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4670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下半年《免疫学基础》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②抗体效价低。

③在体内维持进间短。

④抗体以IgM为。

⑤低亲和力抗体。

11.经典激活途径:

激活物与C1q结合,顺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12.旁路激活途径:

又称替代激活途径不依赖于抗体。

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由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参与,形成C3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13.MBL途径:

又称凝集素激活途径,指由血浆中甘露聚糖结合的凝集素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醇,进而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相同的C3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

14.噬菌体是能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15.细胞因子:

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小分子蛋白质,其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炎症反应、造血功能发挥重要作用,还广泛参与机体其他生理功能和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

16.肿瘤抗原:

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高表达抗原物质的总称。

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概括为两大类:

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

17.肿瘤坏死因子:

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

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

18.T细胞抗原受体(TCR):

T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受体,能与MHC分子——抗原多肽复合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大多数由α、β两条肽链

19.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

20.集落刺激因子:

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

这些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于血液细胞和免疫细胞,促使它们成熟、分化和增殖。

21.NK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不同于T、B细胞的另一类淋巴细胞,能不依赖抗体、无需抗原致敏、直接杀伤抗原性靶细胞。

22.人工主动免疫:

适应性免疫应答:

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3.免疫自稳:

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时:

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血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份保持免疫耐受;

发生生理功能紊乱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等。

24.免疫应答:

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5.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6.单一抗原表位特异性B细胞克隆经融合、筛选和克隆化而获得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其所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27.造血干细胞是存在于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它们不是固定的组织细胞,可存在于造血组织及血液中,是机体各种血细胞的共同来源。

28.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菌、非病原菌的繁殖体及芽胞)的方法。

29.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及其他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和肥大细胞。

30.超敏反应亦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简答题

1.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查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

临床寻找变应原最常用的方法是询问病史和进行变应原皮肤试验。

避免接触变应原是预防超敏反应最理性的方法。

(二)特异性脱敏和减敏治疗。

1.脱敏治疗,对必须使用免疫血清进行治疗而又过敏的病人,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min)、多次注射的方法,可以避免发生过敏反应,称为脱敏治疗。

2、减敏治疗,对一些已查明变应原(如花粉、螨虫),却难以避免接触的呼吸道、皮肤过敏反应等,可采用小剂量、长间隔(一周左右)、逐渐增量、多次皮下注射变应原的方法,达到减敏的目的。

(三)药物治疗用药物选择性地阻断或干扰过敏反应过程中的某些环节,阻止或减轻过敏反应的发生。

主要有一下集中药物: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

2.拮抗生物介质作用。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

2.简述自然自然杀伤细胞杀伤靶细胞作用。

 

答:

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主要机制:

1.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引起靶细胞溶解;

2.通过Fas/Fasl途径引起靶细胞凋亡;

3.释放细胞因子,如NK细胞毒因子和TNF等,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杀伤靶细胞;

4.NK细胞表达Fc受体,可通过ADCC杀伤相应靶细胞。

3.根据功能细胞因子分为哪些种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是介导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

(3)、干扰素(interferon):

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

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IFN-γ,它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产生。

IFN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

(5)、生长因子(growthfactor,GF)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神经生长因子(NGF)等,主要参与组织的修复过程。

(6)、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具有趋化白细胞作用的细胞因子。

(7)、其它:

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成素等。

4.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1、刺激造血、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在骨髓微环境下,在不同细胞因子严密调控下,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不同谱系的免疫细胞。

2、参与免疫应答和调节。

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的全过程,涉及抗原提呈、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和效应等。

3、参与固有免疫。

多种细胞因子通过激活相应固有免疫细胞而间接发挥效应。

4、参与炎症反应。

促炎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炎症反应,有利于机体抑制和清除病原微生物。

5、调节细胞凋亡。

细胞因子可直接、间接诱导或抑制细胞凋亡。

5.试述免疫应答的主要过程。

一般分为抗原识别阶段,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反应阶段,免疫效应阶段。

抗原识别阶段:

抗原递呈细胞捕获、加工处理、递呈抗原。

T、B细胞通过TCR、BCR识别抗原。

反应阶段:

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

效应阶段:

免疫效应物质(效应细胞与效应分子)清楚抗原物质,致敏T细胞通过诱导炎症、直接杀伤靶细胞作用,抗体通过与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吞噬细胞、ADCC作用。

6.简述免疫调节的方式:

(1)、抗原与免疫分子的调节:

抗原的调节;

抗体的调节;

免疫复合物的免疫

节作用;

补体的调节;

细胞因子的作用;

膜表面激活性或抑制性受体的作用。

(2)、细胞水平的调节:

T细胞亚群的调节;

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的调节作用

B细胞的调节;

巨噬细胞的调节等。

(3)、整体水平的调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

(4)、群体水平的调节。

(5)、基因水平的调节。

7.简述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并列举两种常见的疾病。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以及在血小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参与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常见疾病有麻风、疟疾、类风湿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等。

8.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通过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所接触的变应原以及是否曾患过过敏性疾病等。

对可疑变应原、待用的药物或免疫血清制剂可通过皮肤试验确定患者是否已致敏。

(二)脱敏法和减敏疗法。

在使用动物免疫血清时,若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可采用小剂量多次注射的方法,即脱敏疗法。

对那些皮肤试验确定的但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采用小量多次反复皮下注射的方法,即减敏疗法。

(三)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2.生物活性介质的拮抗剂。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4.免疫治疗。

9.简述免疫学临床应用。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有两个方面:

一是应用免疫理论来阐述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规律;

二是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技术来诊断和防治疾病。

此外,免疫学不仅应用于传统的传染病中,而且在肿瘤、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器官移植、生殖免疫等中均广泛应用。

10.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答:

区别:

抗体的概念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不同。

联系: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

原因是:

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后者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

因此,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则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

11.细菌的繁殖方式?

细菌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革兰阳性细菌生长到一定时间,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并与中介体相连,菌体中介部位细胞膜内陷形成横隔,中介体一分为二时,染色体分属两个子细胞,最后细胞壁内陷,子细胞分离,完成一次分裂。

革兰阴性菌无中介体,染色体直接连接在细胞膜上,复制后附着在邻近,当细菌分裂完成,两团染色体被分隔在两个子细胞中。

通常球菌沿不同平面进行分裂,杆菌沿横轴分裂。

12.简述病毒体的结构,及其结构特点。

病毒体的结构:

⑴裸病毒体的结构:

①核心,含RNA或DNA。

有些病毒还含有复制酶。

②衣壳,由多肽组成壳微粒,壳微粒按一定的对称方式排列合成衣壳。

核心和衣壳共同组成核衣壳。

裸病毒体即由核衣壳组成。

⑵包膜病毒体的结构:

①在核衣壳外还有由类脂组成的包膜。

②包膜表面有糖蛋白组成的突起称为刺突。

结构特点最主要为结构简单,具体表现在:

①无细胞结构,仅含生命必需的核酸和蛋白质;

②基因组仅由一种核酸构成,且各开放读码框架常有重叠而表现出高效性;

③壳微粒以最经济的对称方式排列组成衣壳;

④包膜病毒体在核衣壳外包绕由出芽释放获得的宿主细胞的细胞膜成分,包膜表面有病毒编码的糖蛋白刺突。

13.简述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基本结构是所有细菌都具有的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质粒等。

特殊结构仅某些细菌具有,如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

14.细菌的繁殖方式?

细菌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1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某种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能否作为免疫原成功地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异物性:

异物性是指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或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具有异物性的物质有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以及某些自身物质。

(2)理化性状:

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分子量大小: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通常为大分子的有机物质。

抗原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决定基越多,结构越复杂,在体内不易被降解,能持续刺激免疫活性细胞。

化学性质和组成:

多数大分子蛋白质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多糖是重要的天然抗原,核酸分子多无免疫原性,类脂一般无抗原性。

结构的复杂性:

从结构上看,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

(3)论述题

1.试述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作用。

答案要点:

IgG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亲和力高,在体内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免疫效应。

IgG可以穿过胎盘屏障,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其Fc段与葡萄球菌蛋白A结合,可用于纯化抗体及免疫诊断;

IgG可高效激活补体,并可与巨噬细胞、NK细胞等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免疫调节作用、ADCC作用等;

一些自身抗体和引起Ⅱ、Ⅲ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也属于IgG。

IgM天然血型抗体为IgM,血型不符的输血可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

IgM是个体发育中最早合成的抗体,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可产生IgM。

IgM也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血清IgM的检出表明新近感染的发生,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IgA分为两型:

血清型为单体Ig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分泌型主要存在于乳汁、唾液、泪液和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黏膜表面,参与局部的黏膜免疫。

新生儿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可能与sIgA合成不足有关。

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为一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现象。

IgD分为两型:

血清型IgD的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

膜结合型IgD构成BCR,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和mIgD,被称为初始B细胞,活化的B细胞或记忆B细胞的mIgD逐渐消失。

IgE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主要由黏膜下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分泌。

IgE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εRI结合,促使这些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I型超敏反应。

此外,IgE可能与集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2..试述母胎Rh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儿浴血症的发生机制及其预防方法。

(1)新生儿溶血的反应机制是:

发生于Rh-孕妇所怀的Rh+胎儿。

当第一胎分娩时,若胎盘剥离出血,胎儿Rh+细胞进入体,Rh抗体(为IgG)。

当母体怀第二胎,胎儿又是+时,则抗Rh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导致新生儿红细胞溶解。

(2)预防方法:

初次分娩后,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抗Rh抗体,可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3.简述巨噬细胞对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

(1)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内源性抗原是指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编码的蛋白分子、肿瘤抗原等。

它们在胞浆内受聚合蛋白酶体(LMP)的作用而被降解成具有8-10个氨基酸残基的抗原肽,再由转运体(TAP)转运到内质网中,与新合成的MHCⅠ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

最后运送到APC表面,递呈给CD8+T细胞,供CD8+T细胞识别。

(2)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外源性抗原是指细胞外感染的微生物或其它蛋白质抗原。

经APC吞噬或吞饮摄入细胞内,形成吞噬小体,并与溶酶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

在酸性环境下,受蛋白水解酶作用而被降解成具有免疫原性抗原肽(12-20个氨基酸残基)。

在吞噬溶酶体中,抗原肽与新合成的MHCⅡ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然后表达于APC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

4.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⑴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相应抗原特异性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抗体,IgE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Fc受体(FcεR1)结合,使该细胞处于致敏状态。

⑵介质释放阶段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时,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变应原与两个以上相邻的IgE搭桥联结,可致细胞膜上FcεR1受体移位、变构,细胞被激活,膜稳定性降低、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颗粒脱出。

⑶效应阶段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靶器官,产生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导致过敏反应发生。

5.试举出Ⅰ型~Ⅳ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各2~3种。

Ⅰ型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Ⅱ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如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等;

Ⅲ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Ⅳ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如传染性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等。

6.举例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哪些消毒方法灭活病毒。

在实际工作中可灭活病毒的方法有:

①对医院病房的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

②对病毒污染器具的消毒可采用1%~3%盐酸溶液浸泡。

③对肠道病毒感染者的餐具消毒可以采用100℃10min煮沸或160℃干烤1h,其排泄物的消毒可采用漂白粉或生石灰。

④传染科医生的手消毒可以采用过氧化氢、新洁尔灭溶液浸泡等。

7.试述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生物学作用.

Th1细胞主要分泌IL-2、TNF-b和IFN-g等细胞因子,其生物学作用简述如下:

(1)IL-2:

促进Tc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Tc细胞;

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途径,促进Th1细胞增殖分化,合成分泌细胞因子,扩大细胞免疫效应。

(2)TNF-b:

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之表达粘附分子和分泌IL-8等趋化性细胞因子(这些粘附分子和趋化因子能使血流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进而迁移和外渗至局部组织,引起慢性炎症反应);

激活中性粒细胞,增强其吞噬杀菌能力;

局部产生的高浓度TNF-b可使周围组织细胞发生损伤坏死。

(3)IFN-g作用于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使之MHCII类分子表达增强,提高抗原提呈效率,扩大细胞免疫应答;

活化单核吞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胞内杀伤功能,并使之获得杀伤肿瘤的功能;

促使活化巨噬细胞产生多种引发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和介质;

活化NK细胞,增强杀瘤和抗病毒作用,提高机体免疫监视功能。

8.消毒灭菌的方法的都有哪些分类和灭菌方法?

消毒灭菌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分为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1.高压蒸气灭菌法。

2煮沸法。

3流通蒸气法。

4巴氏消毒法。

干热灭菌法:

1焚烧和烧灼。

2干烤。

(二)紫外线与电离辐射灭菌法

1.日光与紫外线。

2.电离辐射。

(三)滤过除菌法

(四)超声波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消毒剂

酚类、醇类、重金属盐类、氧化剂

(二)防腐剂

0.01%硫柳汞、0.5%石碳酸

(三)化学疗剂

磺胺类、呋喃类、异烟肼

9.试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免疫应答通常发生于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和脾脏),其全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感应(或识别启动)阶段、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1.感应阶段:

是指APC摄取、加工、处理、提呈抗原;

T/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此阶段称抗原识别阶段。

2.增殖和分化阶段:

是指T/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后,在多种细胞间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下,活化、增殖、分化为T效应细胞或浆细胞,并分泌免疫效应分子(各种细胞因子和抗体)。

在此阶段,部分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的T、B细胞可中止分化,转变为长寿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产生免疫效应。

3.效应阶段:

是指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共同发挥作用,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的阶段。

其结果是清除非己抗原物质或诱导免疫耐受,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病理情况下也可能引发免疫相关性疾病。

10.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哪些?

有何实际意义?

(1)细菌形态结构变异、生化反应、抗原性和毒力变异的医学意义: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不典型,常给细菌鉴定及临床诊断带来困难。

例如,细菌失去细胞壁形成的L型细菌,用常规方法分离培养呈阴性,容易引起误诊或漏诊。

(2)细菌毒力变异及医学意义:

细菌的毒力变异可表现为毒力减弱或增强,医学上常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强毒株变为弱毒株来制备减毒活疫苗,从而预防某些传染病。

卡介苗就是其中一例,用于预防结核病。

(3)细菌耐药性变异的医学意义:

耐药性是指对原来敏感的药物产生了耐受性或抗性,变得不敏感或较少敏感性。

这种菌株被称为耐药性菌株。

细菌的耐药性变异给临床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