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32921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科试卷

(考试时间:

4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

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断D.考古发掘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考古挖掘是指为了科学研究,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根据发掘计划,对埋葬文物的地方、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进行调查、勘探和发现、挖掘文物的活动或工作。

是掌握历史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

原始人类都生活在远古时期,因此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重要的途径是考古挖掘。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

下图的文物反映了当时()

A.农业初兴B.聚族而居C.采集狩猎D.贫富分化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题干图示是河姆渡出土的耒耜和骨耜复原图,这些图片展示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据此分析可知题干文物反映的是农业初兴,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3.历史课上,有同学向大家介绍半坡人生活的情况。

其中错误的是()

A.生活在黄河流域B.住半地穴式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水稻D.使用磨制石器生产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河姆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ABD项都符合半坡居民的特征,C项错误,故选C。

4.夏、商和西周三朝的灭亡有着大体相同的原因,那就是( )

A.外族入侵B.统治者残暴C.少数民族内犯D.权臣作乱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和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都实行暴政,压榨人民,荒淫无度,残暴无情,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最终称为亡国之君,所以答案选择B。

5.商朝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

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的()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青铜立人像D.大盂鼎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6.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

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A.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B.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

C.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D.孔子的弟子注重农业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

通过人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耕”“牛”二字的使用反映出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7.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防洪灌溉水利工程,它经受了2000多年的历史风雨,至今仍造福人民。

它是()

A.王景治理的黄河B.贾思勰治理的黄河

C.大禹治理的河流D.李冰修筑的都江堰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既可以防洪又可以灌溉,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故选D。

8.当前,全球已建成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基本任务的“孔子学院”五百多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下列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A.为政以德B.谦爱、非攻C.无为而治D.因材施教

【答案】D

【解析】A项为政以德是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B项谦爱、非攻是墨家创始人墨子的主张;C项无为而治属于道家学派的思想;D项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故D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分封制的形成B.世袭制的确立

C.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0.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表现在()

①发动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在陈建立政权③消灭了秦军主力④推翻了秦朝统治

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秦朝廷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起义,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最终被秦军镇压而失利。

因此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表现在①②,故选A。

11.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不包括()

A.吸取秦亡教训B.恢复社会经济C.限制土地兼并D.巩固封建统治

【答案】C

【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包括”的选项。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新朝改制的内容之一有限制土地兼并,因此,C项不是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故选C。

12.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的巨鹿,它大败秦军主力。

与这一史实有关的成语是(  )

A.破釜沉舟B.四面楚歌C.项庄舞剑D.三顾茅庐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巨鹿之战时,项羽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

后形成成语破釜沉舟,所以答案选A。

13.我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很多繁荣景象,其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开皇之治D.开元盛世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盛世局面;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开皇之治是隋文帝统治时期,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属于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的是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A项符合题意;BCD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请你仔细观察“丝绸之路示意图”。

丝绸之路的路线是(  )

A.长安──今新疆──中亚、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

C.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中亚、西亚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所以答案选择C。

15.“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所作的高度评价,这部书的体例是(  )

A.纪传体通史B.纪传体断代史C.编年体通史D.编年体断代史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所以答案选择A。

16.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兵精粮足B.战术得当C.政治优势D.取得民心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两军在官渡对峙,曹操以少数军队偷袭乌巢,将袁绍军粮焚毁,由于曹操战术得当,所以大败袁军。

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

17.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大陆与台湾友好交往是从下列哪个时代开始的()

A.春秋B.战国C.汉朝D.三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30年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立法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8.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人口大迁徙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人口大迁徙造成了社会大动乱B.战争、天灾导致人口大迁徙

C.它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D.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

因此人口大迁徙没有造成社会大动乱;所以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口迁徙的基本特点;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

人口南迁对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9.“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成语,出自于中国古代史上的()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淝水之战的特点及苻坚的心理变化理解“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20.西晋时期内迁的“五胡”中,不包括()

A.匈奴B.鲜卑C.羯D.犬戎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五胡内迁中的“五胡”指匈奴、羯、鲜卑、氐、羌;因此不包括选项D,故选D。

21.“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在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应用广泛。

世界上第一次把π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科学家是()

A.祖冲之B.贾思勰C.郦道元D.顾恺之

【答案】A

【解析】依据题文可知是取得数学方面的科学家,结合课本所学,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利用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即“π”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

A符合题意;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主要成就著有《齐民要术》一部农书,B不合题意;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C不合题意;东晋画家顾恺之比较出色,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D不合题意。

由此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点睛: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天文学方面:

祖冲之测算的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结果比较,只相差50秒。

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数学方面,祖冲之除了把第一次把圆周率即“π”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外,祖冲之还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数》。

22.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伟大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庄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人们应该顺应自然。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孔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与“无为而治”不符,排除BCD三项,故选A。

23.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的是(  )

A.春秋争霸B.战国称雄C.秦灭六国D.楚汉之争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鸿门谢罪即鸿门宴:

项羽进军关中,实力雄厚,拥兵40万,驻扎在鸿门。

刘邦只有10万人。

项羽对刘邦先入咸阳很不满,刘邦不敢与项羽抗衡,亲自到鸿门谢罪,表示服从。

项羽设宴接待刘邦。

他的谋士范增召壮士项庄,舞剑助兴,意在杀死刘邦。

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项羽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心里已丧失了斗志,后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所以这三个成语都是形容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

24.有史学家认为:

“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这一改变是从哪一位皇帝开始的()

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唐太宗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故选B。

25.郭沫若说:

“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A.商代文字B.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体系完整的文字D.字母文字的起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一片甲骨惊天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甲骨文惊天下,不是因为他是商代的文字,或者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而是因为它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所以答案选C。

点睛:

解体的关键是理解“一片甲骨惊天下”的真正含义,“惊天下”的含义是加固万年的最大贡献是天下皆知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虽然ABD也是甲骨文的特点,但没有达到“惊天下”的程度。

二、综合题(本大题2小题,26题14分,27题11分,共25分。

26.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

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初,刘邦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子弟王,称为“诸侯王”。

诸侯王的权力很大,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

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雏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刘邦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还实行什么制度?

结果如何?

为此,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管理机构的名称。

该机构的设置有怎样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四,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

(1)秦始皇(嬴政)。

制度:

郡县制。

(2)封国制(或分封制)。

结果:

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措施:

颁布“推恩令”。

(3)机构:

西域都护府。

作用:

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

(4)作用:

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根据材料四的内容可以总结出:

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积极作用。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统一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由此可知,材料一中的“制度”是秦始皇(嬴政)首创的。

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郡县制。

(2)根据材料二“汉初,刘邦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子弟王,称为‘诸侯王’……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

”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建立西汉后,实行了分封制,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严重威胁了中央皇权。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由此可知,刘邦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还实行封国制(或分封制);结果是:

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颁布“推恩令”。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由此可知,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管理机构是西域都护府。

其作用:

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

(4)根据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雏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可知,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

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

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

西域都护的设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统治。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大作用?

(3)以上材料中的哪一史实最能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答案】

(1)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3)材料二,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各国进行有效的管辖。

(4)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如:

汉朝的丝绸经丝绸之路运往西域、中亚、西亚和欧洲;西域的良种马、核桃、胡萝卜等物品传入中原地区;佛教等外来文化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

(丝绸之路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表现在文化上的有中国的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乐器和歌舞传到中国。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出使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由此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根据材料一及上述分析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重大作用是:

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3)根据材料二“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因此材料二中的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各国进行有效的管辖,这一史实最能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汉通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表现在文化上的有中国的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乐器和歌舞传到中国,因此也被称为“文化交流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