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2391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docx

山西转型方案之产业转型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项实施意见之一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产业转型发展实施意见

在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综改试验区)建设中,创新和完善产业转型是基础和重点。

根据国家有关精神和省政府部署,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创新和完害产业转型体制机制的总体思路

(1)创新和完善产业转型的体制机制是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以来,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进展缓慢,没有完全打破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径依赖。

深入分析,促进产业转型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灵活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省在煤炭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探索出了一些比较好的体制机制。

但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我省在促进产业转型的体制机制建设上还有很多不足。

表现在产业的宏观调控体制不健全,投融资管理体制仍需要进一步改革,传统产业领域的总量调控机制、落后产能淘汰机制、衰退产业的退出机制、新兴产业的扶持机制等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产业组织模式陈旧,大企业大集团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园区管理体制销路不搞,产业集群发展滞后,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活力不足;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兼并重组和要素流动不快,“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等。

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为创新和完善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通过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我们能够打破山西以来困扰产业转型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渐摆脱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真正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可以说,创新和完善产业转型的体制机制是抢抓机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主要内容。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创新和完善产业转型的体制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追性,坚持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建立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为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创新和完善产业转型体制机制的指导思想。

未来五至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创新和完善山西产业转型体制机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和综改试验区政策要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为动力,围绕“七条产业路径”,以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目标,打破资源型地区发展的路径依赖,在促进产业转型方面重点构建3个管理体制(宏观管理体制、现代产业组织体制、要素配套体制)和7个产业转型推进机制(建立产业准入门槛的动态调整机制、健全资源开发的总量和价格调控机制、完善传统产业转型的援助和倒逼机制、重塑新兴产业的扶持机制、构建煤炭等资源资产化、资本化、证券化运营机制、创新产业承接转移和招商引资激励机制、构建重大项目的动态管理机制),整体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主要产业领域的改革创新,为推动全省产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创新和完善产业转型体制机制的基本原则。

在工作中要突出“五个坚持”:

一一坚持产业转型出题目、深化改革做文章。

牢固树立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转型的思路,结合综改试验区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逐步破解产业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一坚持争取国家文持与自主改革并重。

积极争取国家理解山西、支持山西,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给予山西一定的倾斜支持。

更重要的是,我省要加大自主改革力度,根据产业转型的需要,自己出题目、自己找路子,探索具有浓郁山西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

一一坚持先行先试与借鉴跟进相结合。

一方面,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用好国家赋予山西的先行先试权,做全国体制机制创新的排头兵;另一方面,要采取拿来主义,认真学习借鉴浦东、滨海新区、深圳、武汉、长株潭、沈阳、重庆、成都等其他综改实验区产业壮行的经验。

一一坚持自上而下改革与自下而上改革相促进。

省要加强对产业转型体制机制建设的统筹协调,指导各部门、各市县把国家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同时,要鼓励基层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创新,把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总结提升为省里统一的政策。

一一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在整体推进各项改革的前提下,“十二五”、“十三五”乃至未来的三十年,要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产业转型对体制机制的要求,确定一定期间改革攻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4)推进创新和完善产业转型体制机制的主要目标。

未来三十年,可以分近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推进创新和完善山西产业转型的体制机制,并明确每个阶段的主要目标。

一一近期目标:

到2015年,全省工业综合竞争力继续增强,煤、焦、冶、电4大传统支柱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到65%左右,在GDP中的比重降到35%左右,主要工业企业的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吨标准煤。

装备制造、煤化工、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接替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以上。

与综改试验区建设相适应,具有浓郁山西特点的促进产业转型的三个管理体制、七个推进机制初步形成,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效果达到全国资源型地区的先进水平。

其中,产业组织体制、资源型产品的总量和价格调控机制、衰退产业援助和退出机制、新产业扶持机制、重大项目动态管理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不少产业领域的先行先试和自主创新顺利推进。

这些体制机制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

新兴产业规模化取得积极成效,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一一中期目标:

到2020年,工业化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工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经济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全省工业增加值比2015年翻一番,比2010年翻两番以上。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5%。

现代制造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工业企业装备及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企业的应用水平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形成比较完善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体系。

同时,促进产业转型的三个管理体制、六个推进机制以及其他的体制机制效果完全显现,形成了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体制机制建设的“山西模式”,产业发展活力达到在中部和周边地区中居于前列。

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自主改革成为体制机制建设的重点。

这些体制机制推动我省基本实现工业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改造基木完成,装备制造、煤化工、物流、旅游等等接替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一一远期目标:

到2040年,建立起适应资源型地区特点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体制活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产业转型基本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全面实现,形成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循环经济高度发达,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构建产业转型的三大管理体制

(5)健全产业转型的宏观售理体制。

完善产业转型重大问题的决策体制,综改试验区建设领导组及办公室,要加强对产业转型体制机制建设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问题。

健全产业转型的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政府各部门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职责,建立山西省产业转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强化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委、财政、科技、农业等部门在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沟通机制,定期修订和联合发布产业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

加强产业政策的上下沟通机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山西产业转型中的有关问题,同时按照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加强对市县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地区协调,研究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建立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区际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

加快研究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加快三次产业问资木、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引导资源型企业向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农业渗透发展。

研究制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具体办法和推进步骤。

组织相关部门、各市县、企业不断创新以工补农的备项措施。

(6)构建全新的现代产业组织体制。

按照“全循环、抓高端、多联产”理念和“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的发展模式,形成富有山西特色的现代产业组织体制。

要把循环经济作为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基本路径,通过科学编制实施循环经济规划、加强循环经济地方立法和执法、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不断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筛选机制,鼓励符合的接续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健全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加强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和废物产生的统计管理;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节材和废物再利用、资源化等标准;建立健全产品的资源消耗标识制度,并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要把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建立产业集群培育机制,突出龙头带动、配套带动、市场带动、技术带动,加快我省传统产业和接续产业集聚发展;建立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机制,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与我省“一核一圈三群”城市化建设相结合,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组团捆绑联动开发为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区与城区联动开发。

要把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作为产业转型的现实突破口,继续在煤炭、焦炭、冶金等领域加快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能代表山西企业形象,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话语权和定价权的巨型企业,力争更多的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和全国500强;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双千亿”、“双五百亿”企业及其重大项目建设的激励和扶持机制;大力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配套的中小企业。

要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转型的主要载体,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理念,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鼓励各类企业向园区集中;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出进园企业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等综合控制要求。

(7)创新产业转型的要素配置体制。

按照产业转型的需要,由综改试验区领导组及办公室负责,加快建立资源、资本、科技、土地、人才产业要素宏观引导和集中调配机制,确保优质资源向产业转型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倾斜。

根据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具体部署,综改试验区领导组及办公室要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提出对转型发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综合要素配置的具体要求。

在资源方面,在巩固煤炭资源整合成果的基础上,在“十二五”期间逐渐把整合重点向其他资源领域延伸并力争取得积极成果,把优质矿产资源主要交给大企业大集团开发,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在政府资金方面,要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支持产业转型方面的资金比例,整合各部门管理的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融资领域,进一步完善政银企三方联系会认制度,加快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和“安全通道”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山西转型发展的投入力度。

在土地管理方面,有关部门要建立重大产业转型项目、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的土地优先保障机制。

在科技方面,要推进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融合,在产业转型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企业优先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推进山西工程技术中心、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在人才方面,加快产业转型急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探索试行首席科学家制度,重点引进两院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重大科技工程主持人等领军人才来山西工作。

在配置机制方面,要自觉引导培育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和机制,努力克服煤炭等传统产业对资源的“吸纳效应”和“挤出效应”,促进优势资源由传统资源型产业向现代新型产业流动,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步伐。

三、重点创新产业转型的七个推进机制

(8)建立产业准入门槛的动态调整机制。

在产业转型中,既要不断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又要不断放宽所有制门槛。

根据国家产业指导目录的总体要求,结合山西产业转型的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修订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实施细则。

按照产业转型的一般规律,在规模标准、技术标准、节能标准、减排标准、安全标准等方面不断提高产业准入门槛。

紧紧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瞄准一流水平进行现有项目的改造和新项目的布局。

总结省内企业在产业规模、技术、节能、减排、安全等方面的最新突破,不断上升成省级标准。

继续以“壮士断臂”的勇气,通过关小上大、产能置换等方式,综合运用经济、技术、管理、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不断淘汰落后产能。

继续放宽产业发展的所有制门槛,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环境。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

搭建民营企业投资信息、项目审批督办、领导保项服务、手续全程代理的服务平台。

建立政府资助民营企业管理团队、技术团队、营销团队培训制度。

建立省级领导联系各地晋商商会和省外住晋商会制度。

(9)健全资源开发的总量和价格调控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坚持煤炭等资源紧平衡的原则,加强中长期规划管理,合理确定和控制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生产总量,防止供需平衡。

省对煤炭、焦炭、铝、镁等资源性产品业要加强总量控制,在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中都要提出控制性指标并分解到有关市县。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在资源类产品的生产总量、销售渠道、价格谈判等方面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煤炭及其他重要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理论煤、电、气、热、水、矿产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

从实体性、功能性、价值性补偿的角度入手,从开采前的防范性补偿、开采中的即时性补偿、开采后的恢复性补偿三个方面,构建煤炭等资源开采综合补偿机制,逐步推进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成本的完全化。

(10)完善传统产业转型的援助和倒逼机制。

不断完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和企业转产发展资金为主的转产转型发展援助机制,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建立省、市政府衰退产业援助基金,按照资源衰竭地区产业衰退的不同程度,对资源衰竭地区的城市保护、生态恢复、后续产业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等项目实施重点投入扶持,以培育扶持壮大资源衰竭地区的接续替代产业。

完善财政贴息政策、扩大贴息范围,加快建立以地方财政为主体的产业转型风险补偿机制。

通过技术标准、要素供给、节能减排、目标考核等手段形成倒逼机制,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加大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督检查力度,促进企业加强用能管理。

加强对传统产业新型化率指标的考核,研究制定产业优化升级评价制度,并纳入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领导组办公室统一考核。

(11)重塑新兴产业的扶持机制。

各级各部门对我省接续替代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在产业幼稚期要动员资本、科技、土地、人才等优质产业要素给予倾斜支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等备类政府性资金,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比例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要保持稳步提高的趋势。

采取价格补贴、税收减免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支持和鼓励新兴产业逐渐占领省内市场,提高综合竞争力。

健全完善新兴产业推进机制,停止单一资源型项目审批,今后新建资源型项目,必须配套建设延伸项目或其他新兴产业项目。

探索试行链式审批、打包审批和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园区审批制度。

价外开征煤炭等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基金或接续替代产业救助基金,以补偿资源使用地区对资源开发地区利益的双重侵蚀。

(12)构建煤炭等资源资产化、资本化、证券化运营机制。

煤炭等资源具有资产、资本的稀缺性、经济性、收益性、权属性、有偿性等五大特征。

打好“资源为王”这张牌,必须遵循市场济原则,构建资源一资产一资本一证券四位一体、省国资委和企业双层经营的国有资源运营、管理机制。

要明晰煤炭等自然资源的产权。

将山西境内自然资源作为国有资本,注入省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及其投融资平台进行市场化运作,以吸引省外大企业大集团前来合作。

要实行使用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建立煤炭等自然资源产权交易所或交易市场,让经营权自主进入市场交易,通过依法转让引入法人产权,进一步激发自然资源所有权权能活性。

积极推进省级产权交易市场与国内外重要产权交易市场全面对接联网,促进企业跨区域并购重组、国有产权跨区域流转。

要建立科学的资源价格形成和调整机制。

根据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建立竞价特许权费和资源税双重机制以及随价格上涨而调整特许权费的动态追溯机制。

要加快构建资木运作平台,发挥各类国有投融资公司的管理,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建立资本运作的良性循环机制。

要加快资源资本化、资产证券化进程。

着眼盘活我省煤炭等各类资源,制定资源资产化规划。

对资源型资产,要按照有关法规采取招拍挂以及折资入股等多种有效形式,运用IPO、定向增发、私募基金、企业债券等金融工具,形成资源性资产资本化、证券化的机制。

要建立完善资源换产业的机制。

沿着“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通过推进煤炭等资源资产化、资本化的方式,采取对引进资金、项目、企业、战略投资者配置资源的路径,提升“以煤兴业、以煤兴产”的发展动力和融资能力,为重点项目的实施提供足够的启动资金和建设资金,推进资源延伸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的快速掘起和发展壮大。

(13)创新产业承接转移和招商引资激励机制。

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有的发展理念,建立以优势资源换市场、技术、资金、项目的体制机制,突出抓好煤化工、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我省鼓励类产业的承接。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全面落实省际等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等各层次的经常性沟通和磋商,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整合招商资源,鼓励以企招企、以商招商、以项目招商,实行定点式、跟进式、持续式的精细化招商引资。

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我省重点行业,积极引进产业链中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

设立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类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财政资金文持和银行贷款贴息的扶持力度。

加大税费、规费、手续费减免力度,在符合国家现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实行减免。

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转移项目,优先用地预审,优先安排用电、用气、用水计划和指标。

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激励机制,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项用于奖励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取得显着成绩的地区、部门、园区、企业和社会引资人,支持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重要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支持省内大型企业在省外、国外投资进行资源开发、市场开拓。

(14)构建重大项目的动态管理机制。

“十二五”期间,立足5万亿投资总规模,按照在建一批、前期一批、设计一批的原则,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并实行常年筛选、动态跟踪、滚动储备,提高转型项目审批效率。

不断修订产业布局意见和产业指导目录,编制和有效执行年度投资计划。

建立和落实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信委、国土、环保、建设、财政、安监等部门以及相关银行机构参与,实行项目“并联审批”制度,按照“统一受理、分头介入、同步审查、限时办结”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核准制、简化备案制,缩短核准、备案时限。

完善项目咨询评估制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支出评价制度。

严格按照《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流程图》的要求,形成省市县三级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流程体系和运行机制。

加快推进网上审批,严格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对“双千亿”、“双五百亿”等重大项目,要建立“绿色通道”,采取“人盯人”服务,确保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有关问题。

四、主要产业体制机制建设重点

(15)煤炭产业。

按照“布局合理化、产能大型化、开采机械化、管理智能化、利用循环化、安全长效化"的思路,巩固完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的政策措施,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煤炭生产、经营、安全方面的体制机制,依托煤、廷伸煤、超越煤,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煤炭产业高效安全绿色循环发展。

建立煤炭产量控制机制,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2亿吨/年以内。

提高煤矿准入门槛,新建矿井必须达到300万吨/年以上,全面实行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

继续推进和完善煤矿企业兼并重纽整合,加快建设煤一电一路一港一航为一体的晋北动力煤基地、煤一焦一电一化为一体的晋中炼焦煤基地和煤一电一气一化为一体的晋东无烟煤基地,培育4个亿吨级、3个5000万吨级煤炭企业集团。

强化安全制度建设,严格煤矿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加大安全投入,构建煤炭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深化煤炭企业改革,全面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

健全完善煤矿开采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和转产发展援助机制,构建煤炭开采综合补偿机制,实现煤炭开采成本的完全化。

理顺煤炭和煤层气矿业权关系,推进煤炭、煤层气勘探开采一体化。

深化和完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政策,开展煤炭资源税改革试点,实行从价征收,促进煤炭企业集约、高效、合理开发资源,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6)焦化产业。

以兼并重组为战咯重点,建立煤、焦一体化合作机制,努力实现由焦化大省向焦化强省转变。

严格控制总量,通过淘汰落后和产能置换,推进焦化产能向园区或集中区集聚,通过升级改造,建设技术达到国际水平、产能规模经济合理的特大型焦化项目,推进焦化产业从“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以化为主”的转变。

到2015年,全省焦炭总产能控制在1.2亿吨以内,分批淘汰落后产能4000万吨左右,全省形成炭化室6米以上焦炉(炭化室高度上5.5米以上的捣固式焦炉)焦炭产能占到全省总产能的60以上,全省焦化集中区焦炭产能占全省焦炭总产能的80以上。

积极推进焦炭企业兼并重组,重点布局在吕梁、临汾、晋中、长治、运城现有的焦化园区或焦化集中区。

到2015年,全省独立焦化企业户均产能达200万吨以上(热回收焦炉除外),形成1000万吨级特大型企业2户、500万吨级特大型企业5户、200万吨级大型企业10户,建成10个大型焦化园区或集中发展区。

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核心,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副产品回收、焦化产品精加工。

延长煤焦油深加工、粗苯深加工和焦炉煤气化工合成三条产业链。

由行业协会牵头,联合大型焦炭生产企业、出口企业及骨干运销企业,形成战略联盟,调控焦炭生产总量、市场价格、市场销售,增强市场话语权,建立焦炭最低保护价管理机制,增强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建立煤、焦合作机制,支持一体化进程,在煤源保障上给焦化企业以更大的支持。

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实施产能交易置换制度,鼓励有实力煤炭、钢铁、化工等企业与焦化企业间进行联合重组,形成关小上大、上下联合、产业集聚的发展机制。

参考周边省份的规定,合理确定焦炭排污费征收标准,减轻焦化企业负担。

(17)冶金工业。

以企业大型化、装备现代化、布局基地化为导向,以控制总量和兼并重组为突破口,以不锈钢材、优质板材、装备制造用材及铝材、铜材、镁合金产品为重点,按照产业配套廷伸、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加强相关产业的多元化经营,形成产业集聚集群、链条拓展廷伸、装备现代先进,生产低碳绿色的发展机制。

到2015年,全省生铁、粗钢产能分别控制在4500万吨(含铸造生铁)、4000万吨,淘汰1000立方米以下的炼铁高炉、90平方米以下的烧结机50吨以下的转炉和电炉、190KA电解铝生产线及年产2万吨以下的金属镁企业。

以建设五个重点钢铁基地、四个氧化铝生产基地、四个电解铝及铝材加工产业园区、四个镁及镁合金深加工生产基地和中条山铜业基地为重点,通过实施园区发展,廷伸产业链,推进冶金企业逐步向大型化、装备现代化、布局基地化迈进。

支持太钢集团、鲁能晋北铝业、银光镁业、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对相关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和升级改造,提高产业集申度。

到2015年,形成3-5家生产规模在4万吨以上的集团公司、太钢生产规模达2000万吨以上,把太原不锈钢园区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不锈钢制品加工基地。

全省电解铝企业控制在5家以内,金属镁企业控制在10家以内。

推广绿色冶金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余热、余能、余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努力达到零排放。

鼓励和支持位于城区内的冶金企业提前淘汰或搬迁改建,允许搬迁企业把原企业用地用作商业开发。

争取将淘汰落后产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