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4066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6.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6.2口算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一)

6.3口算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二)

6.4不进位、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

6.5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6.6退位减法

6.7连续退位减法

6.8加法验算

6.9减法的验算

6.10连加

6.11连减

6.12加减两步计算

6.13解决问题

6.14整理与复习

7.1认识分

7.2认识几时几分

7.3计算经过的时间

7.4秒的认识

8.1简单的排列组合

8.2简单的等量代换

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进行测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能基本掌握,能够理解使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多进行测量的练习,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实际测量的方法和技巧,给学生充分动手和动口的机会。

本课中,厘米是一个常见的长度单位,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试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中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认真感受1厘米的长度,和几厘米的长度,对厘米这一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在交流测量的结果时,一定要逐一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直尺的方法进行测量。

同时也可以利用反面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加强对测量方法的准确认识。

本课初步认识线段,不要求总结线段的特点,目的是结合测量纸条、拉直毛线的事例,体会“线段”是一段可以测量的、直的线。

进而丰富测量内容,并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铺地。

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活动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熟悉的事物,建立1米的表象。

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身体比一比,伸开双臂用米尺量一量,用手比划一下,找出身边熟悉的事物看一看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理解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难点是物体的长度超过1米时的描述方式。

课堂活动中,要借助直尺上的10厘米和学生熟悉的物品,用手比一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几十厘米都可以用几分米描述。

再测量教室门宽和高的活动中,要利用测量结果,进一步体会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会简单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活动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空间。

接着让学生试着举出生活中有剩余的例子。

活动二,首先让学生理解图中两个小朋友对话的意思,可以用图形代替画片,圈一圈,亲身体验“分给每个小朋友五张,还剩一张”的结果。

然后师生共同写出算式,教师重点讲解商和余数的写法,并介绍余数的名称和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

在本节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

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既让学生懂得了成功应与伙伴同享又通过具体操作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知识,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写法。

它是在学生对表内除法竖式有比较稳固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学习,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既可巩固表内除法的计算,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基础,有机体现了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的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

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学了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学生较难理解。

再加上学生已有经验不够多,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和独特生活经验的学生,教师不应该忽视这个存在,因此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也应该因学生而动,因情景而变。

在让学生自主尝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时,按照我的预设,学生是会出现不同书写情况的,所以我在巡视时特别注意典型,讲评时着重强调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引起重视。

这节课我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比如虽然重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但因方法问题效果不够明显;

此外,我还存在着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倾听不够,课堂上不能机智地捕捉到学生的有效信息,而导致引导不到位,浪费时间的现象。

今后,还须在实践的历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设计教案之前,我认为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景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为此,我以到花店购买鲜花引入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地得到开发。

我在这一堂课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学好新知。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由于在例1教学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比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后的巩固练习没有完成。

当然,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要上好一堂课,很不容易,比如学生学习新知的环节如何设计更加完美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当我上完一节课,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把它们都一一记录下来,成功的以及失败的,那都将是自己积累的一笔巨大地财富。

本课教学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了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热情高,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和情感化。

本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流畅。

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我在教学中注重转变教师角色,把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同时在教学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我“讲”的少,学生“说”的和“做”的较多。

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的知识简单接受,而是主体的主动建构。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说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把所学的知识扎实的记住,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这节课的优点在于练习题取材于课本,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题目意思。

其次,练习题的容量比较大,学生练习的时候时间比较紧凑,没有时间走神,注意力比较集中。

最后,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大致完成,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但是,这节课业突显了我很多的问题,现将我的问题分析如下:

首先,课堂调控能力有待加强提高。

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单一,课堂评价不及时。

第三、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的自我反思,把每一节课的亮点、不足、建议反思出来,想办法弥补自己的不足,总有一天,我会使我的课堂成为每一名学生都渴望的美好乐园。

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中要注意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的认识由100扩展到1000,数目大了,内涵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

如何使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学习情境和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思考和探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发现:

数数,除了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一百一百数,还可以一千一千数。

通过直观的操作和视频学生能知道十个百是一千,也能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但是教学中在数数时,由于一时口误竟把数一千根小棒说成了数一百跟小棒,以致造成了很多孩子操作失误,尽管后来校长提醒了我,但也影响了后面学生数小棒,效果不理想。

反思本节课,由于操作的学具较多,一致分散了几个孩子的注意力,我想这也是所有低年级操作课都头痛的问题。

尽管备课时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捉摸、考虑,但面临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学生,教学中还会有许多问题产生,我想这也就应了那句话:

教育就是一群不完美的人领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10个一百是一千和数位。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数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千以内数的实际意义,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借助计数器认识千以内数的数位关系,会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3、使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感知、归纳、整理和应用数,在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建立计数单位“千”,会认、读、写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能正确数出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

教学不足:

在上课期间让学生根据数位表填写数字这个都能填对,但是根据一个三位数来填写它是“由()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这类题时容易弄混并且填错,可能是在课上没有着重强调,课下可多加练习。

本节课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数位中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设计了三个活动,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数位中表示数。

不同点是:

活动一用数字,活动二用小棒,活动三用不同的图形。

在课堂教学中分别使学生完成了1、在数位表中摆卡片、小棒和图形表示数的过程,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

2、知道10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体会“数位”在计数中的重要性。

本课不足之处:

本课重难点分别为:

1、用不同图形表示在数位表中表示数以及数的组成。

2、用不同图形表示数位上的数。

在这两点中我还要带着学生们继续练习,巩固知识。

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计算工具,早在500多年前,它就在我国广泛使用。

后来,又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它可以帮助人们数数、记数和计算。

我上小学时学过算盘,这些年没用过,教材上也没教过,所以基本上忘光了。

算盘的认识是今年教材上新加的内容,我只能现学现教,查阅了大量资料、教学设计、课件,认真备课。

我首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初步认识算盘,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算盘表示数。

3.会读写算盘上的数。

4.了解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知道计算工具的发展简史,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就认真设计了教学环节,认真制作了课件。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告诉了学生用什么指法后,多数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指法拨算珠,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不熟练,乱用指法,导致拨算珠速度较慢。

2.拨数字5时,有部分学生老想拨5个下珠,多次需要老师和同学提醒。

3.拨三位数时,因为位数较多,个别学生又迷糊了,一会拨错这个位,一会拨错那个位,原因还是不熟练。

我想,至少还需要一节课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算盘,熟练用算盘表示数,再过一节课,多数学生一定能熟练掌握用算盘表示数。

“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是在学生学习了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比大小,所以我总体教学思路是:

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

本节课3个地方感觉比较成功:

1、通过计数器和知识迁移,让学生去比较100与1000的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比较,然后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比一比,引出三位数小于四位数,也就是说数位多的数比较大,数位小的数比较小。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实例比较大小,发现数大小比较的两种类型:

位数相同与位数不同时如何进行比较。

这节课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比较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不给学生概括比较数的大小的抽象法则,所有的比较方法的发现均来自于学生对问题地主动探索,较好地体现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的新课程理念

3、练习设计,由基础到难,层层推进,这样可以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这节课知识学得还是比较扎实。

本节课不足之处:

1、板书设计不够简洁,板书用的时间偏多,致使最后的提高题来不及全部做完。

2、激励学生的语言还不够。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通过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巩固和自我评价,在做这些题时,我都会给学生一个引导与提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题意,顺利完成题目。

使学生通过做题对本单元知识系统整理、复习、巩固与提高的过程。

进一步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

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培养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1、估计黄豆的粒数时我给的提示太简单,有些同学没有听明白导致这道题错误率有些高。

2、数学游戏中一开始学生不太会玩,在多次演练后熟练很多。

这节课我认为还是蛮不错的,体现了老师的素质。

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深刻体会了数字在不同数位的意义不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的课堂教学的应变机智比较高,本打算在学生第一局后让学生交流汇报结果,但学生却出现了平局。

实际上是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老师及早调整策略,让学生在第二局后再汇报交流。

当然在第一局后如果引导学生思考出如何获得同组的获胜者,这样会更好。

还有就是有的地方学生和老师不是配合的太好,好像学生不听老师“招呼”,也许是因为我们上实践活动课太少的缘故吧,学生还沉浸在游戏中。

最后抓纸阄的游戏,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排列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答案,不会给学生留下一个误解,如果让学生说说如何排出的6位数是不是更好。

不会排的学生也知道了如何排,而且这样的题也比较重要。

以上是我个人的建议,我们只有在探讨交流中才会让自己进步,比听一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进行测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能基本掌握,能够理解使用使用天平可以比较物品的重量。

◆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单位多为“斤、两”,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不一样,很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

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有趣,包括填合适的单位,估计物体的重量,判断对错等等,学生兴趣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不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支点,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帮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新课程提倡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鼓励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自主探究,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学习”的基本模式为:

情景引如——猜想验证——得出结论——尝试应用,教学中我围绕这四个基本环节进行教学。

通过让学生复习旧知,然后通过观察猜想出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接下来以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实践验证猜想的结果,得出结论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本节课在深刻体会教材意图、准确把握教材深度的前提下,突出了创新教学特点,特别是在获得新知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体现了"

探索式学习"

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通过观察、测量、画图等实际活动,自主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这节课一方面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

每人一把剪刀、一张长方形纸、1条长线、为人人动手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整节课从头至尾都在动:

从课堂结构来看,每一个环节就是一项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活动的过程。

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留下自主探索的余地。

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

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就使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自己要更加努力,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把新的教法带进课堂灵活运用教法,使学生乐学,好学,争取,向有效的教学迈进。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采用猜想—验证—总结—练习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动手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拼一拼的方法认识正方形的特点。

再把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

 

首先,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变数学课堂为活动的场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等活动。

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量、折、拼每项活动时间都能保证使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

再看每项活动的过程教师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表现、发展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来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时,学生的认识己产生了质的飞跃,,形成了理性概念。

其次,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验证、合作交流的平台。

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

这节课我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整个课堂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并且在动手实践前,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探索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

最后,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完成总结。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一开始先让孩子们把所给图形分类,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标准把图形分类,这就让他们学会判断,进一步把握四边形的个性与共性,同时通过总结四边形的特点,培养了孩子们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本节课除了让学生学会判断认识平行四边形,还让他们在方格纸上学会画平行四边形,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有人说“思维的火花在于指间”,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

实践证明,让他们投入到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去,动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

通过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发现“对边平行”这一特征。

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这些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则是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独立操作、独立观察、测量、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新发现”,这就是他们的创造。

教学到这里,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去验证,对“全新发现”作出积极的评价。

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通过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乐趣,激起学习的热情。

《有趣的七巧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数学游戏,是由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组成的。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七巧板的拼组活动,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本节课的设计有意识地在情境、合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使他们愿学、乐学,同时他们在感知、感悟的过程中都有所体会,能充分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并在活动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在教学“用七巧板拼图形”这一环节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七巧板中的若干块拼出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积极地思考,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种不同拼法的正方形和三角形,不仅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丰富了他们对图形的认识。

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为了尽量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设计了很多让他们动手的环节,例如用七巧板拼出平面图形、拼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小组合作拼一个故事以及同桌合作创作一幅拼图作品等活动,以操作为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促进为目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我认为同龄人之间的启发和帮助会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

因而在教学中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