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3623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31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不要读成“zhǐ”。

提醒学生注意“禽”字的倒数第二笔是撇折,不要写成竖和提。

2.阅读理解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如学生尝试读文、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

在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语言运用

感受杨氏之子风趣、充满智慧幽默的语言,并学会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单元导读,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

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意,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

你又会怎样回答呢?

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说话的,从中体会其语言表达的幽默和风趣,感悟语言表达中智慧的闪现。

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

杨氏之子)

3.理解课文题目。

(1)理解“氏”和“之”的意思。

(2)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

(杨家的儿子)

(3)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4.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1)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

(2)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

(《自相矛盾》)

5.教师小结:

读文言文、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吗?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导读,引出课文题目,以学生的姓氏为切入点,抓住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使课文题目导入实现了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板块二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学生试读文言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

(3)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

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

2.教师范读文言文。

(1)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

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

课件出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教师按划分的节奏范读文言文。

(3)怎么样,读文言文也蛮有味道的吧?

你们觉得朗读文言文特别要注意什么?

(停顿)对,文言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

(4)那你们仔细听老师读第一句。

(老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

(5)只注意停顿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再仔细听老师读。

(老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这一遍是不是读得更有古文的味道了呢?

(6)教师小结:

我们读古文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3.指名学生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4.学生看着课件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5.指名学生读全文。

教师相机指导文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所以要分开读,不能连起来读。

6.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文言文。

7.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

造诣、禽兽)

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8.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梁”“诣”和“禽”字。

(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抽出,并重点讲解,能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让学生在朗读中不遗余力地实现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

板块三熟读课文,读懂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

●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

●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

●他们谈了些什么?

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指导学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习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方法吗?

(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3.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

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还得借助于注释。

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

(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

4.小组讨论交流:

何以得知杨氏之子“甚聪惠”?

5.全班交流反馈。

(学生自由交流)

6.引导学生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

谁能把课文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学生讲故事)

7.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

(全班有感情地读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2课时

1.背诵课文。

2.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板块一体会巧妙,感受机智

1.理解孔君平的话。

(1)你听懂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

为什么他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

“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

)(板书:

杨梅——杨家果)

(2)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

(听出来了)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来反驳)

(3)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学生接读)还治其人之身。

孔雀——孔家禽)

(4)再自由读读最后两句话。

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

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呢?

(指名学生回答)

(2)我们的回答和杨氏之子相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杨氏子聪明,语言幽默、有礼貌)

3.对比阅读,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课件出示: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第1句话是肯定句,第2句话是否定句)

(2)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最妙的是,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3)从杨氏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的什么特点?

(杨氏子思维非常敏捷,语言也机智幽默)

4.理解“应声答曰”的妙处。

(1)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思考了很长时间吗?

(马上回答,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2)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他是一个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的孩子)

(3)教师小结:

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学生接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语言训练。

(1)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

(2)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他的姓,你会用自己的姓说一句吗?

(指名学生说)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创设情境。

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建起语言实践的平台。

在这样的平台之上,没有教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板块二发挥想象,熟读成诵

1.发挥想象,突出妙处。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

我原本是想借杨梅的“杨”和姓杨的“杨”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看他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将我的姓和孔雀的“孔”联系起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

于是他笑着说:

“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惠,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

真是可喜可贺!

”)

(2)谁能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述孔君平的反应?

(孔君平一愣,继而笑曰:

“汝多智乎!

妙哉,此乃可造之才。

2.熟读成诵。

(1)教师引导:

古人用了短短5句话55个字就讲了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杨氏子的聪慧、礼貌,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背诵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3.教师小结:

文言文《杨氏之子》这个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同学们可以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长听,也可以直接背诵古文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

指导学生背诵文言文,积累文言文常用字词,在学生心中留下古文的意蕴。

板块三拓展阅读,好书推荐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言语》,介绍《世说新语》。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大夫言谈、轶事的志人小说集。

2.推荐《世说新语》。

要想了解到更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慧的人的故事,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3.总结学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文言文,你能回忆一下我们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吗?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多读)

4.教师总结:

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儒”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远离粗俗的字眼,唇齿间流露幽默、风趣的智慧语言。

【设计意图】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引导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古文,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质和量的保证。

教师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拓展思维。

2.学习文言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会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本课教学中加入了对“未闻”一词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增强了学习文言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做了很好的诠释。

之后,尝试变换不同的角色,创设情境进行师生对读,在语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为文言文的学习更添一缕韵致,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3.习得这篇古文便是本课学习的终结吗?

不是。

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世说新语》,引导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古文,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很有必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国学阅读》训练

《菜根谭》

(一)

国学片段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

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我是小助手

势利:

指权势和利欲,

  纷华:

指繁华的景色。

不近:

不去接近。

洁:

品格高尚。

不染:

不受感染。

智械机巧:

运用心计权谋。

高:

逆耳:

刺耳,使人听了不高兴的话。

  拂心:

不顺心。

砥石:

指磨刀石。

鸩毒:

鸩,是一种有毒的鸟,其羽毛有剧毒,泡入酒中可制成毒药,成为古时候所谓的鸩酒。

我是小翻译

面对世间众多追逐名利的恶行,不去接近是品格高尚的,然而接近了却不为之所动的人,品格更为高尚;

面对权谋诡计,不知道它奸滑手段的人固然是高尚的,而懂得了却不去用这种手段者,则无疑更加高尚可贵。

耳中能够经常听到一些不中听的话,心中常想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这样才是修身养性提高道行的磨砺方法;

如果听到的句句话都是顺耳的,遇到的件件事都顺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酒中了。

考考你的智慧

1.从“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一句中,你可以想到的花是

2.我们可以把“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一句总结为。

3.“言言悦耳,事事快心;

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用关联词把两句连成一句。

4.请你对“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进行反驳,辩证的理解这一句。

弘扬传统文化

品行高洁——屈原

春秋时期,强大的秦国一直想着把楚国和别的诸侯国消灭了,统治中国。

作为楚国三闾大夫的屈原非常热爱他的祖国,热爱楚国的百姓,他就给楚怀王献计献策,如怎样抵抗秦国,保卫自己国家的安全。

屈原还提拔了一些有本事的人来管理国家的一些事情,为国家出力,楚国的国力在逐渐上升。

而楚国的一些士大夫,看到屈原如此受宠,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就特别恨屈原,经常在怀王的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楚怀王来就糊里糊涂,不分好坏,这么一来,就罢黜了屈原。

从那以后,国王不理朝政,寻欢作乐,楚国一天比一天糟。

秦国大兵压境,楚国大败。

这时候,楚怀王不得已才起复屈原。

可没过多少日子,怀王就把屈原流放了。

屈原来到汨罗江边的时候,得了病,身体慢慢不行了。

后来,他又听楚国的首都也让秦国的军队占领了,心里更加悲痛。

他每天吟唱着他写的诗歌,在汨罗江边走来走去。

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汨罗江边上,刮着冷风,屈原对着明亮的江边,看着自己满脑袋的白头发:

“唉!

自己已经老了,不能再为楚国做事情。

”他恨楚国的那些士大夫,更恨秦国侵占楚国。

屈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祖国让别人糟蹋,就投江自尽了。

就这样,屈原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的人民,悲愤地死了。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人民都非常悲痛,家家户户把粽子,煮熟后,划着船把粽子扔到江里,让鱼吃,为的是不让它们伤害屈原的身体。

打这以后,每年到了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划着龙船,吃着粽子,纪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屈原。

(二)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宠利:

恩宠与利禄。

毋:

不要。

德业:

德行、事业。

分外:

不在本分之内。

修为:

指一个人的修养、素质、道德、涵养、造诣等。

分中:

分内。

  处世:

与世人相处交往。

  张本:

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

个人的恩宠利禄不要抢在别人前面,积德修身的事情要不落人后。

享受应得的利益不要超过自己的本分,修身养性时则不要放弃自己应该遵守的标准。

为人处世懂得谦让容忍才是高明的做法,因为退让往往是更好的进步的基础;

待人接物能够宽容大度就是有福之人,因为便利别人是为方便自己奠定了的根基。

1.第一段话用的修辞手法有()

A.排比B.对比C.类比

2.下列对本选段的理解。

对的打“√”,错的打“×

”。

(1)对自己的个人得失一定要计算清楚。

()

(2)为人处世懂得谦让容忍。

(3)方便别人是在为方便自己打基础。

3.你觉得我们的为人处世应该怎样做呢?

让一让,六尺巷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

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就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

张英阅罢,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沾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诗之后,深感愧疚,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

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

两家礼让之举亦被传为美谈。

(三)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

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

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好色:

美景。

  时和:

天气和顺。

啭:

鸟的叫声。

头角:

比喻才华出众,即“崭露头角”。

兢业:

即兢兢业业;

小心谨慎、尽心尽力的意思。

  潇洒:

形容行劝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敛束:

收敛约束。

秋杀:

与春生相对,气象凛冽、毫无生机。

春天来临的时候,天气和顺,花草树木争奇斗艳,为大地铺上一层美丽的景色,连鸟儿也发出婉转动听的鸣叫。

一个读书人如果能通过努力侥幸出人头地,又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却不思考为后世写下不朽的篇章,为世间多做几件善事,那么他即使能活到百岁,也如同没有在世上活过一天一样。

做学问的人要抱有专心治学的心思,行为谨慎勤于事业,还要有大度洒脱不受拘束的情怀,这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趣味。

如果一味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过着极端清苦拘束的生活,那么这样的人生就只像秋天一样充满肃杀凄凉之感,而缺乏春天般万木争发的勃勃生机,如何去滋育万物成长呢?

1.“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是()

A.疑问句B.设问句C.反问句

2.士君子应该,。

3.读过选文第二段,你觉得我们的学习应该是怎样的呢?

王冕学画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画家王冕,幼年家境贫寒,很小就放弃读书,靠给地主放牛帮父母减轻负担。

不能到私塾读书的王冕非常喜欢画画,但是家里没有钱供他买画笔和颜料,他只能用木棍在沙地上面画,但但画的特别认真。

有一天下午下过雨,王冕在湖边放牛,微微的湖风吹动碧绿的荷叶,又将清清的荷花香吹遍四野,荷叶上面晶莹的水珠在傍晚阳光的照耀下泛出七彩耀眼光芒,牛儿在湖边吃草的时候,王冕就蹲在一边用木棍画画,巧妙的笔法将眼前的景象画的栩栩如生,他愈加欢喜。

有了积蓄之后就买来了画笔和颜料,放牛时候随身携带,只要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画,因为他对画画的热爱和认真态度,没过几年就闻名乡里,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很多人的仰慕。

(四)

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

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居缺不处完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

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欹器:

倾斜易覆之器。

扑满:

用来存钱用的陶罐,有入口无出口,满则需打破取出。

名根:

功利的思想。

  千乘:

一车四马谓一乘。

一瓢:

瓢,用葫芦做的盛水器。

一瓢是说用瓢来饮水吃饭的清苦生活。

客气:

言行虚骄,并非出自真诚。

剩:

多余。

技:

伎俩之意。

倾斜的容器因为装满了水才会倾覆,存钱罐因为空无一钱才得以保全。

所以正人君子宁可无所作为而不愿有所争夺,宁可有些欠缺而不会十全十美。

一个人追逐名利的思想若不从内心彻底拔除,即使他表面上轻视世间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甘愿过着一瓢饮的清贫生活,到头来仍然摆脱不了世俗名利的诱惑;

一个人受外力的影响若不能被自身的正气所化解,虽然他恩泽世上所有的人,并为后世开创利益,终究也只是多余的伎俩。

1.文中的“轻”是以动用法,和它用法相同的一字是:

2.翻译下列语句。

(1)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

(2)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3.文中的客气与我们平日里熟悉的“客气”有所不同,你能解释两个“客气”吗?

并且用平时常用的“客气”造句。

4.谈一谈你对第一段话的理解。

管宁割席

人与人能不能成为朋友,与他们的性格、志趣密切相关。

东汉人管宁和华歆年轻的时候是好朋友,俩人经常在一起读书,交往甚密。

后来,通过几件小事,管宁看出了华歆的人品低下,便和他绝交了。

原来,有一次他们俩人在菜园里松土锄草,锄着锄着,忽然从泥土里锄出一块黄金。

管宁目不斜视,把黄金当作瓦片石块一般,照常挥锄不止;

华歆却动了心,拾起来看了看,才把它扔在一边。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炕席上读书。

忽然,从外面传来一阵鼓乐之声。

原来是一位权贵乘坐着漂亮的马车从门前经过。

管宁好象没有听见鼓乐声一样,仍旧专心读书;

华散却扔掉书本,羡慕地跑到外面观看去了。

通过这几件小事,管宁发现华歆是一个权力欲和金钱欲很大的人。

和自己的处世态度与道德观念完全不同,缺少作为好朋友的共同的思想基础。

于是,当华歆在权贵走远后返回书房时,管宁就用刀子把炕席割开,郑重地对华歆说:

"

子非吾友也。

毅然断绝了他们的友谊。

到后来,华歆果然热衷于追逐名利,成了曹丕手下的鹰犬;

管宁则成了有名的学者,一直过着隐居生活。

魏文帝几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回辞了。

(五)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

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

君子只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

阴:

暗中、暗地里。

  善路:

向善的道路。

恶根:

恶,罪恶、不良行为,与“善”相对。

恶根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