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691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

()新装——()新装——()新装——()新装

三、探究赏析

1.仔细阅读课文,分析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分析时,从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并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3.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

4.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幅更骄傲的神气”?

想像一下这个皇帝回到宫里

5.本文想象丰富而且奇特,夸张大胆而且合理。

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为什么却又能够令人信服?

知识链接:

联想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活动。

联想的基本条件是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要善于找出表象与表象之间的相近、相似、相反等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从某人某事联想到另外一个人或与他相关的事。

想像是人脑的一种思维活动。

它在原来感知事物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分析和加工,经过新的聚合和联想,再重新在心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想像具有具体性、虚构性的特点。

它是对眼前不存在的人或事想出具体的形象。

四、积累迁移

1.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几篇有代表性的童话作品,说说故事,讲讲道理。

2.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像,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要求:

a.大胆想像,勇于创新。

b.书写规范、工整。

27、《郭沫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兴趣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

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

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预习互助

1、检查预习小组交换检查

2、小组讨论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提炼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答疑点拨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里的想象世界。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四、反刍评价

1、学生思考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①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②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

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③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

①街灯(联想)明星(想象)天上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

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

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

“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

“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

“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③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④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五、巩固提高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

如:

a.诗句押韵、和谐。

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b.用词准确。

例“珍奇”、“浅浅的”;

c.语气亲切。

例“我想”、“你看”等。

六、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

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七、布置作业

预习《静夜》朗读品味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预习互助

三、答疑点拨

1、听〈静夜〉诗歌朗诵,

思考:

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

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

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界:

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

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

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

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

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

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

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

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

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

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

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

最后明确:

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

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

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

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

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

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

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

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

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思考:

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

力,没有生气。

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

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28、女娲造人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想像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了解关于宇宙起源的朴素的解释。

能力目标

学会使用夸张和想像。

情感目标

1.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体会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学法提示

文章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复述故事和形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试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大胆进行探索,了解人类起源的科学解释。

导学过程:

一、文体解话:

你知道什么是神话故事?

说说你读过的神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划出文中的生字,查字典注音;

划出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会为止

2、速读课文: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

初读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体会作品主题。

1、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⑴ 

、先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准备复述。

⑵、读课后习题中《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2—3人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⑶讨论:

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

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组内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2、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1)、讨论:

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提示:

紧扣课文语句)

(2)、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3)、运用想象,把成语“喜气洋洋”“眉开眼笑”构想成生动的画面,并用文字描述出来。

(100字以内)

四、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 

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

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

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

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

说说理由。

五、测一测,检查一下你学习本课的成果如何: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开天辟地( )  

女娲 

(  

) 掺水(  

)  

塑造( 

 )

莽莽榛榛( 

)( 

) 

澄澈(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 

,它详细叙

述了 

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 

和 

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神话带有浓厚的 

色彩。

3、仿照下列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再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

山涧的小溪,并不因为大海在山下就停止歌唱;

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仿句: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一、预习·

扫障碍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嬉戏(xī) 

扇风(shān) 

寂寞(mò

哞哞(mōu)

B、采摘(zāi 

咩咩(miē) 

潺潺(chá

n) 

翅膀(chì

C、挨近(āi) 

漆黑(xī) 

蔷薇(qiá

ng) 

霹雳(qī)

D、旷野(kuà

跌倒(dà

o) 

泥泞(nì

孪生(luá

n)

2、选出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流淌泥泞萤火虫励精图冶

B、眨吧嬉戏霹雳惴惴不安

C、陌生栾生彩虹针砭时弊

D、修葺幽雅笼罩巧夺天工

3、判断对错。

(1)童话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 

(2)本文的主题是想告诉我们:

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

(3)本文侧重于写情节的跌宕起伏,而不注重写内心的感受和气氛的烘托。

(4)本文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

二、导入·

设情景

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奏响一曲爱的赞歌。

爱,让孤独的盲孩子感受了光明和美好;

爱,给付出者带来了快乐。

三、活动·

有目标

1、理清文章情节脉络

2、培养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四、感知·

通大意

1、本文叙写了盲孩子在影子、萤火虫的关爱帮助下重见光明的故事,请概括文章的主题。

2、整篇文章最显著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五、研读·

品经典

在这美丽明亮的灯光里,影子又回来了。

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

“啊!

我的影子,是你吗?

我好像看见你了!

真的,我看见你了!

他伸出双手,拉住了他这位黑色的好朋友,他们久久地拥抱在一起。

他身旁有那盏萤火虫组合的灯,还有他的影子伴随着他。

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月亮出来了。

今天的月亮特别亮。

又过了一会儿,太阳出来了。

今天太阳出来得格外早。

月亮和太阳同时悬挂在天上。

还有那盏萤火虫灯。

这世间所有的光亮一齐照耀着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他眼睛里的那个黑夜的世界,渐渐地泛起淡淡的光,像银亮的雾笼罩着周围的一切。

不大工夫,那雾也消退了。

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

他用惊奇的目光张望着这陌生而美丽的世界。

他不但看见了太阳、月亮,还看见了那么多萤火虫组合的灯。

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

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

还有绿草。

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他的影子就站在他身边,和他手拉着手。

他转过脸,亲切地望着他这位朋友,它也微笑着望着他。

他发现,他的影子慢慢退去了黑色,变成了一个衣着美丽的孩子,也有着一样红润的圆脸,油亮的头发和大大的黑眼睛。

人们说,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1、“在这美丽明亮的灯光里,影子又回来了。

”这里“灯光”指什么?

为什么“影子又回来了?

2、在夏夜的这场风雨中,是谁帮助了盲孩子?

“风雨”的寓意是什么?

3、“这世间所有的光亮一齐照耀着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所有的光亮”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你认为“光亮”有什么寓意?

4、盲孩子复明后都看见了哪些景物?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5、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这说明了什么?

6、“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30、寓言四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一、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二、预习导学

  1、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

  寓言:

  伊索:

 《伊索寓言》:

  2、掌握字词

  饶头:

  3、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

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4、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

用简练的话语填充:

全篇故事分两层,其

  起因和开端是 

发展和结局是:

  5、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三、问题检测

  1、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2、“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3、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对雕像者的形象指惜墨如金,轻轻一句“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答语,却见其情节波澜,就其表达效果试作分析。

  四、拓展延伸

  1、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2、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蚊子和狮子》

二、预习导学

1、复习寓言知识。

  2、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3、这则寓言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像色彩,清新、形象,那么文中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1、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

它的悲痛说

  明了什么?

  2、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3、蚊子如果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1、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

下列成语中:

骄兵必败,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哪一则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

  2、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智子疑邻》

1、积累词语,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

  预 

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二、预习导学 

1、了解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

  《韩非子》:

  2、掌握字词:

  

(1)智子疑邻

  

(2)不筑

  (3)暮而果大亡其财

  3、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

 

  因“天雨”而导致“墙坏”,因“墙坏”而致失盗,对此儿子和邻人之父都有相同预见,而宋国富人却“智子疑邻”,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设想一下,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

为寓言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续编。

《塞翁失马》

  一、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1、了解《淮南子》:

  

(1)马无故亡而入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