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519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x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1

一、选择题(下列选项中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并把答案写到后面的空格内。

1.禹建立夏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家天下”变为“公天下”B.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C.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D.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

2.《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周王的亲族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姻亲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3.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周与鲁的关系是()A.父子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

4.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

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

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

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5.右图是国民党副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

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6.成语“问鼎之心”(现一般也作“问鼎中原”)语出《左传·宣公三年》:

“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

”又《晋书·王敦传》:

“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楚庄王问鼎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分封制瓦解B.宗法制盛行C.中央集权加强D.郡县制出现

7.《三字经》写道: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使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8.右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

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9.下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10.秦朝形成了宰相制度,秦朝的丞相()

①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③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

④名义上掌握兵权,实际由太尉“掌武事”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

11.下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

几个同学就这幅图的历史内涵进行推测

 

甲:

图1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乙:

图1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已经实现了权利的高度集中。

丙:

图1中成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

丁:

图1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利之间的主要纽带。

以上推论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甲B.乙C.丙D.丁

12.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

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

‘马也,’二世笑曰:

‘丞相误邪?

谓鹿

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

A.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B.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C.丞相制度实行不合时宜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13.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

某同学在考证秦郡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史记》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D.秦简的记载

14.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15.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这主要是指他()

A.继承了秦国王位B.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C.灭六国统一天下D.修建万里长城

16.下列属于秦朝交通方面的史实有()

①开凿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②开辟“五尺道”平定岭南

③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的驰道④建立通往北方的直道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7.郡县制下的地方官与分封制下的诸侯王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是()

A.统治区域的大小B.辖区人口的多少

C.权利地位的由来D.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18.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

”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是()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B.唐代宰相权倾天下

C.宰相权力走向分散D.宰相权力不断强化

19.进步思想家认为秦始皇掀翻了一个世界,又创立了一个世界,是圣又魔,未可轻议,秦始皇创立的“世界”不包括()

A.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统一了度量衡

C.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

D.实行了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制度

20.右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字铭文:

“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

”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21.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

“史料可

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

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作

者的意思是()

A.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B.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22.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

《唐律疏议》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

A.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3.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

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24.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刺史④节度使

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5.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26.下列叙述中,属于元朝中央控制地方的措施有()

①地方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②地方军政要务需呈报中书省③中央以监察机构监督④地方官不得调动军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7.宋朝的监察机构是()

A.御史台B.都察院C.御史大夫D.提点刑狱司

班级姓名学号

28.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

“天下谁人最快活?

”有的人回答:

“金榜题名者快活。

”有的人说:

“功成名就者快活。

”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个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

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对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29.下列关于宣政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元代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②主管院事的高级长官称“国师”

③军民通摄④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30.孟德斯鸠说: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C.元朝建立行省制度D.清朝设置军机处

二、非选择题(共3题40分)

31.(共18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

图一图二

图三

请回答: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3分)

 

(2)图二、图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2分)西汉前期在解决这两个矛盾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

(7分)

 

(3)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

“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期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分)

 

(2)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

为什么?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4分)

3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

材料二表2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编制)

请回答:

(l)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

(4分)

(2)表2中寒门子弟人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3分)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D

D

A

A

B

B

C

C

C

A

D

C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C

D

A

B

A

B

A

B

D

D

B

D

D

二、非选择题

31.

(1)分封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

(2)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西汉:

初年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司隶校尉。

在中央,频繁更换丞相、建立中朝制度。

(3)分封制的影响:

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西周疆域,为西周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行省制的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发展。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32.

(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2)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4)从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到相权逐步削弱最终被废;君权力越来越大,使中央集权政治发展到绝对的君主专制。

33.

(1)(4分)扬长避短;虚怀纳谏;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4分)

(2)(6分)变化:

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时达到高峰。

(3分)

原因:

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1分)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1分)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