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58018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定价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Word下载.doc

12、澳门回归10周年(发生于公元1999年12月20日)

13、中俄、中印、中朝、中蒙建交60周年(发生于1949年)

14、西部大开发10周年(发生于1999年)

(二)以2010年为推算标准的次周年问题

1、国际妇女节100周年。

2、圆明园罹难150周年。

3、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1840—2010年)

4、英法联军攻占北京150周年(1860—2010年)

5、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10周年(1900—2010年)

6、发动百团大战70周年(1940—2010年)

7、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1950—2010年)

8、《土地改革法》颁布60周年(1950—2010年)

9、建立经济特区30周年(1980—2010年)

1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370周年(1640—2010年)

11、纳米比亚独立20周年(1990—2010)

1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1945—2010年)

、国共两党重庆谈判65周年(1945—2010年)

14、周恩来率团出席万隆会议55周年(1955—2010年)

二、考点链接和命题角度:

(一)新中国成立等60周年

 1、考点链接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顶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③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召开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鲜明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开创外交新局面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在广大发展中国国家的支持下,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美国代表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②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

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③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中国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在上合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3.现代中国经济建设

  

(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①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②探索与失误: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地指明了当前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工业各生产部门制订出几年内赶超英美的高指标;

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越来越高。

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社会的决议。

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③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

  

(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①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的责任制。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经济特区的创办: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特区。

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

国排头兵。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此外,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这些开发区通常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③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990年,中央决定以浦东的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4.现代中国文化建设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指出:

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同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2)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①伟大的转折:

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着重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这个讲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判断各方面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三利于”。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等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①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中国十分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神舟”5号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入太空,经21小时飞行,成功返回地面。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②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

这种水稻单产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

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③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Ⅰ号”。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4)建国以来的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①“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中国的文学艺术界硕果累累。

如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②曲折的年代:

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③文艺的春天:

“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他还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

文学方面,出现了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5)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①人民教育的奠基: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毛泽东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建立了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②动乱中的教育:

“文革”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

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③教育的复兴: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订了《义务教育法》;

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

高等学校增设了一批新兴边

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20世纪90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国家还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2、备考角度: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2010年高考必考内容。

要学会多角度分析。

特别要注意“开创外交新局面”、“现代中国经济建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等内容。

(二)国际妇女节100周年

1、考点链接

1.高中课程相关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女性

(1)褒姒:

周幽王为博她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最终在犬戎攻打镐京时孤立无援,自取灭亡,其历史教训是必须讲诚信、更不能因私废公。

(2)历史上有名的“和亲”女性,如细君公主、王昭君、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她们不仅为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政权的友好和平局面做了贡献,更为促进边疆开发、促进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

(3)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如东汉的班昭、南北朝时的蔡文姬、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等,她们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4)元朝著名纺织专家黄道婆,早年在海南岛黎族人那里学习了一整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技术,促进了祖国大陆棉纺织业的发展与进步。

(5)著名女政治家武则天,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的女皇,她作皇帝的时间段是公元690年到705年。

她在政治上善于破格用人,开创“自荐”求官制度;

她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她在民族方面设立北庭都护府,在中央政府统辖下管辖天山以北地区;

她在文化方面,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2.高中课程相关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女性

(1)慈禧太后:

任命曾国藩统领江南四省军务,是血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幕后黑手”;

慈禧把个人私利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这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丧权辱国的重要原因;

慈禧曾支持推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虽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预备立宪”虽是政治骗局,但它也加快了清朝的灭亡。

(2)女革命家秋瑾:

参与领导浙皖起义,慨然就义,实现了她“豪杰羞与草木朽,怀抱岂与常人同”的革命理想。

(3)国民党左派人士、女革命家宋庆龄,孙中山夫人,曾大力推行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曾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推动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曾当选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4)“一五”期间涌现的著名工业劳模赵梦桃:

是西北国棉一厂的细纱工,被称为“纺织战线的一面红旗”,1963年,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因患肺癌病逝,年仅28岁。

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5)探索时期的女英雄向秀丽,她是广州何济公制药厂的工人,是舍身抢救国家财产的青年英雄。

(6)江青:

原名蓝苹,曾在上海当演员,到延安同毛泽东结婚,“文革”期间她是“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对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大危害。

3.高中课程相关世界近代史上的著名女性

(1)“占西女王”——拉克西米·

芭伊,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女英雄。

(2)德国著名女社会活动家、马克思主义者——罗莎·

卢森堡。

(3)祖籍波兰的法国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发现稀有元素钋和镭,为研究微观物质的放射性做了重大贡献。

特别要注意为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女性。

(三)澳门回归10周年:

1、考点链接:

1.澳门地区相关历史

(1)大纲版

①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要上岸晾晒水湿贡物,向明朝地方官行贿,获得允许。

后来,他们买通澳门守将,获准每年交银500两,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

此后,他们擅自修筑城垣和炮台,设立“自治”机构,派驻军队,强地租占澳门。

葡萄牙租占澳门以后,明政府始终掌握着澳门的领土主权。

澳门的民政和司法归广东省香山县知县主管,设守澳官,并在澳门驻扎军队,负责防务和治安。

②澳门回归:

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解决澳门问题提供了范例。

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就澳门问题进谈判,1987年4月,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是在“一国两制”构想下,由中央政府负责外交和国防,实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第一、二任行政长官是何厚铧。

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区徽如下图:

(2)新课标版

澳门回归: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世界历史上葡萄牙相关知识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政治条件。

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航海家迪亚士东行到好望角(非洲南端)(1488年,第一次到好望角);

航海家达·

伽马东行到印度(1497—1498年,第一次到印度)。

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方向以非洲、亚洲为主,但占领美洲巴西。

特点是建立军事据点、商站,垄断商路,进行欺诈性贸易(因为葡萄牙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国,它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