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8649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成为“代理家长”。

四、对留守儿童以包容心

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引导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有时会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

这时班主任不能一味责备,应该采用个别谈心法与“留守儿童”谈心,向他说明道理,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区。

五、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而言之,作为班主任,我的体会到:

老师要对留守儿童要多一点了解,多一份关爱,在生活上、学习中去关爱他们,使这些特殊学生都能享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和老师的“特别的爱”。

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作为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吴陈河中心学校 

谈荷叶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让我感到有压力的就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非常多,孩子大多是有爷爷奶奶带着或者是姥姥姥爷,这样的隔代教育产生的问题比较多,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普遍较差,心理出现偏差,监护管理不够强等等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教学总结,我认为作为班主任老师,主要从以下方面关爱他们:

首先了解孩子家庭的基本情况,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例如,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家庭基本情况,现在是跟谁在一起生活的,孩子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如何与孩子家长联系等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教育和及时处理在班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教师要与孩子多沟通,多关爱孩子: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缺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样,一方面,会使他们生活感到很寂寞,容易产生自闭心理,面对这些缺少爱的孩子,“爱”是打开他们心灵之门的钥匙。

用真情感化他们,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从心理上感受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

例如,在我们班有一位学生不太爱说话,上课提问从不主动回答,当我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与他进行了一番谈话,同时,我试着去接触他,与他多交流,调动他的积极性,增加他与同学们接触的机会。

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同学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

比以前活泼了,也主动了。

与孩子沟通的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有效的管束,导致他们自由散漫,作为班主任,要了解原因,结合孩子的家长,在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改掉坏毛病。

班主任老师只有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才能动态把握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处理孩子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

第三,要定期与家长沟通:

与家长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有数十次的家访和每学期的家长会,让教师与留守家乡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了很好的沟通,对每个孩子的家庭状况了如指掌。

在同这些老人的相处中,教师有意地提高他们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

让这些长辈在感知孩子的同时来感知教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和家长交流如何教育孩子,不溺爱孩子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点,同时,教师要及时的把学生情况反馈家长,以便做到家长与教师的互动工作。

第四,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

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

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

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

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

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

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我觉得,做为班主任,只有通过我们共同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有效方法,才能教育好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才能不辜负“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称号!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是时下我国欠发达地区教育工作普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他(她)们用勤劳和智慧在获取金钱的同时,却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成为欠发达地区农村“386199”部队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近年来,我对所带班60个学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

父母均都不在家的40人,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12人,父母均在家的5人,离异单亲家庭3人。

由此可见,在我们欠发达地区,如何使留守儿童享受亲情、加强与学校配合,共同对孩子的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突出的问题。

为此,我在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个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建立档案,掌握情况

在实践中,我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并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动态专门档案。

其主要内容为:

家长姓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

同时,并适时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

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与学生家长、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

二、用心关爱,感受亲情

针对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我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创新思路,积极控索,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一)制定计划,注重平时。

针对我所带的班级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情况,我经过反复思考和积极探索,根据留守儿童不同情况,逐个进行分类、分组,制定帮扶计划,将每个学生的学业情况、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逐一列成表格,按计划实施。

并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在留守儿童患病时,及时诊治,悉心照料。

比如:

我班的学生张某在上体育课时,脚不慎扭伤,我闻讯后,及时将该学生带至县骨科医院去看医生,在他在床上静养期间,每天坚持为他端饭送水,补习功课,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关爱。

该学生伤愈出院后,学习更加用功,亲切地称我为“老师妈妈”。

(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作为留守儿童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其情况千差万别。

我在全面把握每个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同时,针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欠缺的留守儿童,区别对待,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例如:

我班留守儿童李某,其父母均在广东打工,由其70多岁外公代为管理,平时喜欢穿着打扮,花钱大手大脚,成绩时好时坏,其外公根本无法管理。

我在全面了解此生情况后,制定了针对此生教育引导方案:

在周末带他到建设工地、农村等地去调查了解生活,有意识地带他观看红色教育影片,让他与父母通过QQ聊天了解打工的艰辛生活。

通过循序渐进教育,一次,我发现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到: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老师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生活的艰辛,我一定会重新认识自我……”,从此,该生改掉恶习,认真学习,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消除痼疾,促进健康。

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平时班级管理工作中,在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的同时,自己注重在所带班级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通过每周班队活动时间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痼疾,强化情感体验,营造健康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氛围,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沟通,增进了解

加强与留守学生谈心交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教育引导他们,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在平时工作中,我建立了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代理家长”。

加强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

学生王某,父母都在云南打工,家里只有兄妹二人,没有人照顾。

有一段时间他经常逃学,上课时经常睡觉。

通过走访了解,发现其由于精神空虚,缺乏关爱,结交了社会一些缀学少年,在家里抽烟搓麻将。

我发现这一情况后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让其重新振作精神,免其走入歧途。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作为为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更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同样的色彩,同样的精彩,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留守儿童真正需要什么

与留守儿童接触时,看到他们的穿着大都干净整洁,款式也很时髦,和城里的孩子区别不大。

访谈中,爷爷奶奶谈起儿子媳妇、孙子孙女的情况如数家珍,兴致很高,但他们身边的孩子则明显没有同龄人活泼,眼睛游离回避着我们,沉浸在咪咪虾条、冰冻雪糕、机器玩具的世界里,任凭我们怎么逗,都茫然以对,一言不发。

村里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这些孩子旁边站着的是他们父母,绝对不是这个样子。

村干部的话让我们回味良久。

1.父母眼里的爱

对于许多留守儿童父母而言,满足孩子物质需求是表达关爱的最常见方式。

为了补偿不在子女身边的愧疚,他们每次回家,总是带回各种新玩具、新衣服。

当然更多的时候,父母在异乡表达关爱的方式,是以电话为纽带进行的。

多数人会每周与子女通一次电话,关注的话题通常集中在学习、身体、安全等方面。

对他们来说,能听见孩子的声音就是一种宽慰;

但对孩子来说,模式化的通话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他们一方面渴望和父母通话,另一方面,也有些不耐烦父母的唠叨。

2.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

照顾孩子生活、学习已经让老人们渐渐力不从心了。

一位老人感叹:

最难管的时间是上初中,记得一次和老师一起一家家网吧去找。

唉!

孩子大了,管不住了!

让老人感到难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部分年纪偏大的老人还承担着农业生产的重任,由于精力所限,在照顾留守儿童生活起居之余,无暇顾及其他。

另一方面,老人与孩子在交流方面存在障碍,尤其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更是不知如何与孩子相处。

一些留守儿童坦言,与爷爷奶奶之间存在隔阂,不愿意与他们谈论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因为说了他们也不懂”。

这让那些关心孩子所思所想的老人们倍感挫折。

其结果是老人与孩子之间除了简单的日常交流外,再无其他。

3.留守儿童心中的渴望

孩子最渴望什么?

很简单,是来自父母的关爱。

对他们来说,能与父母说说心里话、一起生活是最大的满足。

放在孩子床旁桌上的照片,等候与父母通话的日子,无一不表达出孩子内心对爱的渴求。

尤其是生日这种特殊的日子,一通来自父母的电话问候让他们倍感高兴。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问到“父母是否会在生日当天打电话”时,访谈气氛会立刻变得轻松起来——因为这是孩子心中有关父母的美好回忆。

特别是那些父母经常来电问候的孩子,立刻变得神采飞扬,话也多了。

“一星期前打电话时,我说‘爸爸,我生日是几号还记得吗?

’‘我当然记得,下星期X’”,“妈妈打电话让爷爷给我买盒生日蛋糕”。

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略显拘谨、沉重的孩子,而是一群和同龄人一样天真、活泼的小孩,欢笑重回到了他们脸上。

然而,那些没有收到过父母生日问候的孩子,在其他孩子的笑声中显得更加沉默。

他们会想父母为什么不打电话,会看照片回忆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你们挣到钱没?

”这是一个11岁的小男孩与父母通话时常问的问题。

当他在电话里告诉父母自己想他们时,父母告诉他等赚了钱就回家。

因此,他想,如果父母赚到钱,就会早一点回家。

和他一样,许多孩子认为父母外出的原因是为了赚钱改善家庭生活和供自己读书。

对孩子们来说,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

一个小女孩涩涩地告诉我们,“爸爸妈妈说等挣钱盖了新房子就再不出去了,但我感觉到他们即使盖了房子还是会出去。

”在什么时候回来的问题上,孩子们无疑是敏感的,或许他们试图从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来找寻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

尽管他们强迫自己理解父母,说服自己相信父母外出是为了自己,但心中依然渴望着父母能够早日回家。

与留守儿童交流,我们强烈体会到孩子们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所面临的精神空虚,他们处于一种缺失爱、盼望爱、寻求爱的状态。

我们同时也在反问自己:

是否习惯了用物质满足代替倾听他们心中隐藏的深层呼唤,是否严肃思考过他们从最初的压抑到放弃的心理历程?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为此,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对策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

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按照学界的一般定义,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

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2000万人。

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

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

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

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

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

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表明:

“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前人从众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我们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而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对“留守儿童”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解决对策过程中,关于同伴关系及“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此,笔者打算运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笔者对“留守儿童”有了基本的认识。

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的前景下,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的担忧起来。

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随机对山东省16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敌对

笔者对“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见表1

表1:

“留守儿童”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及所占比例

处理矛盾方式

所占比例

吵架

43.3%

闷不吭声

16.2%

向父母诉苦

18.9%

采取其他行为发泄

21.6%

从表1中可以看出:

43.3%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18.9%向父母诉苦,还有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

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

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

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

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

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

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

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

这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

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

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4.学习心态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

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

”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笔者大多对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

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

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

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

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

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

“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4.社会因素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5.自我调控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