志的异端精神,和少年王国维求新求异的思想倾向相顺应,而二人在“悲观主义人生论”上的契合,对王国维此后的人生观、文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王国维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浸染上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这是以西方哲学阐释中国小说的首次尝试,也是“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

他以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来分析阐述这部中国古代小说名著,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以“解脱为理想”的“宇宙之大著述”,并且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肯定《红楼梦》是能唤起“恐惧”和“悲悯”之情、“感发”人的情绪、“洗涤”人的精神的最高级的悲剧。

此外,他还批评了旧红学派主观主义的索隐和臆断,提出了“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的文艺观点,可以说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之先声。

当王国维发现自己醉心研究的哲学无助于解决现实人生困惑时,这位集诗人、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了文学和史学,在诗词创作、文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06年,王国维《人间词》问世,作为王国维生命底蕴的流露,精神生气的灌注,《人间词》给词的创作开辟了一条精微深美的“哲理化”境界之新道路。

1908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始在

《国粹学报》连载。

作为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人间词话》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康德、

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相结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仅于手定本略加编次,形成了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

“境界”原为佛学上的术语。

以“境界”论诗,始于唐代。

如王昌龄《诗格》云,“诗有三境"

,即“物境”“情境”“意境”。

到明清两代,“境界”和“意境”已成为文学艺术评论中普遍使用的术语。

王国维曾自诩说:

“沧浪所谓'

兴趣'

,阮亭所谓'

神韵'

,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

境界'

二字为探其本也。

”他所标举的“境界”,内涵丰富,既是指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又涉及到的体验、作品的表现、读者的感受等方面,与传统文论中的“意境说”有着根本的不同。

如开篇云: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接着借用西方美学观念,依次提出“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大境界,有小境界,有“隔”,有“不隔”,有“客观之诗人”,有“主观之诗人”,以及“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等一系列观点,为“意境”说注入了新的内涵。

可以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熔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于一炉,有助于人们以现代眼光去审视中国传统诗学,具有很高的价值。

撰著《人间词话》后,王国维开始将志趣转移到戏曲方面。

1912年,完成了《宋元戏曲史》,开创了一向不被旧时代学者重视的戏曲史研究,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一道被郭沫若称为“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鲁迅和王国维》)。

辛亥革命后,王国维的人生志趣和治学方向再次转折,埋首于古文字、古器、古史的研究,在“国学”考据方面取得辉煌成就。

但其政治态度日趋倒退。

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乙1924年11月溥仪被逐,王国维视为奇耻大辱,欲投御河自尽未遂。

1927年6月,当北伐军进抵郑州,直逼北京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自杀。

内容理解

本单元所选十则《人间词话》,可分为三方面内容。

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

,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

可见在王国维心中,“境界”高于一切,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作用。

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第二则从创作方法角度谈“造境”与“写境”。

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出“造境”与“写境”之分主要是由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所造成的。

造境主要是由理想家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写境”则是由写实家按其客观“自然”描写而成,贴近于现实。

“造境”即是“虚构之境”,“写境”即是写实之境。

由于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而造成两种不同的境界,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大派。

二是进一步分析了两派的联系和渗透。

指出“造境”并非是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

“写境”并非是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造。

实质上强调了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这一观点与我国传统的“虚实”论有关,并受到西方美学观的影响,较为精辟地论述了“写实”与“理想”两派(即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派)的特点、区别和联系。

第三、四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首先举例阐明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表现的是独立黄昏、惜春伤逝的“我”,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写的是料峭春寒、杜鹃啼血、夕阳西下之景,在羁旅漂泊的“我”看来,一切外物都渗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意。

两诗的均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是“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则都表现出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观静穆的景物之中的浑然物化之境,诗人为外物所吸引达到忘我境界,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于诗人眼底,是“无我之境”。

其次,进一步指出“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物”,“于由动之静时得之”,结果给人的美感为“宏壮”。

“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