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10592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docx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仇钺,字廷威,镇原人。

初以庸卒给事宁夏总兵府,大见信爱。

会都指挥佥事仇理卒,无嗣,遂令钺袭其世职。

正德二年,用总制杨一清荐,擢宁夏游击将军。

五年,安化王寘鐇及都指挥何锦、周昂、指挥丁广反。

钺时驻城外玉泉营闻变欲遁去顾念妻子在城中恐为所屠灭遂引兵入城解甲觐寘鐇归卧家称病以所将兵分隶贼营。

锦等信之,时时就问计。

钺亦谬输心腹。

而阴结壮士,遣人潜出城,令还报官军旦夕至。

钺因绐锦、广,宜急出兵守渡口,遏东岸兵,勿使渡河。

锦、广果倾营出,而昂独守城。

寘鐇以祃牙召钺,钺称病亟。

昂来视,钺方坚卧呻吟。

伏卒猝起,捶杀昂。

钺乃提其首,跃马大呼,壮士皆集,径驰诣寘鐇第,缚之,众遂大溃。

举事凡十八日而败。

先是,中朝闻变,议以神英为总兵官,而命钺为副。

俄传钺降贼,欲追敕还。

大学士杨廷和曰:

“钺必不从贼,令知朝廷擢用,志当益坚。

不然,弃良将资敌人耳。

”乃不追。

事果定。

而刘瑾暱陕西总兵官曹雄,尽以钺功归之,钺竟无殊擢。

瑾诛,始进署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

寻论功,封咸宁伯,岁禄千石,予世券。

八年,大同有警,命充总兵官,统京军御之。

钺上五事,中请遣还京操边军,停京军出征,以省公私之扰。

尤切时弊,时不能用。

钺既至,值寇犯万全沙河。

击之,斩首三级,而军士亡者二十余人,寇亦引去。

奏捷蒙赉,朝论耻之。

十年冬,称疾解营务。

卒年五十七,谥武襄。

(节选自《明史·仇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钺时驻城外/玉泉营闻变欲遁去/顾念妻子/在城中恐为所屠灭/遂引兵入城/解甲觐/寘鐇归卧家称病/以所将兵分隶贼营

B.钺时驻城外玉泉营/闻变欲遁去/顾念妻子在城中/恐为所屠灭/遂引兵入城解甲觐/寘鐇归/卧家称病/以所将兵分隶贼营

C.钺时驻城外/玉泉营闻变欲遁去/顾念妻子/在城中恐为所屠灭/遂引兵入城解甲/觐寘鐇/归卧家称病以所/将兵分隶贼营

D.钺时驻城外玉泉营/闻变欲遁去/顾念妻子在城中/恐为所屠灭/遂引兵入城/解甲觐寘鐇/归卧家称病/以所将兵分隶贼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世职”指继承世代承袭的官职,是世袭制中官职方面的一种传承。

B.“正德”,皇帝年号,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千石”,古代官品的高低常以俸禄的多少计算,年俸一千石以上的官员品级较高。

D.“世券”,又称铁券,形制如瓦。

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仇钺出身低微,但受命运眷顾。

他开始是宁夏总兵府的雇佣兵,大受信任和偏爱,继承了仇理职位,后由于总制杨一清的推荐,被提升为宁夏游击将军。

B.仇钺机智有谋,立下平叛奇功。

他用计获得贼人信任后,暗中结交壮士,派人悄悄出城搬取官兵,然后哄骗贼人守住渡口,率兵擒杀贼首,最终平定贼人。

C.仇钺功劳被夺,终得朝廷重赏。

仇钺平定贼人的功劳虽被别人窃取,但最终他官职得以晋升,爵位也有晋级,俸禄也相应提高,并且还给了“世券”待遇。

D.仇钺妄奏捷报,遭到朝臣耻笑。

大同告警,仇钺统军御敌,可所部军士死亡却大大超过贼人,贼也退去,仇钺奏上捷报后受到朝廷赏赐,但同时遭人耻笑。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钺必不从贼,令知朝廷擢用,志当益坚。

不然,弃良将资敌人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钺上五事,中请遣还京操边军,停京军出征,以省公私之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B

3.B

4.

(1)仇钺一定不会顺从叛贼,如果让他知道朝廷要提拔重用他,其意志会更加坚定的。

不这样的话,只会抛弃良将帮助敌人而已。

(2)仇钺上奏五件事,其中请求让在京城操练的边军返回边疆,停止京军出征,以便减少对公家私人的烦扰。

3.B项“派人悄悄出城搬取官兵”错了,他并非派人搬取救兵。

首先,要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

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

4.第

(1)题翻译的重点词语是“擢”“然”“资”。

(2)题翻译的重点词语是“上”“中”“京操边军”。

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

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该题第一句中擢用、资,第二句中上、省等词,都要特别留意。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点睛: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

补出省略成分。

(3)删:

删去不译的词语。

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

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

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

解词——串意——顺句。

注:

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

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周昂前来看他时,仇钺正躺在床上呻吟不止。

伏兵突起,乱棍将周昂打死。

仇钺于是提着周昂的脑袋,跃马大呼,壮士顿时齐集,径直奔到寘鐇的府邸,将他捆绑起来,于是其部曲纷纷溃逃。

他们举兵谋反共十八日便失败了。

在此之前,朝廷获悉谋反一事,决定命神英为总兵官,而命仇钺为其助手。

随即传来仇钺投降叛贼的消息,于是打算将诏书追回。

大学士杨廷和却说:

“仇钺一定不会顺从叛贼,如果让他知道朝廷要提拔重用他,其意志应当会更加坚定。

不这样的话,只会抛弃良将帮助敌人而已。

”朝廷这才没有追回诏书。

事情果然被平息。

而刘瑾与陕西总兵官曹雄关系亲密,将仇钺的功劳全部归于曹雄,仇钺竟没能被特别提升。

刘瑾被诛后,仇钺才进升为代理都督佥事,朝廷命令充任宁夏总兵官。

随后论功时,他被封为咸宁伯,年禄一千石,并被授予世袭诰券。

正德八年,大同告警,仇钺充任总兵官,统领京军前去御敌。

仇钺上奏五件事,其中请求让在京城操练的边军返回边疆,停止京军出征,以便减少对公家私人的烦扰。

特别切中时弊,当时没有被采纳。

仇钺到后,正赶上贼寇侵犯万全沙河。

他率军进击,斩首三人,而所部军士死亡二十余人,贼寇也退去。

仇钺奏上捷报,并蒙受赏赐,朝臣谈及此事都耻笑他。

十年冬,他因病解除军务。

后去世,终年五十七岁,谥号武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吾彦,字士则,吴人也。

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

初为小将,给吴大司马陆抗。

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拔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唯彦不动,举几御之,众服其勇,乃擢用焉。

稍迁建平太守。

时王濬将伐吴,造船于蜀,彦觉之,请增兵为备,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

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吴亡,彦始归降,武帝以为金城太守。

帝尝从容问孙皓所以亡国者何也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君明臣贤何为亡国彦曰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此盖天时岂人事也张华时在坐,谓彦曰:

“君为吴将,积有岁年,蔑尔无闻,窃所惑矣。

”彦厉声曰:

“陛下知我,而卿不闻乎?

”帝甚嘉之。

迁雁门太守,时顺阳王畅骄纵,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

乃彦为顺阳内史,彦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众皆畏惧。

畅不能诬,乃更荐之,冀其去职。

迁员外散骑常侍。

帝尝问彦:

“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

”彦对曰:

“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会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彦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

重饷陆机兄弟,机将受之,云曰:

“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

”机乃止。

因此每毁之。

长沙孝廉尹虞谓机等曰:

“自古由贱而兴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

若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张义允等,并起自寒役,皆内侍外镇,人无讥者。

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吾恐南人皆将去卿,卿便独坐也。

”于是机等意始解,毁言渐息矣。

(节选自《晋书·吾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尝从容问孙皓/所以亡国者何也/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君明臣贤/何为亡国/彦曰/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此盖天时/岂人事也/

B.帝尝从容/问孙皓所以亡国者/何也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君明臣贤/何为亡国/彦曰/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此盖天时/岂人事也/

C.帝尝从容问孙皓/所以亡国者何也/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君明臣贤/何为亡国彦/曰/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此盖天时/岂人事也/

D.帝尝从容问/孙皓所以亡国者何也/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君明臣贤/何为亡国/彦曰/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此盖天时/岂人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指吴国,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割据政权,史学界称之为孙吴。

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B.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C.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孝廉,三公九卿之一,掌管宗庙祭祀和供奉其祖宗牌位之事的官职,属正三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彦出身贫寒低微,兼有文武之力。

开始时只做了一个小的头目,受吴国大司马陆抗差遣,后来陆抗提拔重用了他。

B.吾彦做建平郡太守时,王濬准备攻打吴国,在蜀地建造战船,吾彦觉察到了这件事,请求增派兵力加强防备,孙皓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以致多城失守。

C.吾彦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众人都畏惧他。

顺阳王畅也不想埋没人才,就举荐他升迁为员外散骑常侍。

D.因为吾彦曾在晋武帝面前指出陆抗的不足,陆抗之子陆机陆云就经常诋毁吾彦,后来经长沙孝廉尹虞的劝说,陆机兄弟对吾彦的恨意才稍减一点,诽谤的话逐渐停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迁雁门太守,时顺阳王畅骄纵,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吾恐南人皆将去卿,卿便独坐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D

3.C

4.

(1)吾彦调到雁门担任太守,顺阳王司马畅骄横放纵,以前的内史皆被他诬陷因而获罪。

(2)你们因为吾彦回答皇帝的问话稍有点不妥,就不停地诋毁他。

我担心南方的士人都将会远离你们,那时你们便孤单了。

文言断句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

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

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

本题解答时可先阅读画线句子上下文,推断画线句子大意,然后找出人名断句,排除AC两项,再找出对话,排除B项,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

4.翻译时可先将语句放回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理解大意,然后找出重点实词虚词逐一落实,翻译完成后注意调整语序,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应注重的重点词语有:

(1)“诬”,诬陷;“以”,拿、用;“罪”,获罪。

(2)“小有不善”,稍有点不妥;“无已”,不停止;“去”,离开;“独坐”,独处,孤单。

参考译文:

吾彦,字士则,是吴国人。

吾彦出身贫寒低微,兼有文武之才。

开始时只做了一个小的头目,受吴国大司马陆抗差遣。

陆抗对他勇敢和谋略感到惊奇,准备提拔重用他,又担心大家不赞同,于是召集各位将领,暗中派人假装疯狂拿着刀跳窜过来,在座的各位将领都害怕得逃走了,只有吾彦坐着不动,举起几案来抵挡刺客。

大家都佩服吾彦的勇敢,于是陆抗提拔重用了他。

不久吾彦升迁做了建平郡的太守。

当时王濬准备攻打吴国,在蜀地建造战船,吾彦觉察到了这件事,请求增派兵力加强防备,孙皓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吾彦于是铸造铁链阻断江面。

等到王濬的军队逼近边境时,沿江的许多城镇都纷纷投降归顺,或者被攻占沦陷,只有吾彦仍坚守建平。

王濬的大军攻不下建平,只好后退三十里,以礼相待。

吴国灭亡后,吾彦才归降。

晋武帝让他做金城太守。

武帝曾经随意问:

“孙皓亡国的原因是什么?

”吾彦回答说:

“吴主孙皓英明雄俊,才能杰出,宰相大臣们才德出众,明达事理。

”武帝笑着说:

“如果国君明达,大臣贤德,为什么会亡国呢?

”吾彦说:

“上天赐给吴主的禄位总有终了的时候,吴国的命运也有期限,所以吴主被陛下您擒获。

这大概是天命吧,怎能是人为之事呢!

”张华当时也在坐,对吾彦说:

“你做吴国大将,加起来的时间也有几年了,人们蔑视你的无闻,这是我感到迷惑的地方。

”吾彦大声而严厉地说:

“陛下了解我,你没有听说吗?

”武帝很赞许他。

恰逢交州刺史陶璜死了,武帝委派吾彦担任南中都督、交州刺史,吾彦赠送陆机兄弟很多财物,陆机准备接受,陆云说:

“吾彦本来贫寒,受我们父亲的提拔,可是回答皇上问话时有贬毁我们的父亲之意,怎么能接受他的东西呢!

”陆机于是没有接受。

因为这个原因陆氏兄弟经常诋毁吾彦。

长沙孝廉尹虞对陆机兄弟说:

“从古到今由卑贱而发达的人尚且有帝王,何况是公卿?

像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张义允等人,都出身贫寒,被人役使的人,但都担任内侍外镇的官职,没人讥讽他们。

你们因为吾彦回答皇帝的问话稍有点不妥,就不停地诋毁他。

我担心南方的士人都将会远离你们,那时你们便孤单了。

”于是陆机兄弟对吾彦的恨意才稍减一点,诽谤的话逐渐停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雄字温叔,贵州人。

资州人。

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

虞允文宣抚四蜀,辟干办公事,入相,荐于朝。

乾道五年,召见便殿,孝宗大奇之,即日手诏除正字。

范成大使金,将行,雄当登对,允文招与之语。

既进见,雄极论恢复。

孝宗大喜曰:

“功名与卿共之。

”即除右史,两月除舍人。

金使耶律子敬贺会庆节,雄馆伴。

子敬披露事情不敢隐,逻者以闻。

上夜召雄,雄具以子敬所言对,上喜。

金使入辞,故事当用乐,雄奏:

“卜郊有日,天子方斋,乐不可用。

”上难之,遣中使谕雄,雄奏:

“金使必不敢不顺,即有他,臣得引与就馆。

”上大喜。

雄请复置恢复局,日夜讲磨,条具合上意,除中书舍人文言文阅读答案赵雄字温叔,资州人。

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文言文阅读答案赵雄字温叔,资州人。

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

自选人入馆至此,未满岁也。

时金将起河南之役,议尽以诸陵梓宫归于我。

上命雄出使贺生辰,仍止奉迁陵寝及正受书仪。

雄既见金主,争辨数四。

其臣屡喝起,雄辞益力,卒得请乃已,金人谓之“龙斗”。

尝上疏论恢复计,大略谓:

“莫若由蜀以取陕西,得陕西以临中原,是秦制六国之势也。

”八年,以母忧去。

朱熹累召不出,雄请处以外郡,命知南康军。

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会周必大亦力言之,乃止。

自雄独相,蜀人在朝者仅十数。

及眷衰,有言其私里党者,上疑之。

已而陈岘为四川制置,王渥为茶马,命从中出。

雄求去,诏勉留,曰:

“丞相任事不避怨,选才无乡旧。

”盖有所激也。

祖宗时蜀人未尝除蜀帅,雄请外,除观文殿大学士、四川制置使。

王蔺为御史,以故事不可,上疏论之。

雄乞免,改知泸南安抚使。

上思雄不忘,改知江陵府。

江陵无险可恃,雄请城江陵,城成,民不告扰。

绍熙四年薨,年六十五,赠少师。

嘉定二年,谥文定。

(选自《宋史·赵雄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

B.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

C.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

D.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斋戒。

主要用于祭祀、典礼等庄重严肃的场合,斋戒者事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戒除游乐,以示虔诚庄重。

B.绍熙四年,我国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文中的“绍熙四年”为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C.陵寝,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通常规模宏大,花费巨大,其名号一般是根据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

D.薨,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把有爵位高官的死以及皇帝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皇子、公主的死也称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雄主张恢复中原,多有献策。

晋见孝宗时,赵雄力论恢复国土,深得孝宗赏识;曾经与孝宗日夜探讨恢复之计,恳请设置恢复局。

B.赵雄出使金国,不辱使命。

皇帝令他出使金国,围绕迁陵寝与接受国书仪式,赵雄与金主和他的朝臣据理力争,最终完成使命。

C.赵雄私袒乡党,失去信任。

赵雄任相后,蜀地人士在朝廷中任职的有十几个人,皇帝听到传言起疑心,不再让他在京城为官。

D.赵雄机智应付,保护儒生。

朱熹因极论时事惹怒皇帝,周必大巧妙应对,尽力规劝,从而避免朱熹受处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难之,遣中使谕雄,雄奏:

“金使必不敢不顺,即有他,臣得引与就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蔺为御史,以故事不可,上疏论之。

雄乞免,改知泸南安抚使。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C

3.D

4.

(1)孝宗对此感到为难,派遣宦官晓谕赵雄,赵雄上奏:

“金使一定不敢不顺从,若有其他变故,我能带他与他一起回到驿馆。

(2)王蔺担任御史,认为按旧例不可以,上书论谏此事。

赵雄请求免官,改任泸南安抚使。

3.D项“周必大巧妙应对”的表述不正确,应为“赵雄巧妙应对,周必大尽力规劝”。

原文说:

朱熹上书论到时事,使孝宗很不高兴,孝宗令赵雄加以判别分析。

赵雄奏道:

“朱熹是个狂妄无知的人,词穷理短,将其处罪正成就了他的名声。

若老天包涵大地保佑,可以置而不问。

”碰巧周必大也极力劝阻,孝宗才停止处罚朱熹。

4.第

(1)题:

“雄”,赵雄;“难”,感到为难;“即”,若;“引”,顺引。

(2)题:

“王蔺”“御史”“泸南安抚使”不变,“故事”,按旧例;“乞”,请求。

译文语意正确。

文气畅达。

参考译文:

赵雄字温叔,资州人。

隆兴元年(1163)类省试赵雄考取第一名。

虞允文任四川宣抚使,将赵雄辟为宣抚使司干办公事,虞允文被召回朝廷任宰相后,将赵雄举荐入朝。

乾道五年(1169),孝宗在便殿召见赵雄,以为奇才,当日亲自手写诏书拜赵雄为秘书省正字。

范成大出使金朝,快到启程的日子,轮到赵雄与孝宗对谈,虞允文将赵雄叫去与他谈话。

晋见孝宗时,赵雄力论恢复中原,正合皇帝心意。

孝宗很高兴地对赵雄说“:

功名当与你共享。

”于是立即拜赵雄为右史,二个月后晋升为舍人。

金廷使节耶律子敬来到朝廷祝贺会庆节,赵雄任馆伴使。

耶律子敬披露事情不敢隐瞒,巡逻士兵将此禀告上级。

孝宗连夜召见赵雄,赵雄将耶律子敬所讲原原本本告诉皇上,孝宗很高兴。

金使返回前入廷辞行,按惯例应当奏乐,赵雄反对,上奏道:

“占卜祭祀天地多日,天子正在斋戒,不可奏乐。

”孝宗感到为难,派遣宦官告诉赵雄,不可不用乐。

赵雄回奏“:

金使一定不敢不顺从,若有其他变故,我就将使者带回驿馆。

”孝宗很高兴。

赵雄又上书孝宗,恳请设置恢复局,君臣日夜相互探讨恢复之计,所有论述都符合孝宗的心意,孝宗拜赵雄为中书舍人。

这样,赵雄升迁很快,自选人升至馆职,还不满一年时间。

其时金人将挑起河南之役,议定尽以诸陵梓宫归还宋廷。

孝宗令赵雄出使金国,前往祝贺生日,金人只同意迁回陵寝及确定国书仪式。

赵雄拜见金主后,多次同他争辩。

金廷大臣多次站起喝骂赵雄,赵雄无所畏惧,辩词更加有力,最终使金主同意了他的请求,金人将这称为“龙斗”。

赵雄曾上书论述恢复计策,大体以为:

“恢复应由川蜀进取陕西,占领陕西,虎视中原,则成秦国控制六国大势。

”八年,赵雄以母亲逝世,离职守丧。

张木式两次被孝宗召见,他以为恢复之议固然不错,只是计策不当,又草成奏疏。

孝宗很高兴,第二天将奏疏拿给大臣观看,并且亲自书写诏令:

“恢复应当如张木式所陈述才对。

”随后以张木式为侍讲官,说:

“尚且得以在卿直班时与卿讨论政事。

”虞允文与赵雄等人很不高兴,他们于是诋毁并抑制张木式。

朝廷于广西横山买马,当地各部族都很高兴,争相用好马与朝廷交易。

孝宗知道张木式治理政务的成绩,偏向任用张木式,大臣都很嫉妒。

等到张木式再至荆南任职,赵雄就事事为难张木式。

当时司天上奏,相星在楚地,孝宗说“:

张木式当是。

”人们愈加忌恨张木式。

光宗将受禅即帝位,召见赵雄,赵雄上万言书,陈述修身齐家以正朝廷之道,所论都很切合实际。

光宗下诏授予赵雄宁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卫国公,改任湖北安抚使。

赵雄患重病改判资州,又为潼川府知府,改任隆兴府知府。

绍熙四年(1193)赵雄逝世,终年六十五岁,朝廷追赠为少师。

嘉定二年(1209),定谥号为“文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