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966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C.这儿原先也该有牛栏、马厩,有牛,有马,有犁,有耙,有谷仓,还有干草垛。

D.后来我搞清楚了:

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

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哥哥了。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峡中,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

B.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的组成部分。

C.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D.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A.一处质疑落徜徉

B.一片置疑落徜徉

C.一处置疑浸徘徊

D.一片质疑浸徘徊

7.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不如因而厚遇之

B.吾其还也/发其志士之悲

C.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慷慨得志之徒

D.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8.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于是相如前进缻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C.帝高阳之苗裔兮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9.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北虽貌敬/则思知止以安人

B.且庸人尚羞之/去今之墓而葬焉

C.越国以鄙远/名余曰正则兮

D.亦以明死生之大/则思正身以黜恶

10.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B.来吾道夫先路

C.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秦伯说,与郑人盟

1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

恐年岁之不吾与

A.不能容于远近

B.夫晋,何厌之有?

C.以其无礼于晋

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1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肖邦,法国音乐家,创作了大量饱含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

惠特曼,英国诗人,作品有《草叶集》,我们曾学习过他的诗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B.《发现》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他的作品有《死水》、《女神》。

C.屈原,名平,字原,春秋时楚国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今存《离骚》《天问》《九歌》等作品,收入西汉刘向所编的《楚辞》中。

D.《品质》的作者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他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继承者,与威尔斯、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三杰。

他注意塑造典型性格,文笔自然流畅,故事情节跌宕有致,于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杨绛先生在《老王》一文中提到“默存”一人,“默存”就是创作了《围城》的钱钟书先生。

13.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

(只填序号)(4分)

①水冲到潭里,激起了沸腾的浪花、晶莹的水泡。

②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逼视。

③走近一看,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珠花迸发,有如巨龙吐沫;

④大大小小的水珠,随风飘荡,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浸人衣袖。

⑤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⑥远离瀑布还好几里,就先听到丘壑雷鸣,看到雾气从林中升起。

答:

14.请根据下列语句,给“流星雨”下定义(3分)

要求:

必须为单句,语序合理,不得丢掉语句中的信息(可增删词语)

①流星雨是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②流星雨发光的原因是受大气摩擦。

③流星雨发出的光亮如同从一点迸发出的焰火。

④流星雨如下雨一般。

流星雨是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乃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

“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态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

“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何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彼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

伯夷列传》)

注:

①木主:

木制灵牌;

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

假如。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右欲兵之兵:

士兵B.扶而去之去:

离开

C.及至,西伯卒卒:

去世D.劫往归焉归:

归就

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伯夷积仁洁行的一组是(3分)()

①伯夷曰:

”遂逃去。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③叩马而谏曰: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④太公曰:

⑤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⑥遂饿死于首阳山。

A.①③⑤B.②③④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③⑤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故曰: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分)

译文:

②嗟乎!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个欤?

(3分)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4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19.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诗中“白云红叶两悠悠“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赏析(4分)

(2)有评论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4分)

(3)全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2分)

四、名句默写(10分)

2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⑵,哀民生之多艰。

⑶亦以明死生之大,。

⑷,能克终者盖寡。

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

⑹,,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⑺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

⑻,不指南方不肯休。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

文学类文本(20分)

上品生活不着痕迹

雪小禅

我一直不太理解父亲。

我觉得他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真的,世界上怎么还会有这种人?

父亲是一个老知青,绝对老三届的。

他没有回北京,留在这个小城。

小城中有他心爱的女人,然后,有了我和弟弟。

后来,他考取大学,仍然没有回北京,仍旧回到小城,在一个化工厂当技术员。

他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一个电脑爱好者,一个音乐发烧友,一个天文发烧友,一个气功爱好者,一个足球迷,一个金庸迷……

我不知道人可以有多少经历,但是他喜欢的东西,都能玩到极致。

他喜欢无线电,可以自己制作电视机和收音机,并且和全国各地的无线电发烧友都有联系;

他喜欢电脑,在60岁那年,还能自己设计软件,有很多电脑知识,我还要请教他;

他喜欢音乐,陶醉在古典音乐中,并且拉得一手好二胡,弹得一手好古筝。

有时,我回到家里,看到他正在听一种叫埙的乐器,一边听,一边写毛笔字,他的毛笔字,得过全国的大奖。

当然,有彗星飞过地球,他总说给我打电话,那时,我正为生活奔波,或者和人谈着合同,或者在酒店里吃饭。

总之,我觉得自己干的都是正事。

谁能像他那么活着,养着十几只猫,每天要去早市买鱼,因为那些鱼比较便宜。

有办婚事丧事的人,厨房里扔出鱼肠子,他和妈就去捡,有一次,让我同事看到,他们说:

“你爸和你妈在捡破烂呢。

”弄得我哭笑不得。

当然,我一次也没有看到彗星,我没有那个心情,没有那个心境。

况且,我总是很累,早早地睡去,怎么可能半夜起来看彗星?

 

父亲每次都要一本正经地看,他的器材很先进,他招了一帮年轻人,在那里看星星。

我对妈说:

“我爸爸当年肯定和徐志摩差不多,太浪漫了。

这把年纪,还有这种心情,让人佩服。

每次,我回到家里,父亲都会让我坐在他的电脑前,看他拍的猫和花,他用数码相机认真地记录那些猫的生活,其中,有一张叫“这只猫三个月了,还在吃奶”,笑得我肚皮疼。

他的每只猫都有名字,每张照片都有题目,每朵花也都有名字。

父亲说:

“那都是我的孩子。

刚开始,我反感父亲的这种生活态度,和他一起出来的人,早就当了处级干部,他还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种花养猫,看星星,看足球,玩电脑,他的世界总有不同的精彩在上演。

我曾抱怨他说:

“如果你官当大点,我和弟弟一定会有更好的工作。

”父亲从不这么认为,他说:

“指望父母的孩子,不会有多大出息,就像总在父母身边的鸟,永远也飞不高一样。

后来的事情,验证了他的话是正确的,我考取了外企白领,弟弟成了有名的工程师。

有一段时间,我被派往美国工作,到了美国,我发现到处都是像我父亲这样的人。

他们悠闲地过着日子,没有多少钱,但是,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他们说:

“人们挣了钱,想做什么?

无非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现在,我们能过这种生活,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和陀螺一样旋转呢?

每天,父亲给我发邮件,刚开始,我总是嫌烦,无非是他养的猫和兰花,那些猫又生了很多小猫,父亲把那段录像传给我,他说:

“非常美妙。

那些春天里初开的兰花,我开始没有觉得美妙,当我渐渐沉下心来,我发现那些兰花,芬芳迷人,我发现父亲发来的猫的照片生动可爱,甚至我开始想给它们一个个起名字。

芬芳生活,往往是最朴素的境界,那里就是我们所要的禅意芬芳。

21.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22.结合全文,说一说父亲“快乐而迷人”的心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2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2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上品生活不着痕迹”为题的用意。

(6分)

六、作文(7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

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

牵挂犹如高飘的风筝挣不断细长的线绳,牵挂犹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牵挂是母亲村头的守望,牵挂是游子孤灯怅惘。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2013—2014学年高一下第一阶段测试

语文学科试题答题纸

12+3×

3=33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5

16

17

13.(4分)

14.(3分)

二、文言文翻译

18.(10分)

(1)(3分

(2)(3分)

(3)(4分)

三、诗歌鉴赏

19.(10分)

(1)(4分)

(2)(4分)

(3)(2分)

四、默写

20.(10分)

(1)

(2)

(3)(4)

(5),

(6),

⑺⑻

五、课外阅读(20分)

21.(4分)

22.(6分)

23.(4分)

24.(6分)

语文学科试题答案

7.答案D(A因:

通过;

趁机B其:

祈使语气,还是;

代词,他C之,代词,我;

指示代词,这D以:

凭借……的身份)

8.答案:

C(A前进:

上前进献B行为:

品行成为,两个词C苗裔:

后代,古今义相同D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9.答案:

D(A貌:

名作状,在表面上;

老:

形作动,老死B羞:

形的意动用法以……为羞安:

动的使动用法,使……安定C鄙:

名的意动,以……为边境名:

名作动命名D大:

形作名,重大意义恶:

形作名,奸恶的人)

10.答案:

C(A陵:

同“凌”,欺侮B道同“导”,引导D说:

同“悦”,)

11.答案:

B(例宾语前置句A被动句C状语后置句D定语后置句)

12.答案:

D(A肖邦,波兰人。

惠特曼,美国诗人。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作者是普希金。

B《女神》的作者是郭沫若。

C屈原是战国时代人。

13.答案:

⑥③①④②⑤

14.流星雨是流星群在与地球相遇时,因受大气摩擦发出如同从一点迸发的焰火般的光亮而又状如下雨的一种自然现象。

15.D(私:

个人的)16.D17.C(“故人”无根据)

18.①“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

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②唉!

在魏忠贤乱政的时候,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大臣,这么大的天下,有几个人呢?

以前,假使我把尸骨抛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亲面前也没有用来文饰自己(过错)的方式,国君和父母又将会认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

“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就逃离了孤竹国。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

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

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

”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劝阻说:

“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

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

”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

“这两位是义士啊!

”把他们搀扶起来,让他们走了。

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在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

直到他们饿得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

“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山上的薇菜来充饥。

用残暴去取代暴虐呀,(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

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

哎,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

”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由此看来,是怨恨呢,还是不是呢?

有人说:

“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

”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善人呢,还是不是呢?

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

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

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

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

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

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啊。

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厚,一代一代地享用无穷;

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

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么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

“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

”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所以他又说:

“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

如果不能求得,那就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到了严冬季节,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现出来。

这或许是因为俗人把富贵看得那样的重,而高洁之士对富贵却看得这样的轻吧!

19.

(1)借景抒情(1分)写了夜晚看到云的洁白和浮游,枫叶的红艳和飘逸(2分),表现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

(1分)

(2)同意。

前两句写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绝的青山,澄碧的天空倒映于水中,二者澄鲜一色。

(1分)因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山之碧。

(1分)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而产生的超脱世俗,心旷神怡之感。

(1分)全诗写景抒情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受月光的影响,不着一“月”字却“尽得风流”。

(如果写“不同意”理由充分可酌情给分)

(3)对夜月笼罩下的自然美景的喜爱(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