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6888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8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字学Word文档格式.docx

探讨汉字的形体依一定的理据构成和演变的规律。

包括个体字符的构成方式和汉字构形的总体系统中所包含的规律。

第二、汉字字源学。

尽量找出汉字的最早字形,寻找每个字构字初期的造字意图,也就是探讨汉字的形源,也叫字源,这是汉字字源学的任务。

第三、汉字字体学。

汉字字体指不同时代、不同用途(鼎彝、碑版、书册、信札等)、不同书写工具(笔、刀等)、不同书写方法(笔写、刀刻、范铸等)、不同地区所形成的汉字书写的大类别和总风格。

第四、汉字文化学。

如前述。

第二章汉字的起源

一、汉字起源诸说及批判

1、结绳说2、八卦说3、仓颉说

1、结绳说

《周易系辞》: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郑玄注《周易》:

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

事小,小结其绳。

李鼎祚《周易集解》:

古者无文字,其有誓约之事,事大,大结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结绳与汉字

商周金文中,十、廿、卅、卌的字形正像一根或几根打结的绳子;

还有间接取形于结绳的汉字,如世。

约与结绳的关系。

说文:

约,缠束也,从系勺声。

约本义为绳索、约束(动名一体)引申有约束、约定、盟约——简约、节约。

其语义的引申记事文化、盟约文化。

2、八卦说

八卦说文献

《周易系辞下》: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说文叙》: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郑樵《通志六书略论便从》亦主八卦说。

八卦与汉字——學、巫、筮

3、仓颉造字说

黃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异也,初造书契。

仓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汉字起源和图画的关系

梁东汉先生主张文字起源于图画,举“奥基布娃的情书”来说明它。

据说印第安女子奥基布娃在赤杨树的树皮上写情书给自己的爱人,图的左上角是一只熊,是女子的图腾,左下角是一条泥鳅,是男子的图腾,曲线表示应走的道路,帐篷表示聚会的地方,帐篷里画一个人表示她在等候,旁边有三个“十”字,表示周圃住的是天主教徒,帐篷后面画大小三个湖沼,指示帐篷的位置。

文字演变的规律:

表形-表意-表音

许进雄先生认为:

初期的文字以代表具体事物的表形期为主,渐次进入指示概念、诉诸思考的表意期,最后因需求量太多,不胜造字之繁杂,才发展以音标表达意义为主的表音期。

(《简明中文字学》中华书局2009.2,P7)

附:

契刻说

刘熙《释名》:

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易林》:

符左契右,相与合齿。

《列子说符》: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第三章汉字的性质

一、汉字性质讨论综述

关于汉字的性质历来争议颇多:

周有光《汉字性质问题》一文列举各家观点:

学者的众多说法,经过归纳分类,可分为两类:

甲类以汉字所代表的“语言段落”作为根据,乙类以汉字的“表达方法”作为根据。

甲类:

以“语言段落”作为根据,分为三个小组:

(1)语词文字。

称为:

词素文字、词符文字、表词文字、表词字。

提出者:

赵元任、王伯熙、格尔伯、伊斯特林、布龙菲尔德。

(2)语词和音节文字。

语素文字(包括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语素——音节文字、音节——语素文字。

吕叔湘、朱德熙、李荣、苏培成、孙钧锡、叶蜚声、徐通将、伊斌庸、希尔、桑普森、德范克。

 

(3)音节文字。

张志公。

乙类:

以“表达方法”作为根据,分为六个小组。

(1)表形文字。

形符文字、衍形文字、象形文字。

姜亮夫、云中、吴玉章。

(2)表意文字。

表意体系文字、衍意系统文字。

索绪尔、梁东汉、叶楚强、黄伯荣、廖序东、王凤阳。

(3)表音文字。

姚孝遂。

(4)表形和表意文字。

称为“因义构形”;

又可归入表意文字。

王宁。

(5)表意和表音文字。

称为“意音文字、音义系文字。

徐银东、周有光、裘锡圭。

(6)表音和表形文字。

形音文字。

刘又辛。

讨论文字的性质要依据下面三个原则:

第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构形一定要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才能起到语言载体的作用。

所以,文字的性质首先取决于这种文字的形体与语言如何联系。

第二,文字有自己的演变历史,有些文字——比如汉字——还有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历史,讨论文字的性质要看这种文字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也就是要看这种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

考察汉字的性质,应当考察从甲骨文开始,历经两周金文、秦代小篆,直至隶变、楷化,从古至今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是否有变化的趋势。

第三,文字不是孤立的字符,它的总体是成系统的,是按一定的区别原则和组构手段结合而成的体系。

讨论文字的性质要看整体系统,而不应拘泥于一字一符或某一类字符。

根据第一个原则,世界上的文字只能有两种体系。

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说:

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

(1)表意体系。

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

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

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

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言语中不能再缩减的要素为基础。

二、汉字的表意性质

根据文字构形要表现语言的音或义这个原则,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

从历代汉字的构形系统考察,各共时平面上的汉字的整体系统,都是按表意原则维系的。

如:

1、汉字意符的特点

构成文字的部件或称基本元素称字符。

汉字是由图画文字演进而来的,其构形基础当然是象形文字,因此,其字符多为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

汉字的字符可归纳为三种:

意符、音符和记号符号。

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

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

在语音和意义上没有联系的是记号。

拼音文字只采用音符。

汉字则三种都采用

意符几乎贯穿汉字的构形体系之中,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象形固然是由具象性的符号来表意的。

指事的记号符号也必须在象形的基础上才能表达作用。

会意纯属意符构成,形声的义符也是意符。

两种意符形态

以象形表意的为形符;

以字符的意义表意的为义符。

歪孬瞾

汉字历经演变,形符的象形性退化,最终失却其表异性,意符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主流。

后来形符意符概念混同,

2、汉字音符的特点

汉字体系中表音的字符数量也很多。

1、纯表音的符号,如假借字。

据李玉洁《从甲骨文的假借字看汉字的性质》一文对《殷契萃编》的统计,假借占甲骨文总数61%。

象:

可表示动物名,也借为方国名。

既:

可表过去、完了,也可表示祭祀名。

其(箕):

可表示工具,也可表示虚词。

2、形声字的声符。

其一、表示形声字的音符部分,纯粹表示读音的。

随着语音的流变,其表音作用日渐退化。

如今之绝大多数形声字。

如:

江、河、顿、假、峰、剪、校、想

其二、表音的同时兼表意。

(或者说表意时见兼表音)。

乔、桥、峤、荞、轿、骄、鞒、(马鞍拱起的地方)

奚、溪、谿、鼷、謑(小人怒)

3、汉字构形的特点

汉字构形具有系统性。

540部首统领所有汉字。

一字一音。

六书。

构形具有时代性。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祖籍为江苏宜兴,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后来迁居苏州。

1955年10月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提出方案的三原则,方案在1958年公布。

弗迪南·

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1857年11月26日—1913年2月22日),生于日内瓦,瑞士语言学家。

索氏是现代语言学之父,他把语言学塑造成为一门影响巨大的独立学科。

他认为语言是基于符号及意义的一门科学——现在一般通称为符号学。

第四章汉字的构形

一、汉字构形的特点

1、具象式。

2、经验式。

3、象征式。

二、汉字字符的生成功能

1、变通性。

2、整体性。

三、汉字字符的构形功能

1、表形功能。

2、表义功能。

3、示音功能。

4、标示功能。

1、具象式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

具象式主要指早期汉字,很多表示具体事物的独体汉字基本上式非常形象。

日月山水羊牛马木等等。

2、经验式

不但单个的形体是直观物象的描写,就是形体组合,也是反映事物之间的直观关系的。

这些汉字体现某种经验的总结。

推求其意义必赖该部族对其构形的认同。

造字理据

汉先民的具象思维决定汉字的原初状态的具象性特征。

造意一旦为使用的群体所公认,便成为一种可分析的客体,我们称作造字理据。

造字理据因社会约定而与字形较稳定地结合在一起,它是汉字表意性质的体现。

初,《說文》:

“初,始也。

八刀,从衣。

裁衣之始也。

天,《說文》:

“天,颠也。

至高无上。

从一、大。

3、象征式

汉字在发展中,为了书写的快速,逐渐简化,早期古文字的象物性逐渐淡化,汉字不再用直观的物象来反映词义了。

但是,因为一批具有意义的基本字符已经形成,它们可以直接把意义信息带到字形里。

这些字形所表达的意义一般不单纯直观,而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日”已不象太阳,但它在构字时仍然把“太阳”和与它有关的信息诸如“时间”、“明亮”等带入字形:

晶、明、星……中的“日”有“亮”的意义;

晚、昏、昧、时、晨……中的“日”有“时”的意义;

旦、莫……中的“日”仍具“太阳”的意义。

字符与构件象物性淡化,由表形转化为表意的现象,称为“义化”。

义化以后的构件组成新字时,有的还保留着物象关系。

苗 草长在田地上,构形时草在田上;

益 水由器皿中流溢出来,构形时水纹横着在皿上;

析 用斧子从旁斫木。

斤在木旁;

牢 牛被拴在牢圈里,牛在宀下。

而大部分已不保留原来的物象关系了,可以考虑字形的整齐、美观来安置构件。

解 用刀剖牛角,刀在牛上,减去了手,意义信息足够说明“解剖”义;

祝 人张口向神祈祷,人、口在示旁,不是物象的组合;

酒 酒坛子装酒水,但表示酒水的“氵”并不放在表示酒坛的“酉”里面;

以上两种组合方式,前者叫形合,它们是物象组合的遗存;

后者叫义合,它们只靠字符意义的累积或连缀来表意。

但它们的字形都是可以分析的。

最常见的汉字构形方式是半意半声

“桃”、“柚”、“梅”、“棠”、“梨”,都用“木”来表示它们是木本结果的植物。

而“兆”“由”、“每”、“尚”、“利”则用近似的声音来对这些果木名称加以区别。

汉字的声符作用不只在标音,而且用不着和所构的字读音完全一致,它们是一种区别手段,通过这些声符,可以在许多同类词里,区别出这个字是指称哪个词的。

“桃”和“兆”并不同音,但人们可以由于“兆”与“桃”声音的近似而确定它不是棠、梨、柚、梅而是桃。

因为汉字是因义而构形的,所以,说明一个汉字的形体必须包括构形和构意这两个部分。

构形指采用哪些构件、数目多少、拼合的方式、放置的位置等。

而构意则指这种构形体现了何种造字意图、带来了哪些意义信息,又采用了何种手段来与相似字和同类字相区别。

在古文字时代,方块汉字的格局就已经形成了,当汉字发展到义合组字和义音组字后,由于整体构形已经经过了一番规整,当然也就要保持上下、左右的两维方形。

因此可以说,方块汉字正是汉字的表意性必然带来的特点。

构件用与物象相似的形体来体现构意,我们就说构件具有表形功能。

例如,甲骨文的“天”字中表示人又突出头部的构件,“福”字中表示仓廩丰满的构件,“祝”字中表示人张口向上的构件;

小篆“果”字中表示水果的构件,“亦”字中表示正面人形的构件;

“齿”字中表示牙齿的构件,“番”字中表示兽爪印的构件等,承担的都是表形功能。

天、福、祝、果、亦、齿、番

构件以它在独用时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来体现构意,这就是构件的表义功能。

“打”字中的构件“扌”表示“打击”是一种用手去施行的行为动作,“海”字中的构件“氵”表示“海”的意义和“水”有关;

“梅”字中的构件“木”说明“梅”是一种木本植物;

“说”字中的“讠(言)”,表示“说”是言语行为;

“森”字中的三个“木”,表示“森”是众多树木的聚集。

构件在构字时体现示音的构意,我们就说它具有示音功能。

例如“榆”、“松”、“桐”、“梨”、“桃”、“枫”是表示不同树名的字,“俞”、“公”、“同”、“利”、“兆”、“风”这些构件分别与全字的读音相近或相同,承担的是示音功能。

通过这些示音构件,可以将“榆”、“松”、“桐”、“梨”、“桃”、“枫”所对应的树名提示出来,并与其它树名区别开来。

构件不独立存在,而是附加在另一个构件上,起区别和指事作用,即具有标示功能。

承担标示功能的构件一般为非字构件。

标示功能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1)只有区别作用的标示构件。

甲骨文的(少)与(小)区别,所加的点具有标示功能

甲骨文的(尤)与(又)区别,所加的斜道具有标示功能

甲骨文的(人)与(千)区别,所加的短横具有标示功能

甲骨文的(百)与(白)区别,所加的折具有标示功能

小篆的卒(卒)与衣(衣)区别,所加的斜道具有标示功能

隶、楷的“太”与“大”区别,所加的点有标示功能

这种标示符号的位置只从构字的美观、匀称出发,没有构意的作用。

(2)既有区别作用又有指事作用的标示构件。

小篆的“亦”作“亦”,是“腋”的古字,字形为一正面人形,用两点指示腋下,这两点即是起指事作用的标示构件。

“刃”中的“丶”用以指示刀刃之所在。

“末”上面的一横指示出树梢的位置,“本”则因指示树根的位置而将一横置于“木”下面,它们都是起指事作用的标示构件。

这种标示符号的位置与它要标示的事物有关,也就是说,它既用来和不加标示符号的字区别,又用所加的位置同时体现构意。

第五章汉字形体的演变

一、商周文字:

甲骨文金文及其特点

二、春秋战国文字:

大篆古文及其特点

三、秦汉文字:

小篆古隶及其特点

四、东汉以来文字,今隶楷书等及其特点

五、汉字字体演变的途径:

1、笔意——笔势2、图画性——符号性

甲骨文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

标志着中国汉字体系在3500年前即已成熟。

与史籍所载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及山东大汶口刻划符号的年代相距只有1000多年。

甲骨文

甲骨文: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

一般认为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是王懿荣。

甲骨文发现与商代后期王都遗址——殷墟。

约BC14世纪盘庚迁都于此,延续270多年。

甲骨文特点

1.象形、象意字多。

形声字占百分之二十。

2.字无定格、异构字多。

3.存在不少异字同形现象。

4、笔画细瘦方整。

这些特点说明:

甲骨文初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比较科学的雏形,但尚未定型;

甲骨文研究专家:

甲骨文四堂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

四川乐山县人。

王国维(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浙江海宁盐官人。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

浙江上虞人。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河南省南阳人。

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金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特点

1.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

2.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

3.形声字增加。

4.注重字形美化。

春秋战国时期,在周代金文基础上,诸侯各自独创自己地方色彩的书法,如《越王勾践剑》、《蔡侯尊》、《曾侯乙编钟》,字体修长,颇具装饰和夸张意趣。

战国文字特点

1.形体歧异多.

2.俗体使用广泛.

籀文:

雷、败、副、麈、涉、吾

六国古文

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的流行,其中最常见的便是简体。

六国古文不但与当时秦国使用的文字不同,而且彼此之间也不相同。

三、秦系文字:

大篆与小篆

秦系文字上承西周金文,下启小篆,是汉字发展主线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它是战国文字的主流。

六国文字偏离了正统文字发展的轨道,未能引导当时汉字发展的方向,因而是战国文字的支流。

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

内容介绍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猎碣”。

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

石鼓文的字体,上乘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

王懿荣事迹

王懿荣[清](一八四五至一九OO)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人。

光绪六年(一八八O)进士,入直南书房。

工行楷书。

尚方帖络所需,其章幅稍大者,孝钦后必令懿荣书。

隶书法礼器碑。

兼攻训诂金石之学,所著汉石存目书成于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

宦蜀与顾子远(复初)、黄云鹄(庆临)、罗雪堂(振玉)相友善。

嗣返京师,义和团起义,与妻投井死。

谥文敏。

《益州书画录续编》、《书林纪事》

隶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隶书有秦隶、汉隶。

一般指汉隶。

汉隶由秦隶发展,秦隶是秦系文字的发展。

汉隶又叫“八分”。

隶书是由秦系文字中的俗体文字发展起来的。

隶书就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进入今文字阶段,古文字的象形性被丢掉了,很多字形上无法直接看出其构造意图。

汉隶特点

1.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变篆书圆转的笔道。

2.用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

3.书法上有挑法、波势、和波磔。

楷书

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演变慢慢悦化出来的,在它成为一种新字体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或多或少地带有隶书的意味,所以楷书在历史上也被称为“隶书”和“今隶”。

楷书特点

1.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

2.点画形态丰富

汉字形体演变的三个问题:

隶变、讹变、字形的趋繁与趋简

讹变产生原因

1.因形体相近而致误。

2.因割裂象形性笔画而致误。

3.因增加装饰性的笔划而致误。

4.因增加声符而破坏了原来的象形、象意结构。

汉字形体演变的三个问题

隶变

所谓隶变,是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由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一次质的飞跃。

隶变抛弃象形特征,用笔势代替笔意(用书写符号代替描绘符号),失去构形理据。

隶变实现文字的符号化;

实现符号的简单化,便于书写;

奠定了实用汉字的基本形体。

隶变改变古文字形体为今文字的几种手段(“手段”是后人总结的,不是事先定好的)

1.用一个新的构件取代篆书中的不同构件(粘合和混同)。

2.将篆书中的同一构件形态分异成不同的构件形态。

(分化)

3.省变篆书繁复的结构和笔画(省略与改变)

4.偏旁变形

5.别构一体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作用

隶变使汉字形体彻底摆脱了古汉字象形、象意的桎梏,冲破了篆书线条结构的严密裹刺的纠缠,由“描绘”符号一变而为“书写”符号,面目焕然一新、简洁明快,能更好地适应毛笔的性能,便于书写,大大提高了汉字作为汉语工具的功效。

直到今天,两千多年过去了,实用中的汉字形体(指文字构形),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由此可见,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确实是一次质的飞跃,所以人们把它看作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讹变

讹变是指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由于误解字形或为着书写的方便而破坏原本表义结构的变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