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3840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3课时

框题

世界的物质性

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

引入新课(约1分钟)

 

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

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涵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辨证唯物的认识论。

强调本课本框属于辩证唯物论的范畴。

第二环节:

学习目标展示自主学习(约10分钟)

学习目标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概念是什么(识记、理解)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识记、理解)

(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呢?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理解、体会)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呢?

4、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识记、理解)

第三环节:

自学诊断:

独立完成《导学案》第13页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第四环节:

合作探究:

完成《导学案》第13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一、二题

同学发言,教师诊断

第五环节:

针对《学习目标》,交流成果

第六环节:

学生质疑

第七环节:

教师精讲预设

第八环节:

课堂练习(约5分钟)

1.有人断言:

“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

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B.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C.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3.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4.“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下列对“物质的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物质就是看得见的客观实在,其形态千变万化

B.物质就是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总和

C.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物质是对万事万物所有属性的概括和总结

5.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②③⑤

6.促成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的是

A.语言B.意识C.物质D.社会劳动

7.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自然界的物质性

B.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生产方式的客观性性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客观性

8.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这说明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1.B2.C3.B4.C5.A6.D7.D8.C

第九环节:

课堂小结

第十环节:

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金太阳》配套练习。

预习下一框。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2课时

三个概念,四对关系,五个原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高空飞行,忽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只小昆虫,就顺手抓过去,谁知一看竟是一颗子弹。

原来这颗子弹飞上高空以后,速度变慢,正好和飞机速度、方向一致。

于是飞行员和子弹的运动均不能显现出来,而处在相对静止状态。

1、运动、静止含义(识记、理解)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识记、理解)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识记、理解)

4、规律的含义和特点(识记、理解)

5、规律的普遍性(识记、理解)

6、规律的客观性(识记、理解)

独立完成《导学案》第15页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完成《导学案》第15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二题

1、运动、静止含义(识记理解)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识记理解)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识记理解)

4、规律的含义和特点(识记理解)

5、规律的普遍性(识记理解)

6、规律的客观性(识记理解)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D)

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

C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英国哲学家毕儿生说: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在你看来,这种观点(A)

A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B肯定物质是运动的,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主张运动与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

D否认运动有自己的承担者,承认运动是有条件的

3、“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运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

”这是因为(C)

A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A)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

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5、寓言“刻舟求剑”的哲学寓意有(B)

(1)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指空间位置的移动

(2)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的统一(3)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4)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是荒谬的

A

(1)

(2)B

(2)(3)C(3)(4)D

(1)(4)

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下列说法与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D)

A江山易改,本性难移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金无足赤,人无全人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说明(A)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4)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

(1)B

(1)

(2)C

(1)(3)D

(1)(4)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1)意识的本质。

  

(2)意识的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结合所学哲学原理,分析在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刺激感应,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的过程中,人的意识产生的条件,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结合所学哲学原理,谈谈人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论证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得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结论。

(3)结合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列举生活实例,说明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4)列举生活实例,依据有关原理,说明要想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既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又要具备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既要反对无限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保守主义。

(1)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

(2)通过学习意识作用的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起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通过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培养学生具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能力。

(1)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辨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2)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

(3)通过对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的认识,增强自觉贯切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含义和本质

前苏联巴甫洛夫的实验:

将黑猩猩爱吃的水果放在湖中的小船上,水果周围燃有烛火,船的旁边有一个木排,上面有水缸。

同时训练黑猩猩学会拧开水缸的水龙头,拿杯子盛水去灭火。

当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后,它发现附近水面的木排上有水缸,但水缸与它所在之处相隔一段较宽的水面。

黑猩猩如何取火?

(提问)只见黑猩猩用自己身边的短竹竿结成长竿,利用长竿爬到了木排上,拧开了水龙头,盛水后再返回原地,灭了烛火,吃到了美味的水果。

1、什么是意识?

(识记、理解)

(1)从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从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本质(识记、理解)

独立完成《导学案》第17页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完成《导学案》第17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二、三题

1、下列关于意识的表述正确的是(C)

A意识是与物质同时产生的B意识是先于物质而产生的

C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在古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A人脑的形成B上帝的意志C自然界的发展D劳动

3、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B)

A相互交流B制造和使用工具C引起了对象变化D无目的性

4、“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对马克思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B)

A有人存在就一定会有意识B意识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C脱离了社会也可以形成意识D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5、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C)

A认识自然、改造自然B认识社会、改造社会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D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6、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A)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B承认社会的客观性

C承认世界的本质D承认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7、思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花朵,在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思想的能力。

从哲学上看(A)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B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扩展、加深

8、高性能的计算机能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运算,因此,有人认为计算机是有意识的。

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否认了(C)

A意识是大脑的机能B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C意识对人脑的依赖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9、下列属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是(D)

(1)人的思想意识

(2)人的具体感觉

(3)人的抽象思维(4)人的科学预见

A

(1)B

(1)

(2)C

(1)

(2)(3)D

(1)

(2)(3)(4)

10、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以下关于意识说法正确的是(C)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社会的直接产物

C人脑的特有技能D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

毛毛虫之死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

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

一小时过去了,一天天过去了,毛毛虫还不停地坚忍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毛毛虫终于因为饥饿和筋疲力竭而死去。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而人不仅能够适应自然,还能改造自然,使自然界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怎样理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识记、理解)

2、怎样理解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识记、理解)

3、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识记、运用)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独立完成《导学案》第19页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完成《导学案》第19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一、二题

1.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如“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非常富有哲理。

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D.物质的反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C.直接作用于物质,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3.北京奥运会奖牌创造性地将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组合在—起,实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

这一设计与创新说明()

A.原创性,不受客观存在的制约

B.主观性,来源于艺术家的灵感和创意

C.创新性,充分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客观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4.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

在表演中,演员们把脸上涂上不同颜色的油彩,以象征角色的性格和品质,如红脸表示赤胆忠心、气性耿直。

这说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创造性思维来源于人的主观想象  

③京剧脸谱是对人们性格和品质的真实反映  

④京剧脸谱是源于客观存在的艺术  

A.①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广东省建成的世界第一大斜拉桥海印大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场馆“鸟巢”,都是先由工程师设计图纸,后由建筑工人按图纸施工建设。

这说明()

A.人的意识能够决定客观事物产生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D.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先于物质产生

答案1.B2.B.3.C4.A.5.B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特点。

(3)真理的含义。

(4)真理的基本属性。

(1)实践的基本形式。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真理的具体性。

(1)列举生活实例,根据有关原理,论证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例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1)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2)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5课时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意识的作用,人不仅能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在正确的思想意识下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那么,人的正确认识从何而来呢?

1、什么是实践?

(2层基本含义)(识记、理解)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个特点)(识记、理解)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4个关系)(原理)(识记、理解)

独立完成《导学案》第21页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完成《导学案》第21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一、二题

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喜鹊做巢B、农民耕地C、个人反思D、学习研讨“科学发展观”

2.毛泽东说: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告诉我们()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