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118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1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Word文档格式.docx

这则故事对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作出了最为直接的表达、形象的注解。

是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是科学的、严肃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它们,教师们就能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它们,生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我们相信,教师们藉此能够对心理效应达成真知真信,自觉自愿地将它们付诸行动,从而产生教育的效应。

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有赖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造。

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属于科学,生活中、家庭里、课堂上的故事和案例则属于基于科学的艺术。

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藉由理解、模仿和反复实践而不断创新。

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非常多,我们经过精挑细选、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这样64条,并将它们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以适用于教师的不同方面的工作。

在体例安排上,在每篇文章的正文前面,我们都呈现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者问题情境,以激活读者的先前知识经验,唤起读者探究正文的兴趣。

而且,为了减轻读者阅读长文的认知负荷,我们在正文中间还加了一些标题,希望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我和研究生徐娟、柴松针、宗敏、刘治刚、王瑶、赵妍、牛文佳、张再青以及姜聚省老师与岳训涛老师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心理效应的挑选、编写、讨论和修改都凝聚着众人的心血。

全书由我逐篇仔细修改、统稿和定稿。

本书采用了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材料或吸收了他们的思想,其中有些材料是二手转引,未能一一注明原始出处,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U形记忆

——系列位置效应

“张杰~背诵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课文《匆匆》。

张杰慢慢腾腾地从座位上站起来。

唉~讲完了一课就要背诵,烦死了~背诵对来他说真是天大的难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有再开的时候„„再开„„的时候„„”

才流利地说了几句,张杰的舌头就开始打结了,他紧锁着眉头,挠着后脑勺使劲回想着。

唉~怎么又忘了,昨天还会背来着~每次都是这样,开头之后就忘记了~

老师皱着眉头看着他。

“老师~我会最后一句~”突然,张杰兴奋起来,接着,他的嘴就像上了膛的机关枪一样,嘟嘟嘟地喷出“珍珠”一串串: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老师~完了~”最后,他大声报告说。

看着他滑稽的样子,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系列位置效应

看到张杰的样子,你是不是感到很亲切,以前自己是不是曾经有过和他一样的经历,是不是曾经抱怨过自己的记忆能力差,费了很多精力却不见成果,其实,每个人的记忆能力都差不多,不一样的只是记忆方法而已。

所以,抱怨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记忆方法是否合理,

1962年,加拿大学者默多克(B:

B.Murdock)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等,请被试按照一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然后让他们进行自由回忆,想到哪个单词就说出哪个单词。

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

据此,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serialpositioncurve)(一个U形的曲线),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effect)。

如图所示:

系列位置效应表明,如果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

比如,识记一篇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就比中间部分要好。

这可能是学习材料开始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开始部分的记忆,这种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的干扰叫做倒摄抑制;

结尾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结尾部分的记忆,这种前面内容对后面内

容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

中间部分受到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两部分内容的干扰,也就是同时受到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对中间部分的记忆,因而,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

而且,学科之间也会相互抑制,材料性质越相似(如都是数学材料),抑制越严重,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如数学和英语),抑制就会少些。

一般地说,该效应在学习的早期阶段最为明显。

睡前醒后

想一想过去的经历会发现,我们对事、对学习,最清晰的记忆就是事情的开头和结尾、学习内容的开始和末端。

大学毕业了,蓦然回首,印在脑子中的最深刻的就是人学时和毕业时的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情境,4年时间发生了些什么,只有仔细追忆才能回想起来。

读书这么多年,我们一定会发现,清晨起来和晚上临睡前学习,有时竟有过目不忘的神效~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开头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和结尾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早已烂记于心,中间的诗情画意却总是模模糊糊,不敢背诵出口,因为自己知道一出口肯定会出错的。

后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脑子中才有了整篇文章的印象。

然而再后来,长时间没有回味后能回想起的还是《再别康桥》的开头和结尾。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这就是说要在一年的开始和一天的开头做最重要的事情。

记得在大学里,一个教授做讲座,告诫同学们要在最重要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不要早晨起来就写写信啊、散散步啊,把最好的时光都浪费了。

这些话很通俗,但也最真挚;

合理利用时间会使你的学习、工作更高效。

神奇的“记忆丸”

世界上没有让我们过目不忘的“记忆丸”,只有在最重要的时刻安排最重要的事情、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效率才会更高,才会更有收获。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

(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

课堂中会发生很多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但要记住,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

上课前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背诵单词或文章,在正背之后适当的从中间开始背,克服正背时由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率低的问题。

(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

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就相应增多,学习效率就会下降。

(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同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学习的材料要不一样,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好的方法就是神奇的“记忆丸”,坚持不懈地试一试,你就会体验到~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多大,

——7土2法则

请你读一遍下面的一行随机数字:

71863945284

然后合上书,按照原来的顺序,尽可能多地默写出来。

现在再读一遍下列随机字母:

HJMROSFLBTW

然后用上述相同的方法来测试自己的记忆。

测测你自己

假如你的短时记忆像一般人那样,你可能回忆出7个数字或字母,至少能回忆出5个,最多回忆出9个,即7土2个。

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土2效应。

这个规律最早是在19世纪中叶,由爱尔兰哲学家威廉?

汉密尔顿(WilliamHamilton)观察到的。

他发现,如果将一把弹子撒在地板上,人们很难一下子看到超过7个弹子。

1887年,M.H(雅各布斯(Jacobs)通过实验发现,对于无序的数字,被试能够回忆出数字的最大数量约为7个。

而发现遗忘曲线的艾宾浩斯(Ebbinghaus)也发现,人在阅读一次后,可记住约7个字母。

这个神奇的“7”引起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用字母、音节、字词等各种不同材料进行过类似的实验,所得结果都约是“7”,即我们头脑能同时加工约“7”个单位的信息,也就是说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0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GeorgeA.Miller)教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加减2:

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士2,即一般为7并在5一9之间波动。

这就是神奇的7土2效应。

但是实验中采用的材料都是无序的、随机的,如果是熟悉的字词或数字,这样短时记忆还只能容纳“7”个吗,例如“c-o-o-p-e-r-a-t-i-o-n"

,这个字母序列已经有11个字母,如果学过英语的人听到这个序列很快就能明白这是个词,意思是“合作”,并能很好地回忆出来,这不是违背了短时记忆的“7土2”效应了吗,不是的,这恰恰是神奇“7土2”中存在的另一个奇特的现象。

因为短时记忆中信息单位“组块”本身具有神奇的弹性,一个字母是一个组块,一个由多个字母组成的字词也是一个组块,甚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把小一些的单位联合成为熟悉的、较大的单位,而且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还会对它产生影响。

例如“认知心理学”5个字对于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5个组块;

对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两个组块(认知、心理学);

而对专业心理学学生、心理学家来说这5个字就只有一个组块。

但不论人们储存的组块是什么,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土2个组块。

“电表”的功能

神奇的7土2效应给我们最直接的启示就是,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要再幻想一口吃一个胖子,一下子变成天才。

短时记忆就像一个家庭电表,如果同时开的电器过多,那么只能把保险丝烧掉。

不管是学生给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和计划时,还是教师进行授课时,就要考虑到7土2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否则就会像电力超载一样,出现认知超载~

小明有一个苦恼,不知道你能不能帮忙解决。

小明总是抱怨自己的背诵能力很差,往

往一大篇诗词会越背越乱,后来不但前后左右都搞不清楚,而且还会把不相干的两首诗拼凑起来,前头是唐诗,后面接宋词,简直是一团糟。

张老师班里的同学可没有小明那么苦恼,张老师的课总是妙趣横生,课后学生总是能清晰地记住并理解所有的内容,写作业也不再是苦差事。

细心观察,其实都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作为“看不见的手”来导演的好戏。

小明的问题就是一下子把记忆的电力开得太足了,后果只能越背越乱。

而张老师在课堂内容编排上深谙其道,他早已摸清了自己学生的先前知识,于是每堂课都保证给学生的新内容不超过7个。

就这样,不管是学习课文还是呈现幻灯片,张老师给学生的学习任务都不超过7个,于是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有意义。

现在想必你也已经有了解决小明问题的方法,那就是短背比长背好,把长的内容切成合适的短时记忆的分量来背诵,然后再通过组合的技巧将各个段落接在一起,就可以记下一段长篇的完整内容了。

遵循短时记忆的运转之道,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超越7土2

这个神奇的7土2,不仅给我们打开了认识记忆的窗户,让我们了解了短时记忆的限制,还给我们指出了提高记忆力的好办法。

让著名的长跑运动员S.F(给我们做个范例,他可以一下子记住84个数字~这都是因为S.F(经过锻炼,发现了一个对他非常有效的组合数字的方法~他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注意到了很多随机数字能被组织成不同距离的赛跑时间,于是产生了让人惊叹的神奇纪录。

例如,他将数字序列3,4,9,2,5,6,1,4,9,3,5重新编码为3:

49.2,接近1英里赛跑记录;

56:

14,10英里时间;

9:

35,对2英里的距离而言时间有点长。

也就是说,如果能找到一些办法将大量可用的信息组成少量的组块,自己记忆的广度将会大大增加;

通过专门训练,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可以扩大。

就像S.F(一样,你也可以根据信息对你个人的意义对它进行组织(例如,将电话号码与亲戚朋友的生日相联系);

或者还可以采用一种节奏模式或者时间模式来对项目进行简单的组织,例如我们记忆手机号码时往往会采用3个或者4个一组来记忆,1369停顿,再继续下面的号码。

不仅如此,节奏模式还对语言有着很好的组织作用,有一个学音乐的人,他把与别人的谈话当作了一种节奏,按照这种节奏来理解别人的意思,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推销员。

或者还把记忆任务赋予意义,例如“7一4一7”记作“波音747客机”,或将“1—1—4”记作“电话查号台”,以便在短

时记忆中很好地处理信息。

这些方法对你有用吗,再回过头看“记忆超群”,是否已经不再是什么神话,对,只要你有好的记忆方法~伦敦学院大学的马格里(EleanorMaguire)教授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他与同事对普通人和那些被伦敦世界记忆锦标赛列人记忆力最强的人进行了比较。

除了具有更强的记忆能力,采用了符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记忆超群者在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的综合测试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

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测试也表明,他们的大脑结构与常人并没有明显差异。

可见短时记忆这个“电表”的容量也不是绝对的,我们在遵守它的运转法则的基础上,如果能灵活地利用各种方法来划分短时记忆的组块,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而且可以减轻记忆的压力,省出更多的空间和精力来处理更有意义的思考任务,使你自己变成一个有效率的学习者或教学者。

解密过目不忘

——专家记忆优势’

大家一定看过那些下棋高手的表演,他们对棋子的位置记忆力超强,甚至能下盲棋、下快棋((10秒走一步)或同时与50个人对弈(在这个棋盘上走完一步,马上就要迅速地考虑另一盘棋)。

他们怎么能那么神呢,

他们的脑子究竟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心理学的研究,能帮我们解决这个疑问。

真假棋局

1965年丹麦心理学家和象棋大师迪古特利用真假棋局揭开了这个秘密。

在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象棋大师和新手都看棋局5秒,然后将棋子移开,并要求他们复盘。

你可能会认为新手怎么都不会是大师的对手,可是结果却不全是这样。

当象棋大师和新手都看一个真实的棋局时,象棋大师意料之中地在第一次复盘时,就可以达到90,的正确率,新手仅能达到40%。

可如果是任意放置的棋子时,他们复盘的正确率就没有什么差异了。

专家和新手在真实棋局的扫描上所花的时间相差无几,那么象棋大师所用的复盘时间显著地快于新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研究者经过分析发现,象棋大师在各次实验中的平均组块数为7.7,而新手只有5.3。

不仅如此,象棋大师平均每个记忆组块中包含的棋子数也

多于新手。

这就是说,象棋大师是运用了他丰富的棋局知识进行组块,获得神奇的效果。

在某一个给定的时间内,象棋大师利用记忆组块获得和记住了更多的信息。

而当他们与新手面临的都是假的棋局时,棋子之间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他们同样没办法调用先前知识,组块的优势荡然无存。

不光如此,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在19,年与IBM的国际象棋计算机“深蓝”对弈也说明了真假棋局的秘密。

一开局,执黑的机器摆出了著名的“斯拉夫防御”阵式。

通过前

三盘的较量,卡斯帕罗夫已深谙机器的招数,无非还是以查棋谱为主的若套套。

于是灵机一动,下了一步棋谱上没有记载的“怪招”—把阻挡黑“兵”前进的红“马”挪走,试图诱使机器进攻,然后围而歼之。

这一着,无论在哪部棋谱里都查不到。

正是因为频出怪招,才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这就如“当头炮,把马跳”是象棋的常规招式,可一个顽童非要在“当头炮”后出“车”,就算是功力深厚的专家也得思考良久。

后来尽管“深蓝”经过改进,也击败过世界国际象棋冠军,但是它终归是只有大量的棋局知识和不知疲倦的高速检索能力的机器,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模仿了专家的组块经验。

组块是秘诀

可见,“深蓝”和专家们的头脑中储存着大量的棋局,他们在工作记忆中调用了更多的相关组块,才达到了这样的成就。

象棋专家的记忆优势在于他们的头脑中关于布局的知识多,但他们面对随机放置的棋局或是别的领域,他们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让这样的人记古文或数学公式,显然不及擅长古文或数学的人。

这就意味着,工作记忆中的组块与人的知识经验相关。

数字知识越多的人,记数字越容易;

数理化公式记得越多的人,记数理化公式越容易;

古文记得越多的人,记忆古文的能力越强;

英语单词记得越多的人,记忆单词的能力就越强。

物理专家有更多灵活的物理知识,化学专家对化学知识耳熟能详。

正像人们开发“深蓝”一样,人们利用专家的头脑,创造了许多某个领域的“专家”电脑,例如专家看病系统,给缺少医生的地区带来了实惠。

因此,一个人是否是“专家”,不是看他(她)的基本能力或素质如何,而是根据他(她)是否具备该行业或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或特殊能力;

至于自己领域外的活动,专家与常人的表现从本质上来说无异。

总之,只有获得了该领域大量的专业知识,并能在处理问题时随时调用,才能过目不忘。

十年磨一剑

要知道即使是最有才能的人也需要约十年时间方能达到第一流的专业水平。

除了从开始下棋到达到大师水平只用了九年零九个月的博比?

费希尔,还没有任何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达到第一流的专业水平。

除了莫扎特,从来没有一个作曲家认真研究和练习未满十年就写出第一流作品的;

即使对于莫扎特,他开始谱曲的头七年到十年间作的曲子是作为少年曲(Juvenalia)而出名的,算不上是“大师”之作。

如何获得这些可调用的知识呢,这需要读者朋友用心积累。

积累有法,下面几点供读者参考。

戒骄戒躁。

“十年磨一剑”,如果你能在学习之初,有明确的目标,并专心努力,排除杂念,你也就具备了做专家的潜质。

绘制地图。

但是如果只着眼于各种具体知识,那就相当于只得到了各个孤立的材料,不容易发现材料间的联系,这样肯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同时由于不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很难从现有的知识中挖掘出更深刻的含义。

何不给自己的专业知识绘制一个地图,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才能在调用的时候不会“迷路”,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反复应用。

把乘法口诀背得滚瓜烂熟的学生,如果不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学到的知识只能是僵化的,表现不出优势。

那些被我们称为象棋大师的人,绝不仅仅能把许多的棋局烂熟于心,还一定身经百战,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我们共同洞察棋局中蕴藏的奥秘,对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解读:

人的能力,包括高水平能力在内,没有任何“神秘”的成分,只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就能正确理解各类专家“不可思议”的能力或表现,以及他们的能力发展规律。

他们高超的能力,正是知识经验为他们迅速地形成大量组块开启了方便之门。

只要你能踏踏实实增强自己的知识经验,并且主动演练,不怕失败,也一定能成为某方面的“专家”。

虎头豹尾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小弟要外出工作,哥哥教导说:

“要好好干~学勤快些,特别是在刚开始时,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即使以后有时偷懒,别人也会想:

谁都有想休息的时候啊~最初就给别人一个懒惰的印象,即使以后变得勤快了,人家也会撇着嘴不屑一顾地说:

懒虫一个~还装什么装~”

首因效应

好经典的首因效应应用~虽然那位哥哥并不知道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这个专业名词。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已经证明,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57,卢钦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编撰了两段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的文字,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外向的人,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他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

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

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人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

“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中有7s,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人有95%,第四组只有3,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第一组和第二组条件下,相同的内容,只因顺序不同,人们对吉姆的印象差别竟然如此之大~也就是说,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这个现象叫作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识起到了先人为主的作用。

这种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最先建立起对人的“外向”印象,即使在看到与“外向”不符的事实时也倾向于忽视;

最早建立起对人的“内向”印象,即使看到与“内向”不符的描写也不愿意改变先前的看法。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从古至今,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我们的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坏的第一印象有时会使英雄无用武之地,也会在以后工作、生活的道路上掷下绊脚石。

在三国时期就上演了一场首因效应的历史剧。

当初,凤雏先生庞统准备效力东吴,去面见孙权。

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又有几分傲慢不羁,顿时感到不快。

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招聘者”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

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现代人深刻领会了庞统的教训,找工作时,总是衣冠楚楚、伶牙俐齿地向各家公司、单位“推销”自己,包装精致的“个人简历”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简历里面的个人特长、爱好、成绩、奖励、社会职务等令人目不暇接,力求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然而,应聘过程中随机应变的智慧更能令招聘人员注目。

请看这样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

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

“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

”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

“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一个牌子表达了这个大学生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师也要打响第一炮,赢得学生的接纳,为以后成功的班级管理垫下良好的基础。

一位老师在校长的“请求”下接了高二(4)班,这是一个无人敢问津的班级,曾经有好几个老师在第一节课就被学生赶下“台”。

这位老师能不能顺利地度过第一节课,上课了,他走上讲台,学生们对上课铃声充耳不闻,对老师视而不见,肆无忌惮地说笑着、打闹着。

他拿起一个厚厚的本子,晃了晃,问: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喧闹不堪的教室慢慢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莫名其妙地看着他。

“这是你们的保证书,校长对我说,用这个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