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4566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曲阜一中11高二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有大学生说,自己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写着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

D.《古文观止》独具特色,自问世300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5.下列有关文化方面的常识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古代书信体颇为丰富:

“书”,指一般书信,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与微之书》;

“表”,是写给长辈、尊者的书信,如《出师表》《陈情表》;

还有“疏”,也指书信,后来专指给皇上的奏章,如《论积贮疏》。

B.古时候讲究谦辞敬辞的使用,如表示谦逊的自我称呼,“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寡人将加大诛于子”“若望仆不相师”“妾当作蒲苇”,敬称对方的如“孰与君少长”“少卿足下”“公教晞以道”。

C.诗人自称居士者多,许多是因为参透人生之后对佛禅的向往和依归。

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等等。

也有叫道人、散人的,如姜夔号“白石道人”,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D.近体诗包含有绝句和律诗。

其中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共八句;

中间二联要求对仗,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杜甫的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选出填入横线处上下句衔接最顺畅的一项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

,___。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①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②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③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④情感还没有凝炼

⑤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⑤④C.⑤④③②①D.⑤④③①②

7.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技经肯綮之未尝。

B.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C.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D.汉骑追者数千人。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吟诵的前世今生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法,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通过吟诵的方式,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

  吟诵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

吟诵的内容是经典和诗文,吟诵的形式则是依照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从内到外都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结晶,体现着大雅君子风范。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

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

东汉以后有歌有吟有诵。

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

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多用吟诵。

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

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

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传承。

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给学生。

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

在古代,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

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

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也有偏差。

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

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

文盲率窜升,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

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

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

流派纷呈,其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不仅华人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中,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不衰。

但是,作为吟诵之根,远为丰厚璀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

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私塾进一步消亡。

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

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

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

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

1946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

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

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撰文提倡吟诵,如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等,80年代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复吟诵,惜未有实效。

1997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史吟诵研究》,并附吟诵录音光盘。

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研报告等。

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以来,许多前辈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而身体力行。

然逝者如斯,吟诵终于还是濒临失传的边缘。

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由于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

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11日,有删改)

8.下列关于“吟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学习汉语诗文传统高效的方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B.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汉语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语诗词文赋的活态。

C.吟诵的形式依据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格律,吟诵的传承主要依靠私塾和官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

D.在古代,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历代的歌诗在不能歌之后,只有用吟诵之法传承。

9.下列不属于吟诵“濒临失传”的原因的一项是()

A.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私塾由困境走向消亡。

B.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进入中国,汉语朗诵定型并取代吟诵。

C.近现代,虽有不少著名学者大力提倡、研究吟诵,但只有零星的论文和调研报告。

D.建国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

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学生和儿女。

1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B.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专家和论著,却有很多吟诵的名家。

C.吟诵在古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且一些农民和妇女也会吟诵。

D.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有偏差,其实,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文盲率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

三、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

李姬传【清】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贞丽。

贞丽有侠气,尝一夜赌,输千金立尽。

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

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士大夫贤否,张学士博、夏吏部允彝亟称之。

少,风调皎爽不群。

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

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

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

初,皖人阮大钦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①,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

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

大钦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

姬曰:

“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

”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钦意。

姬私语侯生曰:

“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

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氏负至交乎?

且以公子之世望②,安事阮氏!

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

”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

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未几,侯生下第③。

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

“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④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且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

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

妾亦不复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

姬固却之。

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

姬叹曰:

“田公岂异于阮公乎?

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

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

”卒不往。

【注】①论城旦:

被定罪判刑。

城旦,古代刑罚名。

②世望:

家世和名望。

③下第:

指侯方域应试未中。

④东汉蔡邕,字伯喈,官左中郎将,以职称名中郎。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发:

演奏

B.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偿:

偿还

C.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首:

带头揭发

D.乃假所善王将军假:

借助

1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清议所斥所交接皆当世豪杰

B.姬为其养女其人有高义

C.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奈何以阮氏负至交乎

D.非结客者王将军者殊怏怏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姬“见识卓异,风骨凛然”的一组是

①所交接皆当世豪杰②能辨士大夫贤否③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④歌琵琶词以送之⑤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⑥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②⑤D.②③④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李姬母亲有侠气,是为了衬托作为养女的李姬有乃母之风,为后面直接写李姬的“皎爽不群”埋下了伏笔。

B.皖人阮大铖者依附魏忠贤,被定罪判刑,为清议所斥。

当时王将军不断拉拢,侯方域终于向阮氏屈服。

后在李姬的劝说下,侯生与王将军断绝了来往。

C.淮阳巡抚田仰以三百锾为聘,邀李姬见面,李姬断然予以拒绝,因为田仰与阮大铖有牵连,李姬孤标傲世的性格于此可见一斑。

D.本文章选材精当,通过含蓄委婉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美丽绝伦、不慕荣利、不屈服权势、对社会政治保持清醒认识的、情义深重的歌伎形象。

15.

(1)断句。

(3分)

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且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

(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氏!

(4分)

②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幽居初夏(南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注]这首诗是陆游闲居家中所作。

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题目为“幽居初夏”,诗人怎样去表现居所之“幽”的?

试作分析。

(2)这首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前后发生了变化,请简要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2)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3)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4)寄蜉蝣于天地,,,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陈寅恪:

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

有人请教他:

“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音却),你却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

”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

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

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

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

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在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

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

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

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

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

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

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

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

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

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

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

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

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

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

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

他拒绝了。

《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

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

“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

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

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

B.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C.陈寅恪认为:

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D.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

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

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2)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

并举例说明。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

(8分)

五、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资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天宝花,非洲沙漠的一种耐酷暑植物。

即使被连根拔起数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只要把它放入水中,就可以看到它的复苏、绽放。

烈日下的憔悴等待,是它对生存的坚持;

藏羚羊,可可西里的珍稀物种。

即使路途遥远,路上诸多变故,为了最终能到卓尔湖产羔,哪怕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也义无反顾地奔走在路上。

荒原上的寂寥奔跑,是它对繁衍的坚持;

孔子,我们眼中伟大的圣人。

即使无数次的颠沛困顿,无数次的暴力威胁,仍然奔走于各国之间,知其不可而为之。

列国间的辗转求仕,是他对理想的坚持;

陈俊,浙江电视台的一名新闻工作者。

即使违反医学常规,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依然顶着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双重压力,在一年内连续两次为一位小男孩捐献淋巴干细胞。

爱心下的毅然奉献,是他对生命的坚持。

……

即便平凡如物,也因坚持而美丽;

古往今来,又有多少的人与事因为坚持而伟大。

遗憾的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许多人却为了眼前的利益忽视坚持,从而失去很多。

那么,对于“坚持”,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请你以“坚持”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A.戏谑(nü

)xuè

B.剽掠(piá

o)piāo栖息(xī)qī削弱(xiāo)xuē

D.筵席(yà

n)yá

n骊山(lì

)lí

2.C

A.寂廖(寥)金壁辉煌(碧)B. 

一愁莫展(筹)D. 

凋蔽(敝)春光溶溶(融融)

3.D

信笔涂鸦:

比喻字写得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

难分伯仲:

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也指兄弟之间美好的情谊。

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目无全牛:

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4.D

A第一个分句主语“大使”后面缺谓语,使得“他”的指代有歧义;

B(必须)改为(是否)

C“写着”与“公章”不搭配。

5.A(表,奏表,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

6.B

7.A

8.D

9.C

10.B

11.B(偿:

酬答、回报)

12.C(介词,因为。

A被动结构/所字结构;

B人称代词,她的/指示代词,这;

D代词,的人/助词,句中停顿)

13.D(①是李姬母亲贞丽结交朋友⑤只是通过母亲认识阳羡君⑥是田仰恼羞成怒,制造流言中伤李姬。

这三项与李姬“见识卓异,风骨凛然”无关)

14.A(B项,“侯方域终于向阮氏屈服”错,原文是说阮大铖试图拉拢,但侯方域并未屈服;

C项,李姬断然拒绝是处于对爱情的忠贞,并不是因为田仰与阮大铖有牵连,且文章未提及这方面;

D项,文章没有写到李姬的美貌;

“语言含蓄委婉”,评价不准确。

15.

(1):

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且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每错、漏、多三处扣1分)

(2)①:

况且凭着公子的家世和名望,怎能去结交阮大铖呢!

公子读遍万卷诗书,你的见识难道会比不上我这样的妇道人家吗?

”(“以”“事”【结交、巴结、效力、侍奉等】“后于”各1分,大意1分)

②:

而今却贪图钱财而赴约,这是我对公子的背叛呀!

(“利”“卖”【背叛、出卖】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名姬姓李名香,她的母亲叫贞丽。

贞丽颇有任侠的风度,曾经与他人赌博,一夜之间输尽千金。

她所结交的都是一些才华出众的人物,跟宜兴人陈贞慧特别要好。

李香是贞丽的养女,性格也很豪爽,而且聪明伶俐,略读点书,能辨别那些当官的是否正直贤明,张溥、夏允彝都屡次称赞她。

李香年少时风度爽朗美好,韵致超群。

十三岁那年,跟苏州艺人周如松学唱汤显祖《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四大传奇,而且能将曲调音节的细微变化尽情地表达出来。

她特别擅长《琵琶记》,然而不轻易唱给别人听。

商丘侯生,于崇祯十二年来到金陵,认识了李香。

她曾邀请侯生题诗,然后自己唱曲给他听作为酬谢。

当初安徽人阮大铖因奉承依附阉党魏忠贤而被判罪,削职后退居金陵,遭到正直言论的抨击。

实际上首先发难的是宜兴陈贞慧、贵池吴应箕,他们坚持得很有力。

阮大铖不得已,想让侯生从中斡旋,于是假手于好友王将军,每日送来美酒佳肴,陪同侯生一道游玩。

李香生疑道:

“王将军家境清贫,不是广交朋友的人,你何不问一问他呢?

”经侯生再三诘问,王将军于是屏退左右,转述了阮大铖的用意。

李香私下告诉侯生说:

“我从小跟随养母与宜兴陈贞慧君相识,他品德高尚,还听说吴应箕君更是铁骨铮铮。

而今他们跟你都十分友好,你怎能为了阮大铖而背弃这些亲朋密友呢!

况且公子你出身于世家,颇负名望,怎能去结交阮大铖呢!

”侯公子听后大声叫好,从此便故意借醉酒而卧床不见,王将军心里颇不高兴,只得辞别而去,不再同侯公子来往。

没不久,侯生赴考名落孙山。

李香在桃叶渡设宴饯行,还特地唱了一曲《琵琶记》送他上路,说:

“公子的才华名声与文章词采都很美好,和蔡邕中郎不相上下。

蔡邕学问虽然不差,但难以弥补他品行上的缺陷。

如今《琵琶记》里所描写的故事固然虚妄,但蔡邕曾经亲附董卓,却是不可抹杀掉的。

公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