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496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社会性发展 1Word格式.docx

(三)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1.社会学习理论将儿童行为的发展看作一种由经验而导致的量变过程。

尽管该理论在其发展的后期强多了认知因素的作用,但该理论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忽视了生物成熟因素在儿童社会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2.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实验室模拟技术,这种方法虽然保证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或可行性,但这种研究的人为性太强,其外部效度难以保证,研究结论难以解释儿童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性发展。

3.社会学习理论在解释儿童社会性发展时对年龄变量的作用重视不够。

三、认知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科尔伯格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一出生就是其自身发展的积极动因,他积极的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自己的刺激,积极主动的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儿童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经验系统,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知识体系。

儿童关于个客观世界的知识既不来源于主体,也不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

通过这种作用,环境事件与机体自发的成长在知识的发送中整合为一体。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关于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不是彼此分离的过程,而是相互依存地。

但是,相对而言,认知发展是一个更为基本的过程。

儿童的某些特定社会技能只有在相应的认知机能形成之后才能出现,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都可以从相应的认知发展阶段中找到根源。

因此,可以通过儿童认知发展来解释其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例如,亲子关系发展中儿童的“分离焦虑”的产生是以认知发展中的“客体永久性”的形成为基础的,儿童道德判断中的他律特征和自律特征分别与认知发展中的前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相联系。

同样,儿童在自我——他人关系方面的发展也是与其认知发展相平衡的。

在学前期由于“中心化”的存在,儿童在对物理客体的认知中只能注意物体最显著的一些特征或主要的维度,而不能协调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因而在认知发展中表现为无法达到“守恒”。

同样,在社会化发展领域,由于“中心化”的存在,儿童在自我——特任认知中往往只能注意自己的观点而不能理解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表现为自我——他人关系认知过程中的“自我中心主义”。

而只有在儿童获得了“去中心化”技能之后,儿童才能克服社会认知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达到对他人观点的采择。

柯尔伯格在其关于儿童性别化发展的研究中强调,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前期,在形成性别恒常性之前,儿童是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性别化行为的。

皮亚杰在社会性发展领域的开拓性研究

皮亚杰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不仅在于其基本理论观点方面,皮亚杰本人及其同事在儿童社会性尤其是社会认知,如儿童的道德判断和空间观点采择方面的研究都对后来儿童规则意识或者道德判断的发展的研究为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他关于儿童自我——他人关系认知发展的趋势的论述和实验研究以及他的结构分析方法则构成塞尔曼儿童人际认知研究的基础

第二节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个新学派

一、习性学

习性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进化与机能的一门科学,又叫“行为学”。

习性学的创立者主要有劳伦茨(K.Z.Lorenz)和廷伯根(N.Tingbergen)。

他们认为,研究物种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对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性质进行考察。

每一物种都有自己区别与其他物种的行为模式,生物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这些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观察得到的行为模式。

20世纪30年代以后,习性学家对鸟类行为的研究发现丰富并发展了习性学。

他们在研究中特别强调“固定行为模式”的概念。

所谓“固定行为模式”就是物种与生俱有的用以帮助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反应。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些鸟类动物所具有的“印刻”现象——这些动物有一种追随在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活动物体的倾向。

习性学家认为,这种行为反应是非习得性的,其作用在于使动物幼雏通过空间的接触,与父母产生依恋并获得保护以生存下去。

习性学家还特别强调学习发生的时间,即“关键期”活“敏感期”问题。

早期的习性学家认为,诸如鹅追随某一活动客体之类的学习,只能够在个体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发生,错过了这一特定阶段,这类反应据不会形成,因此,他们把这以时期称为“关键期”。

后来的一些研究者发现,动物获得某些特定反应的时间并不象前面所说的那样严格,而是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因此,他们提出了“敏感期”的概念。

然而不管怎样,习性学家所提出的个体发展过程中的最佳学习时间问题收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研究方法上,习性学家强调环境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对自然情境中个体行为的观察,认为对行为的研究要以“自然行为”,即发生在个体日常环境中的行为为基础,而不是以实验室人为环境中的行为为基础。

习性学家并不反对实验室研究,而是强调,对人和动物的行为要从实验室分析和自然描述两个条件中反复进行考察。

而在这一研究历程中,首先要进行自然条件下的观察,然后再进行实验室分析

二、发展心理生物学

70年代以后从习性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学科分支。

主张从有机体的生理机能和结构两个方面研究行为发展的问题,强调既要研究个体的经验过程,同时也要研究生物过程。

由于该学说强调必须把机体及其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因此该理论又被称为“整体性理论”

4个观点:

1.行为时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其中成熟和经验是融合在一起的。

2.在社会性发展中,生物成熟引起并保持经验,同时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3.对物种不同进化阶段之间的比较必须依据行为的组织原则4.有机体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

三、(美)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

生态:

是指有机体或个人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布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其中心理学家最熟悉的是“微系统”。

这是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的环境。

微系统之一是由父母和儿童的同胞组成的家庭其二是学校环境。

除此之外还有中间系统(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外层系统(指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人有影响的环境)和宏系统(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

该模型表明,宏系统的变化影响到外层系统,并进而影响到儿童的微系统和中层系统。

这一研究启示,在研究设计时对儿童发展的分析不应只停留在微系统上,而应在个系统地方相互联系中来考察儿童的发展。

第三节

一、当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的理论主题

(一)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关系

1.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2.情感与社会行为

(二)生物与环境

(三)个人与环境

(四)儿童的社会互动

(五)个人与社会系统

二、当前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若干新趋势

(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强调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

(三)研究课题从分离走向整合

(四)注重在多种水平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进行分析

第四节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两种基本类型与研究设计

(一)两种类型:

1.描述性研究。

目的:

一是获得研究问题本身的知识,以便获得儿童心理发展常模、各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或者是为了提出儿童心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假设,以便在实验条件下进行验证。

2.解释性研究:

对隐藏在儿童心理发展变化背后的深层的机制和原因。

(二)传统研究设计:

横断研究、纵向研究、追踪研究(追踪研究的优点:

可以获得关于儿童心理的年龄变化的更可靠信息。

缺点:

1.被试流失2.研究工具的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变化3.追踪研究的一个最实际的问题是由于它持续时间较长,时间等各种资源投入较大)

区组设计:

研究者可以做同一时间对不同区组(如不同年份出生的儿童)进行比较

二、数据收集方法

(一)观察法:

研究者首先对儿童在幼儿园和学校的行为进行观察,然后对这些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行为和事件总结描述。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需要选择自然观察法和创设情境观察法;

2、创设的情境吧应自然,消除孩子的"

反应性"

;

3、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

4、准备充分,观察前对被观察的行为进行操作性定义。

二、实验法

(一)实验法是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实验室实验研究最具特色。

运用教育心理实验法研究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优点:

可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控制,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和可靠性

批评:

1.实验室实验缺少生态系统2.实验情境不适合于儿童的社会互动3.实验室条件下,儿童与实验者之间缺少真实生活条件下儿童与父母或教师等成人间所存在的复杂情感关系

现场实验

三、问卷法

(一)含义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类型:

有结构问卷和非结构问卷;

发送问卷、访问问卷和邮寄问卷。

(三)格式:

标题—前言—指导语—问题—结束语。

设计举例。

(四)编制原则:

1.目的性~2.简明性~3.计划性~

四、访谈法

主要对象为儿童的母亲。

三、非实验性数据因果关系推断的方法

(一)短期因果关系的推断

确定一方所表现出的行为如何直接激发或导致另一方的行为反应。

最常用的方法是计算行为发生的条件概率。

局限性:

1.只能使用研究者鉴别出标准反应的直接引发原因2.在建立这种关系中遇到的另一问题是行为的持续问题。

(二)长期因果关系的确定

1.交叉时滞平面分析(CLPA)

2.路径分析3.LISREL技术:

主要运用如大样本调查所获得的数据,

第二章社会性发展的遗传与生物基础

第一节进化与生物适应

一、适应性的进化

(一)人类的适应是通过基因进行的。

/自然选择是以亲缘选择而非个体选择的方式进行的/人对变化的生活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社会与技术的革新而非基因物质的变异来实现

(二)人类进化过程中有意义的适应性进化?

1.由用四肢走路到直立行走2.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以工具使用与符号应用为标志的社会技术方式的出现,进而表现为文化的进化3.父母对儿童养护期的延长

(三)人脑的进化:

大脑两半球分化与体积的增大是进化的结果,且又反过来影响人类自身的发展。

一方面,它通过刺激个体间的相互合作,促成了生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语言的产生,迎合了大规模原始狩猎的需要,进而促使基因发生变异,为个体间进一步的社会性协作创造条件。

同时,智能的提高不仅能使人有效的制造和利用工具,而且能有效的利用语言符号系统,再次,由于脑体积的增大与功能的复杂化,使其所需的发育期相对延长

(四)亲代养护:

养护期延长引发一系列“连锁”反映。

首先,促成了家庭规模的缩小。

其次,整体适宜性原则导致亲代与后代生物利益的竞争。

(五)不同父母行为的适应性。

父母的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养育子女的行为模式。

生物界的规律表明,生物个体的行为与其所处的“生态位”是相应的。

下层社会的父母更具有限制性生物适应性。

生物适应还使父母养育资源的投入出现性别差异。

自然选择使人类的性别角色明显分化,同时促成了用于增强这种性别角色的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养育方式。

(六)文化的进化:

生物进化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与基本动力机制,文化作为进化的结果又反作用与进化。

首先,进化创造了文化赖以发展的生物前提。

另一方面,文化又推动着进化

(七)社会适应性行为的生理机制:

人的社会性行为是生理机制)、尤其是脑(下丘脑,位于大脑皮质下的基底部,对于自我保护与个体基因程序的激活有核心作用。

)与腺体(它使人能及时有效的对危险信号做出反应)的活动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生物适应性行为及其调整

(一)社会启动者1.定义:

指特定条件下激起或启动动物某种社会性反应的特定物种刺激。

是一种典型的生物适应性现象

(二)怯生(9~13月)与依恋(7.8月)

(三)表情。

表情作为一种适应性行为,其功能有:

一、它通过提供对有意识的情绪体验的感官反馈,

即对情绪经验的自我意识和生理感受,执行生物学功能。

二、它向他人传达特定的非言语信息和意义,影响他人的行为而执行社会功能。

表情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和“先验性”

(四)亲社会行为。

社会是生物学家认为,动物的利他行为具有特定的进化与生物基础,人类为的道德与亲社会行为是动物利他行为的延续。

除此之外还有环境的影响,如父母的抚养方式

(五)攻击行为。

习性学家劳伦茨指出攻击是人必然存在的本能,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跨物种的普遍性攻击行为受基因遗传与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产生攻击及反社会行为的主要根源

(六)其他早期的社会性行为。

华裔儿童安静,少游戏,少烦躁。

表明,不同种族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的特征系统,这种特征系统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下形成。

所有的生物适应性的社会行为都是动态的

第二节遗传的影响

一、人类行为遗传学的方法(基于遗传学与行为科学所出现的心的边缘科学)

1.一是:

采用相应方式控制基因因素,使之保持个体间的相对稳定,以此观察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重在考察生物机体发展的环境效应)二是:

保持环境条件的相对均衡,考察基因变异所导致的生物性状的变化状况(考察机体发展的遗传效应)考察动物发展的环境效应的典型方法是采用近亲繁殖链

2.19c弗兰西斯.高尔顿应用家谱调查法研究天才智慧及其他性状的遗传问题。

3.另一种方法是进行同卵孪生子与异卵孪生子的比较研究。

4.基因变异法:

在环境对等的前提下通过考察基因变异导致的机体性状的差异来确定生物发育的遗传效应。

5.近年来流行的行为遗传学方法是通过对收养子女的研究缺点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它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收养子女在多大程度上与其亲生父母和姐妹相似;

二是被收养子女在多大程度上与其养父母与非亲生姐妹相似.前者主要考察行为性状发展的基因或遗传效应;

后者则旨在考察性状形成和发展的环境效应.此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因被收养子女与其亲生和非亲生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的差异而导致同一性状在不同年龄的分布与表现产生差异,因而无法使用同样的测验。

总之,行为遗传学能从严密的实验出发,确立有关基因与环境机制的理论,这是其科学性的重要依据和表现.

二、社会适应性性状形成和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机制

1.人类性状并非单纯由某一套基因所决定,而是由多种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机体及其行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所促成的2.确定某一性状所体现的基因或遗传效应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遗传力,它是基因或遗传变量在表现型变量中所占的比率。

以此表示某一种群在某一性状上的个体差异可归因与基因变异的程度。

某一性状的遗传力与其遗传效应及选择效应程正比,与环境效应呈反比。

三.关于人格与气质的遗传学研究

(一)孪生子研究:

1.人们以孪生子研究作为检验人类性状的基因效应与环境效应的重要方法,发现基因对人格变量的影响较小,但在某些社会性特征上的基因效应仍然存在。

2.在对孪生子研究结果进行元分析基础上发现同异卵孪生子在能力、人格、兴趣方面的平均差异约0.2,三种性状的遗传力大体相同。

3.基因对气质在社会性特征的影响弱于其对生理和认知发展影响。

(二)收养研究:

表现出更大的不一致性和不稳定性研究表明,1.人格发展具有较小的基因效应。

2.基因对反社会性或攻击行为倾向有显著的遗传影响3.人格性状形成和发展具有环境效应

第三节生物环境

一、怀孕与生育的危险因素

早产及孕期的各种并发症可导致儿童精神失调、行为失常,对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一)生物性危险1.非遗传性的染色体异常2.孕期并发症3.产期并发症早产儿表现出的行为问题尤其是社会性行为失调尤为严重

(二)生物性危险因素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

1.不良的社会环境条件会导致生物性危险因素增加2.优越而丰富的社会刺激环境则可在很大程度上补偿由生物性危险因素所导致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缺陷

二、药物的影响

1、药物与儿童心理发育:

母亲在孕期服用过量的助产药物会严重损害新生儿的健康;

过量的镇静剂与阵痛药可降低婴儿肌肉的紧张度与对视觉刺激的反应性,并导致哺乳的困难。

胎儿期过量的雄性激素使肾—生殖器综合症患者表现出男性化的行为特征。

2、药物与精神失常:

各种参与胚胎发展的生物化学物质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不同的行为系统,其中某些甚至可以导致精神失常,并加强或减弱其症状表现,这表明药物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二)药物与精神失常:

兴奋剂的作用机制说明,抑郁症主要起因与去钾肾上腺素与血清素的缺乏。

同样,偏执、多动症、幻想症等精神和行为障碍同样也并不只由某一种生化方面的畸变或损伤所至。

第三章家庭、父母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

一、家庭系统

家庭系统具有整合性、层次性、相互依存性、稳定性和变化性。

关于家庭系统较有影响的研究是贝尔斯克的理论模型

二、亲子互动的双向影响

(一)父母对儿童的影响

父母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很多方面,即一般能力、社交能力、认知能力、社会情感等。

同时,父母对儿童的发展也具有消极影响。

(二)儿童对父母的影响

1.儿童的出世,特别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的出世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影响方面的抚养方式;

儿童的行为特征也影响父母的行为方式。

第二节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

一、父母的教养观念

父母的教养观念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等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鲍姆令特据父母行为控制和温情两个维度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

麦考被和马丁将放任型又分为沉溺型和忽视型

三、父母行为

(一)父母行为的分类

1.以塑造儿童的行为为目的。

(1)敏感性

(2)合作(3)控制(麦考贝将父母的控制概括为严厉控制、限制~、要求~、干涉~、专断~、过度保护~、接受~、忽视~)(4)指导(5)奖励和惩罚(6)父母的参与(7)期望(8)成熟要求

2.以表达情感为目的

(1)温情

(2)接受(3)情感反射

3.以了解儿童为目的

(1)对儿童发展的认识

(2)对儿童发展的归因

(二)父母行为的研究趋势

1.注重研究父母行为的可变性2.注重研究父母和儿童间的互动过程3.注重研究父母行为的质量或有效性4.注重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

第三节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一、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几种理论模型

(一)先天形成说该理论认为儿童在出生之前,其未来发展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就已确定

(二)后天塑造说主张儿童在出生时个体间在个性、能力等方面并不存在差异,儿童的发展是其抚养者利用条件反射对儿童加以系统改造的结果,通过训练和榜样的作用使儿童形成理想的行为,并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制止儿童的反社会行为

(三)冲突模型儿童从一出生就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影响,二是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并在这种欲望的推动下,选择自己特定的行为方式

(四)互动模型儿童是与其社会环境的积极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

二、认知社会化社会交往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情感社会化社会文化传统对儿童情感社会化的影响方式有:

1.某些社会对情感的表现方式有所限制2.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有些情感占绝对优势3.情感的表达方式具有文化特定性

四、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机制

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机制主要包括态度转变、观察模仿、认同作用及儿童的归因方式。

(一)态度转变

态度转变指父母通过种种改变儿童的的态度,使儿童接受、内化行为规范的过程。

父母用来改变儿童态度的方法主要有:

使用权利、爱的回收、信息内化等

(二)模仿儿童一方面通过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学会心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产生的结果得到“替代性强化”

(三)认同作用

(四)归因方式分为功能良好的归因和功能不良的归因

第四节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

一、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一)哈曼的理论观点:

认为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包括:

1.一般的文化因素2.个体因素3.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4.社会情境因素评价:

只列举了许多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没有探讨这些因素影响父母行为的过程

(二)巴斯克的理论观点影响因素:

1.父母的心理因素2.儿童自身的特点3.社会环境因素。

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心理特点,其次是社会支持特别是配偶支持。

评价:

不仅提出影响父母行为与其教育观念的影响因素,而且提出了各因素间的作用机制,但忽视了社会文化背景及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

(三)布朗芬布伦纳的~认为所有影响父母行为及儿童发展的因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分为宏系统、外部系统、中间系统、为系统。

评价式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模型,既分析了影响父母性诶的因素,也描述了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同时指出儿童所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因素通过直接或间接两种方式影响父母行为及儿童的发展

二、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

(一)社会文化背景

(二)社会经济地位: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要由其职业、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所决定

(三)母亲就业

(四)压力和社会支持

(五)父母抚养的经历

(六)父母的性别

(七)父母的个性特征

(八)儿童的年龄特征

(九)儿童的性别

(十)儿童的出生顺序

(十一)父母的婚姻质量

(十二)家庭结构和规模

(十三)亲子交往的情境

三、上述因素影响亲子互动的方式

布朗冯布伦纳认为影响亲子互动的方式有三种:

1.单个的影响因素独立起作用2.一些因素包含于其他因素中共同起作用3.一些因素通过交互作用影响父母的行为及其观念。

这种交互方式分为四种:

添加型、缓和型、调节型、交互作用型

第四章同伴关系与友谊

第一节同伴关系的性质与功能

一、同伴关系的性质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垂直关系是指那些比儿童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更大权力的成人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其性质是具有互补性和不平等性。

2.水平关系是指儿童和那些与他们具有相同社会权力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人际互动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