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797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6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澧溪中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C.t1℃时,甲、乙两物质各5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140g

D.t2℃时,等质量甲、乙两种固体配制成饱和溶液时甲比乙需要的水多

【答案】C

【解析】A.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温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度,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不说明温度时,无法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B.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

100%,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1℃时,甲、乙两物质哦溶解度为40g,各5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溶质的质量都只能是40g,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140g;

D.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大,等质量甲、乙两种固体配制成饱和溶液时甲比乙需要的水少。

选C

4.某同学将mgMg、A1、Zn、Fe的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小心蒸干,得到(m+7.1)g不含结晶水的固体,则m的取值范围是

A.2.4≤m≤6.5

B.2.4<

m<

6.5

C.1.8≤m≤6.5

D.1.8<

【解析】

【分析】

【详解】

将mgMg、A1、Zn、Fe的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小心蒸干,得到(m+7.1)g不含结晶水的固体,该不含结晶水的固体是由金属离子(Mg2+、A13+、Zn2+、Fe2+)和Cl-组成的。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不含结晶水的固体中含有Cl-的质量为(m+7.1)g-mg=7.1g。

则该反应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

7.1g÷

=7.3g。

假设分别为四种金属单质与等量的稀盐酸反应,则

由计算可知,若为四种金属单质与等量的稀盐酸反应时,m最大值为6.5g,最小值为1.8g,而该物质为混合物,故m的最大值应小于6.5g,最小值应大于1.8g,故选D。

5.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钡、氢氧化钠、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小菁设计如下实验来探究其成分,下列判断不正确的

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

C.原固体中一定有氢氧化钠D.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根据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

硫酸钡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而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

故:

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正确;

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正确;

C、因为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故原固体中不一定有氢氧化钠,错误;

D、因为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都为复分解反应,故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

故选C。

点睛:

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

考虑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

要仔细分析每一实验步骤的用意及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6.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其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

已知:

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OH)2

MgO+H2O;

碳酸钙高温下分解。

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取12.9g水垢样品加热,加热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关于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点剩余固体是由一种盐和一种碱组成

B.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和MgO

C.图中ab间任一点(不包括a、b两点)的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

D.若向c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2.0-x)g

由题意可知,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

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

A、图中a点剩余固体是氢氧化镁和碳酸钙,是由一种盐和一种碱组成,故A说法正确;

B、由图象可知,生成水的质量为:

12.9g-12.0g=0.9g

设氢氧化镁的质量为m

解得:

m=2.9g

则碳酸钙的质量为12.9g-2.9g=10g

设碳酸钙完全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n

,解得:

n=4.4g

x=12.0g-4.4g=7.6g

若碳酸钙完全分解,则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36.0%,说明了碳酸钙没有完全分解,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CaO,故B说法错误;

C、图中ab间任一点(不包括a、b两点),说明了氢氧化镁没有完全分解,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故C说法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若向c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2.0-x)g,故D说法正确。

故选:

B。

7.可燃物R是C、H2、CH4、CO或CH4O中的一种。

将一定量的R和氧气置于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R

氧气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反应前质量/g

m1

m2

反应后质量/g

m3

m4

m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m1=1/9m4时,R是H2

②m1+m2=m3时,R是C或CO

③m3:

m4=11:

9时,R是CH4或CH4O

④8m3/11+8m4/9+4m5/7≥m2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R、氧气反应后质量变为0,是反应物;

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反应前的质量是0,是生成物,要确定R是哪种物质,生成物是什么,就要通过反应前后质量的关系来进行确定。

①氢气燃烧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2H2+O2点燃2H2O,其中氢气与水的质量比为1:

9,正确;

②碳或一氧化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此时m1+m2=m3,正确;

③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11:

9;

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方程式为2CH4O+3O2点燃2CO2+4H2O,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11:

通过分析可知,当m3:

9时,R是CH4或CH4O,正确;

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如果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这三种物质,则R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生成物中的氧元素的质量大于或等于氧气的质量。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3×

×

100%=8m3/11,

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4×

100%=8m4/9,

一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5×

100%=4m5/7,

通过分析可知,8m3/11+8m4/9+4m5/7≥m2,正确。

8.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A.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

C.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石灰水至过量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

【答案】A

【解析】A、生锈的铁片含有氧化铁和铁,首先氧化铁与盐酸反应,无气体产生,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B、稀硫酸呈酸性,其pH小于7,加水后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

C、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只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是一定的。

解:

A、生锈的铁片含有氧化铁和铁,首先是表面的铁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无气体产生,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当铁全部反应完,氢气质量不再改变,观察图象,符合变化,故A正确;

B、稀硫酸呈酸性,其pH小于7,加水后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观察图象PH在减小,故B错误;

C、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只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而且是一开始就生成,观察图示可知,C错误;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是一定的,所以固体残留物的质量不会随时间的延长而消失,故错误。

故选A。

常见混合物间的反应事实,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9.已知:

,现将CO气体与21.4gFe(OH)3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Fe、FexOy混合物12.8g,将此混合物溶于100.0g稀H2SO4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2gH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CO2和H2O共8.6g

B.混合物中含5.6g铁元素

C.FexOy为Fe2O3

D.该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由于只有铁和稀硫酸反应才能生成氢气,设生成铁的质量为x,与铁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y

x=5.6g,y=9.8g

则生成FexOy的质量为:

12.8g-5.6g=7.2g;

21.4gFe(OH)3中铁元素的质量为:

FexOy中铁元素的质量为:

11.2g-5.6g=5.6g;

FexOy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7.2g-5.6g=1.6g;

故56x:

16y=5.6g:

1.6g,x:

y=1:

1,故FexOy的化学式为:

FeO;

FeO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设与FeO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z

,z=9.8g

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由题干信息可知,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铁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Fe、FeO、二氧化碳和水,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设一氧化碳的质量为m

,m=5.6g

故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为:

5.6g+21.4g-12.8g=14.2g。

10.将一定质量的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质量分数为14%的硫酸溶液中,微热至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蓝色溶液屮加入W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得到干燥的固体混合物仍是W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W的取值范围是W≥8gB.加入氧化铜的质量是10g

C.最后得到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是19.7%D.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07g

解法一:

设原先氧化铜的质量为m,则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x,生成硫酸铜的质量y。

CuO+H2SO4═CuSO4+H2O

80 

 

98 

160

y

x=

y=2m

设加入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为a;

与剩余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b,同时放出氢气质量为c。

Fe+CuSO4═FeSO4+Cu固体质量增加

56 

160 

64 

64-56=8

2m 

 

a

a=0.1m

Fe+H2SO4═FeSO4+H2↑

5698 

2

b14g-

c

b=8-0.7m

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即与硫酸反应消耗铁的质量等于与硫酸铜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即:

a=b,0.1m=8-0.7m,解得m=10g,b=1g。

由于b=1g,所以有:

c≈0.04g

由题意可知,硫酸最终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设硫酸亚铁的质量为z。

H2SO4 

~FeSO4

98 

152

100g×

14%z

Z=

加入铁粉的质量W=

100%=8g;

最后得到溶液的质量分数=

100%≈19.73%

解法二:

根据加入铁粉后,固体质量相等,则说明反应消耗铁粉的量等于析出金属铜的质量。

反应过程中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H2SO4

H2SO4、CuSO4

FeSO4

则存在关系式:

H2SO4~Fe~FeSO4

9856152

100g×

14%xw

解得x=8g,w=21.7g,则反应生成铜的质量为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化铜的质量为8g÷

=10g,则A、B项正确。

设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y,生成硫酸铜的质量z。

8098160

10gyz

解得y=12.25g,z=20g,则剩余H2SO4的质量为100g×

14%-12.25g=1.75g

设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m。

Fe+H2SO4═FeSO4+H2↑

982

1.75gm

解得m=0.036g,则D项错误。

则最后所得硫酸亚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9.7%,C项正确。

分析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要使加入的铁粉和得到的固体质量相等必须使硫酸消耗多余的Fe,且消耗铁粉的质量与置换出铜固体增加的质量相等。

11.已知AgNO3见光易分解,aAgNO3=bNO2↑+cO2↑+dX(NO2能与NaOH反应)。

取34gAgNO3加热至完全反应,将所得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均热的铜网,测得NaOH溶液增重9.2g,灼热的铜网增重3.2g。

A.AgNO3应保存在棕色瓶中B.生成X的质量为21.6gC.X是银D.c:

d=1:

1

将所得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均热的铜网,测得NaOH溶液增重9.2g,灼热的铜网增重3.2g。

说明34gAgNO3加热至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氮9.2g,氧气3.2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X一定含有银元素,它的质量为34g-9.2g-3.2g=21.6g。

34g硝酸银中银元素的质量为,

,X一定是银。

A、AgNO3见光易分解,AgNO3应保存在棕色瓶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生成X的质量为21.6g,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X是银,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c:

d=1:

2,符合题意。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观点

A

某物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该物质由C、H、O元素组成

B

酸溶液能使石蕊变红

颜色发生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C

碱溶液都显碱性

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

D

氢氧化钠溶液稀释后pH减小,硫酸溶液稀释后pH变大

溶液稀释后pH都会发生变化

A.AB.BC.CD.D

A、某物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H、O元素,还可能含有其它元素,错误;

B、溶液中颜色发生改变,有新物质生成,一定是化学变化,错误;

C、碱溶液都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如碳酸钠是盐,但显碱性,正确;

D、氯化钠溶液稀释后pH不会发生变化,错误。

13.已知A—H为初中阶段常见的物质,且A、C、G均为常用化肥且C为复合肥,其反应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判断一定错误的是

A.B物质一定是酸

B.D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C.若H是碱,则A一定是钾肥

D.若E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F的相对分子质量,则G一定是氮肥

【解析】初中化学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的反应主要有两类,①碳酸盐与酸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②铵盐与碱反应生成盐、水和氨气,由于A是复合肥,所以应为硝酸钾,D应为水。

如果B为酸(或碱),则E为二氧化碳(或氨气);

所以H为碱(或酸),F为氨气(或二氧化碳)。

A、B物质可能是酸或是碱,故错误;

B、D物质是水,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C、若H是碱,则B为酸,A为碳酸钾,属于钾肥,故正确;

D、若E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F的相对分子质量,则E为二氧化碳,F为氨气,所以H是碱,G是氨态氮肥,故正确。

14.A、B、C、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反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表示直接转化关系)。

某同学推断正确的是

A.若A为碳酸钙,B为氧化钙,则C一定为水

B.若C为H2O,B为CO2,则A可以为酸、盐、氧化物

C.若A为氧化铁,B为铁,则C可以为FeSO4

D.若A为FeSO4,B为CuSO4,B→C一定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A、若A为碳酸钙,碳酸钙可以在高温煅烧条件下生成氧化钙,B可为氧化钙,氧化钙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水,碳酸钙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水,但是C不一定为水,可以是盐,如氯化钙,硝酸钙等,推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若C为H2O,CO2与碱反应可以生成H2O,则A可以为酸,如碳酸可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可以为盐,如碳酸盐可以直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可以为氧化物,如氧化铁可以与碳单质或酸直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推断正确,故符合题意;

C、若A为氧化铁,氧化铁可以被碳、一氧化碳、氢气等置换得到铁单质,B可为铁,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C可以为FeSO4,氧化铁不能直接与酸或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推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若A为FeSO4,B为CuSO4,FeSO4无法直接转化为CuSO4;

B→C可能发生的是置换反应生成盐,如加入锌置换生成硫酸锌。

推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操作方法

CO2(HCl)

先通过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铁粉(锌粉)

加过量FeSO4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CO2(CO)

通入氧气后,点燃

NaCl溶液(Na2CO3)

加稀硫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试题分析:

除杂质的要求是:

要把杂质除去,但不能除去了需要的物质,更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A中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错误;

B中锌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正确;

C中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燃,C错误;

D中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带入了新的杂质,D错误。

故选B。

考点:

除杂质

16.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

目的

操作

现象

结论

比较铝和铜的金

属活动性

将砂纸打磨过的铝丝

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丝表面有铜析出

铝比铜活泼

检验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钾溶

液是否变质

取少量氢氧化钾溶液,滴入澄清石灰水

有白色沉淀产生

氢氧化钾溶液已经变质

探究物质溶解于

水的热量变化

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铵晶体,充分搅拌

溶液温度下降

盐类物质溶于水都能使溶液温度下降

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

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

气瓶中

木条火焰熄灭

集气瓶中已集满

A、将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为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铝丝表面有铜析出,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

故选项错误.

B、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钾会变质为碳酸钾,滴加入澄清的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钾中含有碳酸根离子,说明氢氧化钾溶液已经变质,故该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

C、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铵晶体,充分搅拌时,现象为溶液温度下降,只能得出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会造成溶液温度降低,其它盐类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无法判断,故选项错误.

D、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时,应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集气瓶中,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7.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1合理、方案2不合理的是

实验

鉴别NaOH和CaCO3

除去NaOH溶液中少量的Na2CO3

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CO

除去CaO中的CaCO3

方案1

加水溶解,看是否溶解、放热

加适量Ca(OH)2溶液,过滤

点燃

加适量稀盐酸

方案2

加入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加水溶解,过滤

A、鉴别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且溶解时放热,而碳酸钙难溶于水;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和氯化钙,方案1和方案2都合理,不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