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8172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

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

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

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

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

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

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代的寻常起居少用砖石多而用土木材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

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答案】1.B2.D3.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第一段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

C项,结合文本内容“中西建筑在……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分析,“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

D项,强加因果,结合原文第四段内容“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分析可知,“西方古建筑是……故横平舒展”强加因果。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等内容分析,文章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优于西方,两者各有特色。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

结合文本内容“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分析,原文只是说“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金庸作品特别值得琢磨的一个特征是:

它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却没有旧式武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

相反,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

武侠小说是娱乐的,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一般的娱乐品,而是一种有思想的娱乐品。

如金庸自己所说:

“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金庸将武侠写出新经典,这说明,题材、类型是限制不了作家的,真正杰出的作家、有文化素养的作家完全可以在某种固定的题材里写出了不起的作品来。

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因为面向大众、形式通俗,就自降格调。

通俗不等于庸俗,更不等于媚俗。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作家之大者,未尝不如此。

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写作,真正热爱我们的国家、民族和百姓,端正立场,负责任、有见识,对时代和现实不回避,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金庸学习。

(摘编自《金庸作品的魅力和文学养分思想淬炼与境界提升》人民日报2018年11月06日)

材料二:

下图数据《关于“文学阅读与当代生活”的问卷调查》

注:

1、此处小说指14部长篇武侠小说;

2、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2月

材料三:

“今天看金庸的小说,如同当年的《水浒传》,基本看来还是通俗的作品,但是逐渐,时间会把它经典化。

”陈洪认为,通俗文学经过经典化之后,尤其是像金庸作品这样的登峰造极之作,是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绕不过去的现场,“随着经典化,更加显示出价值。

现在写文学史,不可避免要写到金庸了”。

陈洪认为,金庸小说的高度、可读性和内涵,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圆融的知识涵盖、厚重的历史感、对传统血脉的继承,“金庸的作品是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的成功范例”。

陈洪提到,“庄禅”与“孔孟”是金庸塑造“武侠英雄”之理想人格的两个重要思想资源。

“庄禅意识”是如何体现的?

陈洪总结,在价值追求上,这些人物不仅蔑视俗世的富贵,而且对江湖的荣誉、权力也没有兴趣;

在行为方式上,大多不拘小节,不顾毁誉,率性而为;

在情感状态上,往往看似游戏人生,实则内心肝肠如火,一往情深。

“孔孟”的思想因子,也深深埋藏在金庸塑造的一个个灵魂中。

陈洪指出,“见义不为,无勇也。

”金庸小说中处处体现“义”字。

伟大,是陈洪给金庸作品的评价。

“因为金庸,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的因子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激活再生。

以他的文学的生花妙笔,活生生的形象、抓人的情节,激活再生的成功典范”。

(摘自陈洪《寻找金庸小说的传统文化风骨》中国青年报2018年11月19日)

材料四:

在空间距离最近的香港读者眼中,金庸先生有两支笔:

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世界第一健笔”。

《明报》之所以能在香港报纸中独树一帜,除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还与他的社评分不开。

“我必须要写好社评后才能放心吃饭”。

金庸有意识地让社论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国际形势和重大新闻更是金庸社评的主要话题。

1964年,金庸在一篇题为《世界粮食分配不均》的社评中谈到粮食安全,“纵然有一半以上人口从事耕作,拉丁美洲仍然有数百万人陷于饥馑;

非洲方面,每一个农民所生产的粮食只够他本人及家庭成员吃”。

他以日本作示范,认为其农业制度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

除了对国计民生的关切,面对复杂变幻的时局,金庸也总是强调人民性。

“凡是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赞扬之,有害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反对之。

”因此《明报》得到市民群体的广泛支持。

(摘编自《环球人物》杂志2018年11月1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金庸的作品产生在香港这样的商业环境中,但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非特想象神奇、故事迷人,而且格调高雅、思想深邃。

B.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体现在金庸可以在固定的题材里写出有思想的娱乐品。

C.金庸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用“庄禅”意识与“孔孟”思想塑造“武侠英雄”的理想人格,因此被陈洪评价为“伟大”。

D.《明报》得到市民群体的广泛支持,是因为金庸社评总是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表达对国计民生的关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图表显示,占比27%的原因——精妙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说明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金庸小说也不例外。

B.材料二图表显示的被调查者喜欢金庸小说的原因,可以印证材料三中陈洪认为金庸小说经典化的观点。

C.材料二图表显示,17.1%的被调查者喜欢金庸小说是因为:

崇拜武功高强的英雄。

此处英雄的内涵与材料三陈洪所认为的“武侠英雄”的内涵不尽相同。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阐释了金庸小说作为通俗作品的独特价值,材料一突出其思想价值,材料三强调其对传统血脉的继承。

6.材料一评价金庸: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作家之大者,未尝不如此。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作家金庸“为国为民”的表现。

【答案】4.C5.B

6.

(1)武侠小说创作方面:

通俗而不媚俗,面向大众,立场端正,负责任、有见识,创作出有思想的作品。

在现代文化背景下,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创作。

(2)撰写社评方面:

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总是强调人民性。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C,金庸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用“庄禅”意识与“孔孟”思想塑造“武侠英雄”的理想人格,因此被陈洪评价为“伟大”。

对原因的分析有误。

原文信息:

”故答案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选项B,材料二图表显示的被调查者喜欢金庸小说的原因,可以印证材料三中陈洪认为金庸小说经典化的观点。

曲解文意。

”故答案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筛选、分析的能力。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

材料一评价金庸:

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和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考生可以从原文中筛选出金庸“为国为民”: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

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信念(作者:

阿成)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

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

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

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

我们有我们的世界。

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

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

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

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

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

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

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

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

还说得过去。

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

我能让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

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

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

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的,阔极了。

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

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

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

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

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

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

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

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

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

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

肯定的。

对。

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

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

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

“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

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

‘你们也是中国人吗?

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

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

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

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

’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

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

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

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

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

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

”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又有怕自己没有住处的担心。

B.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

C.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

D.“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

面对少人问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

8.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在性格和情怀上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9.作者在记叙中插入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C8. 

①虽名不见经传,但骨子里存在文人的傲气,对省内大作家不服气,对未来充满希望。

②彼此之间真诚以待,交流频繁,志同道合,能够促膝长谈。

③生存处境窘迫,创作艰难,发表作品不易,却不失生活的乐趣。

④都怀有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体现了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9.①插入有关抗日英雄赵尚志的故事,使原本平淡的情节产生波澜,将读者带入抗战岁月,缅怀历史,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插入部分集中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甘愿为民族国家牺牲自我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我”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

③这一故事凸显了赵尚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与文章题目照应,也与“我”和文友秉持的对创作、对未来的态度相照应,有利于强化文章主旨。

【7题详解】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

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

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分析不正确。

从原文来看,文章没有把民众和英雄进行对比,并没有体现出“批判意识”。

文章通过对话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和对赵尚志的赞颂、崇敬之情。

故此题答案为C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

从人物身份来看,“我”和文友只是业余作者,但对自己的成绩很自豪,对省内大作家的态度是“扯不上”,由此可概括出他们虽没有名气但有傲气,对未来有希望。

从“我”和文友彼此间的关系来看,得奖了大家会互相祝贺,“经常走动”,“通宵达旦地聊”,可见彼此真诚相待志同道合。

从生存状况来看,“血泪般的成绩”表明创作艰难,彼此畅快聊天坚持写作,又表明他们不失生活乐趣。

从人物情怀来看,“我”和文友都对赵尚志等民族英雄充满崇拜之情,铭记民族历史,表明他们拥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从内容来看,插入的故事写了赵尚志被捕及牺牲的经过,并借“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中相关内容表现了赵尚志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为国牺牲精神,表达出“我”和文友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

这段内容是回忆历史,在写现代事件的作品中加入对历史的回忆,有表达对历史的缅怀之意,可以丰富文章内容。

从结构上看,这样的安排会使情节产生波澜,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淡,并与上文相照应。

【点睛】第2小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文章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题时注意:

①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②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

XX是一个……的人。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文章通过什么描写,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

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

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

又受《春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