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2352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x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

专项部分古诗文

【教材梳理】

凉州词:

又名《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史诗”。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今存诗1400余首,文21篇。

历代杜诗校注批点本约550多种,现存170余种。

【注释】

 

(1)独步寻花:

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2)黄四娘:

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溪:

小路。

  (4)娇:

可爱的。

  (5)恰恰:

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

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该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7)江畔:

江边。

  (8)时时:

时常。

  (9)啼:

(某些鸟兽)叫。

【诗意】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和谐动听,美妙无比。

【赏析】

  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杜甫定居成都西郊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

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

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

“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但诗人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正在诗人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这就是末句的意境。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

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这首绝句,仿佛把读者也带入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浓丽的,则不多见。

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浓丽了。

这种写法,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

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音律。

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

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

但这种“拗”决不是对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

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

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

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婉转。

“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

“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

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呈现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

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诗人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

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

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

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更使诗人陶然神往。

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蹄。

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为读者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简介】

韩翃(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唐代诗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十三载(754年)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注释】

1.春城:

暮春时的长安城。

2.寒食:

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3.御柳:

皇城中的柳树。

4.斜:

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a(二声)。

5.汉宫:

这里指唐朝皇宫。

6.传:

赐给。

7.五侯:

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诗意】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赏析】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

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

“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

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

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

“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

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

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

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

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

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

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

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

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把对皇帝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5]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生于北宋时期。

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临川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注释】

1.泊船:

停船。

泊,停泊。

  2.京口:

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

  3.瓜洲:

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立足点)  4.一水: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5.间(jiàn):

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

要注意读要读四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

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

“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

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在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

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

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6.钟山:

今南京市的紫金山。

  7.隔:

间隔。

   8.数重:

几层。

读shùchóng  9.绿:

吹绿了。

10、何时:

什么时候。

   11.还(huán):

回到

【诗意】

  (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

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

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改这个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

曾使金,几被杀。

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

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

又工词。

著作颇富,存世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

【注释】

1.耘田:

除掉稻田的杂草。

2.绩麻:

搓麻线。

3.各当家:

各人有自己的活干。

4.未解:

不懂得,不会。

5.童孙:

幼小的孙子。

6.供:

担任,担负。

7.傍:

靠近。

【诗意】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赏析】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

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绩”是搓的意思。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妙趣横生。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注释】:

渔歌子:

词牌名,又叫渔父。

2.西塞山:

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南。

3.白鹭:

一种水鸟,白色羽毛,脖子和腿都很长。

4.鳜鱼:

俗称桂鱼,是一种名贵的淡水鱼,形体平扁,细鳞大。

5.箬笠:

一种用宽大的竹叶编的斗笠,可用来遮雨。

蓑衣:

用草、庄稼叶或棕毛编的雨披。

6.不须归:

不必回去。

【诗意】

清幽的西塞山前有白鹭在空中飞,桃花盛开,春水上涨,鳜鱼也肥美。

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微风小雨迎面来,钓趣正浓不愿回。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

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流水相映,表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简介】

王翰(687~726),唐代边塞诗人。

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

1、夜光杯:

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

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

2、沙场:

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3、君:

你。

4、琵琶:

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5、催:

催人出征。

【诗意】

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就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

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赏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新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描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使朴华的话有其深度。

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释】

 ⑴黄鹤楼:

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孟浩然:

李白的好朋友。

之:

到达。

广陵:

即扬州。

 ⑵故人:

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⑶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下:

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

在碧蓝的天际消失。

尽:

没了,消失了。

  碧空:

一作“碧山”。

陆游的《入蜀记》云:

“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  ⑸唯见:

只看见。

天际流:

流向天边。

天际:

天边。

  (6)辞:

辞别。

【诗意】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边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他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景,在“三月”前加上“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

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

“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被称为“千古名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

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

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简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注释】

1.芙蓉楼:

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2.辛渐:

诗人的一位朋友。

3.寒雨:

寒冷的雨。

4.连江:

满江。

5.吴:

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6.平明:

清晨。

7.客:

指辛渐。

8楚山.:

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

独自,孤单一人。

10.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11.冰心:

比喻心的纯洁。

12.洛阳:

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诗意】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是作者在芙蓉楼送辛渐。

)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

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

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

“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

”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

“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酒壶、月亮、灯、滴漏等。

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

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屋前白马、池中荷花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

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