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2450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农牧发〔201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攻坚阶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进程,我部组织制定了《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抓好组织实施,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九月二日

  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一、畜牧业发展基本形势

  

(一)发展成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五年来,畜牧业成功应对众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畜牧生产稳步发展,饲料工业持续较快增长,草原保护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2010年肉类产量7925.8万吨,比2005年增长14.2%,连续21年居世界第一;禽蛋产量2762.7万吨,增长13.4%,连续26年居世界第一,奶类产量3748万吨,增长30.8%,居世界第三位。

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充分保障了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供给。

  2.产业素质稳步提升。

201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35%、82%和28%,比2005年分别提高19、16和17个百分点,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

以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扩繁场、改良站为支撑,检测中心为保障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

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5年的49%提高到2011年的52%,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生猪、蛋鸡和奶牛优势省区猪肉、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0%、67.7%和88.3%,畜牧业主产区产业优势明显。

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大型企业不断涌现,产业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

  3.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2010年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

饲料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3.9%,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较高水平。

生鲜乳三聚氰胺含量抽检合格率连续2年100%。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4.饲料工业快速发展。

2010年工业饲料产量1.62亿吨,是2005年的1.5倍。

主要饲料添加剂实现国产化,赖氨酸、维生素C等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饲料机械制造业专业化发展迅速,产品达数十个系列200余种,远销国际市场。

饲料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年产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或企业集团达30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2%,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

  5.草原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全国禁牧休牧轮牧草原面积16亿亩,落实草原承包面积33.1亿亩,退牧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围栏封育草原面积9.3亿亩,项目区植被盖度提高12个百分点,草原牧区牲畜超载率降至30%,鼠虫害危害面积下降15个百分点。

草原保护建设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草原生态加速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6.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2010年全国畜牧业产值2.08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56.5%。

畜牧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部分畜牧业发达地区养殖业现金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达50%以上。

2010年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59.1kg、20.6kg、28.2kg,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有力保障了国家食物安全。

  

(二)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转型期,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全球供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特征,开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历史阶段。

现代畜牧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

  1.发展机遇

  一是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扶持措施,扶持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手段更加灵活。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力度持续加大,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发展方式转变面临新契机。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时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良好条件。

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各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工作重点,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畜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是畜产品消费市场潜力较大。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出现新的变化。

农村居民口粮消费继续下降,畜产品消费快速增加,城市居民畜产品消费不断升级,优质安全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

我国未来每年新增人口约700万,农村人口城镇化数量约1200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扩大内需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战略深入实施,畜产品消费需求仍将继续刚性增长,将进一步带动畜牧业的发展。

  四是畜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我国畜牧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素质大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现代畜牧业建设具有良好基础。

  2.面临的挑战

  一是畜牧业发展方式仍然落后。

当前我国畜牧生产中,小规模低水平的散养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近40%的生猪由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户提供,60%的奶牛由存栏20头以下的小户饲养。

小户散养方式所固有的生产粗放、信息不灵、防疫条件差、标准化程度低、良种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压力加大。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畜产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关注度空前加大。

由于畜产品生产者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非法使用违禁添加物的事件时有发生,对行业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很大。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

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的价格稳定事关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也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客观需要。

但受畜产品生产特点和市场供求等因素的影响,畜产品价格呈波动态势。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多重环境影响的传导联动日益加深,市场变化的放大效应还将进一步增强,畜产品价格波动的趋势仍将延续,为实施供给和价格调控带来巨大挑战。

  四是资源紧缺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饲料粮需求增量将高于国内粮食预期增量,饲料资源紧缺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作为饲料生产的重要原料,2010年我国进口大豆548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75%,鱼粉进口依存度也在70%以上;2010年饲用玉米用量超过1.1亿吨,饲用玉米已从供求平衡转向供应偏紧。

同时,规模养殖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等问题也对畜牧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

  五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国内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布病、结核病、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有所抬头,严重威胁畜牧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外来疫病防控难度大,周边国家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持续发生,对我国疫病防控的威胁在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

病毒变异速度的加快,也使得动物疫病防控难度不断加大。

基层兽医防疫队伍素质不高,执业能力参差不齐,兽医系统培训平台和执业兽医体系尚未完善,履行《动物防疫法》职责任务难度大。

  六是生态环境制约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对畜牧业污染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成本偏高,部分畜禽养殖者粪污处理意识薄弱,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缺乏,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七是草原保护建设任务艰巨。

近年来,虽然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观念逐步增强,但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局面仍未能根本改变。

目前,全国90%以上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人草畜矛盾突出,重点草原牲畜超载问题严重,草原畜牧业生产力不断下降。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始终坚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一条主线”,紧紧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三大任务”,着力构建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牧草种业、现代饲草料产业、现代畜牧业服务、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草原生态保护支撑等“六大体系”,稳步提高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努力确保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提升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能力和水平,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在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的基础上,加快改善设施设备保障条件,大幅度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优化结构布局。

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和布局,突出支持主产区和优势区发展,稳定非主产区生产能力,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保障畜牧业稳定发展。

坚持数量质量发展并重。

加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各环节质量控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畜牧业生产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坚持推进农牧结合。

充分利用种养业资源和产品可循环利用特点,推行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种养业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科技兴牧。

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突破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良种化水平、饲料资源利用水平、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和疫病防控水平,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畜牧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继续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保障,草原生态持续恶化局面得到遏制。

  畜产品有效供给得到保障。

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500万吨、2900万吨和5000万吨,羊毛产量达到43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

  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饲料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违禁添加物检出率控制在0.1%以下。

生鲜乳收购站100%实现持证收购和标准化管理,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更加健全。

  畜牧业产业素质明显提高。

到2015年,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15个百分点,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超过38%和达到50%;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面达到50%以上。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良种化水平明显提高。

畜牧业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规模和带动能力不断扩大和增强。

  饲料工业稳步发展。

到2015年,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亿吨。

年产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或集团达到50家,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

  草原生态加快恢复。

到2015年,基本完成草原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初步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生态持续恶化局面得到遏制,局部实现明显好转。

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8亿亩,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原累计保留面积达到4.5亿亩,全国40%可利用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天然草原超载过牧总体得到缓解,牲畜超载率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

  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到2015年,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率大幅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得到完善,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以上;生猪出栏率超过140%,成年奶牛年平均单产超过5500kg;在品种培育、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化养殖、畜禽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草原保护建设、重大疫病防控、机械化生产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战略重点

  科学谋划“十二五”畜牧业发展,必须统筹考虑,重点突破,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加强关键技术培训与指导,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

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标准和规范,要特别重视畜禽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因地制宜推广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二是加快推进现代畜禽牧草种业体系建设。

种业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根本。

按照“保种打基础、育种上水平、供种提质量、引种强监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完善畜禽育种机制,增强自主育种和良种供给能力,逐步改变畜禽良种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组织实施主要畜种的遗传改良计划,加大畜禽良种等工程建设力度,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加快健全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种业企业,建设现代畜禽种业。

加强基层畜禽良种推广体系建设,稳定畜禽品种改良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新品种推广发布制度,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

加强草业良种工程建设,建立健全草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草种质量监管体系,实施牧草良种补贴,加强草种基地建设,提高良种供应能力。

  三是加快推进现代饲料产业体系建设。

饲草料产业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按照“提高门槛、减少数量,转变方式、增加效益,加强监管、保证安全”的原则,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环保饲草料产品;着力规范饲草料生产企业,严格许可审查,坚决淘汰不合格的企业;鼓励饲草料生产企业竞合,建立饲草料行业诚信体系,推行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构建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

  四是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的服务体系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完善畜牧业监测预警体系,加大信息引导产业发展力度;深入推进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研发和推广一批重大产业关键性技术;建立健全产销衔接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畜牧业抗风险能力,实现畜牧业减灾促增收;强化公共防疫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是加快推进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饲料和畜产品安全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点。

严格饲料行政许可,提高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准入门槛。

加强对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的许可管理,推动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建设。

大力实施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频次,对重点环节和主要违禁物质开展全覆盖监测。

加快制定和实施畜牧、饲料质量安全标准;加强检验检测、安全评价和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强化监管能力,提高执法效能;全面实施畜禽标识制度和牲畜信息档案制度,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机制。

  六是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

草原生态保护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按照“保护草原生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草畜平衡、推动转移就业”的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体系,构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长效机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重大工程,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落实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草原执法监督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改善物质装备条件,增强执法监管和服务能力。

  四、区域布局

  

(一)总体布局

  从我国未来发展趋势看,畜产品生产要围绕稳定畜产品供给,优化畜产品结构,提高优势产区供给率,稳定销售区域自给率。

在区域布局上,生猪和家禽生产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奶牛养殖仍以北方为主,加快南方发展;肉牛生产以牧区与半农半牧区为主要繁殖区,粮食主产区集中育肥;肉羊生产坚持农区牧区并重发展,绒毛羊养殖以东北、西北地区为主。

继续加强北方草原的保护建设,加大南方草山草坡开发利用,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草原畜牧业。

饲料工业要进一步提高东部,稳定发展中部,加快发展西部。

  

(二)主要畜种布局及发展重点

  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养殖传统、供求关系,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竞争能力”的原则,确立主导品种区域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畜禽养殖业。

  生猪:

重点建设东北、中部、西南和沿海地区优势区,稳步提高西北发展区。

全面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提高优良种猪自主供种能力,加大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并重,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废弃物综合利用,提升生猪养殖水平,保障猪肉有效供给,实现生猪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肉牛:

加强东北、西北、西南和中原肉牛优势区建设,推动南方草山草坡肉牛业发展。

加快品种改良,开发选育地方良种,适度引进利用国外良种。

在饲草料丰富的地方积极发展母牛养殖,鼓励集中专业育肥,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稳步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肉羊:

加强中原、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西北和西南等肉羊优势区建设。

加快新品种培育、良种选育和地方品种保护开发,加快肉羊养殖良种化。

大力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引导发展现代生态家庭牧场,积极推进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牧区重点提升肉羊个体生产能力,加快周转,提高草原利用效率;半农半牧区着力提高母羊繁殖性能,增强育肥羊供应能力;农区要充分利用饲草料资源,推广高效育肥模式,提高肉羊出栏量。

  肉禽:

稳定传统肉禽主产区生产,加快推动有潜力的区域发展。

加快发展优质黄羽肉鸡和水禽,稳定发展白羽肉鸡,提高家禽产品质量。

加强地方肉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力度,重点加强肉禽新品种选育和良种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禽肉产品精深加工,达到产业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的目标。

  蛋禽:

巩固中原、东北等主产区生产,推进蛋鸡养殖区域南移。

重点发展高产、高效蛋鸡和蛋鸭。

加快国内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大力开发利用地方品种资源,提高种禽产业化生产水平;加强种禽疾病净化,保证雏禽质量;以提升标准化为重点,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禽蛋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禽蛋市场供给和质量安全。

  奶牛:

建设东北内蒙古产区、华北产区、西部产区、南方产区和大城市周边产区等五大奶业产区,大力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推动南方奶水牛产业发展。

加快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做好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建立苜蓿等优质饲草料基地,提高机械化挤奶率。

净化奶牛群体重大疫病,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

积极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促进乳制品消费。

  绒毛用羊:

以西北、东北主产区为重点,推进细毛羊、半细毛羊、绒山羊等绒毛用羊优势产业带建设。

在农牧交错区和农区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

加强绒山羊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加大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力度,提高绒毛综合品质和绒毛用羊生产性能。

改进养殖方式,合理利用饲草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

推广机械剪毛、分级整理等技术,加强产销衔接,增加养殖环节利润。

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增加绒毛用羊生产效益。

  特色养殖:

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重点发展兔、马、驴、蜜蜂、牦牛、鹿、肉鸽、鸵鸟等特色养殖。

加强政策扶持,加快特色畜禽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特色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

积极开拓产业市场,促进特色产品深加工发展,完善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

(三)饲料工业布局

  “十二五”时期,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养殖业基础及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饲料工业布局,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等不同地区饲料工业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

包括山东、江苏、河北、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0省(市)。

立足市场、资金、交通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饲料、饲料添加剂产品和饲料机械。

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进一步巩固化工类添加剂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中部地区:

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6省。

立足饲料资源丰富、养殖业基础好、劳动力密集等优势,大力发展饲料原料和饲料加工业,促进粮食等饲料资源就地转化增值。

着力推进饲料企业整合融合,培育市场占有率高、管理水平先进的大型饲料企业或企业集团。

  西部地区:

包括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12省(区、市)。

发展人工种草和饲草加工业,加快开发与草食动物舍饲、半舍饲养殖配套的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精料补充料产品,提高配合饲料使用率,积极推进牧区畜牧业转型发展和南方草山草坡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东北地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立足饲料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饲料原料和饲草产业,稳定发展发酵类饲料添加剂产品和浓缩饲料产品,进一步推进秸秆养畜,提高饲料产品普及率,促进粮食就地转化增值。

  (四)草原保护建设布局

  坚持生态优先,大力推进草原保护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因地制宜采取政策措施,加强分类指导和协调。

  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该区位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以及东北西部地区,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10个省(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

发展重点为治理退化草原,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提高草原生产能力,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

重点实施退牧还草、风沙源草原治理、草业良种和草原防灾减灾等工程。

  青藏高寒草原区:

该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涉及西藏、青海全境及四川、甘肃和云南部分地区,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我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核心区。

发展重点为修复草原生态系统,恢复草原植被,维护江河源头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重点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退牧还草、草原防灾减灾、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游牧民定居等工程,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建立符合高寒草甸实际状况的科学放牧模式,加快草原畜牧发展方式转变。

  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

该区主要位于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和陕西等10省(市)。

重点加强草原监督管理,遏制乱开滥垦、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落实草畜平衡政策,坚持保护、建设和利用并重,加大建设力度,全面推行休牧和划区轮牧,实现生态与增收双赢。

重点实施草地开发利用等工程,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加强天然草原改良,发展草原畜牧业和草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南方草地区:

该区位于我国南部,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等15省(区、市)。

发展重点为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积极发展草地农业和草地畜牧业;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治理,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重点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植被恢复工程和草地开发利用工程。

对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石漠化地区草地,采取草地改良、围栏封育、种草养畜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改良天然草地,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