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1095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巢湖庐山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6)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室内正式、标准的地质图件的编绘。

(7)对巢湖地区岩石、地层、自然资源等做较详尽的勘查。

(8)编写区域地质调查综合报告。

2.技术路线在区域地质调查的整个过程引用现代化的区调新技术、新方法--即利用3S技术构筑数字地质测量系统,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制作了一系列软件,使学生能够掌握目前最先进的数字化区域测量方法。

包括: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实测地层作业子系统;

野外填图作业子系统;

室内成图子系统;

虚拟教学基地(网络辅助教学软件);

建设教学网站。

(1)路线踏勘:

对查区内所有岩石地层单位(志留系--侏罗系)、古生物化石、地质构造、矿床、水文工程地质等特征进行初步了解。

(2)实测地层剖面:

各组对某一条地层剖面中的地层厚度进行仔细的以厘米为单位的丈量、对其不同层次的岩石进行认真的辨别,通过CorelDraw绘制导线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编写地层剖面说明书。

(3)地质填图:

勘查若干条地质路线,整理资料,绘制实际材料图。

(4)绘制地质图件:

利用CorelDraw绘制实际材料图、地质图、构造纲要图。

(5)编写地质报告:

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和图件,完成综合地质报告的编写。

三、工作量1.踏勘路线3条,计5km,地质观察点28个。

2.实测剖面1条(马鞍山巢合公路旁三叠系地层),约240m。

3.区调路线5条,全长约20km,地质观察点127个。

第二章地层

一、概况查区在地层区划上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巢北沉积区。

区内出露地层自老到新分别为古生界志留系(S)、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中生界三叠系(T)、侏罗系(J),新生界第四系(Q)。

地层总厚度约1600米。

二、地层各论1.古生界

(1)志留系1)高家边组(S1g)A.出露地区:

露头仅见于小王山158.0高地西北坡,凤凰山与长腰山之间地带以及狮子口250.0高地西坡。

#FormatImgID_0#高家边组粉砂岩B.厚度:

31.32m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查区仅见高家边组上段的上部分,为黄褐色粉砂岩,夹黄褐色、粉质泥岩,另外,某些地段粉砂岩表面呈现黑色,是由于地下水的渲染现象(当地下水沿裂隙经过,其中的矿物为土骨架所吸附,自地表而下可分为泥水淀积带、地下水净流带和过饱和结晶带(铁、锰、钙质结晶),其中,地下水净流带是找水部位)。

在该层未发现化石。

D.地层接触关系:

与下伏奥陶系地层为假整合接触;

与上覆坟头组为整合接触。

2)坟头组(S2f)狮子口坟头组地层剖面图A.出露地区:

露头见于小王山西坡,长腰山东坡和凤凰山西北坡,以及狮子口西北部,面积较大。

B.厚度:

312.32m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坟头组下部为灰黄色细砂岩夹粉砂岩;

中部为黄褐色的细砂岩夹泥质砂岩,其中斜层理和节理发育;

上部为黄褐色、互层的砂岩和页岩,其中有化石王冠虫、三叶虫等。

在本地层观察到了波痕原生构造。

在狮子口及凤凰山的坟头组的顶部和五通组的底部有角砾岩。

同样,在湖山地区该层中也发现了斜层理、节理和底砾岩,不同的是湖山地区坟头组顶部的底砾岩,磨圆度相对较好,说明有沉积间断,而本区的角砾岩磨圆度差,可能是断层导致的构造角砾岩,因为其附近节理大量密集,岩石破碎。

坟头组斜层理坟头组波痕构造D.地层接触关系:

与下伏高家边组为连续沉积的整合接触;

与上覆五通组为假整合接触。

(2)泥盆系五通组(D3w)狮子口五通组地层剖面图#FormatImgID_1#A.出露地区:

露头大面积出露于小王山两翼,长腰山西坡,凤凰山东南坡以及狮子口东北部。

219.66m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五通组底部为底砾岩,之上为含砾石英砂岩,中部为紫红色表面、厚层石英砂岩,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石英砂岩与灰白色粉砂质页岩互层,见交错层理,指示水流环境动荡,顶部为灰白色厚层石英砂岩细粒夹灰白色中厚层粘土岩,斜层理发育,富含植物化石薄皮木等。

由于五通组的岩性主要以石英砂岩为主,坚硬,所以裂隙发育,五通组之下可能含有大量的孔隙-裂隙水,其地下较为丰富。

五通组中部石英砂岩D.地层接触关系:

与下伏坟头组为假整合接触;

与上覆金陵组为假整合接触。

(3)石炭系凤凰山东南坡石炭系地层剖面图1)金陵组(C1j)A.出露地区:

露头见于小王山东坡、长腰山西翼、凤凰山东南及狮子口,但出露面积不大。

6.39m金陵组假乌拉珊瑚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灰褐色、厚层生物屑微晶灰岩,产化石:

假乌拉珊瑚和笛管珊瑚。

(金陵组和五通组分界的最主要标志是金陵组的灰岩和五通组顶部的黏土矿,而野外识别金陵组的标志就是6-7米厚的灰岩。

)D.地层接触关系:

与下伏五通组为假整合接触;

与上覆高骊山组为假整合接触。

2)高骊山组(C1g)A.出露地区:

出露地域大致同金陵组。

13.78m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下部为土黄色、暗紫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夹石英砂岩和泥灰岩,上部为土黄色、灰褐色页岩夹薄层石英砂岩和粉砂岩。

野外识别该地层的主要标志就是杂色页岩夹泥岩。

颜色多样是因为沉积时不同的沉积元素和不同的沉积环境所造成。

与下伏金陵组为假整合接触;

与上覆和州组为假整合接触。

3)和州组(C1h)A.出露地区:

出露地域大致同金陵组和高骊山组。

24.77m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和州组C1h炉渣状灰岩下部为灰黑色中厚层灰岩夹钙质页岩及灰黄色中厚层炉渣状灰岩,上部岩性变化较大,为肉红色厚层微晶生物屑灰岩、黄绿色薄层钙质页岩夹黄绿色薄层瘤状灰岩,其上为土黄色厚层炉渣状灰岩。

而在野外,炉渣状灰岩的出现标志着下石炭系的结束。

与下伏高骊山组为假整合接触;

与上覆黄龙组为假整合接触。

4)黄龙组(C2h)A.出露地区:

出露地域大致同上石炭系。

8.85m黄龙组C2h地层中待定小褶皱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肉红色巨厚层亮晶生物灰岩,其中节理发育,主体部分为灰白色--浅肉红色、厚层微晶生物屑灰岩,有莛类化石。

另外,在凤凰山东南坡的该层中看到了类似于背斜的层间褶皱构造,很多人认为是共轭X节理,亦有人认为是断层所致,对其成因尚无满意解释。

野外识别黄龙组和和州组的灰岩可简单地根据颜色区分。

与下伏和州组为假整合接触;

与上覆船山组为假整合接触。

5)船山组(C2c)A.出露地区:

出露地域大致同黄龙组。

28.74m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灰黑色、厚层球状微晶灰岩夹土黄色泥岩。

湖山地区该层为灰褐色生物屑微晶灰岩与灰白色生物屑微晶灰岩互层。

该层有方解石脉侵入,产化石:

小纺锤莛、底部的麦粒莛,中部的核形石,顶部的球希瓦格顶(可惜除核形石之外其余两地均未见)。

与下伏黄龙组为假整合接触;

与上覆栖霞组为假整合接触。

(4)二叠系平顶山西侧二叠系地层剖面图1)栖霞组(P1q)栖霞组P1q本部段喀斯特现象A.出露地区:

露头较大面积出露于平顶山两翼、凤凰山东南坡及狮子口东南部。

183.7m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与湖山地区类似,岩性分为六部分:

1)梁山煤系段,该段的出现也正标志着栖霞组的开始;

2)下部为臭灰岩段,即灰褐色、中厚层生物屑微晶灰岩,岩石中沥青质含量高,化石为米斯莛(未见);

3)下硅质层,即灰褐色、薄层硅质岩;

4)本部段为黑色、巨厚层生物屑微晶灰岩灰岩,岩石中见大量的燧石结核和燧石条带(致密、性脆、成长条状),化石:

球形南京莛、珊瑚类(如多壁珊瑚);

5)上硅质层约4米厚,与下硅质层类似(成因在于形成过程中二氧化硅大量富集);

6)上段为灰白色的灰岩,含燧石结核。

不同于本部和硅质层之处在于其韧性较大,野外判断P1q的结束标志也正是利用此点,通常上段位于本部段上约20米处。

在P1q本部段喀斯特现象发育,地貌上呈现出怪石嶙峋,原溶洞基本为红色黏土所充填。

可能造成岩溶的地质灾害,例如落水洞的塌陷等。

与下伏船山组为假整合接触;

与上覆孤峰组为假整合接触。

2)孤峰组(P2g)A.出露地区:

露头见于平顶山西北和东南两翼。

31.65m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灰黑色薄层硅质岩间夹黄绿色硅质页岩和灰黑色薄层粘土岩,一些露头由于风化呈灰白色的表面,并且和湖山地区一样岩层中间的褶皱都十分发育,这些褶皱是由于重力作用所致。

与下伏栖霞组为假整合接触;

与上覆龙潭组为整合接触。

3)龙潭组(P3l)A.出露地区:

露头亦见于平顶山西北和东南两翼。

52.56m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下部为土黄色薄层粘土岩夹土黄色薄层粉砂岩,产植物化石;

中部为灰白色厚层长石石英砂岩,产化石:

大羽羊齿、栉羊齿。

上部为灰黄色泥岩、粉砂岩和页岩。

该地层在地下的薄层分布往往形成很好的隔水顶板。

与下伏孤峰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与上覆大隆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龙潭组中部长石石英砂岩4)大隆组(P3d)A.出露地区:

露头见于平顶山西北和东南两翼及马鞍山西北坡。

14.9m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下部为黑色薄层硅质岩夹黑色薄层粘土岩,中部为灰色页岩夹灰色薄层硅质岩及粘土岩,上部为灰黑色页岩夹灰色薄层粘土岩。

在马鞍山西坡看到了表面被严重风化后的黄褐色、暗紫色硅质岩,因水的淋滤作用而变疏松,风化后的硅质岩颜色暗淡,棱角分明,其中夹有大量黄色泥岩。

与下伏龙潭组为整合接触;

与上覆殷坑组为整合接触。

2.中生界

(1)三叠系马鞍山巢合公路旁三叠系地层剖面图1)殷坑组(T1y)A.出露地区:

露头见于平顶山、马鞍山西坡和靠山黄地区。

23.41m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下部为黄褐色、黄绿色页岩夹薄层泥灰岩,中部为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夹土黄色薄层泥质灰岩,上部为土黄色中层会岩夹土黄色薄层页岩。

#FormatImgID_5#殷坑组T1y页岩D.地层接触关系:

与下伏大隆组为整合接触;

与上覆和龙山组为整合接触。

2)和龙山组(T1h)A.出露地区:

露头大致同殷坑组。

43.12m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下部为土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与钙质泥岩互层,上部为灰白色中层灰岩夹灰黄色薄层似瘤状灰岩。

与下伏殷坑组为整合接触;

与上覆南陵湖组为整合接触。

3)南陵湖组(T1n)A.出露地区:

露头出露大致同和龙山组。

72.1m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下部为灰白色厚层微晶生物屑灰岩(灰白色厚层灰岩也是南陵湖组的标志),中部为灰白色中层瘤状灰岩夹灰白色页岩,上部为灰黑色薄层灰岩。

与下伏下三叠统和龙山组为整合接触;

与上覆中三叠统东马鞍山组为整合接触。

4)东马鞍山组(T2d)A.出露地区:

露头见于平顶山和马鞍山东坡。

85.37m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下部为灰白色、灰黑色中厚层灰岩,上部为灰白色薄层白云质微晶灰岩、土黄色厚层角砾岩。

#FormatImgID_6#东马鞍山组T2d白云质微晶灰岩D.地层接触关系:

与下伏下三叠统南陵湖组为整合接触;

本区未见上顶,邻区与上覆下侏罗统磨山组为不整合接触。

(2)侏罗系磨山组J1mA.出露地区:

露头仅见于271.2高地东坡角。

10mC.岩性、构造及化石特征:

磨山组J1m为紫红色、灰白色中层石英砂岩。

这套地层是在湖山地区未曾见到的,其不整合覆盖在P1q地层之上。

另外,该地层覆盖在背斜之上,并随褶皱一起产状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其成因有待进一步讨论。

第三章构造

一、褶皱查区位于下扬子坳陷带西北部,除滁巢褶皱带中部,半汤复背斜的西翼。

下扬子坳陷带是古生代--三叠纪的坳陷带,中生代以来经受印支、燕山多旋回构造,岩浆作用,形成复杂的褶皱、断裂构造特征。

1.平顶山向斜位于本区西部,核部为三叠系灰岩,出露于平顶山、马鞍山一带,翼部为石炭系至二叠系灰岩、碎屑岩以及志留系至泥盆系碎屑岩。

东翼出露在长腰山一带,轴迹方向为北东25~30,枢纽出露长度约8公里,向西南倾覆并被桥头集--东关断层所截。

两翼产状南北各异,平顶山以南两翼均向西倾,西翼倒转,倾角70以上,东翼正常,倾角50~60,轴面西倾,倾角约60。

平顶山以北两翼产状正常,倾角20~30,轴面近于直立。

在平面上,北部转折端清楚,五通组底砾岩绕碾盘山的西、北、东侧而过,产状平缓;

石炭系地层在216垭口附近绕过,西翼较陡,东翼较缓。

三叠系南陵湖组在平顶山构成转折端,两翼紧闭。

在马鞍山由于受到断层的改造,向斜西翼局部变为正常产状。

野猪山岩层近于直立,为南陵湖组、和龙山组,推测为向斜西翼,由断层和次级褶皱构成。

平顶山向斜2.凤凰山背斜位于本区中部、凤凰山一带。

核部地层为志留系高家边组和坟头组,出露在长腰山与大尖山之间的山谷中,属负地形。

西翼逐渐向马家山向斜过渡,最新地层为下二叠统孤峰组。

在北部和中部,轴迹方向为北东25~30,南部向南弯曲近于南北向。

两翼产状正常,西翼倾角约60,东翼倾角约70,轴面西倾,倾角约80。

枢纽向南倾伏,向北仰起,被第四系覆盖并被断层所截。

志留系高家边组和坟头组的分界位于山腰处,上泥盆统五通组底砾岩沿山脊分布,两者在南部转折端均能闭合。

背斜两翼发育一系列横向断层。

二、断裂查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由于多次构造作用的影响,形成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断裂。

从本区构造应力场分析,区域上主要受北西--南东向的构造应力作用,按它们的方向、性质、与褶皱的关系及所切割的地层判断,主要活动于印支--燕山旋迴。

查区断层较发育的有北东向和北西向,前者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多为纵向压扭性逆断层,后者区域构造方向近于垂直,横切褶皱方向,多为张扭性断层。

1.北东向压扭性逆冲断层

(1)狮子口逆断层位于狮子口公路北侧,走向北东40左右,倾向南东。

断层处发现有断层角砾岩,呈棱角状,成分单一,分选较差。

断层面北西侧为坟头组,南东侧为五通组,北西侧比南东侧窄。

断层发育在坟头组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软弱岩层与五通组石英砂岩的接触带处,五通组底砾岩缺失。

由地层接触关系、断层产状、地层缺失判断为一逆断层。

(2)凤凰山逆断层位于凤凰山,走向北东45左右,倾向北西。

断层带的断层角砾岩磨圆度差,大小不一,成分单一,裂隙发育。

断层面上可见走向北东的断层擦痕。

断层带切穿两侧地层,与两侧地层近于垂直,北西盘为坟头组,南东盘为五通组,两侧地层产状虽近于一致,但两者地层不连续。

由于此断层形成了凤凰山东北侧的沟谷。

根据断层两侧地层的位移关系及断层产状判断为逆冲断层。

(3)小王山逆断层位于小王山122.2高地,走向北东60o左右,倾向北西。

断层带内断层角砾岩磨圆度差,大小不一,成分单一。

断层北西侧为坟头组,南东侧为五通组,两侧地层产状不一致。

根据断层两侧地层接触关系和断层产状判断为逆断层。

2.北西向张扭性断层

(1)狮子口平移断层位于狮子口,沿狮子口沟谷呈北西300o方向延伸,但是没有见到断层面。

此处存在平移断层的主要证据是在断层的南西盘可见坟头组与五通组的地层接触界线,沿接触界线五通组地层产状向断层北东盘延伸直接与坟头组中上部地层相连。

五通组底部系巨厚层底石英砾岩,石英砂岩,岩石坚硬,在这样短距离底范围内出现与坟头组中上部岩层相连,应该推测存在一平移断层。

(2)马鞍山正断层位于马鞍山北侧,走向北西300o左右,倾向北东。

此断层穿越了从坟头组到东马鞍山组的地层,断层两侧同一岩层厚度在断面两侧表现出不同,北东侧下降盘岩层厚度大于南西侧上升盘。

根据野外露头表现出来的断层效应推测为一正断层。

第四章矿产巢湖市境内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目前发现的主要矿种有煤、铁、铜、铅、锌、银、硫铁矿、石膏、石灰岩、白云岩、明矾石、高岭土、耐火粘土、建筑砂石、矿泉水等30多种。

截至1999年底,探明储量的有11种:

煤935万吨、铁矿5.7亿吨、铜矿21.7万吨、铅锌矿40万吨、硫铁矿2.3亿吨、明矾石矿0.5亿吨、石灰岩8.4亿吨(远景储量达170亿吨)、白云岩4亿吨、耐火粘土900万吨。

此外,含山陶厂石膏矿预计储量可达50亿吨。

目前,主要大中型金属矿床如庐江-罗河铁矿、龙桥铁矿、大鲍庄硫铁矿、沙溪铜矿、岳山铅锌银矿等尚未开发。

巢湖地区是沉积岩区,可用矿产资源主要为沉积型矿产,如各种沉积岩石材原料和沉积金属矿产。

查区内平顶山向斜和凤凰山背斜造成了地层的有效出露,多数矿产均分布于褶皱造成的地层出露区内。

巢湖市境内的优势资源是非金属矿产,其中石灰岩、白云岩的储量均属大型。

另外,本区五通组顶部储藏的白色粘土矿是十分优良的耐火材料。

石灰岩:

本区石灰岩分布广泛,储量大、品质好,石炭系黄龙组和船山组的灰岩纯度非常高且储量可观,可作工业用途(冶金辅助原料、白水泥原料、化工原料等);

其它如金陵组、栖霞组、南陵湖组、东马鞍山组等,蕴藏的灰岩量大,品质也较好,可作建筑材料、一般水泥原料。

冶金工业中石灰岩可用于辅助熔剂,化工生产中可用于制造电石、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原料、漂白粉等,建筑工业可用于生产生石灰、水泥等。

凤凰山南坡的巢湖水泥厂正是以附近的石灰岩和紫红色亚粘土为生产原料。

粘土矿:

五通组顶部广泛分布数层灰白色高岭石粘土矿,纯度高,是极好的耐火材料,可用于制造陶瓷、优质水泥、化工添加剂等用途。

白云岩:

石炭系和州组与三叠系东马鞍山组含大量的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是良好的耐火材料和化工原料。

其它,如可用耐火材料的硅石、萤石,可作化工用途的磷结核矿产、硬石膏等,本区均有储藏。

第五章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地壳地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使一种矛盾运动的过程,这种运动及其发展表现可继承性和阶段性,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平衡性。

本区地质构造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加里东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

一、加里东运动本区从寒武系至奥陶系是一个海侵沉积序列,各组间多为整合接触关系。

奥陶纪晚期,由于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快速上升,与志留系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奥陶系顶面具有氧化环境下的铁质层,五峰组缺失4各笔石带,高家边组缺失下部2个笔石带,志留纪经历了海侵到海退过程,沉积了稳定型广海陆棚相灰色复陆屑建造至三角洲相杂色单陆屑建造,表明地壳仍在缓慢上升。

发生在志留纪晚期的加里东运动失加里东强烈的一次地壳运动,表现为上泥盆统与志留系呈假整合接触,缺失早、中泥盆世的沉积,其性质为长期而缓慢,大面积而不均衡的隆起。

区内志留末开始大规模的、速度较快的上升没有接受中。

下泥盆统茅山组的沉积。

二、海西-印支旋回由于二叠系与三叠系之间为连续的过渡关系,故将海西、印支旋回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本旋回地壳运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频繁的振荡运动,促使海水进退交替频繁。

晚加里东运动以后,本区大部分地区上升为陆,属河流三角洲及滨海地带。

海西旋回:

又称华力西旋回,时限为4055-250Ma,包括泥盆纪至二叠纪,这一旋回的末期出现强烈的构造运动,国际上称为海西运动,表现为晚古生代的地层强烈变形,岩浆活动以及早三叠世地层不整合在二叠纪地层之上。

在我国,它主要见于天山、昆仑山以及浙、闽、粤沿海一带。

印支旋回:

时限为250-205Ma,仅含三叠纪。

这一旋回末期的强烈构造运动称为印支运动。

其表现为三叠纪地层的变质、岩浆活动以及早侏罗世地层与三叠纪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印支运动在印支半岛发育最好,在我国,这一运动见于四川西部、青海东南部以及中国东部许多地区。

三叠纪晚期,本区发生了显著的褶皱造山运动。

这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地壳变动,表现为大规模的褶皱、断裂活动,形成了平顶山向斜和长腰山背斜。

这一运动结束了长期的地台发育历史,促使海水自我国大陆的大多数地区撤退,从而开始了我国大陆沉积作用为主的新时期。

印支运动是一个地质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具有"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的划时代意义,它结束了准地台历史,开创了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新阶段。

三、燕山旋回燕山期的时限为205-662Ma。

包括侏罗纪和白垩纪。

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燕山运动。

它引起侏罗纪及白垩纪地层变形,广泛的岩浆活动以及侏罗系与白垩系及第三系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印支旋回后,本区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侏罗纪开始地燕山旋回以大陆边缘活动型构造,大陆型地形,大陆型气候,大陆型生物,大陆型岩浆活动地崭新面貌进入了地史演化的新阶段.根据本区地层发育情况和地层巨接触关系,可分为早,晚燕山亚旋回。

早燕山亚旋回构造地层包括中,下侏罗统.在印支运动后,巢县,林头一带的坳陷中沉积了磨山组河湖沼泽相含煤灰色复陆屑建造,罗岭组河湖相杂色复陆屑建造,两者为假整合接触,这是燕山运动地序幕.中侏罗世末,早燕山运动使中下侏罗统发生疏缓的褶皱,在本区地中部组成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坳陷构造,也可能是早燕山运动的断块运动形成地断陷构造.同时,使华力西---印支旋回形成的褶皱进一步加剧.断裂构造以改造华力西---印支旋回所形成地近东西向断层为主。

晚燕山亚旋回亚构造层仅见上侏罗统黄石坝组的沉积系一套河流火山复陆屑建造。

晚燕山运动使上侏罗统发生疏缓褶皱,组成卧牛山盆地,李家墩盆地,叠加在早燕山亚旋回形成的坳陷中心部位,印支旋回褶皱进一步被改造.断裂构造以北西向新生断裂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