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3656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建议书中英文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三章世界银行参与原则………………………………9

第四章项目基本描述……………………………………11

第五章潜在风险及应对…………………………………16

第六章项目实施安排……………………………………18

第七章准备阶段时间进度………………………………20

第一章项目实施部门背景

1.省/部门背景。

简要描述省/部门的背景。

描述该省的经济和社会背景,讨论该省核心的长期发展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推进政策以及主要的阻碍因素。

项目建议书还应该包括省政府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实施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现辖3盟9市101个旗、县、市、区,12129个行政村。

东西相隔2400多公里,南北跨越1700多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3位。

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

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221公里。

全区12个盟市的常住人口为2386.40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126.4万人,占总人口的47.2%;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260.0万人,占总人口的52.8%。

全区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853.8万人,占总人口的78.82%;

蒙古族人口为421.1万人,占总人口的17.65%;

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94.6万人,占总人口的3.97%。

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3822.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6%,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0.09亿元,增长12.7%;

第二产业增加值1685.13亿元,增长29%;

第三产业增加值1537.55亿元,增长17.9%。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5.7:

44.1:

40.2。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6026元,比上年增长21.4%,按当前汇率折算达1986美元。

2005年全年财政总收入536.29亿元,比上年增长43.6%。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37元,比上年增加1014元,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989元,比上年增加383元,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

我区农牧业信息化是自治区信息化建设的“五大工程”之一。

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并把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数字鸿沟的有效途径,全区农牧业信息化工作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以下成效:

农牧业信息体系初步建成。

一是以培育典型、示范引路为工作重心,以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切入点,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按照因地制宜的建设模式,大力推进农牧业信息化试点工作。

在五原县农牧业信息化现场会的基础上,确定了农牧业信息化的建设模式、标准、组织体系,并在全区12个盟市分别选择1个旗(县、区)作为试点加以推广。

其中,五原县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县级农业信息化的试点。

二是各涉农部门及电信运营企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牧业信息服务。

全区12个盟市全部启动了“内蒙古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并开通了农牧业科技服务96048热线。

各大电信运营企业充分利用其网络资源、服务手段等方面的优势,开展了“畅通农牧业信息网”等一系列针对农牧民服务的有效信息服务,信息化服务手段不断提升。

奈曼旗在3个苏木镇安装使用了乡镇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各个苏木镇通过网上办公,截止目前累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00余件。

农牧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一是“村村通电话工程”基本完成。

2005年我区成立了“村村通电话工程领导小组”,提出了具体的建设任务、目标和要求。

在自治区信息办统一协调和自治区通信管理局的认真组织下,截至2005年底,全区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工程”已基本完成,目前验收和数据汇总已全部结束。

二是“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也取得显著成绩。

各盟市、旗县多方筹措资金,完善了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由内蒙古党委组织部牵头,自治区信息办协同,联合农业、教育、科研、广电、文化、财政、计划等相关部门组成内蒙古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技术平台,统一整合资源,统一配置标准和统一实施的原则进行试点。

目前赤峰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结合当地实际,已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并开始启动,其他盟市也在积极的筹备中。

农牧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效果初显。

各盟市高度重视对农牧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工作。

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政府、电信运营企业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开发利用为农牧民服务的信息资源,建成了一批为“三农”服务的特色网站。

通辽市、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乌海市、兴安盟等盟市,还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农牧业信息资源,构建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重新创建了农牧业信息网,基本达到“五个一”的要求(即有一套设备、有一条电话专线、有1—2名专兼职人员、有一个组织网络、有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

目前,全区重点农畜产品集贸市场信息系统、全区名优特农畜产品信息系统正在加快建设中。

农牧业信息化技能人才培训及信息员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各盟市依据《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进行农牧业信息技术人才培训。

巴彦淖尔市通过举办农牧业信息技术培训,招录专业院校大学毕业生等措施,积极储备人力资源,建立了“人才储备库”;

呼和浩特市从2001年到2006年,共举办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培训35期(次),培训各种农牧业技术人员3000余人。

奈曼旗初步形成了旗、镇、嘎查村(协会、企业)、信息员四级信息服务网络,全旗现有专兼职信息员1500余人。

目前全区基层信息员基本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的“三会”要求。

但,我区地域辽阔,人们居住、生活、生产活动相对分散,交通不便,远离市场,人们获取信息、发布信息难度大。

信息不对称、数字鸿沟问题仍很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增收、农牧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根据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专项规划》精神,“十一五”时期我区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形成较为完善的、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高,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成效显著;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在全区GDP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以国家信息化综合评测指标衡量的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又把农牧业信息化作为自治区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中的十大工程之一提出。

结合内蒙古自治区本身特点,属于农区与牧区,半农半牧区相结合的地区,有农民也有牧民,在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基础和条件,所以要大力发展农牧业信息化。

第二章项目建设目标

2.项目建设目标。

总结概括项目目标,解释这些目标在制度问题和主要经济、社会和环境政策方面的重要性,明确借款人和参与各方在实现目标方面的义务,将项目与部门遇到的主要问题结合起来。

▪该省希望通过预期项目解决的关键发展问题是什么?

▪哪个群体是项目的直接受益者?

(如农民、贫穷地区居民、小企业等)

▪通过项目改善经济状况后,目标群体会有什么变化?

(如农民使用新的信息技术、企业提高生产力等)

一、实现的主要目标

此次利用世行贷款项目,我办与通辽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五个盟市信息办分别成立世行贷款项目实施小组,制定工作职责,明确责任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基本保证。

旗县一级成立面向农村牧区和广大农牧民的信息服务网络,以旗县为区域,形成旗县、乡镇(苏木)、村(嘎查)、信息员四级信息服务体系,上述五个盟市农牧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基本建立,加大村通工程的建设力度和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力度,建成功能完备、分类齐全、内容丰富,满足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需要的综合数据库。

一是从今年开始,利用2-3年时间,在通辽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涉及46个旗县及所辖的乡镇和行政村,建立旗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信息员队伍四级联动的农牧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二是积极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调动电信运营商及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加大农村牧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村通工程”向自然村延伸力度,加大互联网在农村牧区的覆盖率,为农牧业信息化发展创造条件。

政府主导,制定相关政策,发挥市场作用,积极调动行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初步建立农牧业信息化多元投融资体制。

三是加大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建立和完善各类为农牧业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的数据库,经过2-3年的努力,基本满足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基本信息需求。

四是通辽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属于农区与牧区,半农半牧区相结合的地区,有农民也有牧民,在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基础和条件,对推动我区其它地区,甚至是边远地区的农牧业信息化进程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借此以推动我区农牧业信息化乃至整体的信息化进程。

二、基本建设标准

镇级信息服务站

村级信息点服务点

旗信息中心

(一)旗县级农牧业信息科技服务中心建设标准。

旗县级要成立农牧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信息科技服务中心,利用各种工作方式和传媒渠道开展信息服务。

建立以“一个网站、一个电视专题栏目、一份刊物、一部电话、一个短信平台、一个培训基地”为主体的信息发布体系。

有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与服务制度。

通过信息服务点和信息员队伍把农牧户所需信息,及时传下去,同时把农牧民意见建议及信息需求情况等,通过加工整理上传到旗县信息科技服务中心。

(二)乡镇苏木信息科技服务站建设标准。

乡镇苏木要整合农技站、畜牧站、林工站、农经站,建立乡镇苏木农村信息科技服务站,并达到“六个一”要求(一间房、一套设备、一条电话专线、1—2名专兼职人员、一个组织网络、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和“七个有”标准:

有乡镇苏木网站、有农牧业技术服务电话、有信息刊物、有培训场所、有信息公告栏、有农牧业网吧,有农牧业图书室。

信息服务要覆盖辖区内所有行政村。

(三)村社信息服务室建设标准。

要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村和种养加销售大户中建立信息服务室。

每个行政村至少建立1个信息服务点。

农村信息服务室要达到“四个一”标准:

有1-2名专职或兼职信息服务人员,有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有一套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等),有一条专用电话线。

(四)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标准。

在村社信息服务室以下的农牧户中培养农村牧区信息员。

重点在农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人员、农牧业加工企业、农牧产品购销商及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各类协会会员以及农村种养加销售大户中发展。

根据信息员的工作能力和地域分布情况,在每20户农牧民中设有一名信息员。

三、利用世行贷款开展自治区农牧业信息化的重点:

(一)重点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进行资源整合,包括人员机构整合、网络整合、信息整合、网站整合、资金整合,实施服务方式多元化、服务终端多样化,坚持一网多用、建立覆盖广大农村牧区的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二)重点加大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各个层面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技能培训。

(三)加大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扩大信息资源在农村牧区有效利用率。

四、该项目能够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技术等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信息传播,增强广大农户、农村中小企业获取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促进农村信息进村入户,方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龙头企业掌握市场行情、涉农政策等信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

第三章世界银行参与原则

3.世界银行参与原则。

▪其他参与者/捐赠者/私人机构做什么,他们的活动会对世界银行提供援助的适当性产生什么影响?

可以从以前的活动中得到哪些经验?

▪世界银行贷款能实现哪些通过其他方式或其他资金来源无法实现的目标?

▪借款人的情况:

(1)从世界银行借款后获得的收益;

(2)项目准备工作就绪程度。

目前,我区农村牧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不够,在我区大力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农牧业信息化是一个薄弱环节。

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融资的思路,加大对我区农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区农村牧区落后的现状,对提高农牧民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推进农村经济高速、健康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经与自治区财政厅、发改委协商同意,我办向有关盟市下发了《关于反馈“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意见的通知》(内信办函字[2006]24号)征求意见。

通辽、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市政府、行署)信息化主管部门经请示当地政府已明确表示同意并将积极参与“中国农村信息化贷款项目”的实施。

鉴于我区基本区情和农牧业信息化发展情况,经我办认真测算,拟申请用世行“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18659.8万元,按7.9:

1汇率折算,即2362万美元,利用2~3年,开展农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工作,以加快推进我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目前,该项目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在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区农村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区在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代表性,发展模式新颖,能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各类信息资源,已初步具备了申请世行贷款的条件和能力。

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五个盟(市)县信息化办公室和相关电信运营商。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统筹规划,五个盟(市)县信息办主要负责项目的分工实施,相关电信运营商负责信息基础网络等建设。

按照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专项规划》要求,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已初步完成项目相关盟(市)县的调研及考察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目前已具备在这五个盟(市)开展建设和应用的基础条件,也为世界银行的援助提供了保障,同时,世界银行的支持将使更多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在生产和生活方面获得帮助。

第四章项目基本描述

4.基本的项目描述。

描述项目基本情况并列出主要的组成部分。

▪描述主要干预手段(购买硬件/软件、技术支持、培训);

▪各个组成部分的象征性成本;

▪如果有共同投资或合作(如公私合作)方面的安排,也需要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乡村连通信息系统”项目包括三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一是重点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进行资源整合,实施服务方式多元化、服务终端多样化,坚持一网多用、建立覆盖广大农村牧区的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二是重点加大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各个层面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技能培训;

三是加大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扩大信息资源在农村牧区有效利用率。

(一)项目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信息技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在农村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历史选择。

在我国,农村市场总需求对二、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高达60%。

农村信息化投入不足,“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内蒙古自治区属典型的农牧业大区,农牧民占全区大部分比重,尤其气候条件复杂,农牧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城乡信息“数字鸿沟”现象突出。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力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加快建设现代化农牧业,繁荣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迫切要求;

是农牧民进行科学生产决策,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科技素质的现实需要;

是政府主管部门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行政职能,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有效手段。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最终实现政府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跨部门跨领域信息的有机结合,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强自治区政府部门的服务能力,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增强政府调控和应急能力,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高效和农村牧区致富奔小康。

(二)项目内容

1、农牧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该项目的实施将以现有“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为基础,以政府各职能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源为支撑,建设完成自治区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络平台,初步形成统一规划、分工明确的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涉及此次贷款项目的五个盟市46个旗县成立面向农村牧区和广大农牧民的信息服务网络,以旗县为区域,形成旗县、乡镇(苏木)、村(嘎查)、信息员四级信息服务体系,农牧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基本建立;

建成功能完备、分类齐全、内容丰富,满足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需要的综合数据库;

不断加大村通工程的建设力度和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力度。

力争到“十一五”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

一是从今年开始,利用五年时间,在五个盟市46个农牧业旗县、所有乡镇和9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旗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信息员队伍四级联动的农牧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二是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下,建立功能完善、门类齐全、信息丰富的自治区农牧业信息网络主干平台,建成满足当地实际需求、具有农牧业特色的网站群;

三是积极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调动电信运营商及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加大农村牧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村通工程”向自然村延伸力度,加大互联网在农村牧区的覆盖率,为农牧业信息化发展创造条件。

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相关政策,发挥市场作用,积极调动行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初步建立农牧业信息化多元投融资体制;

四是坚持“一个平台、两个服务”,建成通过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服务“三农”,服务基层政府公共管理的完整体系;

五是加大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建立和完善各类为农牧业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的数据库,经过五年的努力,基本满足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信息需求。

2、信息化技术技能培训建设

认真总结农牧业信息化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切实加强对农民信息化培训工作的领导,全面普及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应用基本知识,帮助农民解决信息技术薄弱的问题,重点抓好对专业信息员和普通农民的培训,利用五年时间培训各类信息技术人员66700人,使大多数农民基本掌握信息化操作技术。

(1)、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进行农牧业信息技术人才培训。

依托信息服务站、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设施开展农村信息服务人员技术培训,重点针对乡镇干部、专业户、农村信息员开展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农业信息的能力。

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经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支信息技术应用的服务队伍。

(2)、整合相关专业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农村信息技术普及、推广和应用工作,借助专业培训机构的力量对农民实施信息化培训,逐步丰富农村的信息化人才。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科学研究机构的人力、资金、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动员社会各主体广泛参与,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提高农民信息化技能,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3、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建设

按照“符合区情、农民急需、简单适用、共建共享”的要求,以政府为主体,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尽快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资源体系。

(1)完善信息采集系统。

根据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对现有信息采集渠道进行梳理和规范,增设农畜产品市场、科技、生产等信息监测采集点,完善采集指标体系,规范采集业务流程。

同时,定期向有关权威组织机构购买数据和信息,增加信息量。

(2)、应用系统开发。

加大应用系统开发力度,促进信息资源便捷高效利用。

一是农畜产品市场供求系统。

依托“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构建统一的农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和管理平台,实现“一站发布,全网共享”。

二是农牧业监测预警系统。

包括农畜产品监测预警和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子系统,对大宗农畜产品进行监测预警,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参考。

三是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系统。

聘请专家进行行情分析,定期测报市场动态,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价格信息。

(3)、实施“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程”。

综合利用电脑、电话、电视等现代媒体,结合传统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推进农业信息服务。

在现有基础上,利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加速农牧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群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建立农牧业综合管理及服务信息系统。

第五章潜在风险及应对

5.潜在风险及应对。

列出可能阻碍项目完成预期目标的风险,主要包括(但不局限在):

▪通过前人经验或类似项目确定的相关风险;

▪政治、社会、贫困和财政方面的风险。

项目属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所以存在风险的机率很小,包括风险主要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风险。

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数据标准、技术规范不统一、需求分析不准确和系统重复建设等问题。

其影响度非常大。

针对存在的技术风险,应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政策和措施,并请专家进行反复论证。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要求,规范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和共享,加快制定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标准和规范,建立有效的信息整合和开发机制。

二、管理风险。

项目涉及市、县、乡、村较多的部门和单位,各部门和单位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不同,产生预期效果也不同,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协调这些部门。

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未能按照世行贷款项目专家小组的统筹安排,分工不明确,对工程监管不够,没有把责任落实到个人,从而导致延误工期,建设工程效率低,项目管理成本增加和工程达不到预期效果等现象的发生。

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要制定项目建设和运转的管理制度措施,加强组织保障,成立贷款项目专家小组,由信息办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

各盟(市)政府建立相对应领导机构,统筹安排,各施其责,做好项目组织、管理和推广应用等工作。

三、需求风险。

由于“数字鸿沟”现象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员素质和所具备的技术不同,农村居民在信息获取能力方面也不同。

针对需求风险,系统建设上加强调研,充分考虑广大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加强宣传和对农村居民信息化应用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的认知度,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专业队伍,加强系统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设,确保长效运行和发挥作用。

四、其他风险。

主要是影响项目开展的自然灾害及其他因素。

第六章项目实施安排

6.项目实施安排。

概括描述项目的实施安排,包括负责实施某个组成部分的机构的名称及其职责、其他预期参与者以及参与动机;

评估执行部门实施项目的能力并详细说明他们弥补不足的具体措施。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项目协调机构)的作用是什么?

▪哪些迹象体现了省级政府和项目实施机构在预期项目准备和实施方面的组织能力?

▪省级项目机构如何与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进行协调?

▪(省)财政部门是否在偿还贷款和财政管理方面有明确的规定?

▪如果有公私合作,其安排情况如何。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项目的协调,指导项目的国家级试点和示范工作,并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