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428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六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文档格式.docx

B.秉(点燃)烛琼(美玉)筵

喟(叹息声)然率(轻率)尔

C.好烦(繁多)其令长(治理)人者

字(书写)而幼孩故病(贫困)且怠

D.风(吹风)乎舞雩逆(迎)旅

方丈(一丈见方)比(比较)去

B项,秉:

持,手拿。

C项,字:

养育。

D项,比:

等到。

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D项,表假设的连词,均为“如果”。

A项,介词,“用”“拿”“把”/介词,“因为”。

B项,助词,主谓之间,不译/代词,它,指笏板。

C项,动词,“接着”/介词,“经由”“通过”。

5.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早缫而绪B.鼓瑟希

C.先妣抚之甚厚D.序天伦之乐事

A项,而-尔。

B项,希-稀。

D项,序-叙。

C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种树郭橐驼传》通过郭橐驼的种树经验,讽喻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B.孔子对“率尔而对”的子路“哂之”,对结伴而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皙“与”之,可见人无完人,即使被尊为“圣人”的孔子有时也厚此薄彼,不能一视同仁。

C.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表现出李白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景美情浓。

D.《项脊轩志》通过记“百年老屋”的兴衰,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深厚感情。

说孔子“厚此薄彼,不能一视同仁”不正确。

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__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

(3)谁道人生无再少?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苏轼《游沙湖》)

(4)________________,忠言逆耳利于行。

(刘向《说苑》)

(1)见贤思齐焉 

(2)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3)君看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4)良药苦口利于病

三、阅读题(共48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11分)

早发宜陵即事

罗 邺

霜白山村月落时,一声鸡后又登岐。

居人犹自掩关在,行客已愁驱马迟。

身事不堪空感激,鬓毛看著欲凋衰。

青萍委匣休哮吼,未有恩仇拟报谁。

注:

罗邺,唐朝人。

才智杰出,一生不得志,晚年赴职单于牙帐,郁郁而终。

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二句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运用了相同的手法,营造了相同的意境。

B.第三、四句运用衬托手法,以“居人”衬托“行客”,突出了行客出发之“早”。

C.从前四句的“又”“犹自”“已愁”可以看出羁旅奔波的辛苦和无奈。

D.第七句中的“青萍委匣”意思是青萍装在了匣子里,比喻事情已成定局。

E.前四句在叙事中写景,后四句在议论中抒情。

A项,“运用了相同的手法”错。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而此诗第一、二句主要是叙事中写景。

D项,“青萍委匣”比喻有才能却无机会施展。

AD

9.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身事不堪空感激”中“空”字的内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字是本诗抒情的落脚点,它表现了强烈的无奈和悲伤。

那这些无奈和悲伤来自何处?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空有“感激”之心却“身事不堪”,空有青春却“鬓毛欲凋衰”,虽有“青萍”却“委匣”,虽有报恩之心却“未有恩仇”。

“空”字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空怀报国之情却怀才不遇、无以施展才能、一事无成、年华衰谢的无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

父同文,有自传。

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解褐沂水主薄,徒知太和县。

江外民险悍多构讼,为《谕民诗》五十篇,因时俗耳目之事,以申规侮,老幼多传诵之。

每岁时必与狱囚约,遣归祀其先,皆如期而还。

迁光禄承,坐鞠狱陈州失实,免官。

久之,复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

境有陵塘之利,浚治以备水旱。

复为光禄寺承,转运使又上其政绩,连诏褒之。

景德二年,与赵安仁、晃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

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时论称之,上颇嘉之。

三年,擢枢密直学士,上作诗宠之。

居无何,出知杭州,胡则时领发运,尝居杭州,肆纵不检,厚结李博,纶素恶之。

通判吴耀卿,则之党也,伺纶动静,密以报则。

则时为当涂者所昵,因共裙扼纶过,徙知扬州。

扬亦博、则巡内,持之益急,求改僻郡,徙徐州。

八年,复知青州。

岁饥,发公凛以救饿拜,全安甚众。

天禧四年冬,以疾求归故里,改太常少卿,分司南京。

五年,卒,年六十八。

纶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颇近迂阔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千里余事兄维友爱甚厚维卒讣闻哀彻不食者数日。

与交游故旧,以信义著称。

士子渴见者,必询其所业,访其志向,随才诱侮之。

尝云:

“归老后,得十年在乡阁讲习,亦可以恢道济世。

”乐于荐士,每一奏十数人,皆当时知名士。

晚节为权幸所排,遂不复振。

善训子弟,虽至清显,不改其纯俭。

既没,家无余货。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纶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颇近迂阔/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千里余/事兄维友爱甚厚/维卒/讣闻/哀彻不食者数日

B.纶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颇近迂阔/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千里余/事兄维友爱甚厚/维卒/讣闻/哀彻不食者数日

C.纶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颇近迂阔/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千里余/事兄维友爱甚厚/维卒/讣闻/哀彻不食者数日

D.纶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颇近迂阔/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千里余/事兄维友爱甚厚/维卒/讣闻哀彻/不食者数日

首先疏通文意“戚纶笃志于古学,善谈名理,喜欢谈论政治,有些迂腐疏阔。

戚同文在随州去世,戚纶步行千余里奔丧。

与其兄戚维感情深厚,戚维死,戚纶听到告丧,十分悲痛以致数日不吃任何东西”。

“笃于……”意思是“笃志于……”,不能将这两字拆开,所以排除A,“喜言民政颇近迂阔”的意思是“喜欢谈论政治,有些迂腐疏阔”,是两个分句,所以排除B,“讣闻哀彻不食者数日”,是两个分句,应断开,故选: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比喻担任官职。

B.“迁”指调动官职,古代车位官位以右为尊,“左迁”指贬官降职,“右迁”指升官。

C.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合称“贡举”。

D.“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其说法各异。

“古代车位官位以右为尊”错,官位以右为尊或以左为尊,历代各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戚纶深谙孝悌之义,父亲去世,千里徒步奔丧,兄长去世,数日不食。

为人讲信义,对于前来拜访的士子询问他们的志向,根据才能给予教诲。

B.戚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永嘉知州时,疏通治理防止水涝旱灾;

任青州知州时,戚纶拿出官府所藏粮食来救助饥饿的百姓。

C.戚纶晚年被权贵宠幸者排斥打击,一再调任,从此不再锐意进取。

后由于患病请求回归乡里,任太常少卿,回到家乡南京。

D.戚纶一生担任过许多官职,政绩突出,多次受到朝廷、君王的褒奖,他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关爱百姓,任职期间,从未犯过错误。

“从未犯过错误”错,戚纶担任光禄承时,由于审讯陈州官司失实而犯有过失,免除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则时为当涂者所昵,因共裙扼纶过,徙知扬州。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训子弟,虽至清显,不改其纯俭。

(1)胡则当时被当权者亲近,于是一起收集戚纶的过失,后来戚纶调任扬州知州。

(2)(戚纶)善于教导子弟,虽然地位显赫,他仍然十分节俭。

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

参考译文:

父亲戚同文,写有自传。

太平兴国八年(983)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沂水主簿,调任太和县知县。

长江以南百姓性情险恶强悍经常发生诉讼官司,戚纶写下《谕民诗》五十篇,运用当地风俗和百姓熟悉的事情,来规诫教诲百姓,当地百姓大多传诵它。

每年按时与监狱囚犯约定,派遣他们回家祭祀先祖,囚犯都按期返回。

升任光禄承,由于审讯陈州官司失实而犯有过失,免除官职。

后来,又授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

境内有池塘灌溉之利,疏通治理防止水涝旱灾。

又担任光禄寺承,转运使又将其政绩上报,朝廷多次下诏书褒奖戚纶。

景德二年(1005),起用赵安仁、晃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戚纶上奏所说选择文士的办法,大多成为条规制令,得到朝廷采用。

戚纶认为三公、尚书、九列的官职,从唐末以来,有司逐渐增加,号令不统一,建议应当采用《通礼》、《六典》法令条规,按类进行继承和改革,写成大典,当时人们对此称赞不已。

真宗对此很赞赏。

大中祥符三年(1010),升任枢密直学士,真宗作诗对他表示宠爱。

不久,出知杭州,胡则这时担任发运使,曾留居杭州,放纵妄为不检点,与李博交谊深厚,戚纶对他向来讨厌。

通判吴耀卿,是胡则的党羽,暗中窥探戚纶的一举一动,将情况报告给胡则。

胡则当时被当权者亲近,于是一起收集戚纶的过失,后来戚纶调任扬州知州。

扬州也在李博、胡则的势力之内,控制更加严厉,戚纶请求调任偏僻郡县,结果调往徐州。

八年(1015),又任青州知州。

这年发生饥荒,戚纶拿出官府所藏粮食来救助饥饿的百姓,使许多老百姓得以保全生命安定生活。

天禧四年(1020)冬天,由于患病请求回归乡里,改任太常少卿,分司南京。

五年(1021),死,终年六十八岁。

戚纶笃志于古学,善谈名理,喜欢谈论政治,有些迂腐疏阔。

与其兄戚维感情深厚,戚维死,戚纶听到告丧,十分悲痛以致数日不吃任何东西。

在朋友和亲友的交往中,以信义著称。

儒士前来拜见者,询问他们的志向,根据才能给予教诲。

曾经说:

“告老还乡后,用十年时间在乡间讲习,也可以恢复古道救济世人。

”乐于推荐士人,每次上奏十数人,都是当时知名人士。

晚年被权贵宠幸者排斥,从此不再锐意进取。

戚纶善于教导子弟,虽然地位显赫,他仍然十分节俭。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20分)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

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

高祖胜,以燕。

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

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

父苌,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

武成中,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姿容,善骑射。

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仚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定服其能,赠遗甚厚。

天光败,从侯莫陈悦。

及周文讨悦,宁与李弼来归。

孝武西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

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

大统七年,从于谨破稽胡帅刘平伏于上郡。

及梁仚定反,以宁为军司,监陇右诸军事。

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九年,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芒山。

迁左卫将军,晋爵范阳郡公。

十六年,拜大将军。

羌帅傍乞铁匆及郑五丑等反叛,宁讨平之。

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尚书右仆射。

周孝闵帝践祚,授柱国大将军。

武成初,出为同州刺史。

迁大司寇,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

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

属大兵东讨,宁舆疾从军。

薨于同州。

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日昭。

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勣。

及生子赞,亲属皆请赞为嗣。

宁曰:

“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

”遂以

嗣,时以此多之。

及宁薨,勣袭爵。

(节选自《北史·

豆卢宁传》)

周文:

北周文皇帝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矩为帝,是为西魏。

从此宇文泰专制长达20年,其子建北周,追谥曰文皇帝。

豆卢宁时为西魏、北周将领。

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仚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B.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仚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C.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仚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D.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仚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主要依据虚词位置判断此句,理解文意是前提。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姓:

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予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

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

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

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

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

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践政、践莅:

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

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

蹈袭,沿用之意。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豆卢宁出身名门贵族,年少有志气。

豆卢宁少时勇猛果敢,有志气,身高八尺,容貌俊美,擅于骑射。

其父生前德高望重被当时的人们所称颂,死后凭借功勋被追赠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B.豆卢宁勇担重任,深受赏识重用。

豆卢宁和李弼率领众人归顺宇文泰后因恭迎孝武帝西迁,被连续加封,以后又因辅从、征战、御敌、迎降、平叛之功多次被加官晋爵。

C.豆卢宁忠于国事,鞠躬尽瘁。

他担任岐州刺史时,恰巧大军东征,仍抱病登车随大军出征。

在同州去世。

D.豆卢宁仁厚重情,不以亲疏论人。

他不同意亲属更换继承人的建议。

亲子出生后仍把养子当作自己的继承人。

死后养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有威重”非德高望重之意,是有威严之意。

“死后凭借功勋被追赠为柱国大将军”错,原文为“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是因凭借其子豆卢宁之功被追赠大将军。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

(2)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

(1)豆卢宁跟随宇文泰生擒窦泰,收复弘农,攻克沙苑,朝廷授任他为武卫大将军,兼任大都督。

(2)豆卢宁说:

“兄弟的儿子,就好像(如同)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对于我有什么区别呢?

(我还挑选什么呢?

)”最终把豆卢

作为继承人,世人因此都称赞他。

豆卢宁,字永安,是昌黎徒何人。

其先本姓慕容,是前燕皇室旁支,北地王慕容精之后。

豆卢宁的高祖父慕容胜在燕地。

于皇始初年归顺北魏,授任长乐郡守,道武帝拓跋珪赐姓豆卢。

一说鲜卑人称归义为“豆卢”,故以此为姓,又一说是因为避难而改。

豆卢宁的父亲豆卢苌是柔玄军镇的镇将,有威严,被当时的人所称颂。

武成年间,因为豆卢宁显著的功勋,朝廷追赠豆卢苌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豆卢宁年轻时勇猛果敢,有志气,身高八尺,容貌俊美,擅长骑马射箭。

永安年间,凭借别将的身份跟随尔硃天光入关,因打败万俟丑奴的功劳,赐爵位灵寿县男。

豆卢宁曾经跟梁仚定在平凉川相遇,两人一起练习射箭。

豆卢宁就在百步之外悬挂莎草向它射去,一共射出七箭,中了五箭。

梁仚定佩服他的才能,赠送给他丰厚的财物。

尔硃天光战败后,跟从侯莫陈悦。

等到宇文泰征讨侯莫陈悦,豆卢宁和李弼率领众人归顺宇文秦。

北魏孝武帝西迁,豆卢宁以奉迎之功,被封为河阳县伯,后来被晋封为公。

豆卢宁跟随宇文泰生擒窦泰,收复弘农,攻破沙苑,朝廷授任他为武卫大将军,兼任大都督。

大统七年,豆卢宁跟从于谨在上郡打败稽胡统帅刘平伏。

到梁仚定谋反时,朝廷任命豆卢宁为军司,监察陇右诸军事。

贼军叛乱平定后,豆卢宁的官位提升为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大统九年,豆卢宁跟从宇文泰迎接高仲密,与东魏军队在邙山作战。

又升任左卫将军,晋爵为范阳郡公。

大统十六年,豆卢宁被任命为大将军。

羌人主帅傍乞铁匆和郑五丑等人反叛,豆卢宁率领众将前往讨伐,平定叛乱。

西魏恭帝二年,朝廷改封豆卢宁为武阳郡公,升任尚书右仆射。

北周孝闵帝即位,授任豆卢宁为柱国大将军。

武成元年,豆卢宁出任同州刺史。

升任大司寇,晋爵楚国公,食邑一万户,另加盐亭县食邑一千户,收取那里的租税。

保定四年,豆卢宁担任岐州刺史。

恰巧大军东征,豆卢宁抱病登车跟从大军出征。

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号昭。

当初豆卢宁还没有儿子时,就收养弟弟豆卢永恩之子豆卢勣。

等到生下儿子豆卢赞,亲属都来请求让豆卢赞作为继承人。

豆卢宁说:

“兄弟的儿子,就好像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我还挑选什么呢?

”于是把豆卢勣当作自己的继承人,世人因此都称赞他。

等到豆卢宁去世,豆卢

承袭了他的爵位。

四、语言运用(12分)

18.下面的文字是对“绿道”的阐述,请简要概括“绿道”的三个主要特征。

从广义上讲,“绿道”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

“绿道”内涵很广,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此引用查理斯·

莱托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中所下的定义:

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

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

随后,Ahern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并结合美国的经验,将绿道定义为由那些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三个主要特征集中在查理斯·

莱托所下的定义里面,梳理出思路,然后再加以概括。

①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型的;

②绿道的最主要特征是连接;

③绿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

19.下面展示的是《悬崖上的小花》图片,请你为它配上一段文字,要求展现小花的精神风骨,语言生动优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90字。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可从环境、姿态、精神风貌以及人称和语言修辞等角度作答。

(示例)你不嫌土壤贫瘠,不怕环境险恶,只要有一束阳光、一滴雨点,就抓住机会发芽、生根,根须顺着岩石的缝隙不屈不挠地向下伸展,永不放弃,任凭风吹雨打,忍受月夜孤独,守望在悬崖峭壁上,用艳丽展示坚持拼搏的崇高。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黑暗中,一块石头见身边的一块钻石没有一点光泽,便嘲笑道:

“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

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

不都暗淡无光吗?

“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

”钻石说,“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

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

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闪烁出熠熠的光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石头明白了,钻石虽然不会发光,但它懂得反射别人的光芒,传播别人的光芒,并把别人的光芒传播得更亮。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一是就光芒的传播过程而言,钻石的光芒是反射而来的,可以联想人与人之间的积极的影响,包括物质的、文化的,特别是精神层面的影响,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想到诸如爱的传递、道德品质的熏陶、思维方式的影响等。

钻石懂得“反射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