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921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8=3.25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

因数和倍数)

二、新课讲授

1.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教师引导。

教师指出: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

2=6,我们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深化认识。

师:

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

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例如,30÷

6=5,30是6的倍数,6是30的因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

如果a÷

b=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例2)

出示例2: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

1=18,l是18的因数;

2=9,2是18的因数;

3=6,3是18的因数;

……

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

1,2,3,6,9,18。

(2)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

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

明确:

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即时练习。

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也可以表示如下:

老师举错例。

(36的因数:

1,2,3,4,6,6,9,12,18,36。

这样写可以吗?

为什么?

生:

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612是2和6的倍数

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掌握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就是相互依本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少,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反复说,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她们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2课时因数和倍数

(2)

教材第6页例3及练习二第3~8题及思考题。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

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

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

最小的是几?

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

(教学例3)

2的倍数有哪些?

你会找2的倍数吗?

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

准备好了吗?

开始!

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

生1:

15个。

生2:

24个。

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1:

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生2:

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

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

我用的是除法,用2÷

2=1,4÷

2=2,6÷

2=3,……依次除下去。

很好!

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不能)

(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

怎么办?

(用省略号)

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

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

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

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3~8题及思考题。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

”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

(2)第5题中的第

(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3)思考题:

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

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

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

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

理解题意,分析解答。

教师提示“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的倍数,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5的倍数,所以西瓜的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交流汇报:

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

5的倍数有5,10,15,20,25,30,…

2和5共同的倍数有10,20,…所以2和5共同的倍数最小的是10。

答:

这些西瓜最少有10个。

四、课堂小结

1.师:

(学生交流)

2.让学生自学“你知道吗?

1=22÷

2=1

2=44÷

2=2

3=66÷

2=3

4=88÷

2=4

2的倍数有2,4,6,……

本节课就是在学生认识因数与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对于刚刚对因数与倍数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吸取同伴的好方法,很好的体现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第3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教材第9例1及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学会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探索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提问: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明什么叫因数?

什么叫倍数?

学生举例说明。

揭题: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

2、5的倍数的特征)

二、互动新授

1.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

出示教材第9页“百数表”,让学生认真观察。

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在上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百数表”按要求进行操作)。

(2)组织交流。

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你能根据刚才的操作把自己的发现向同学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1:

表1表2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号,并与同伴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各自独立动手操作。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2: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认识奇数、偶数。

①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从百数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数中有一半的数是2的倍数,另一半的数不是2的倍数。

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O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ī)数。

教师提示:

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可以用2a来表示偶数,用2a+l来表示奇数。

②举例验证。

54是2的倍数.54是偶数;

728是2的倍数,728是偶数;

245不是2的倍数,245是奇数……由此可以得出: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也就是说,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一定是偶数。

③奇数和偶数的特点:

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奇数和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奇数和偶数,只有最小的奇数和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O。

新课标第一网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做完这些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如有的学生说:

判断一个数是否是5的倍数不是看数位中是否含有5,而是看个位是否是0或5……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举例说明判断奇数和偶数的具体方法。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每道小题的思考过程,特别要让学生详细说明第(3)题的解题策略。

(先想个位是O,再想百位是1,十位是O)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

如:

20,75,95…

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如:

8,22,90…

偶数:

2的倍数,如:

54,728…

奇数:

不是2的倍数,如:

245…

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第4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教材第10页例2及教材第11页练习三的第3~6题。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掌握找3的倍数的方法。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

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

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1533452460986756

板书课题: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

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猜一猜:

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

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1=33×

2=63×

3=9

4=123×

5=153×

6=18

7=213×

8=243×

9=27

10=30……

观察:

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

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

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

(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15→5118→8124→4227→72

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讨论:

翻开课本第10面,把3的倍数圈起来,斜着看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

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

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5421612992319876

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50031272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通过2、5、的倍数特征,举一反三学习3的倍数特征。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指导着生活的道理!

第5课时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掌握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奇数和偶数)

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

(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

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378793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

172937

合数:

22358793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

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首先排除掉2的倍数,再排除掉3的倍数。

提问:

4的倍数还需不需要排除呢?

(不用)

接下来我们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0以内质数表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第6课时奇偶性

数的奇偶性(教材第15页例2,以及第16~17页练习四第4~7题)。

1.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二、复习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抽奖游戏。

其实在抽奖游戏中蕴含着许多数学规律,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抽奖游戏中获得数学规律。

同学们想要奖品吗?

那就要看你们的运气了。

1.探索规律

游戏一:

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偶数。

游戏规则如下:

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

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

(2)总结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偶数除以2余0,两个偶数相加的和除以2还是余0。

所以:

偶数+偶数=偶数)

游戏二:

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除以2余1,两个奇数相加的和除以2正好余2,也就是没有余数了。

奇数+奇数=偶数)

游戏三:

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能得到奖品呢?

(1)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就会中奖。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余0,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1.所以:

偶数+奇数=奇数)

2.验证规律

这些卡片都是老师设计好的,仅仅靠卡片上的数,我们就下定论似乎还早了些。

我们还需要什么呀?

对,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那么就请你再自己任意出几个数,验证一下这三种情况吧。

验证后把你的结论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并汇报发现的奇偶数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学生齐读一遍。

练一练:

不计算你能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10389+200411387+131268+1024

3721+200722280+10238800-345

完成教材第16~17页练习四的第4~7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只要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用眼观察,多用脑去想,更重要的是多用手去做的话。

数学知识就非常简单了。

奇偶性

数的奇偶性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本节课主要教学数的奇偶性的内容,通过教学,在知识方面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在数学方法的提升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测—方法验证—实践应用”这一研究过程,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

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