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0997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觉得要以“行”入手,落实行动,在体验中播种美丽的心灵。

如学完人教版第二册第8课《月亮的心愿》这篇文章后,我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向文中小女孩学习?

能为妈妈做些什么?

我让孩子们讲述自己与妈妈之间发生过的趣事,当孩子们讲得滔滔不绝时,告诉他们母亲的不容易之处,引导他们利用周末为母亲做点什么,并以小短文的形式写下来。

经过了我的一番指导,周一孩子们很快就把小短文交上来了,我发现很多学生都为自己的母亲做了很多事,有的为母亲洗脚,有的为母亲做家务,有的买了一束康乃馨送给母亲……孩子们也在文章的后面写上了母亲的反应。

看到这些后,我特别感动,我感受到了我的引导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感受到了孩子在掌握课本知识,锻炼写作能力外真正地用自己的行为去做事、做人。

总之,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更要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恰当的时机让德育如春雨渗透到语文课堂中,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教育,从而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真正地实现播种美丽人格,奠基幸福人生的目标。

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第二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战场,学科教学是落实德育的重要阵地。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德育渗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素质教育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和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开发潜能的国民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为基础,以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基本素质和完整意义上的发展为根本。

而现实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在实施教育时,一手软一手硬,突出智育而忽视德育,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严重背离了人的发展的宗旨。

这种短视的单纯着眼于表面效果的教育,无法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社会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江总书记曾指出:

“要对小学生、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

”通过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免疫力,树立牢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四有”新人。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

少年期是从幼稚期向成熟期发展的心理上的过渡时期,国外心理学家将它称为“心理性断乳期”。

主要特点在于:

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感情丰富而又动摇不定,意志自制力较差,是其理想、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很大。

因此,教育引导得法,可以使他们爆发出巨大的青春活力,为其一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反之则易使其人生发展步入歧途,活力变成破坏力,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通过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正确思想和良好道德品质,使他们逐步成长为积极向上、文明幸福的新一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精心钻研,在教学设计中预设育人氛围。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的学科。

为了使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转化成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知识,教师除了要有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之外,还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为正式上课作好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设计中,应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学生,结合教师的自身特长,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努力在教学设计中预设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德育知识与才能。

(二)灵活驾驭,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实施德育。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

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它是直观、形象、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1、在导入新课中开启德育

俗话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

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

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

2、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

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

在《小伙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

“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

‘赶快吃吧。

’”教师在教学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安东那种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

(4)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

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

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

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通过多次对比,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上应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为四化建设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3、在反馈训练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

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

如:

在《好孩子》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行为、好品质,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京京做一个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利益的好孩子。

4、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

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

在《一张珍贵的照片》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在知道周总理在困难时期深入农村,在让小花带路和桂花家做客的两件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农民的疾苦非常关心,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学习周总理,做一个性格温和,品质优秀的人。

5、在学生习作中诱导德育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

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

今年元旦前夕,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学生:

元旦回家过节,一家人团聚吃饭时,你给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盛饭、夹菜,看看他们有什么表现,你当时有什么感受,然后写在日记本上。

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今天是元旦节,妈妈为我们一家准备一顿丰盛的佳肴。

开饭了,一家人围坐一团,我先给他们发餐具,然后给爸妈盛饭,把他们俩爱吃的菜夹到他们的碗里,这时妈妈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说:

“新年有新事,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的小皇帝懂得孝敬父母了。

”……一向都由父母侍奉的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

我想:

妈妈为了供我上学,辛勤地工作,还要做那么多的家务活,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妈妈,帮妈妈做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

还有一位同学写道:

……我给奶奶盛饭,爸爸却不高兴地说:

“你自己盛给你自己吧,奶奶会自己盛饭,用不着你多此一举。

”听了,我满脸的笑容消失了。

心里想:

难道我这样做错了吗?

孝敬老人应从小事做起……。

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传统美德。

6、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德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

《小鸭子得救了》、《应该帮助他们》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拓宽视野,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正确认识语文课外活动的作用,将课堂内外德育做到有机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

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在作业批改中渗透德育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

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曾发现有位同学用“帮助”造句:

“只有别人帮助了我,我才帮助别人。

”我把这个同学找来跟他讲明了助人为乐的道理,使他明白了应该如何“助人为乐”。

(六)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

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忌将德育变成空洞的说教。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

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只是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

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

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

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

(二)忌将德育活动搞成做秀。

有的学校喜欢在特别的日子,特别的地方,带领学生做义务劳动,雷锋活动等。

他们在劳动时戴着很不协调的红色丝带,上面还醒目地写着“某某某学校”,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的刺眼。

这种德育的做秀活动能够让美好的德育思想深深的扎根于学生的心灵的土壤吗?

将来能够开出美德鲜花一生灿烂吗?

(三)忌用行政的力量去实施德育工作。

我们应对学生实行人文关怀。

就是要以人为本,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

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

我们用简单粗暴的行政力量去规范学生的道德问题是很难奏效的。

必须彻底改造教师行为文化,最后通过教师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文化,不能靠行政的力量去规范学生这样那样不准。

(四)忌不切合学生年龄、心理实际的德育。

德育不是驯服人的过程,而是像佛主一样度化人的过程。

所以,师生间的人格平等与相互尊重是德育的前提,不能压抑学生的天性去制定成年人喜欢的规矩。

任何漠视学生的权利,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等不好的规矩制度都应完全唾弃。

(五)忌为德育而教育学生。

过去,我们把“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等看作道德的核心,从而失去了自我。

这种行为不能作为道德的楷模而受到表扬或大肆宣扬,相反还应受到劝阻和批评。

因为这些行为已经侵犯了自身的基本人权。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贵的,都应珍视;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权利。

像学生毫无把握的救人行为等,在道德层面都不该提倡。

人性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德育的终点,是德育的立身之本,不能为德育而教育学生。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

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

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课堂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祖国的明天才会充满希望!

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第三篇】:

浅谈品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因此,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

但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成了教育的阻力。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如能建立人道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就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一、倾听心灵的声音

教育孩子首要的是创造一个环境,就像农民种庄稼,必须给它合适的土壤。

这合适的土壤就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氛围,是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

1、学会做孩子。

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进学生多彩的世界,你才会发现学生有多可爱,才能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

“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因此,在课间,我们可以与学生聊聊天,一起活动,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与他们共同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其次,要多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情绪生活,在他们身体不适时能得以母亲般的关怀,在他们情绪波动时能得以调整。

真情的付出,必定能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

2、学会做朋友。

朋友,意味着平等,意味着毫不隐瞒,意味着真情帮助。

课堂上,如以朋友的身份进入教学情境,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融,就能真正帮助学生解除心中困惑,促进道德内化。

二、让心灵阳光灿烂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如果倾听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创设一个关爱的氛围比作庄稼生长的土壤的话,那么,互相尊重、赞赏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则可以看作是庄稼茁壮成长还需要的阳光雨露。

因为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树有树的美,花有花的美,草有草的美,万物各成其美,人作为万物之灵,更是如此。

所以,不管他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性格孤立不合群的学生,还是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我们都要尊重他们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不仅如此,还要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心灵放光。

我知道学生们心里也有自己的想法,就说:

“社会上的人们是如此做的,我知道同学们也都想用实际行动献上自己的爱心,不如,我们也来发挥自己的相象和聪明才智,为他们设计一些有用的、便捷的设施,或写上你想做的实事好吗?

”学生在教师的提议下,情趣高昂地开始了自己的设计。

虽然,这些设计并不一定可行,并不一定能经得起推敲,但,这些设计代表着学生纯真的心灵,充满了对残疾人的深深爱意,我被感动了,说:

“虽然,你们的设计还显得稚嫩,虽然,你们的设计可能不会马上成为现实,但等到你们梦想成为现实的那一天,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学生的爱心和设计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赞赏,因而,表现得尤为积极向上。

后来,市里成立助残基金会,我无须费口舌,一经提议,一呼百应。

三、指向心灵深处

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树立自信,从而使孩子将自己的潜能一个个挖掘出来。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就缺少这种自我认识。

四、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

如果你在写成绩报告册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

写些激励性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

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

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一所小学做实验,以18个班的学生,作了预测未来的测验,然后把具备“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

这种暗示坚定了老师对这名单上的学生的肯定。

使这些原本是随意指定的学生感到异样的自信、自尊、自爱,敢于提问、回答。

8个月后复试,这些学生进步快、活泼、可爱。

实验表明: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

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罗森塔尔实验对我们教师作用可不小。

五、要学会民主

学习是民主的、开放的,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大度从容地把学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