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469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7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docx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2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2)

四、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昼夜更替的成因:

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见图1-2);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1)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什么?

与赤道的关系是什么?

 

(2)如何判断晨线和昏线?

 

 

 

判断图中E、F、G、H四点哪些在晨线上、哪些在昏线上?

 

2、产生地方时

地方时的成因: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

划分方法如图1—3所示。

按自西东的方向,从自西12区到东12区,每过一个时区,时间增加1个小时。

区时: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区时。

中央经线计算:

某地时区数X15°

时区数=已知经度/15再四舍五入

④区时计算:

相邻时区间的时差为1小时。

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早1小时;每往西1个时区,区时晚1小时。

(注:

先算区时差——同类型时区区时数相减,不同类型时区区时数相加,然后再依照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

东12区比西12区多24个小时,即1天。

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人为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人为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

自然日界线:

指的是时间为0点的经线,它是不固定的。

(1)B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如果B点是170°E,B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2)A点的地方时为6点,则B点的地方时为?

 

(3)A点属于哪个时区?

B点属于哪个时区?

 

(4)A点与B点的地方时相差多少?

区时相差多少?

 

(5)假如B点(东八区)的日期为6月19日10时,则170°W的区时为?

170°W的地方时为?

 

二、日界线及日期变更的分析

1、国际日期变更线(人为日界线)及日期变更

2两条日界线及其综合分析思路

(1)根据已知两个日界线,求任何一点的地方时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根据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的原则,找出180°经线。

则另一个日界线就是自然日界线,其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再计算所求地点的时间。

(2)根据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求某一日期占全球的范围

①找出180°经线(人为日界线)

②计算出0点所在的经线,则该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的范围为新的一天,其余范围为旧的一天。

③全球共360°,新一天占全球的面积比=新一天所占的纬度/360°

④0时所在的经线向东越靠近180°,则“今天”的范围越小。

特殊情况

①若0时所在的经线与180°经线重合,则全球属于同一天。

②若0时所在的经线与0°经线重合,则全球新旧两天的范围相等。

 

1.一架飞机由我国上海(东八区)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当地时间是(  )

A.10月2日15时        B.10月2日3时

C.10月1日15时D.10月1日3时

读下图,回答2~3题。

2.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判断甲地时间为(  )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

3.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其余部分为7月7日,判断甲地时间为(  )

A.3时

B.9时

C.12时     

D.15时

4.关于人为日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日界线的东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西十二区

B.东侧是东经度,西侧是西经度

C.东侧时区的日期比西侧时区的日期大一天

D.东侧时区的日期比西侧时区的日期小一天

5.一架飞机于10月1日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应变更为(  )

A.不变B.10月2日

C.9月30日D.9月31日

6.通过我国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

A.120°E

B.东九区中央经线

C.120°W

D.116°E(通过北京的经线)

7(2013广东文综6)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

18,北半球迎来冬至,此时日期为日期为2012年12月22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A0B1/3C1/2D2/3

 

(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地转偏向力)

受地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

地球地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如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冲刷显著,南北半球的河流对左岸冲刷显著。

 

五、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

一天当中,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0,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

(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

 

 

节气

交节时间

太阳直射点位置

全球太阳高度角的状况

春分日(D)

3月21日前后

赤道或0°纬线

赤道太阳高度角最大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夏至日(A)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或23°26′N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秋分日(B)

9月23日前后

赤道或0°纬线

各地昼夜长短相等赤道太阳高度角最大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冬至日(C)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或23°26′S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

90°—A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差

 

1、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哪条纬线上?

过后它将向哪个方向移动?

2、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我们把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其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即回归年。

(2)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出现了昼夜两个半球,它们的分界线为晨昏圈。

它把所有危险全分割成昼弧与夜弧。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节气

交节时间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

春分日(D)

3月21日前后

赤道或0°纬线

各地昼夜长短相等,均为12小时

夏至日(A)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或23°26′N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秋分日(B)

9月23日前后

赤道或0°纬线

各地昼夜长短相等,均为12小时

冬至日(C)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或23°26′S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规律: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昼长夜长的计算: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24-夜长

昼长=昼弧÷15

注意赤道(特例)

 

下表中所列的是一年中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差(即一年中昼长最大值-昼长最小值)。

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20~22题。

 

 

20.四地中属于寒带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1.四地所处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丁丙甲乙        D.丁丙乙甲

(3)四季更替

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布也具有周年变化的规律,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4)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得太阳总辐射在地表也具有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的规律,从而形成五带。

1太阳光照图的常见类型与判读

2日界线及日期变更的分析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与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