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0345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6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3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夏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中的启攻益而夺之天下。

正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也就开始了“家天下”的制度。

4.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它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B、它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之一

C、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D、王位只能父子相传

4、[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方式的继承原则是西周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5.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周王—诸侯—卿、大夫—士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庶人

C、周王—卿、大夫—诸侯—士D、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5、[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6.《孟子·

告子》记载: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

再不朝,则削其他;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B.西周末期王室衰微

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战国时期群雄并立

6、[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这题主要是考查分封制中各诸侯的所需承担的义务内容。

7.下列关于西周的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其最大特点是长子继承制

C.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间接演变而来

D.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纷争

7、[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题主要考查对西周宗法制的理解能力。

B应是嫡长子,C应是直接演变,D错,因为宗法制的目的就是防止纷争。

8.《说文解字》解释说:

“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以什8么纽带?

()

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

8、[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西周宗法制的起源和内容的理解能力。

[题目反思]西周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而父系家长制实际就是通过氏族内部血缘关系亲疏确立的,西周宗法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也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进行。

9.周朝礼乐制度的本质意义是

A、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C、是一种等级制度D、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9、[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西周礼、乐制度的理解能力。

应该注意题干中的“本质”一词。

[题目反思]“礼”和“乐”是西周文化的精髓。

“礼”和“乐”的使用,限定一定的社会范围之中,实质上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10.《左传》记载,西周初年,周王责令鲁国国君赴镐京贡献鲁国特产,春秋初年,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去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

这一转变突出体现了

A.周王室衰微B.周王室受到各诸侯的摆布

C.鲁国国君服从周王的调遣D.鲁国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10、[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读懂材料,有“责令”到“求车”“告饥”等明显反映了王室的衰微。

本题考查了分封制的衰落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两幅图,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请回答:

(1)两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两种政治制度?

简述这两种制度的主要内容。

(2)依据上述内容,简要指出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1、[参考答案]

(1)分封制和宗法制内容: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落色彩;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思路解析]从分封制、宗法制的本质含义和特点来解题。

西周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而父系家长制实际就是通过氏族内部血缘关系亲疏确立的,西周宗法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也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进行。

由此得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综合探究】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制

周代的王位继承制度基本是承袭商末,但有了比较重要的发展,这就是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长继承制度。

所谓的“文王世子制”,就是周文王在位时确立武王为世子,文王不在国内,武王代行国政。

这种世子制度当时还是处在初创阶段,武王死后由周公旦摄政6年,返位于成王时才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和预先册立太子的制度。

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就是说,在后妃所生的诸子中,必须确定嫡后所生诸子的优先继承地位,而且要以嫡后所生的长子来继承;

如果嫡后无子,在众多妃嫔所生的庶子之中,要择立妃嫔家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庶子作为继承人,而不以其是否年长。

这种择立太子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后约3000年的时间内被遵守为正统的定规。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

宗法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宗法制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思路: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1、[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六合”代表的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外的六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说明六国已经被统一,而“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说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本质。

[题目反思]本题属材料性选择题,解答此类题型时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2.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缺乏可委以此重任的优秀人才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2、[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3.司马迁在《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

A、皇权至高无上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C、秦律严苛细密D、丞相大权独揽

3、[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皇帝制的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它表现在表现:

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题目中的材料正反映了皇帝的至高无上。

4.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4、[参考答案]B

[思路解析]“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表明秦废分封的态度。

[题目反思]本题属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时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内容结合书本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5.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的主要意义是()

A.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B.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的安定D.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

5、[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从秦推行郡县制的目的考虑,是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6.秦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封建专制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6、[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郡县制之所以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是因为这一措施的实行体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即皇权至高无上。

[题目反思]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7.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秦始皇个性极其暴虐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7、[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秦始皇统治的时代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对思想文化领域加强控制是巩固这一制度的需要,也是推行专制制度的必然结果。

尽管秦始皇个性很残暴,但是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品性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秦朝统治严酷残暴也是事实,但应当把这一现象看作是专制主义政治过度运用,必然会导致的结果。

[题目反思]关于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即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在概念上要与中央集权应有所区别。

8.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指()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管理

8、[参考答案]D

[思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9.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参考答案]D

[思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10.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某家四兄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老大应征筑长城,多年未归

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说他阵亡

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

D、老四收入粮食1000斤,全家人还经常挨饿

10、[参考答案]C

[思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秦始皇统治的时代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在思想文化方面颁布了焚书令,这是一项文化专制的政策。

解题时需要知道焚书令的具体内容。

[题目反思]对思想文化领域加强控制是巩固这一制度的需要,也是推行专制制度的必然结果。

秦朝统治严酷残暴也是事实,但应当把这一现象看作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的表现。

11.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并说: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

‘朕’”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①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②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③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④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11、[参考答案]

(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

“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

“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3)皇位世袭。

(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思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独裁。

[题目反思]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特色。

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虎符由皇帝掌握,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

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

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

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

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简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城西部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共一千一百多支(另有残片八百多片)。

这批竹简,绝大部分保存完好。

简文为墨书秦隶,字迹大部分清晰可辨。

云梦出土的秦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

虽然不是《秦律》的全部,却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古的法律条文。

它涉及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以及秦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的发现,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秦律》来统一全国的法律。

云梦秦简中的《秦律》,应是通用于全国的法律。

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职务及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从中可以看出其严密繁苛。

秦律突出反映了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原则。

如律文中规定,五人共盗一钱以上,要“斩左止(断去左足),黥为城旦(额上刺字,徒刑六年)”,五人以下的盗窃者,所盗超过660钱,“黥劓为城旦”。

秦朝律中规定的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磔(断裂肢体)、枭首、族、夷三族等12种,肉刑有斩足、劓(割鼻)、黥等多种,十分残酷。

《秦律》有怎样的特点,《秦律》的颁布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特点:

残酷、种类繁多、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影响:

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残酷的刑罚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探究思路]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皇帝制度的创立始于()

A.秦朝B.西汉C.隋朝D.唐朝

1、[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B.分割宰相权力

C.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2、[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A、C为唐策略,D为宋策略。

[题目反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二是不端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西汉时期,负责监察职能的官职是()

A.郡守B.太尉C.刺史D.县令

3、[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汉武帝时创刺史制度。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4、[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A.C为效能有限的表现,B为效能有限的原因之一,但非根本原因。

5.隋唐以来的历代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完善

5、[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科举制是隋唐时实行的选官制,有利于选拔人才,而选拔人才的目的又是巩固专制统治。

[题目反思]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

通过科举考试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

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的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元朝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

A.尚书省B.中书省C.行省D.宣政院

6、[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点,这类题要求平时对教材基础知识有一个牢固的掌握。

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影响到今天。

[题目反思]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

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

这种情况在宋.明两代尤为突出。

.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

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

7、[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宋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权力,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8.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是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为进一步加强皇权而实行的

B.行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总领一省军国重事

C.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8、[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吸取唐朝唐朝藩镇割据局面教训的应是北宋,而非元朝。

9.元朝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

A.中书省B.宣政院C.行中书省D.尚书台

9、[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元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军政事务,西藏正式纳入了祖国版图。

10.科举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10、[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科举制通过考试,择优选官,这对世家大族垄断仕途起了限制作用。

[题目反思]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地主阶级中占多数的庶族地主阶层可以通过科举途径参与政权,从而扩大了封建政权的基础。

11.阅读下列材料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

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中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明太祖说: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

从制度的角度说明你的认识。

11、[参考答案]

(1)唐太宗认为应该加强宰相制度,以避免决策失误。

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是政治

混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身。

(2)皇帝决断和宰相等集体讨论应结合起来。

(3)中央政治各部门只管办事,皇帝一人决策即可。

(4)从根本上说并不矛盾。

二者都坚持专制制度。

但唐太宗要求将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统一起来,而明太祖将宰相制与君主专制绝对对立看待,因此得出不同结论。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比较题,需要正确理解唐朝与明朝在相权设置上的不同。

从材料来看,应当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句,如材料1中“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材料2中“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

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