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7312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docx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1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

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农村中小心教育总的形势是发展的。

但由于机制不健全,这种发展是病态的。

本文着重从农村中小学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素质教育理念逐步得到理解而不全面;农村中小学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农村形势及全国经济、科技的发展而逐渐不适应;教师一度备受呵护,如今是否被娇惯了?

教师们多么盼望有一个宽松的教学教研环境!

农村中小学收费是社会的热点问题,禁止农村中小学乱收费是必要的,但牺牲教育减轻农民负担是得还是失?

农村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关键,也是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其落后的原因有历史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课程改革在广大农村实施,让教育工作者、教育领导者更新教育理念,理解课改的意义,让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课改工作,是课改成功的基础;进行教育机制改革,启动竞争机制,是课改成功的先决条件;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改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农村 中小学教育 发展 忧患 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事业也得到高速发展。

党的十四大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重大举措更体现了党和政府加强基础教育的决心。

朱镕基总理在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把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更重要的战略地位。

教育是科技的基础,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面性的重要作用。

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两基”目标如期实现,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为培养拔尖人才打下基础;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新校舍一座座落成,现代教学设备逐步配置;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教师安教乐教;教育教学改革硕果累累,实施素质教育得到全面重视……一句话,有优越的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教育是向前发展的,教育形势是令人鼓舞的。

中小学教育前程也是光明的,但也存在一些忧患。

笔者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20多年,曾为教育的腾飞而欢欣、而忘我工作,也为中小学教育一些不正常现象而忧虑。

今就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几个问题,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关于素质教育问题

 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实施素质教育取得喜人成果:

(1)办学观念得到改变。

大部分中小学校长都明确我们办学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把学校办好,不仅仅是培养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对所有学生将来成为适应时代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产生深刻影响。

学校要培养一代善学习、会思考、能应变、敢创新的“四有”人才,学校要提供锻炼的机会。

教师认真地讲、学生静静地听,这样的课堂不是好课堂;不能组织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活动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混乱无序的学校不是好学校,死气沉沉、了无生趣的学校也不是好学校。

(2)教学观念得到更新。

启发式教学得到普遍的应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师生距离拉近,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拉近,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教师们有意识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努力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大批敢于创新的青年教师在成长。

(3)摆正基础知识在个人素质中的地位。

丰富的知识,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好知识基础,对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各中小学一如既往地抓好基础学科的教学,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否则将出现教育的海市蜃楼现象——浮华而虚幻。

(4)素质教育在摸索中前进。

实施素质教育,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教学设备、教材体系、考试制度等等,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能冒进,推进素质教育是比较科学的说法。

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边实践边总结,实施素质教育才能顺利地进行。

经过几年来的宣传推广,教师们接受了素质教育的观念,从原来的模糊理解中逐步理出轮廓,不少教师进行了大胆地尝试。

但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

(1)口号响亮而宣传不够。

正当人们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学历人数成倍增多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发现不少人学历与实际本领并不相符,究其原因:

学校教育重分数轻能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家彼尔盖茨虽没大学毕业却有极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需要有真本事的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素质教育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呼唤。

素质教育终于响亮地提出来,各级领导也响亮地传达下来。

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应有什么规划,心中没谱。

(2)错误理解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的转变,其次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改变教育教学方法。

有人把实施素质教育神秘化、复杂化,认为我们目前的教师状况、教学设备过于落后,老老实实教好几节书就不错了,实施素质教育可望而不可及,今后条件好了我们也来实施实施。

也有人把实施素质教育简单化,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学学书法弹弹琴,当汇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时候,总是汇报学校开设了几个兴趣班怎样活动等等。

学校重视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但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部。

教育者错误理解,家长也错误理解,不管子女的爱好,花钱花时间对其进行特长的培养,一下子似乎所有的孩子都要向艺术这方面发展。

(3)评估制度不健全。

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的办学效益不仅仅要看教学成绩,还要看其它的方方面面。

那么学校办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如何组织评估?

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又应如何评价?

这些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解决的问题。

二、关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问题

中小学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和校长聘任制对发展基础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表现为:

(1)中小学校舍建设和配套建设的经费来自主办单位的筹集,假如全由国家拔款,国家财政难负其重。

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激发了乡镇村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办学热情。

(2)做为主办单位的乡村领导,大多数是代表村民的利益,诚心诚意聘请有才干的校长把学校办好,把子孙后代教育好。

他们大多数能吸取“文革”期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教训,不干预学校的内部管理,只是在学校经费上、治安管理上给予支持,也成为学校与群众联系的又一桥梁。

体现了人民教育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特色。

(3)群众监督胜于年度评估。

由于目前中小学评估制度不健全,对哪所学校办学效益好些,哪所学校办学效益差些,教育行政部门虽有评比总结,但不能说明学校的办学情况。

但作为主办单位,如果所聘的校长带不了教师、管不了学生,学校工作一团糟,群众自然怨言纷纷,主办单位也自然不会续聘校长。

这一机制有利于激励校长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带领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只有怀着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胸怀阔达敢为人先、知识丰富而又善于管理的校长才能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4)校长能当好自己的角色。

校长首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国家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校长又是一名人民教师,时时心系人民心系学生。

处理好校长与村委会、校董会领导的关系,是校长领导能力的体现。

不以国家干部自大,不以受聘于人自卑,不卑不亢。

既是主人又是宾客,与他们既是同志也是朋友。

只要共同为了教育事业,心就会走到一起来。

大部分校长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总之,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实行校长聘请制,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

但也由于体制不完善,也出现一些问题:

如个别地方的个别领导拿事业当人情凭关系聘请校长;个别农村干部到学校瞎指挥;乡镇一级政府虽然在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有部分乡镇移用教育经费;各地未能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实绩作为主要领导的主要政绩来进行考核,真真正正重视教育的党政主要领导少之又少,很少听说某某领导因重视教育、支持教育而得以荣升。

针对这种情况,《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到:

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①,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农村乡镇如何在发展基础教育中发挥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省政府关于发展教育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一下子就拿出几个亿,一下子又拿出几个亿)可以看出省一级对贯彻中央的政策是不折不扣的,如何使市县镇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使“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②,为发展教育提供牢靠的政治保证和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三、关于教师问题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 (夸美纽斯语),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拥有多么美好的赞语,当一名教师是多么的光荣。

在当今经济社会,唯独教师“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浩大的“人民币战争”中,多少人眨眼之间成了百万富翁亿万富翁,多少人在金钱面前栽了跟斗,而我们的老师却在认真教书研究教学,多么超俗多么清高!

党和人民给予的薪水足以养家糊口,还有何求?

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启迪智慧的创造性劳动,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足以安慰平生,何等崇高,谁敢言及!

只要教师时时调节自己的心理,自会专心教书,怡然自得。

列宁同志指出,应当把“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来未有过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③。

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强调,全社会应尊重教师。

人民教师受尊重,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更重要是树立教师的崇高形象,有利于教育学生。

教师整日受批斗挨打,在社会受歧视,学生根本不把教师放在眼里,那是教育的悲剧,人类的损失,社会的退步。

合格的教师有敬业的精神、高尚的品格、阔达的胸怀,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每天清早,好多人还温暖在被窝里,我们的老师已经骑车走在上班的路上,同行的还有上学的学生和打工一族;学生虽不是自己的子女,但时时关心着他们的冷暖,关心着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关注着他们的内心世界;马虎应付仍是工资照常,太过认真只有“责承”没有成绩,但我们的老师仍然选择认真;谈心、辅导、家访,哪一件不是教师自觉?

哪一件与金钱挂上钩?

只要人家不要说这不行那不行,我们的老师就干得不亦乐乎。

太阳底下还有什么人有如此崇高的胸怀!

最爱党最爱人民的要数我们伟大的人民教师!

结束了“文革”十年动乱,教育工作者盼来了教育的春天,教师们满怀豪情谱写教育新篇章,多少有志青年决心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

但现实使一些教师产生疑惑和顾虑,觉得当教师太窝囊,一些教师变得“实惠”起来,一些有本事的教师干脆下海或过线当起受人尊敬的“钱爷”和“官爷”。

要使教师成为全社会最羡慕的职业,单凭为教师提高工资待遇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创造宽松的教育氛围,让教师们安教乐教。

全国有几亿中小学生,每天都会出现这个事故那个事故,哪一件不与学校管理老师教育无直接或间接联系?

学生在家触电身亡,说明学校的安全教育做得不够;孩子在家不听话,惹父母生气,不识字的母亲也会责问孩子:

你老师教你这样做?

如果追究起来,成克杰的腐败坠落,教过成克杰的教师多少有点责任。

天底下的错都有老师的错。

过重的作业负担,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的作业负担是当务之急,应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改革评估制度和考试制度,改变教学观念,应常抓不懈,决不能像狂风猛刮一阵。

中央的指示是要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逐级贯彻整改最后把责任推到学校教师头上。

这样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简单化成为一个学校问题。

某某中学星期六还上课,该校长被就地免职,新闻报道及时,具有爆炸性,全国中小学校长着实被震慑一下:

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讳?

 “对违反规定,加重学生负担的违纪行为,发现一宗,查处一宗,决不姑息”④,自解放以来从未给教师这么严厉的脸色。

媒体频繁报道学校事故,不外乎教师体罚学生,家长告上法庭,于是乎骂声群起:

这样的老师真不是人。

教师队伍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其中不乏有师德低下水平差劲之人,甚至还有道德败坏者,找几个让人骂何难之有?

一时间教师真有点害怕看电视看报纸。

党风廉政建设、整顿行业不正之风、制止乱摊派乱收费、整顿涉农收费等民心工程,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却可先拿教育开刀,希望在教师队伍中找几只可替罪的“羊”。

这是对党和人民的不负责。

广大教师绝大多数可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

一些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望“生”,成龙,吃豆腐心切,应有可原谅之处;而道德败坏者,决不能留在队伍里。

在处理不合格教师上,我们一贯显得有些手软。

这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强群众监督,办好教育,这是一件好事。

如果引导不当,势必造成混乱。

加重学生负担,可以投诉举报,学校收费有问题的可以投诉举报等等,总之学校有什么不是有政府给家长做主。

这样一来,举报电话投诉电话轰响起来,举报信投诉信飞起来。

正如班主任老师告诉全班学生,某某同学如果欺负你们,你们告诉老师,老师会处理他。

这位班主任每天会收到不少告这个同学的状,其中还有些是“恶人先告状”。

教师带学生到校外做好事,搞清洁卫生,家长打电话质问:

这是哪一级规定,孩子晒伤了谁负责?

教师难得的集体教研活动,学生提早一节放学,家长打电话到教育局投诉。

期初收费,职能部门电话不断,有投诉者子女在校读书,连续三年未交过一分钱,而其子女每一学期都是教师苦口婆心动员回校的。

中央要求停收农民教育附加费,地方政府难背包袱,只能为人民“瞒上骗下”,教育部门却是有口难言,到处挨骂。

人民教师是人民的公仆,不是人民的公敌。

与教师过不去的毕竟是少数,但一个镇一个县凑起来,其势可以压得教师抬不起头。

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教师有违法乱纪者,自当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合理化的批评和建议,应虚心地接受,以改进管理和教学。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对学校、教师一些有异议的做法,如果家长诚心向校长提出,校长自会欢迎,不当之处自会改正。

如果真心为子孙后代的话,保护校园一方净土,给学校一片安宁,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办好学校,校长自会根据教育法规政策、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学校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如果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教学活动作过于具体的规定,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近期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学生上课时如须大小便可自行离开教室的通知便是一例。

何时听说过上课时教师不允许学生上厕所,目不识丁之人也懂得“官司不如屎尿紧”的道理,教师竟这么不懂人情事理?

学生上课时有急,告知老师,教师决不会让学生憋着。

或许是因某一教师不同意学生上课离开教室上厕所造成事故,教育部才下这么一个通知。

照此下去,以后类似这样的通知可能就多了。

不爱学习而调皮的学生可以自由进出教室,谁知他是真急还是假急。

这样的小事还是让学校、让老师们来处理吧。

大多数教师是可以相信的。

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新型师生关系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特色。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对学生没有深厚感情,已经没有资格当老师。

好的老师不会讨厌任何学生。

而知识渊博、认真教学、人格高尚、头脑灵活的教师自会得到学生的尊敬。

不爱学生、教育方法粗暴、甚至造成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师自会受到社会、领导、法律的谴责、批评、制裁。

而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当学生出现不接受教育时,做为学校、教师显得束手无策。

奖惩制度不规范、严格教育和体罚学生界限不明使教师工作被动。

 (例:

学生课堂捣乱纪律,批评教育无效,但课总得上下去,教师应采取什么教育手段才算合适有效?

)对学生出现的严重违纪现象,侵犯教师人格、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应怎样处理教育学生,是个难题。

批评教育吧,他无所谓,开除吧,他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何况他更需要接受教育,别人还会说你教师没本事,拿学生没办法。

平时总说教师体罚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殊不知学生侮辱、谩骂、威胁、欧打教师的事件时有发生。

特别是初级中学更为严重。

有几位女教师没有被学生气哭过?

一初三学生上课时突然站起来指着女教师的胸部问:

你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小啊?

不少教师批评学生,就会听到“你在外面要小心”的“回敬”。

一教师因批评违反纪律的学生,连续几天收到恐吓电话,下班回家路上被几个社会青年寻茬刁难侮辱。

有学生故意捣乱课堂,教师制止无效,着令离开课室(不知是否违反什么规定),学生说:

我为什么要离开教室,你拿我没办法。

教师忍无可忍,拉他离开教室,学生趁势殴打教师。

这样的事件时有发生。

怎样处理学生呢?

通情达理的家长还会带孩子给老师赔礼道歉,给教师莫大的脸面,蛮横的家长会告你教师先动手打学生。

教师是乐于奉献的春蚕,但不能任由别人抽丝剥茧;教师是抬举别人的人梯,但不可随意践踏;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但不能自暴自弃、忍辱含泪。

党和政府历来关心人民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实施,明确了教师的义务,确保了人民教师的权利。

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除了政府的重视引导外,还要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树立教师的崇高形象。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

全国三百六十行,只有教师有此殊荣,可见党中央对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体现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对教师的道德教育:

改革教育人事 制度,废除终身制,使不合格的教师离开教育岗位,以免误人子弟,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使更多的有志向、有本事的青年走到教育队伍中来;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自我提高的愿望,树立积极向上的风气。

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教育事业才能优先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才能顺利进行。

四、关于中小学收费问题

农村中小学收费问题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绝大多数是按上级要求收取杂费的,但也有个别学校,凭借着党和人民给予 的荣誉、学校的名气,高额收取借读费,或巧立名目收取其他费用,这严重损坏人民教育的形象。

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求杜绝学校乱收费现象,这是完全正确的。

这有效地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减轻人民负担。

各级职能部门做常规性的检查和监督也是必要的。

但走马灯似的检查,不仅严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也挫伤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目前中小学按规定收取的杂费是学校日常开支的主要来源。

从2002年秋季实行“一费制”,学校实际可开支的资金与以前接近,每生约120元(除课本资料费、作业费外)。

如果按学生500人计,学校每学期可开支资金约6万元,应支付购买教学用品费用、定订图书杂志报纸、交付水电费、修缮购置费、教学活动费等等,日子可以说是过得捉襟见肘。

中小学可以说是过着穷日子,这样的状况,校长贪从何来,教师贪从何来?

频繁的检查使学校不堪其苦。

各级部门每学期的检查不少于5次,关于收费问题的通知或紧急通知不少于5个,有关收费问题的会议或紧急会议不少于5次,学校时时处于战备状态,学校的工作也似乎以经济为中心,老是在这几个钱上纠缠不休。

尽管有人呼吁“教育不是唐僧肉”,但学校是个人见人擂的破鼓!

校长生怕检查时无孔被挖出“蟹”来,教育行政部门也生怕下属学校受检查时查出个什么事来。

怕什么呢?

难道是屁股有屎见不得人?

不就是教师积极工作,保持全勤、教学成绩突出,每学期奖给这么三几百元么?

不要小看这三几百元,这可是校长治校的法宝,这是给积极的教师的一个评价,哪怕是十元五元。

做为校长,要廉洁自好,依法治校,以情育人,扪心无愧,校长就会当得自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

”⑤只要是为了党的教育事业,我们就会理直气壮。

五、关于初中教育问题

 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教育办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普九”工作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关系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能否实施。

初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最深刻的影响。

有人认为,一个人接受初中教育的情况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此观念虽是片面,但也有点道理。

如果一个人已接受正规的初中教育而无条件接受高一级教育,他已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基础,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他也具备了当一个合格公民的资格。

而初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初中教育搞得不好,六年小学教育前功尽弃,向上一级学校输送的人才质量大受影响,“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⑥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中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初中教育是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一直重视文化普及工作(十六七岁的青年与七八岁的孩子共进小学一年级、办起耕读学校、扫盲等等)。

八十年代初,启动“两基”工程,促使基础教育迅速发展。

小学教育得到高度重视,主办单位责任明确,广大小学教师积极工作,20多年来小学教育发展空前。

与此同时,政府调整初中布局,形成了国办中学与农村联办初中并行的初中办学格局。

可以说,这一调整在一开始对发展初中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把各村学校的初中部(小学戴帽)集中起来,组成联办中学,使初中办学规模化、规范化,但问题就出在于设置了国办中学的初中部,并且意图非常明确:

国中为升学服务、联中为“普九”服务,于是乎,优秀的教师被分配到国中,优秀的学生被录取到国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被录取在联中,便是所谓的“差生”。

这种机制造成了初中教育20多年来的病态发展。

国办中学有教育局、当地政府的直接关心和支持,是有人爱有人疼的“亲生仔”,可惜国办中学的初中部只是初中教育的小部分,各方面的优越条件使国办中学鹤立鸡群,在一定范围内没有竞争对手,也就自然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加之国办中学的校长自会把精力放在高中部,甚至有校长认为,初中部办得太好,会使更多的尖子生被录取到重点中学,对本校的高中部不利。

由于这些原因,使得一些国中的初中生毕业时,优秀生也就了了无几了。

而由几个自然村联办的初级中学,得到的关心太少,主办单位责任不明确,精力不集中,教育行政部门还未能真正地重视联办中学,过分地说,多少年来总是让联办中学自生自灭。

可谁知道,联办初级中学是初中教育的主要部分。

联中办学目标不明,是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的一大原因。

联办初级中学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

联中办学效益直接影响着当地人民文化素质、社会治安、社会风气以至经济的发展。

如果把联中定位在完成“普九”任务上,不用说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生源,就连“普九”的任务也完成不了。

因为如果学校管理无方,学生纪律涣散,教学马虎,校园死气沉沉,学生早就讨厌学校生活,大批大批的学生就会因成绩差而辍学, “普九”各率也只能打肿脸子充胖子,自欺欺人。

近几年来联中校长也重视升学率,但个别校长过分地强调抓好几个“苗子”。

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观点,这样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是不负责任的校长。

没有良好的校风班风,再好的“苗子”也茁壮不起来。

国务院要求各地:

中小学要实行免试入学。

但至今仍有不少地方以各种借口采用“择优”的方式录取国中初一新生。

被录在国中的学生实在光荣,家长脸上也有笑意。

全镇一二千个小学毕业生,要在一二百名优秀生中榜上有名实属不易。

而剩下的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人们的印象就是“差生”,父母有钱的,花上几千元赞助赞助,无钱的,乖乖地读联中去。

录取在联中的学生中,多少是优秀学生呀!

教过书的人就清楚,考100分的学生不一定比90分的聪明,语文数学能考个百五六分总分已经不错,为什么要人为地把他们划为差生呢?

考不上国中的,父母脸上无光,学生自尊顿失,无可奈何到联中去,叫他怎么能勤奋?

不少被录在联中的学生,已不敢对自己将来读书读得怎样存在幻想,当一天学生读一天书。

小小年纪,如此消沉,教人如何不心痛!

多少可塑之才,白白浪费!

不改变这种现状,是对党和人民犯下大罪!

有责任心的校长何曾不想把学校办好,为联中争一口气,为联中正名,但有几位校长能够如愿?

只有各级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充分认识办好联中的重要性,在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上给予公平的待遇,为联中鼓劲,为联中正名,联中才能抬起头办学。

到了联中教师不觉得在联中教书不光彩、联中学生不觉得在联中读书是一种羞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