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5469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

2017-2018学年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逸周书·度邑》记载,武王曾称赞周公为“大有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能够稳定周初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而周公“恐,泣涕其手”,表示不能接受。

下列史实与周公的做法相一致的的是()

A.武则天代替儿子当上皇帝B.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C.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D.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的意思是“武王主张自己死后由周公来继承王位,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周公后,周公立即诚惶诚恐,表示不能接受。

”可见周公主张嫡长子继承制。

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

故B符合题意。

A项母亲代替儿子做皇帝不符合宗法制的原则;C项是说的兄终弟及的制度;D项明显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制度,是一场政变。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郡县制C.反对郡县制D.主张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可知材料认为商周因为实行分封制,所以能够长久;“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和“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则是说秦朝不效法商周,不会长久,所以可以看出这位大臣对秦朝当时实行的郡县制持反对态度,故选C。

AB明显错误;D不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地方制度

3.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

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

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

这一局面的形成()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

C.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D.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主要是中央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A项错误;官僚政治在秦朝时已基本形成,故B项错误;帝王暴政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不能真正避免,故C项错误;材料中汉武帝设置中朝,主要是限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外朝制度

4.《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

死者的财产须按其遗嘱处理;如无遗嘱又无继承人,由其最近父系亲属继承;若无父系近亲可由同氏族成员继承。

《十二铜表法》中这一规定是为了()

A.维护女性公民的利益B.保留有习惯法的内容

C.给外邦人以适当的法律保障D.限制高利贷的行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十二铜表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官员死者财产的处理,“若无父系近亲可由同氏族成员继承”可见该法律鲜明的体现出习惯法对旧有氏族权力的维护的特点,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

题干中没有突出女性公民的利益的维护,排除A项;C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5.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

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协调了()

A.大州与小州的关系B.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南方与北方的关系D.总统与国会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87年宪法中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所以说该宪法是二者的结合,故答案选B。

1787年宪法也涉及到ACD的规定,但不符合题干的意思,排除。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6.1852年,英国驻广州商贸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

“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数十年之久,并且已经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商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B.中国没能给予最惠国待遇

C.中国人消费能力较低D.中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太少

【答案】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7.抗战中,日军登陆金山卫,形势危急。

蒋召集军官训话称,此地为国际观瞻所系,先总理陵寝所在,不可不守,各部队要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努力固守。

由此爆发的战争是()

A.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由国共合作取得巨大胜利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D.打破了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先总理陵寝所在地在南京,可知此战役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A正确。

BD是平型关大捷;C是台儿庄战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8.马克思指出: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B.代议制民主C.科学社会主义D.先进的生产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马克思描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是为了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因为类似的运动又在进行,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经济危机,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所有制关系的发展。

故选D。

A项是革命的方式;B项明显与材料无关;C项是革命的目标。

考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内容

9.“今天是一九七九年元旦。

我们代表祖国大陆的各族人民,向诸位同胞致以亲切的问候。

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

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

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这段文字应出自()

A.《国共合作宣言》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九二共识”D.《告台湾同胞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一九七九年元旦”“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

”可知这段文字出自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中共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D正确。

A是1937年;B是1981年;C是1992年。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0.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确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双边关系基本原则;1955年,中国在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

A.与发展中国家结盟B.消除了意识形态因素影响努力

C.拓展外交空间D.突破了西方国家封锁禁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所述的中印、中缅和亚非国际会议上的方针并不是与发展中国家结盟,故A项错误;当时仍然存在浓厚的意识形态因素影响,故B项错误;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的情况下,中国积极参与外交活动,体现了中国政府当时努力的拓展外交空间,故C项正确;中国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等已经突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故D项错误。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11.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贸中心地位

B.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C.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工业革命

D.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的信息表明中国并没有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排除A;C项不是题目要表明的中心意思;“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示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转换为资本,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B。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贸易发展的一面,排除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12.“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市场价值的制约,供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享用的工艺产品呈现出可类比欧洲洛可可式的纤细、繁缛、富丽、艳俗、娇柔做作等风格。

”下列我国古代的手工艺产品能体现上述风格的是()

①珐琅彩双环瓶②青花五彩碗③三星堆青铜礼器④江宁织造局云锦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彩瓷、珐琅彩、江宁织造局云锦都是这一时期的工艺产品;③三星堆青铜礼器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符合题干的时代特征。

故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表现

13.据考古研究表明,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隋唐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而唐都长安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A.时代赋予坊市制度不同的内涵B.历代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

C.汉代的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汉朝实行抑商政策,东西两市规模虽比隋唐“更大”,但两市不设在城中心,而设在西北角,“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并用墙围起来,以便于官府的控制和管理,且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不利于商业的发展;而唐朝“长安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反映了封建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对商业管理的相对宽松,A项符合题意。

市坊制度至宋代开始被打破,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D项材料没有体现。

故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古代市的发展和市坊制度

14.某学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

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

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

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

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

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

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

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③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社会经济

15.“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

……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在广州的外商,只有在夏秋两季商业交易时才能居住在十三行,而到了冬季,由于商业交易停止,法令规定不准他们继续留在广州,而且,即使居住在十三行时,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充分反映了清政府对对外交往的严格限制,故B项正确。

材料显示的是清政府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在华的活动而非完全禁止,故A项错误;“加强沿海军事防御”“重视维护外商利益”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故C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16.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男女平等的社会状况B.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

材料反映了明代江南农家男子熟练掌握“麻缕机织”技术,妇女也参加耕耘收获的劳作,可见“耕”与“织”在普通农民家庭经济中处于突出地位,这体现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故选C项。

在古代封建社会,男女地位不可能平等,排除A;资本主义萌芽以雇佣关系为特征,排除B项;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特点

17.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认为: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这一评价()

①立足于文明史观②正确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是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材料中的“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可以看出材料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文明史观。

肯定了新航海开辟带来的积极影响;故③说法错误;④无从体现。

故选A。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8.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

其历史根源是()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B.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D.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全球商品流通与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故A项错误;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亚非拉美许多地区成为其原料产地,因而生产单一经济作物,形成单一经济,故B项正确;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与该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与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影响

19.18世纪早期一位作家在他著作中写道,有一个英国小城市诺福克为许多小城镇与乡村包围,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这样的中心小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加速城市化进程

B.工业革命深入到农村,缩小城乡间差距

C.国内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分工

D.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圈地运动发生在15世纪末至17世纪末,排除A;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期,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地区间的分工,排除C;题干反映了英国小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条件

20.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

“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

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

”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

A.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长B.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

C.标志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建立D.解决了私人工厂生产的盲目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

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兼并现象。

垄断组织的产生,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

因此选择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A;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建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垄断组织没有解决私人工厂生产的盲目性,排除D。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的出现

21.美国著名史学家R.R帕尔默曾说:

“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家性和全球性的。

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已创立起来,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推动帕尔默所论现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新航线的开辟B.殖民扩张

C.第二次工业革命D.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可知世界市场的形成。

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故答案选C。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22.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等地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

“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而农田日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厂,必然之势也。

C.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

“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D.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厦门限制外来棉织品;B城市化发展引起的建筑盛、趋工场等变化;C用土布渐多,是反面材料;D土布原本流行,自从蒸汽机运来洋布,低价抛售,织布的女工有一半停工了,这直接反映外国商品输入引起自然经济瓦解。

故答案选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23.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到:

“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

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旅工业之基础。

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

曰民族独立。

曰政治清明。

曰农村繁荣。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提倡国货对于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能起到关键作用

④作者的看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整体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材料提及的是提倡国货最根本的办法是奠定民族工业的基础,不能体现提倡国货对于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能起到关键作用的观点,排除③。

并强调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条件:

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和农村繁荣。

故①②④说法正确。

答案选C。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条件

24.1913年,中国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1936年,已增至3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6.4%。

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

究其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提供了有利环境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辛亥革命扫除了发展的障碍

D.中国已广泛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1933年,排除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于1936年,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排除B;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排除C;D项“已广泛运用”说法错误,排除。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14分)城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中国“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

不同时期的城市折射出当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

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

……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

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

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材料二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

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

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族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

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更强大的多。

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三《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4分)

【答案】

(1)原因:

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6分)

(2)①政府行政控制较强;

②中国城市发展缺乏法律的保护;

③官营手工业垄断;

④国家实行专卖政策。

(4分)

(3)现象: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西方国家,与西方差距较大;

本质:

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分析问题时首先应该注意答案内容的时间点,是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然后重点注意分析这个城市的发展是在“农耕文明”条件下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政治上的安定与统一,同样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越发展城市才会越来越繁荣。

(2)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