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2615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5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docx

化学高考必备典型题

高考化学复习选择题型解读与训练

【题型解读】

基础题主要是选择题。

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是高考重要题型之一,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侧重"双基"的考查,试题难度不是很大。

要想高考得高分,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是必要的。

一般其题设条件与备选答案往往经过命题者深思熟虑的加工和匠心独运的改造,以其多变的形式布满层层陷阱,声东击西的命题策略考查考生的基本知识,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双基"和一定的技巧。

具体选择题的考查功能主要有:

1.使试卷有较大的知识点覆盖面

2.其中少量的"基础题"增加考生得分的基数

3.保留某些类型的"常见题"调控总难度

4.考查的知识容量较大,有较广泛的发散性

5.考查某些较高层次的能力

6.考查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这类题可衡量学生能否准确地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来解答问题,对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化学选择题没有-个通用的解法,但不管哪种解法都要经过认真审题、析题、解题这几个环节。

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选择题研究发现,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定性分析选择题

2.定量汁算选择题

3.图表图象选择题

4.正误判断选择题

5.信息应用选择题

6.组合比较选择题

7.评价配对选择题

8.类比递推选择题。

基础1定性分析选择题

定性分析选择题又称普通选择题,所谓定性分析,就是对化学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的界定。

利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物质的性质、实验等为素材,考查学生能否准确地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教材中已揭示出来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法则,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

典型题型与例题

题型一分析选项型

【例题1】“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分类回收利用。

生活中废纸、废弃的塑料袋、医院的废输液管、废旧轮胎等可以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利用。

它们属于

A.无机物B.高分子化合物C.盐类D.糖类

【解析】这是一道常识题,废纸是纤维素,废塑料、废输液管、废橡胶制品是合成高分子材料,所以它们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所以答案选B

【例题2】对下列各组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H+、ClO-、Ba2+、HCO3-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

B.Mg2+、NH4+、Fe2+、NO3-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

C.Fe3+、K+、SCN-、Cl-能大量共存且溶液显红色

D.Na+,NO3-、CO32-、SO32-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

【解析】我们可以对选项逐一分析进行筛选。

A选项H+和HCO3-,不能大量共存;B选项在酸性溶液就有大量H+存在,这样一来H+和NO3-就有强氧化性。

会氧化Fe2+:

C选项Fe3+和SCN-会反应生成Fe(SCN)3,不能大量共存。

所以答案选D。

【例题3】下列物质久置空气中,其中通过直接观察无法确定其是否变质的是

A.硫酸亚铁晶体B.亚硫酸钠粉末C.块状氢氧化钠D.苯酚晶体

【解析】硫酸亚铁晶体由浅绿色变成棕黄色;块状氢氧化钠变成粉末状的碳酸钠;

苯酚晶体由白色变成粉红色;亚硫酸钠粉末变成硫酸钠粉末,颜色与状态都没变。

所以

答案选B。

【借鉴意义】这类选择题,我们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逐项分析,通过寻找各种不合理的因素,得到正确的答案,方法主要有直选法,筛选法。

筛选法又叫排除法或淘汰法。

由于这类选择题命题意思多不完整,必须经过选项的补充、限制才能有完整的题意,否则便无法解答。

解此类题时常常要用到筛选法、掌握这种方法的要领是以题给条件(或经过加工变形)为"筛子",将选项逐项分析,放弃错误的,留下正确的。

其主要类型有:

(1)一次筛选

(2)分次筛选(3)比较筛选(4)反驳筛选等。

比如例题2,3两题就是对选项逐一分析,进行筛选而找到答案的。

题型二具体代入型

【例题4】A和M为两种元素,已知A位于短周期,巳A2-与M+的电子数之差为8,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和M原子的电子数之和可能为11B.A和M的原子序数之差为8

C.A和M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D.A和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差为7

【解析】根据题意令A为O,M为K,或A为S,B为Na,或A为O,B为Li,可以得出答案为A。

【例题5】单质X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Y,由此可知

A.当X、Y都是金属时,X一定比Y活泼

B.当X、Y都是非金属时,X一定比Y活泼

C.当X是金属时,Y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

D.当X是非金属时,Y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

【解析】A正确,比如Fe+CuSO4===FeSO4+Cu;B当X、Y都是非金属时,X不一定比Y活泼,比如2NaBrO3+I2===2NalO3+Br2。

C正确,比如Fe+CuSO4===FeSO4+Cu,2Na+CuSO4+2H2O===Na2SO4+Cu(OH)2++H2↑;D错误。

所以答案选AC。

【借鉴意义】这类题目给出的条件很抽象,看似简单却很容易出错,若选择具体

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主要有

具体代入法或代入特例反驳法、比如例题4就找出符合题意的具体物质代入进行验证

判断,得到正确的答案。

例题5就是代入特例反驳法。

题型三本质特征型

【例题6】5mL物质的量浓度为18mol/L的硫酸中加入足量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0.09mol的硫酸被还原B.有0.045mol的硫酸被还原

C.充分反应后体系无硫酸剩余D.消耗的铜的质量,一定少于2.88g

【解析】解答此题容易陷入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误区,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

强氧化性是浓硫酸的特性。

随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稀,氧化性变弱消失,反应将终止,因此参与反应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定少于0.09mol,被还原的硫酸一定少于0.045mol,同样,参与反应的铜的质量也一定少于2.88g。

因此正确答案为D。

类似的问题还有MnO2与浓盐酸,Cu与浓硝酸或稀硝酸反应等。

【例题7】由于工业的发展,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水的净化处理一直是受到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某些含Al3+、Fe3+的化学试剂可用于净水,如聚合硫酸铁,其化学式为[Fe2(OH)m(SO4)3-

]n,式中m不可能为

A.6B.4C.3D.2

【解析】题给物质的化学式很复杂,我们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就是3-

≠0,即m≠6,所以选A。

抓住了题目所提供的本质特征,貌似很复杂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借鉴意义】要善于抓住题目所提供的各种本质特征(如:

反应本质特征,物质结构特征,数值特征,位置特征等),弱化或去掉干扰信息,实现问题的转换和突破,就好比俗语说:

"打蛇要打七寸",分析问题就是要找到问题的实质。

比如例题7认识到硫酸根的个数不能为零,所以m≠6。

基础1题型训练

1.X、Y、Z3种元素。

已知:

X+和Y-两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Z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比Y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少9个,Y和Z两元素可以形成42个电子的负一价阴离子。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

X+>Y-

B.原子序数X>Y>Z

C.X、Y、Z均属于短周期元素

D.X、Y、Z可以形成XYZ、XYZ3、XYZ4等化合物

2.把1mL0.01mol/L的盐酸用蒸馏水稀释到1000L,所得溶液的pH是

A.8B.7C.6D.6.9

3.下列事实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光照新制的氯水时,溶液的pH逐渐减小

B.加催化剂使N2和H2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NH3

C.可用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固体快速制氨气

D.增大压强,有利于SO2和O2反应生成SO3

4.防晒霜中含有能吸收紫外线的防晒剂,例如:

对氨基苯甲酸丁酯,它能吸收到达皮肤上99%的紫外线,具有十分理想的防晒效果。

下列关于对氨基苯甲酸丁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有机物分类角度看,它属于氨基酸类、酯类、芳香烃类

B.它能与NaOH溶液反应,但不能与盐酸反应

C.甲酸丁酯基(-COOC4H9)有3种不同结构

D.它的分子式为C11H15NO2

5.实验表明,液态时,纯硫酸的导电性强于纯水。

已知液态电解质都能像水那样自身电离而建立电离平衡(H2O+H2O

H3O++OH-),且在一定温度下都有各自的离子积常数Kw。

问在25℃时,纯硫酸的离子积常数Kw1和水的离子积常数Kw2的关系为

A.Kw1>Kw2B.Kw1==Kw2C.Kw1

6.由于碘是卤素中原子半径较大的元素,可能呈现金属性。

下列事实最能说明这个结论的是

A.已经制得了IBr、ICl等卤素互化物

B.碘(I2)易溶于KI等碘化物溶液,形成I3-

C.已经制得了I(NO3)3、I(ClO4)3·2H2O等含I3+的化合物

D.已经制得了I2O5等碘的氧化物

7.被誉为"太空金属"的钛,在室温下,不跟水、稀盐酸、稀硫酸和稀硝酸等作用,但易溶于氢氟酸,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

A.氢氟酸的酸性比其他酸强B.氢氟酸的氧化性比其他酸强

C.氢氟酸的还原性比其他酸强D.钛离子易与氟离子形成可溶性难电离物质

8.近期《美国化学会志》报道,中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为碳源,金属钠为还原剂,在470℃,80MPa下合成金刚石,具有深远意义。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二氧化碳合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B.金刚石是碳的一种同位素

C.金刚石和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D.金刚石中含非极性共价键

基础1题型训练参考答案

1.BD;根据题意可推出X为K,Y为Cl,Z为O元素,再具体代入即可判断。

2.D;盐酸被稀释后,溶液只能接近于中性,不可能变碱性。

因此无需汁算。

3.B;加催化剂不会引起化学平衡移动;光照新制的氯水时,次氯酸分解,平衡向右移动,溶液的H+浓度增大,pH逐渐减小;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放出大量的热,促使一水合氨分解,可快速制氨气;增大压强,有利于SO2和O2反应向右移动生成SO3。

O

4.D;对氨基苯甲酸丁酯H2N—-C—OC4H9它不属于芳香烃类,所以A错;

其中含有氨基,能与盐酸反应,所以B错;甲酸丁酯基(-COOC4H9)有4种不同结构,所以C错。

5.A;纯硫酸的导电性强于纯水,所以纯硫酸的离子积常数Kw1大于水的离子积常数Kw2

6.C;碘是卤素中原子半径较大的元素,可能呈现金属性,说明它可形成阳离子,选C。

7.D;钛与HF反应,不跟水、稀盐酸、稀硫酸和稀硝酸等作用,说明不是酸性,氧化性,还原性的原因。

因为酸性、还原性:

HCl>HF;氧化性:

HNO3>HF。

8.B;金刚石不是碳的一种同位素。

基础2定量分析选择题

定量分析选择题又称计算选择题,在高考试题中约占15%-20%,是同学们比较"怕"的一种题型。

究其原因,主要是求解选择题的方法欠妥,惯用常规方法处理,结果是"小题大做"。

对于定量型选择题,如果不运用简便可行的方法,往往会影响到解题的速度和答案的准确性。

所以要简化数字运算或不用数字运算,集讨论、分析、判断、推理和计算于一体,加强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强化"综合智力",运用巧解方法。

典型题型与例题

题型一守恒法

【例题1】已知某H2SO4、FeSO4、Fe2(SO4)3混合溶液100mL,其中阳离子浓度相等,SO42-浓度为6mol/L,此溶液中还可溶解铁粉的质量为

A.11.2gB.16.8gC.33.6gD.5.6g

【解析】根据电荷守恒,可得:

c(H+)+2c(Fe2+)+3c(F3+)==2c(SO42-)。

又由于c(H+)==c(Fe2+)==c(Fe3+),则6c(H+)==2×6mol/L,c(H+)==2mol/L。

能溶解铁粉的质量为:

(2mol/L×0.1L×0.5+2mol/L×0.1L×0.5)×56g/mol==11.2g。

应选A。

【例题2】某温度下,将Cl2通入KOH溶液中,反应后得到KCl、KClO、KClO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和ClO3-个数比为1:

2,则Cl与K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与被氧化的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1:

5B.4:

1C.3:

lD.11:

3

【解析】设ClO-为x个,由题意知,ClO3-为2x个,生成它们要失去电子共11x个,由电子得失守恒知必有11x个Cl-生成。

所以被还原的氯与被氧化的氯的原子个数比为11x:

(x+2x)==11:

3。

应选D。

【例题3】有一含杂质4.2%的某稀土元素的氧化物样品,其中含该稀土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8%;在26mL0.05mol/L的该稀土元素的硫酸盐溶液中,加入0.1mol/LBaCl2溶液26mL时,可使其中的SO42-完全沉淀,则该稀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40B.114C.70D.105

【解析】设该稀土元素的硫酸盐中正价总数为u,则根据总价数相等关系可得:

0.026×0.05×u=0.026×0.1×2,u=4,分子最简式为RO2;由最简式公式得

==1:

2,M≈l40。

应选A。

【例题4】室温下,用惰性电极电解ymL某二价金属的硫酸盐溶液-段时间后,阴极有mmg金属析出,溶液的pH由6.5变为2.0(电解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可忽略不计),析出金属的原子量的数字表达式为

A.

B.

C.

D.

【解析】该二价金属的物质的量为

,电路上流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2。

此电解为混合电解,故产生的H+的物质的量即为电子的物质的量

×2,由此可得:

×2==10-2×V,M==

应选A。

【借鉴意义】运用守恒法解题,就是利用在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变(如质量守恒,正负化合价守恒,元素守恒,电子得失守恒,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等)而进行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

它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出发,抓住题目内在的守恒关系,避开繁杂的计算,从而快、准、稳地得到答案。

比如例题3就是利用电荷守恒,例题2就是利用电子得失守恒。

题型二设一法

【例题5】相同质量的N9、Mg、Al分别与盐酸反应,

(1)若盐酸足量时,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__

A.Na>Mg>AlB.Na>Mg=Al

C.Na=Mg=AlD.Na

【解析】

(1)若盐酸足量:

设Na、Mg、Al质量均为1g,则根据关系式

2Na~H2↑Mg~H2↑2Al~3H2↑

2×2322422×273×2

11/2311/1211/9

则氢气的质量比是(1/23):

(1/12):

(1/9)==36:

69:

92Z,

(2)若盐酸不足,三种金属都足量时,足量的Mg、Al与不足量的等量的盐酸反应产

生的氢气质量相等,而足量的钠能继续与水反应,则产生的氢气最多。

应选B。

【借鉴意义】抽象问题具体化,是一种简单又实用的小技巧,由于"1"是最简单的数字,"质量相等"时常设其质量均为1g,故又称为"设一法"。

设一法是赋值法的一种,是解决无数值或缺数值计算的常用方法。

遇到下列情况,可用设一法:

1.c、w、ρ间的相互转化;

2.根据质量分数确定化学式;

3.确定样品中杂质的成分。

题型三估算法

【例题6】常温下,将10g下列固体与90g水充分混合,所得溶液里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A.CuSO4·5H2OB.Na2OC.CaOD.KNO3

【解析】CaO与H2O反应生成Ca(OH)2,Ca(OH)2属微溶物,其溶解度在0.01g—1g之间,而其他物质均易溶于水,选C。

【例题7】要使400g10%的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下列有关方法及数据中正确的是

A.蒸发掉180g水B.蒸发掉200g水

C.加入50gNaClD.加入40gNaCl

【解析】估算。

从分式的分子、分母的变与不变不难看出,要使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需蒸发掉原溶液质量一半的溶剂(蒸发过程中,溶质质量--分子不变,而分母变为-半时,比值扩大一倍);而采用加入溶质的方法时,所加溶质质量也应比原溶液中溶质质量略大一些。

借此结论可直接判断出B正确,且粗略判断出在C、D中C正确。

故选BC。

【借鉴意义】加快解题速度,要改变见到数字题就动笔计算的习惯,有些题型"貌似计算,实则可测",解题的关键往往利用多动脑少动笔,通过推理、猜测从有关概念着手,充分利用边界条件、极限、始终态等,即可速算、巧算,甚至无须计算就可以迅速准确地估算答案、如例题6就是抓住Ca(OH)2本身的溶解性来进行估算的。

估算法虽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但其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绝大多数计算题是不能用估算法解决的。

尝试用估算法解题是好的,但面对每一个题都想用估算法解决,有时也会贻误时间。

题型四关系式法

【例题8】在O2中燃烧0.22g硫和铁组成的化合物,使其中的硫全部转化为SO2,

将这些SO2全部转化为SO3,生成的SO3完全被H2O吸收,所得H2SO4可用10.0mL

0.50mol·L-l的NaOH溶液完全中和,则原化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45%B.36%C.20%D.40%

【解析】S~H2SO4~2NaOHn(S)==

n(NaOH)==

×0.010L×0.50mol·L-1==

0.0025mol,w(S)==

×100%==36%.故选B。

【借鉴意义】关系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主要方法。

对于多步反应体系,依据若干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起始物质与最终物质的量的关系,可以使多步计算化为一步而完成。

找关系式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1.写出各步反应的方程式,然后逐一递进找出关系式;

2.根据某原子守恒或电子守恒,直接写出关系式。

常用的关系式有S~H2SO4,FeS~2H2SO4,NH3~HNO3等。

题型五差量法

【例题9】有NaCl和NaBr的混合物16.14g,溶解于水中配成溶液。

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得到33.14g沉淀。

则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28.5%B.50%C.52.8%D.82.5%

【解析】NaCl+AgNO3===AgCl↓+NaNO3;NaBr+AgNO3===AgBr↓+NaNO3,即:

NaCl→AgCl,NaBr→AgBr,银元素替换了钠元素。

因此沉淀比混合物增重部分就是银元素比钠元素增重的部分。

设Na元素的质量为xg

Na→Ag△m

23g108g108g-3g==85g

x33.146-16.14g==17g

==

,解得:

x==4.6,所以Na%==(4.6g/16.14g)×100%==28.5%。

【借鉴意义】差量法是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找出"理论差量",再根据题意得出"实际差量",两者列成比例关系,然后求解。

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等。

比如例题9中用到的质量差,又如2Na2O2+2CO2===2Na2CO3+O2↑反应前后的气体体积差为1,质量差为56。

题型六十字交叉法、归中原理

【例题10】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和物10克,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升,则混和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A.锌B.铁C.铝D.镁

【解析】本题利用平均摩尔电子质量求解,据10克金属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升可得金属平均摩尔电子质量为10g/mol。

四种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分别为:

Zn:

32.5g/mol、Fe:

28g/mol、Al:

9g/mol、Mg:

12g/mol,其中只有Al的摩尔电子质量小于10g/mol,故答案为C。

【例题11】某乙烯和乙炔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所需O2的体积是原混合气体体积的2.7倍,则该混合气体若与足量H2完全加成,消耗H2的体积将是原混合气体体积的

A.1.2倍B.1.4倍C.1.6倍D.1.8倍

【解析】由燃烧方程式知,1mol乙烯、乙炔分别耗氧为3mol和2.5mol,平均耗氧2.7mol,可用十宁交叉法得出二者之比为2:

3。

再由加成反应可得出:

2×l+3×2==8,8/5==1.6。

故选C。

【例题12】将1molCO(g)和1molH2O(g)充入某固定容积的反应器中,在一定条件下CO(g)+H2O(g)

CO2(g)+H2(g)达到平衡时,有

的CO转化为CO2。

在条件相同时,若将1molCO和2molH2O(g)充入同一反应器中,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可能为

A.22.2%B.28.2%C.33.3%D.37.8%

【解析】对于后一气态反应来说,无论反应如何进行,物质的量总是3mol,生成的CO2最多不能达到1mol,最少不低于

mol,故CO)的体积分数在33.3%与22.2%之间。

选D。

【借鉴意义】十字交叉法是有关混合物的计算中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它能将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转化成简单的算术运算,如果你对十字交叉法没有把握,这时候完全可以列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来代替十字交又法,这样的把握性会比较大。

十字交叉法只能作为一种计算的技巧,而不是一种化学方法,在例题12中,采用了"归中原理"判断法。

"归中原理"基本思路有两条:

其一,"取两端、选中间",先将问题假设成极限状态进行分析,求出两端极值,据此确定可能的取值范围,凡确定范围的习题均可用此法;其二是"定中间,选两头",如例题10,先确定平均值,再根据"有一大必有一小"的平均原理使问题轻易得解。

所谓平均值法是一种将数学平均原理应用于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

它所依据的数学原理是:

两个数M1和M2(M1>M2)的算术平均值M一定介于二者之间,即M1>M>M2。

所以,只要求出平均值M,就可知道M1和M2的取值范围,结合题给条件即可迅速求出答案。

题型七极端分析法

【例题13】将某碱金属M及其氧化物M2O的混合物4g投入足量水中,待反应后蒸干得5g碱,则这种碱金属为

A.LiB.NaC.KD.Rb

【解析】假设4g为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生成5g碱,则:

2M+2H2O===2MOH+H2↑

2M2(M+17)

4gxg

x==4(M+17)/M。

由题可知:

4(M+17)/M>5即:

M<68.

假设4R为碱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5g碱,则:

M2O+H2O===2MOH

2M+162(M十17)

4gyg

y==4(M+17)/(M+8)。

由题可子:

4(M+17)/(M+8)<5即:

M>28.

而相对于原子质量介于28与68之间的碱金属只有钾,故选C。

【例题14】含ngHNO3的稀溶液与mg铁粉充分反应,铁全部溶解,生成NO气体。

已知有n/4gHNO3被还原,则n:

m可能是

A.1:

1B.2:

1C.3:

1D.4:

1

【解析】由题意可知,未被还原的硝酸的质量为n-n/4==3n/4(g)。

因此本题可以采用极限法进行分析:

①假设铁的氧化产物只有Fe(NO3)2时,则n(Fe2+):

n(NO3-)==1:

2

即:

(m/56):

(3n/4÷63)==1:

2求得n:

m==3:

1

②假设铁的氧化产物只有Fe(NO3)3时,则n(Fe3+):

n(NO3-)==1:

3

即:

(m/56):

(3n/4÷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