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5802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场景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场景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场景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场景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场景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场景Word格式.doc

《场景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场景Word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场景Word格式.doc

我们想做的,就是要建起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红色建筑’,并争取100年不落后。

”设计者这样说。

有了新颖大气的外观设计,建筑内在的气质如何表达?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胸襟应更加开阔!

设计者们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定位为公共文化场馆,充分考虑了革命博物馆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新建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与茨坪红军南路之间,一个开阔的休闲广场已经形成。

从休闲广场可以走进未设大门的博物馆,并经红色花岗岩铺成的149级台阶拾级而上,直抵后山峰顶的雕塑广场。

游客可以在气势磅礴的大型雕塑作品《胜利的起点》前留影,之后,还可以到4楼临街的咖啡休闲室小憩。

一位建筑专家观看后大为赞赏:

这是用一条开放式的道路将休闲广场、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红色文化、绿色资源联为一体,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参观者与红色文化形成思想交融的博物馆。

一级,一级,踏着红色的阶梯,缓步“红色之路”上,不朽的历史如同群峰莽林中的缕缕云雾熏弥漫而来,令人感奋——5万革命先烈长眠于井冈山,这里的每一朵杜鹃都曾被鲜血浸染,每一棵小草都在讲述动人的传说,每一条小溪都流淌着悲壮的旋律,每一块岩石都镌刻着钢铁般的誓言……

60多台投影仪,意大利品牌的专业展陈灯光,一键式多媒体场景遥控技术……国内外一流科技和现代技术手段,成为实现视听震撼、精神震撼观展效果的重要保证。

(序厅)

雄奇秀美的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80年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培育了带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

80年后的今天,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一座记录辉煌历史的全新建筑在井冈山拔地而起。

它,就是备受关注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井冈山“一号工程”主体性建筑——新建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踏过一条预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红色之路”,走进序厅,只见一团耀眼的火焰,定格在老式油灯上面。

它,是八角楼上的那盏彻夜不熄的油灯,是照亮了中国革命道路前进方向的燎原星火。

半景油画、室内置景组合成的艺术造型——井冈山主峰,在声光电的烘托下巍然屹立眼前。

油灯的下方刻有一行遒劲有力的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序厅是设计者精心打造的场景。

井冈山“一号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的负责同志与上海美术设计公司的设计者精心谋划,集思广益,确定围绕井冈山精神这个核心主题凸现该馆个性色彩,以融合声光电多媒体技术,辅以半景画加室内置景及油画、雕塑等美术手段,着力营造美轮美奂的场景、令人震撼的首个观展高潮——走进序厅,只见柔和的光线下红色道路从脚下延伸至群山深处,半景油画、室内置景组合成的艺术造型——井冈山主峰,在声光电的烘托下巍然屹立眼前。

仰望井冈,厚重的云层遮不住黎明前冲天明澈的光芒;

放眼重峦叠翠,五百里井冈犹如莽莽巨龙横空出世。

主峰脚下,两棵参天大树前,一盏油灯划破黑暗的夜空,那是八角楼上的那盏彻夜不熄的油灯,那是照亮了中国革命道路前进方向的燎原星火。

画外音在耳边铿锵响起,主峰前移动的电子屏幕重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光影变幻下,序厅两侧的浮雕群像,一个个英雄人物呼之欲出……

(第一展厅)

第一部分

——南昌起义场景——

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迈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的第一步。

场景介绍:

这是一个舞台剧的效果设计,采用场景加绘画形式加一体现。

前景中的环境布置和人物雕塑与背景画自然衔接和过渡,结合声、光、电、视频演示展示了南昌起义的历史风采。

侧面墙上的液晶电视循环播放相关的资料片。

画外音解说向观众讲述南昌起义的全过程。

同时,利用灯光、音效的变化体现所要表达的效果。

——毛泽东上山思想提出场景——

1927年“马日事变”后,毛泽东在武汉召集湖南的同志开会,提出“在上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

采用石材与铸铜材料想对比、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生动表现了拿起枪杆子闹革命这一主题。

手拿枪杆子的主题浮雕、渐变的文字装饰与铸铜圆雕的人物形象将毛泽东“上山下湖,保卫革命”的著名论断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

——三湾改编场景——

1927年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三湾,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

部队将原三个团缩编成一个团,称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一级,营团设党委,连以上设立党代表。

复原枫树坪的环境气氛,着重营造枫树坪原址的气氛,反映改编的过程和党支部在军队中的作用。

在主题墙面前放置一块可以让观众点击触摸的三个主题按钮,并在主体墙面上用背投屏幕同步展现三个主题画面,内容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生动地反映了改编的过程和党支部在军队中的作用,告诉人们我们党在这里对军队的建设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改编。

——新城战斗场景——

1928年2月18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攻克宁冈新城,歼敌一个营和一个警卫团,缴枪数百,并活捉敌县长张开阳。

 

 场景介绍:

采用实景与画面、雕塑人物、声光电综合艺术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再现当年攻打新城时的战斗场面。

第三部分

——朱毛宁冈会师声光电场景——

1928年4月底,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队伍在宁冈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朱毛会师壮大了红军力量,标志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

场景介绍:

这是一个结合大型场景复原、绘画、仿真雕塑和多屏影象演示的综合性表现展项。

游客进入场景就能看到会师广场前的龙江书院,四周用图象和实景结合,创造一个宽广的广场效果。

展项的超宽背景投影墙由9台投影构成,用扣像技术将动态人物投射出来,并采用双屏无缝拼接技术组合成宽幅投影,重点表现了朱德、毛泽东两位伟人握手的瞬间。

演示开始时,通过人物由远到近的形象,游客将看到两支队伍人潮涌动,向广场中央跑去,环绕立体声配合画面营造逼真的现场气氛。

将朱毛会师的历史瞬间形象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通过音响、灯光的演示把会师气氛推向高潮。

——红军洞体验场景——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中,复原了一个幽奇深邃的山洞,二潭飞瀑倾泻而下,两侧怪石嶙峋,奇峰突兀,游客穿越其中,可真切感受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训练生活的情景。

采用井冈山特殊的地形风貌,以投影扣像技术,艺术夸大的效果,将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鱼水情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留连忘返。

——黄洋界保卫战声光电场景——

1928年8月30日,湘赣敌军组织4个团会攻黄洋界。

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险抵抗,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成功地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采用场景结合影视的设计手法,在半开放式的场景中,前景为实景表现,背景则运用背景画和投影扣像技术相结合的手段。

当观众走近场景时,弧形的背景墙开始表现激烈战斗的动态内容。

同时,前景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现炮弹轰炸和烟雾的效果,在配以轰隆隆的音响效果,真实地再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

——井冈挑粮场景——

1928年10月,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经常与井冈山军民一起往返一百多里到宁冈等地挑粮,他们经常在黄洋界荷树下歇息。

“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以井冈山风光为背景画,山间小径、大树浓荫,远处起伏的山岗,树下毛泽东、朱德利用小憩间隙与战士们亲切交谈,做到人物与环境切实结合,并着重革命队伍上下一致。

整个场景呈现出浓厚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理想情怀。

——公卖处场景——

1928年7月以后,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在茨坪、小井等地设立公卖处。

公卖处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物资交流,稳定市场物价,解决根据地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的困难。

通过1:

1的复原技术,硅胶像、实物,再现当年买卖公平的热闹场面。

——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场景——

1928年5月20日,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历时3天,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的疑问,研究制定了对敌斗争的政策,通过了有关决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特委会,毛泽东担任书记。

场景复原当时会议旧址中共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宁冈茅坪谢氏公祠的原貌。

会场中用投影再现毛泽东演讲的形象,同时毛泽东用湖南口音演说,回答“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疑问。

观众可以坐在复原的长条木凳上聆听毛泽东的讲话,体验做一次红军战士。

——《八角楼的灯光》场景——

雄鸡晓唱,夜空如洗。

八角楼的灯光穿透夜幕,毛泽东还在微弱的油灯下总结革命经验。

1982年冬天,毛泽东在茅坪的八角楼和茨坪等地,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两篇光辉著作,集中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八角楼的灯光》场景用幻影成像技术1:

1比例,运用真人比例幻影成像动态演示毛泽东、贺子珍在八角楼生活工作的情景,令游客耳目一新。

幻影成像结合实物1:

1复原展示领袖人物,在全国同类展馆中属首次采用。

第四部分

——八面山浴血奋战场景——

1929年1月底,湘赣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全面进攻,八面山哨口的工事全部被敌人轰塌,红军只得用冰雪筑成防线守卫阵地,100多名红军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景箱内景采用微缩置景与景箱背景油画来表现八面山红军筑冰守阵地的战斗场面。

用灯光,音响结合话外音演示守卫八面山哨口红军,用冰垒成哨口工事,坚守阵地的整个战斗过程。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内艺术品简介

艺术精品赏析:

近乎穷尽了各类美术创作手段,珍贵的经典和新创的佳作相映生辉,展厅处处可以领略艺术品高贵动人的魅力

展馆内独立艺术品数量从以前的8件增至25件,加上不少场景和展板时常运用的美术作品,它们涉及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连环画、漫画、漆画等,几乎要穷尽各类美术创作的手段。

观众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还能尽赏风格多样、寓意深刻的艺术品。

博物馆内最为壮观的一件艺术品,当推高高耸立在红色之路最高点上的那座大型雕塑《胜利的起点》。

它由中国鲁迅美术学院创作,表现的是朱毛会师宏大的场景。

雕塑呈稳重的“V”字造型,又似雄鹰展翅欲飞,它也寓意着两支部队从两个方向汇合到一起,从此走向胜利。

雕塑正中间是毛泽东和朱德并肩而立,凝视远方。

毛泽东一手握拳表达一种力量,朱德右手按在腰间的手枪上,寓意随时准备战斗。

整个雕塑共雕刻108名红军战士,他们或拥抱,或搀扶,更多的是在呐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会师的喜悦。

雕塑高8米,寓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宽19.27米,寓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创建。

这幅巨作由280多块花岗岩组成,总重量达到惊人的500余吨。

雕塑艺术品往往是一个展馆的重头戏。

除了《胜利的起点》之外,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们的几幅作品也可圈可点,它们分别是曹春生的《萧劲》、吕品昌的《插牌分田》、王少军的《马义夫》———在七溪岭战斗中,红四军二十八团三营营长萧劲腹部中弹,肠子都流了出来,但他把肠子塞进腹内继续战斗。

《萧劲》这件雕塑作品造型准确生动,悲壮之美令观者无不动容。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世宏创作的一座浮雕《卢德铭》,尤其夺人眼球。

这块浮雕表现了卢德铭骑着白马紧握手枪向着敌人冲锋的一瞬间。

浮雕占据了整面展板的位置,卢德铭持枪骑马飞奔几欲破墙而出,气势逼人。

此战为掩护秋收起义部队转移,卢德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22岁。

精彩的艺术品不仅再现了革命先辈不畏牺牲、勇猛杀敌的雄风英姿,也唤起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无尽思念。

油画《井冈山会师》(第二展厅)是上世纪由著名油画家何孔德创作的一幅经典作品。

该画已进入20世纪经典油画行列,前不久还入选了纪念建军80周年的《光荣与使命》大型军邮,是知名度很高的一件作品。

10月18日,一幅史诗油画巨作《春雷交响1927》由北京运抵井冈山,挂进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成为该馆的一大新亮点。

该画由日出韶山、农讲所、斗争、武装暴动、巨著红文、日出东方六部分组成,作者杨谷昌现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师,曾任井冈山精神大型展览总设计师。

各类美术作品在展厅中运用得非常丰富。

如《朱毛挑粮上山》场景中的人物,运用的是蜡像艺术加半景油画,其基本造型和布局,显然借鉴了著名画家罗工柳的经典油画《朱毛挑粮上井冈》。

此外,还有国画《庆祝红色政权成立》、铜版画《毛泽东铜鼓脱险》、连环画《俘虏兵的故事》、漫画《支部是火车头》……

精美的艺术品常常是一个展馆吸引观众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重要因素,设计者显然深谙此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